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0465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蔡伟忠老师在群里演讲笔记关于学习能力的提高15Word格式.docx

这个问题也是(我要讲的)关键点,在实际的操作中请注意以下几点:

1.刚开始一定是孩子能够成功的;

2.给孩子提高的难度一定是“一点点”;

3.不要让孩子觉得在训练,一定是游戏的感觉。

“一点点”就真的是一点点。

老外在这方面做的很好。

其实就是这几句,但实施的效果就要看功夫,有时候就是把玩具放近一点就已经改变了。

我有一些我带班的录像,你们从中可以学习一下我是如何组织活动的。

2岁多开始到3岁,“重新学走路”

我再说说3岁后,有没有学瑜伽或气功的(家长)?

瑜伽和气功最主要是练习思想,同意吗?

需要放慢,高度集中,是这样吗?

然后你发现,原来平时生活里面的一个动作,放慢后,好像运用的神经不一样了,好像平时用太多神经。

蒙氏的走线你们都知道吗?

其实蒙氏有部分还是很科学的。

太极拳练习的时候是很慢的,越慢越好,但是到运用的时候,就要越快越好。

没有练习的慢,就没有运用的快。

因为只有在慢的,放松状态才能够锻炼到正确的神经发展,用到原来的神经系统。

瑜伽也一样,慢的松的锻炼正确的神经后,才能够发挥力量。

瑜伽大师的力气很大的。

再扯远一点,安静后才能够听到更多的声音,同意吗?

蒙氏走线就是要孩子很慢很慢地在地面的线上面走,每一步是脚跟贴脚尖,要放慢,放松,可以配合一点音乐。

你们自己尝试一下,是不是“重新学走路”?

人类原来是爬行的,所以我们到了中老年就出现很多和脖子、腰等(有关的)问题,所以从爬发展到走路很重要。

(人类从)1岁多开始走路,那时候头身比例原因(头相对较大),孩子走路的发展一般都不怎样。

因为紧张,都是用了很多多余神经去走路。

在3岁时候,身体大了,就可以像蒙氏走线的道理、像瑜伽的道理、像气功道理一样,慢慢的重新塑造这些神经。

慢慢走路,放松慢慢走,一般就发生在2.5-4岁这个阶段。

如果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够好好的发展,对以后的身体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关于感觉统合的资料可以在网上查,最权威的是美国加州的报告。

港政府在英国统治时候动用全香港的医疗和教育资源编写了一本“儿童发展手册”,我认为是最专业的中文版。

群里会有人扫描成电子文档发给大家。

 

问1.4:

“重新学走路”的这个过程是孩子的自觉行为吗?

还是需要父母去帮忙?

这涉及到关于游戏的定义和成人的角色,宗旨是要孩子感觉是游戏,放松状态的,这是关键的。

妈妈需要的是创造环境,难点是如何挖坑让孩子自愿去玩。

看看我(在书中提到)的“汤姆刷围墙”故事(出自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如果)身体能够克服困难,提高了以后,心理自然提高。

《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也很值得看,用心看完比上了儿童心理学还有用。

问1.5:

学习能力强是不是聪明的一种表现?

不是。

聪明的孩子举一反三,2岁的智力等于5岁。

问1.6:

家长跟您学习,回家指导孩子,孩子是不是就变得更聪明了?

太聪明也不一定好,应该让孩子学会欣赏自己,感到幸福。

问1.7:

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属于啥?

