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
《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讲课,考虑得最多的是自己和教案:
自己是否表现得不错;
一节课能否按计划讲完;
是否得到了同学和指导老师的认可;
讲完后剩下的时间我该怎么办;
讲不完我又怎么办,等等。
我们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学生们是怎么想的;
我这样讲学生能否接受;
以什么样的方式讲课学生既感兴趣又学到东西,等等。
”另一位同学提到,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不足,不能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出合理的反馈。
尤其是提问后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教育机智缺乏,不能做到师生互动,只顾自己按照教案讲,难以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
在课堂观察和大多数日记中,我们对实习生所提到的这种“心中有教案,目中无学生”的状况也深有感触。
这里所说的“目中无学生”并非指教师在学生面前骄傲自大,而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习生更多地是关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教案设计,而不能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应灵活有效地调整教学。
实习中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扮演着“演员”的角色,这个演员还是一个蹩脚的演员,一个只顾在舞台上背诵台词而不能刻画人物内心的演员。
他们在讲台上的全部“台词”就是预设的教案,这个教案是在课前教师靠自己对文本与学生片段的了解而想象设计的。
讲台下的学生往往成了他们的道具,在教师需要时便提起一位来与他对一句“台词”。
如果这个回答符合自己的预设,教学流程便进入下一个环节。
如果不合预定的“标准答案”,实习教师便让该生“下场”而去寻求另一位“帮手”,直到有学生“猜”对了,教师便如释重负,教学流程进入下一个环节。
一位实习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我提的一个问题可能难了点,一个举手的也没有了!
我立刻紧张了起来。
这时,我看到一个角落里,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太好了!
终于有了救星!
”
(二)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和思维价值
课堂教学提倡对话与交流。
对话不是漫无边际的聊天,对参与者来说,它是为了寻求真理与意义,为了达成理解与共识,围绕着共同话题,彼此在真诚地倾听、言说和反思。
这种对话的“主题”,或说是“问题”,或是教师设计,或是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是师生共商而生成。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问题很多时候由教师设计、提出,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次接触教学实践的实习生,在对话问题的提出方面能力还相对较弱。
分析他们在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我们发现,这些问题普遍缺乏启发性,思维价值不高。
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有位实习生曾这样提问过:
“老麻雀用自己的什么拯救自己的幼儿小麻雀?
”学生只能答“身体”一词,提问覆盖了文中句子的绝大部分,只留下一个窄小的“胡同”让学生去钻。
提问没有“不确定性”,信息量为零,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因此思维价值很低。
(三)课堂交流缺乏灵感的闪亮、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
从很多实习教师的课堂上我们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虽然在竭力贯彻“启发式教学”的思想,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学生进行交流。
但我们发现在交流中很少让人捕捉到“灵感的闪亮”,感受到师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
在师生的一问一答中,教师往往不能从容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并在头脑中迅速判断学生出现错答或偏答的原因,继而进行纠正和引导,直至水到渠成地让学生的理解达到目标水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享受一种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探索发展的快乐。
虽然有时实习教师希望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但只是寻求他们帮助证实一个论点,并没有让学生作为一个同等地位的人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节课下来,实习教师得到的评价往往是备课不充分,课堂引导乏力等。
然而,实习教师本人却感到“自己在课下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甚至对课文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逗点都进行了推敲和琢磨。
”但课堂上仍然时常出现学生反应淡漠或者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甚至一部分学生在下面各行其是、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
面对这种无序,教师往往求助于规训与呵斥产生的“威严”,尽管这是自己所学理论中所不倡导的,也是自己内心所不认同的,然而在实际的课堂中却无奈地将其当做了救命的稻草。
他们还没意识到或者是还没能力用一节逻辑清楚明晰、内容丰富深刻、引导生动有趣的课堂去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实习教师课堂教学常见问题的成因
为什么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以上诸种问题呢?