就是敏感,信息敏感,放在下一节讲

2.感官的发展

(提到学习,)首先是(要讲)学习的工具。

我们一般学习都是用眼睛和耳朵,基本到了小学以后就是以这两个感官为主。

但是一件物品的信息,可不只是看和听,所以从小培养孩子其他感官的敏感度很重要,包括了感官的能力和运用感官的习惯。

感官除了我们熟悉的五官,还有触觉,本体感,和前庭感。

本体感就是身体每一部分反馈到大脑神经,该部分的空间感觉(简单理解位置)举例:

你闭上眼睛,手伸到身体后面,你能够感觉到手的位置,这就是本体感。

肢体没有就没有了,而且严重火烧伤皮肤的也没有的。

本体感觉不好的,眼睛希望手到某位置,可能出现偏差或时差。

本体感一出生就有神经,但需要锻炼强化,否则就会退化。

医生就需要很好的本体感,打游戏机也可以锻炼(本体感)。

前庭感是对地心吸引力的感觉,简单讲是对速度变化的感觉,就是耳朵里面的蜗牛体(类似),产生感觉。

例如:

坐汽车,加速你会有感觉。

坐在飞机上遇到气流就很难受。

还有晕车。

(前庭感)对孩子以后身体适应不同环境有很大关系。

胎儿在母体里就有前庭感。

所以怀孕7、8个月就要走走,需要用手轻轻的拍拍胎儿,也可以抚摸。

拍,就是给孩子本体(感),走就是(给孩子)前庭(感),孩子的这些感觉就锻炼了。

孩子的前庭感可以通过加速的运动锻炼。

例如,秋千、滑板车、溜冰。

但是,不能够过多,过多就变成过分敏感,也出问题。

刚才说的是单感官锻炼,还有感官之间的统合,互相配合。

例如,在高速滑板车派报纸游戏(20年前的一个很出名的活动),包含本体+前庭+眼睛,这就是所谓的感觉统合。

孩子在感统方面出现的问题

城市化导致到孩子感统问题严重。

上海几年前做过调查,38%小学生有问题。

首先是专注力比较差。

还有就是坐不住。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孩子缺少运动机会。

所以对低幼孩子来说,要提高学习能力,首先是要有充足的运动。

但是(在这里)有两个关键(点),(如果家长)没有掌握,也是白练。

一是在游戏状态,放松进行运动。

(具体)就是指孩子没有压力,在放松状态进行。

这样才能够有效发展对口的神经。

记住:

开心的、愉快的状态,这点非常总要,在紧张状态发展的不是自然法则的神经。

体验活动:

请你们现在一起这样做,抬头看天,闭上眼睛,感受后脖子慢慢放松。

体验刚刚抬头用的肌肉,和你放松后是否不同?

(家长试过之后确实感到有所不同)

二是活动要有变化,在变化里孩子的神经才有刺激,有刺激才会发展。

就是同样的活动,重复N遍后,要有变化,(才能刺激孩子神经的发展)。

不用大变化,轻微变化就可以。

有妈妈问:

有时候变化了,孩子会不愿意。

还是要按照老样子。

原因是,孩子不喜欢你变化太大。

举例,孩子在叠积木,一块块叠高,叠到10块就推到。

重复了很多次,如何引导提升这个游戏?

我要你们想出最轻微的调整,就一点点,最最最轻微的。

答案是推的时候,妈妈配音“哇”。

或伴随声音倒地,等等,目的是要配合其它的感观。

但是如果想要统合其它感官?

有妈妈提出很有创意建议:

妈妈模拟倒地。

只要有创意,孩子不会不喜欢的。

如何教14个月大的孩子?

建议爬,爬楼梯或者高的箱子;

摇铃等;

坐,坐着转身;

弯腰取物品;

和孩子假装拔河;

照镜子等等。

问2.1:

截肢以后还会有本体感吗?

肢体没有就没有了。

而且严重火烧伤皮肤的也没有的

问2.2:

可以这样说吗?

本体感是指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对大、小肌肉的控制,手与眼协调,手与耳协调,身与脑协调,动作灵活和灵巧等等。

大脑对手指肌肉控制不好,孩子写作业当然要慢,写字写不好,容易出格;

手与眼不协调的,看到的和写出来的就会不同,常出现抄错,写字颠倒等问题,难免家长要数落:

怎么照着抄还会出错?

手与耳不协调的,听到的与写出的不一致,听写就容易出问题;

身与脑不协调的,大脑对身体控制不良,上课、写作业时身体老转来转去,不安地乱动,小动作多等。

可以。

问2.3:

孩子一出生就有本体感吗?

本体感出生就有神经,但需要锻炼强化,否则就会退化

问2.4:

坐在飞机上遇到气流就很难受害怕是属于哪里出问题。

很怕是心理,难受就是。

问2.5:

那胎儿在母体里有前庭感吗?

有,所以7、8月就要走走,需要拍胎(拍胎:

用手轻轻的拍,也可以抚摸,孩子这些感觉就锻炼了),拍,就是给孩子本体,走就是前庭。

问2.6:

孕妇不能做哪些运动?

一般不能够(做)剧烈运动。

问2.7:

适宜孕妇的运动是什么?

散步,现在有专门的瑜珈

问2.8:

那孩子的前庭感应该怎么锻炼?

加速的运动,例:

秋千、滑板车、溜冰。

但是:

不能够过多,过多就变成过分敏感,也出问题

问2.9:

感觉统合,跟孩子的学习是怎么关联的?

(有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我们最后发现,其实是在感觉统合方面出了问题。

如果能在早期介入的话,则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提高?

二、对信息的敏感培养

1.信息敏感的内涵

分解信息能力的差别

首先提问你们:

你看新闻联播,看字幕吗?

绝大部分中国人都看字幕,但是其实听也可听明白。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教育训练,让我们对文字信息敏感,对听的不敏感。

同样道理,你3岁以上的宝宝看图书是首先看文字还是图画?

4岁呢?

你的宝宝看一幅图画能够看多久?

图画的信息量多还是文字?

同样问题,新闻联播的图像信息多还是字幕?

文字只是概括要点,同意吗?

是一个标准的答案或者是一个标准统一的信息。

(再)回到孩子看图书(的问题),原来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看图书很不一样的。

中国孩子比西方孩子能够更快的阅读图书的文字,西方孩子更能够在图画里分解信息。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导向的原因。

1.中国提倡早期阅读,老师和父母习惯买图书回来就教孩子阅读里面故事文字到现在,还有很多阅读教材是这样教大人教孩子。

2.就算是中国的成年人,也缺少在图像里分解信息的能力和习惯,所以没有能力引导孩子分解。

工作能力的差别

中国孩子和西方孩子不同的阅读习惯对长大后工作能力有什么不一样的表现?

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学习能力没有老外强。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老外比中国孩子对信息含量丰富的图像更敏感。

针对孩子看图画敏感,还是文字敏感(这个问题),刚才大家不是都证实对新闻联播的字幕比图像敏感吗?

图像信息不是比文字信息多?

大家都同意了。

所以对“图像”敏感的人,得到信息机率比对文字(概括)敏感的人高。

能够从同一个环境得到更多的信息,可以说是学习能力更高的其中一个表现。

问3.1西方老师带孩子去博物馆看一幅画,可以聊一个小时。

培养了孩子什么能力?

培养的是对信息的敏感?

是的,也可以说是分解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学习能力的一种。

以后孩子看到图像,就会习惯性的进行分解。

问3.2:

(如何看待)现在的好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绘本的书?

买了要会用,很多买了回去就按照文字念,那个就“培养孩子阅读文字”的习惯(这是不对的)。

以上例子只是用阅读作为原始信息源头,除了阅读还有N多原始信息源是长大后不敏感的,例如身边的声音,触觉,甚至第六感。

总的来说学习过程就是对原始信息的感受,感受可以是各种感官的感受,然后经过加工才变成抽象符号(文字),跟着还可以以其它手段重新演绎。

所以能够保持、提高孩子对原始信息的敏感,有助孩子学习的机率。

三游教学法

提醒在群里团购了玩具的家长,记得要从少到多投放玩具;

还有要孩子“发现玩具”。

不管是看绘本还是其它,还是用我教的“三游教学法”。

首先,自由游戏。

孩子自己看(如果已经会认字的要把字遮盖起来),这就是“自由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孩子专注,父母什么都不用管。

到孩子没有兴趣,大人就要出手,(这就过渡到“引导游戏”了)。

其次,引导游戏。

关键词“引导孩子注意到看到没有注意的信息”。

(请各位)慢慢品这句话。

最后,解难游戏。

用自己的经验加上家长(或老师)教的,去解决新的难题。

信息敏感的另一个案例

假装你们是孩子,我给你们看(一幅很多鸟在海面上飞翔的图,如下)

3岁宝宝,看到后面不看了。

我就过去,指着(是指,不是说)伸展翅膀的,然后模仿给孩子。

然后指着收拢翅膀的,模仿孩子看。

就是这样“引导孩子注意到看到没有注意的信息”。

对三岁孩子,就是用动作,你可以用动作吸引他。

如果你们买了多芬的,同样道理,孩子两块拼到没有兴趣,你就用另外两块。

在孩子作品的基础做不同的给孩子发现。

不管几岁,道理一样只是切入点和沟通方法不一样。

明白道理,剩下的就是锻炼。

我学武术,道理比我师傅还厉害,但是比功夫走不了一招。

师傅说,只要我一天练8小时,三年就有小成。

(这其中的道理,与教育,都是相通的)

游戏注意事项

我再举一个例子(讲一下注意事项)。

我用绿甲虫那个拼图,或者任何一个拼图。

1.投放适当的数量。

就算是拼图也不用全部投入,明白吗?

(要掌握)从少到多的原则。

先让孩子自己玩这几块,孩子这几块成功(一定成功的,因为你第一次一定投放很容易的)后,你就可以投放更多更难的。

2.到了第二阶段就要孩子失败-尝试-失败-尝试……反复的过程。

如果能够掌握到孩子“在心理能够承受最多的失败次数的情况前一刻,找到正确的答案”就是高手。

(这句经典,是我原创)要你们注意……这样也就同时锻炼了孩子的心理素质。

解难游戏

刚才举过的例子是自由游戏(和)指导游戏,最后(还有)解难游戏,即让孩子把学到的迁移运用。

用刚才看飞鸟的例子,就可以让孩子模仿鸟的动作,在家里环境飞行。

总结这个(指三游游戏)过程就是:

1.培养孩子对信息的敏感

2.锻炼分解信息的能力(需要大人的引导)

3.运用信息的能力和习惯

关于信息敏感再总结

一、学习能力的其中一种是:

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关系。

例子:

“苹果”两个字联想到什么?

看到真实的苹果又联想到什么?

能够联想到越多的,是否运用这个信息来学习或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是)

二、如果平时对身边的任何事物敏感,有联想,在身边吸收信息(学习)的机率就比较高。

同样看新闻联播,专注看字幕的就没有看图像的吸收信息机率高。

三、如果从小培养孩子对图像,以及身边信息的敏感,对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帮助。

我今天讲的就是这些,同时用了西方和中国教育方法不一样来说明。

里面的直观,形象,抽象的对比就是吸收信息的其中一种方法。

问3.3:

我们成人,如何获得这种图像分解的能力呢?

大人如何培养分解信息能力,在我“个性化教育课程”那本书里面有讲。

(概括地说)就是“对比”:

直观,形象,抽象之间的对比。

问3.4:

能在直观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自由转换的人,是不是很厉害?

是的。

问3.5:

如果孩子在新历能够承受最多的失败次数前,都找不到正确答案呢?

是你投放错误。

设计环境超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有了问题,先反省一下,是不是家长的错误,有的时候错不在孩子)对,我教老师:

孩子的问题都是老师的问题,是老师没有为孩子设计正确的学习环境。

问3.6:

我原来以为,让孩子学会学习,是很高深的理论,怎么现在看起来,不像想象中那样难呢?

明白道理,什么都简单。

问3.7:

文字好像需要经过左脑,然后才到右脑。

而图像直接到了右脑。

是这样吗?

关于左右脑,那个是另外一回事请,我有机会和你们说“大脑神经”。

2.信息敏感的外延

我看到很多孩子有语言问题,下面我们就用这个问题进一步说明学习能力。

我注意到孩子不是没有能力说话,是不愿意说话。

原因是:

1)没有需要说话的环境

2)父母强逼:

孩子反感

解决方法:

a父母必须调整心态,不要给压力孩子

你不要在意,其实只要有环境孩子早晚都会说话。

打击孩子学习能力发展的往往就是父母焦急的态度。

b以好玩的游戏引导孩子说话

如果真的好玩,孩子就会参与。

宽松的环境是孩子学习的首要条件。

c语言环境必须清楚明确,否则孩子就糊涂。

(具体)就是(指,在孩子面前)每一个人可以讲不同的语言,但不能够一个人说几种语言,例如夹杂普通话和英语。

环境教育

(接下来)我要用一些例子说明为什么要用间接指导,以及为什么要用环境教育。

所谓环境就是需要大量运用的才有用。

我们结合之前的课分析一下。

只要孩子生理正常,(身体中负责)听,看,讲的生理(器官)没问题,感官学习能力就基本具备。

但是要提高,就要对原始信息更敏感。

例如一个外国人过来和妈妈打招呼,对原始信息敏感的孩子就会对比外国人打招呼和中国人相同的和不相同地方,然后就知道这个发音就是这个环境运用的。

所以决定孩子一生人的语言学习能力的高低是语言感官的能力、模仿发音、听力敏锐,这些都可以在幼儿期提高。

然后就是对语言环境原始信息的敏感。

《唠叨以外的教育法》书上60-61页,有语言感官的能力的提高。

希望今天能够把前面几课的理论说明白。

(曾有人问过我),孩子(喜欢)和妈妈对着干(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是心理问题(不是学习能力的问题),是妈妈不了解孩子在寻找“我”。

我只是根据情况分析,我这个回答是从人性出发。

问4.1:

对信息敏感度的培养,这个需要教吗?

直接教就已经是小学的方法了,5岁前没有用的。

(应该采用环境教育哦)

问4.2:

胎教时跟孩子讲话,能提高孩子听力的敏感吗?

讲话没有用,因为没有情节,音乐应该有用。

问4.3:

有韵律的东西,应该都有效果吧?

(指胎教)

应该有用。

理论上,但没有科学实验依据。

问4.4:

良好学习习惯的建立属于信息敏感吗?

另外,孩子如果好奇心强,很喜欢问为什么,是不是表示信息敏感了?

还有,孩子如果记忆力强,算不算信息敏感?

1)如果学习习惯是自愿的,就是对新信息敏感;

2)好奇就是最好的表现;

3)记忆力是保存信息的能力。

我就是信息超敏感“但记忆很差”,所以一定要记录。

记忆力是可以提高的。

问4.5:

在幼儿期如何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呢?

能人为的来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吗?

幼儿期对图像记忆的训练很有帮助,也是为什么不要太早认字(的原因)。

问4.6:

图像记忆?

是上期讲的图像分解吗?

首先是记忆,然后就分解。

能够分解,又对记忆力有帮助。

问4.7:

我家孩子2岁三个月,昨天带她去动物园,看海狮表演。

我很奇怪的是,他一直闹着要看海狮表演的球,对表演没表现出兴趣。

难道对信息不敏感吗?

有可能,孩子只对熟悉的信息敏感,对新信息不敏感。

问4.8:

我家孩子2岁8个月,看到任何图片、文字都要问“这是什么呢”,而且不厌其烦地问,只是对信息敏感吗?

是的,好事情。

问4.9:

我家孩子一岁4个月能在停车场很快找到自己家的车,算不算信息敏感?

应该也是。

问4.10:

信息敏感是不是我们俗称的爱操心,管闲事?

当然不是。

三、具体和形象思维的有效建立

1.直观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概念和对比

一个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例子

首先给你们一个小学三年级的数学题目:

小明和小青去买一样的作业本,小明给了15块,小青给了21块,小青比小明多买2本,他们每人买了几本?

【5和7】

谁说说怎样算的给大家听?

【21-15=6,6/2=3,15/3=5,21/3=7】好的,你们用的差异法。

(上面的)题目是(考考你们的)抽象思维,还有一种计算方法,就是X和Y。

你们(刚才的回答)用的是形象思维,(使用)X和Y(的人)是抽象解决抽象。

我用这个题目(是用来)解释各种思维。

如果孩子没有生活经验,看到这个题目就没有能力理解。

“理解”就是在大脑里想象抽象文字描述的情景(题目)。

所以有丰富形象思维的经验,就对理解抽象符号有帮助。

会用差异法回答题目的孩子,不一定理解这个题目。

我们要孩子首先理解,然后再教孩子一些有效的方法,例如乘法表。

但是很可怜的小学生,很多都是死记方法破题,但完全不理解,毕业后就是“高分低能”。

问5.1:

直观经验和一手经验,是一回事吗?

问5.2:

直观思维,我在陈帼眉的书里没找到?

这个不是我独创的,她们叫具体形象思维,我把这个分开。

严格来说,她们正确,因为有具体经验就一定产生形象思维。

我分开来表述就容易明白。

抽象思维是人类最重要的能力,抽象思维简单说就是概括能力。

但是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

5/6岁抽象思维才开始萌芽,之前是没有这个器官的(海马体)。

所以3岁更多是直观形象思维,(而且幼儿的)形象思维之间还不能够互换。

(无论如何,)抽象思维必须建立在直观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办法只学习抽象思维的。

(所以)幼儿教育不是以教育抽象思维为主。

抽象思维和抽象符号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

先说抽象符号。

文字,数字都属于抽象符号,要注意的是,当孩子刚刚接触这些符号时,对孩子来说,这些都是直观的,例如:

“三”就是三横。

必须有大量的经验,孩子对“三”有想法以后,再接触到“三”,孩子能够在大脑里跑出想法(形象思维),而跑出多少想法,则决定了孩子用“三”这个符号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抽象符号,可以从小以直观的模式接触,例如:

在生活里认字,认数字。

当然可以上课来教,但是引起的其它弊端就得不偿失,例如,局限孩子的扩散思维发展。

2.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方法——丰富和整合

STEP1丰富孩子的直观经验

既然大家都同认同建立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就先说说如何提高形象思维建立的能力。

形象思维源自直观经验,所以丰富孩子的直观经验就很重要,(让孩子在)做中学,动手(其实是所有感官)体验。

如:

1)为孩子创造直接经验机会,例如:

钥匙开门,做家务,买东西,计划去活动;

2)引导孩子在做的过程中对信息敏感,这个在上两次讲过;

3)为孩子整合经验,这是建立形象思维的关键步骤

(以上也是三游游戏法所依据的科学原理)

同样两个人,假设都有一样的经验,但是建立的形象思维可能完全不一样,为什么?

就是整合直观经验能力不同。

我举个例子:

两个妈妈对孩子每天画画的评价:

1.很好,很棒;

2.妈妈看到你用了很多红色,想表达什么?

是很热吗?

还是……一年以后,两个孩子的形象思维有没有不一样?

都是天天画画,两个孩子整合经验的习惯有没有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了】

STEP2整合经验

描述性表扬是整合经验的一个有效方法。

整合经验,就是(要在)思维之间的互换。

整合经验可以是用抽象语言,勾起孩子的形象思维,利用这个去整合孩子的直观经验。

还可以利用抽象思维去勾起形象思维来整合形象思维。

举个例子,怎么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能力?

我们在生活里丰富孩子的直观经验,然后整合直观经验,跟着就利用假设性问题(抽象思维勾起孩子形象思维的变化),于是形象思维之间就产生新的整合。

所以假设性问题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培养孩子形象思维的互换和发展。

幼儿期就是培养孩子这种(指形象思维的互换和发展)习惯,也就是为什么不要分科教学,要用任务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