(一)备课质量不高
教师备课是一个备教材、备学生、选择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教案的过程。
在参与实习生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实习教师备课存在以下问题。
1.绝大多数师范生不能全程通读小学教材,不能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甚至不能通览全册教材,所以很难准确把握所教内容在整册教材、在所教学段、在整个小学阶段中的地位,也不容易把握其重点、难点。
即使有教学参考书及网上的大量教案可供参考,有时也看不懂其设计意图,难以吸收为己所用。
因此备课时难免出现顾此失彼,“深一脚浅一脚”,甚至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2.师范生接触小学生的条件极其有限,一般就局限在实习的几周、实习班级内,缺乏对学生的密切接触和深刻理解,因此在信息的舍取、材料的详略处理上缺乏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这一依据。
而且备课试讲时一般没有学生。
缺乏授课对象,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存有疑虑的问题缺乏了解,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缺乏心理预期。
通常出现的问题是实习生自我感觉备课很充分,但上完课,总觉得离预想的有距离。
3.师范生自己知识储备、知识结构“窄而偏深”的特点不太适合小学生所需知识“宽而偏浅”的特点。
甚至对有些知识自己也把握不准确、模棱两可,凭自己的理解或想象去讲解。
(二)缺乏对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实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出现过多关注教案、忽略学生、应变能力较差等问题,除了通常所说的“备课不充分”这一直接原因外,恐怕还有其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缺乏对教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
由于实习教师缺乏对教学实践的切身经验和对学生真实的接触与了解,他们往往把教学实际搁置在一种简约有序的理想状态下,认为就像某个化学反应一样,只要提供准确合适的条件,教学就会按照预定程序逐步发生。
也有的教师认为,当他们用语言向班级呈现教材时,他们的信息沿着直线到达学生那里。
根据这种看法,他们常常在课堂上力求将教学参考书上的知识点讲得面面俱到,甚至是剖析得细腻周到,认为要讲的都已讲到,教(与学)就完成了。
事实上,这些看法是没有根据的。
真实的教学实践是复杂而变动不居的,不是简单的输出与接受的过程。
一位同学在她的课后反思中就这样写道:
“课前的教案设计太理想化了,真实的课堂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
课堂上有太多的力不从心,头脑中的话无法用语言准确精炼地表达出来,问了问题也不知自己问了什么。
”“孩子们课上的问题与答案真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是我始料不及的,对他们的问题我不能给予一个令自己都确信不疑的答案,对于他们的答案我又不能给予一个及时而有效的反馈,真是不上讲台不知道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是如此之差。
三、实习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分析,我们就实习教师教学的改进提几点建议。
(一)精心备课,充分预设课堂与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决定教学实习质量的关键。
因此,首先,实习教师在对教材、文本字斟句酌的同时要有目标意识,整体意识:
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本课在整册中的地位,在本学段中的位置,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时刻提醒自己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其次,尽量多地接触学生,可早一点批改学生作业,寻找多条途径,实实在在地去了解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知识层次与接受能力。
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预想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境,并设计 相应对策。
再次,注意听课、备课与试讲相结合。
勤听指导教师的课,积累教学的间接经验,通过对照以发现自己备课、试讲的不足。
最后,仔细推敲自己的课堂语言,让文本真正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然后将教学的逻辑、内容以准确、简练而且浅显生动的话语展示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会越少。
”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依照本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
它是在教师熟悉《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应将其视为一项再创造的工程,而不是照本宣科。
(二)联系实际,丰富并深化自己对教学理论的理解
首先,要认识到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互动、交往的人际过程。
教师与学生是这一过程中的交互主体,实习教师在潜意识里不要把学生作为等待改造的客体而试图去“教会”他们什么,而应在备课、教学过程中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可以相互启发、交流的对话主体,在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中相互认识、相互理解,达到共同认识的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备课不是为教学规设机械的僵硬的对话的脚本,不是对文本进行理性的条分缕析,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基本的、宏观的设计,在这种目的明确、整体性的预设下,教师与学生进行真诚、机智而富有成效的交流。
其次,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认清同样的材料以不同的形式包装,会产生显著不同的效果,应该注意到“媒介物是信息”的道理。
例如,教科书中的历史和用新闻短片呈现的历史,其效果是极为不同的。
此外,教师也是信息的一部分。
很多教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
在放电影时,教师对影片是否有热情,也会使学生对影片的接受与理解发生差别。
教师在使用语言交流时,他会对学生如何接受信息以及接受到什么程度起重要作用。
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语言转化为儿童易于理解的话语,为了使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要尽量做到:
“
(1)说出某种可理解的东西;
(2)提供(给听者)某种东西去理解;
(3)由此使他自己成为可理解的;
(4)达到与另一个人的默契。
也就是说,言说者必须选择一个可领会的表达以便说者和听者能够相互理解;
言说者必须有提供一个真实陈述的意向,以便听者能分享说者的知识:
言说者必须真诚地表达他的意向以便听者能相信说者的话语;
最后,言说者必须选择一种本身最正确的话语,以便听者能够接受之,从而使言说者和听者能在以公认的规范为背景的话语中达到认同。
再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要富有针对性,要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
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很大一部分是在一问一答中进行的,实习教师也总是不满自己在应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时手足无措的窘迫和语言的苍白无力,往往对学生的回答不做任何评价或者仅以简单的“很好”、“不错”应付了事。
为了避免这种无效的交流,一是在备课时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设想到学生会有哪些反应和回答,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其次是以另一种方式对学生的答案做出反应:
指出学生的回答中有价值和可接受的内容,不是直截了。
当地指出其缺点,或提供答案,或不置可否,而是承认学生所作的回答并进一步追问学生,并给以适当的引导,直至全班达成共识。
只有当学生受到好评和认可或者得到恰如其分的表扬时,才会愿意不断地回答问题,积极地参与课堂。
教育实习只有短短的几周,作为师范生培养中期的实习,是一位准教师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进入真实的教学情境,是个人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第一次碰撞交锋。
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教师出现备课有纰漏,课堂上教态不够自然,注意不到全班,表现出不安情绪,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急于完成任务,关注外在形式等等问题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也会在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一两年内逐渐解决。
也许实习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把他们锻炼成出色的教师,而应是将此作为思考的凭借,让师范生在再次回到理论学习中来以后反思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思索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并试图去寻求改变这种种缺憾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理论植根在现实的土壤中,为今后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后缩短职初的生存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总结
(1)师范生课堂教学实习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到中小学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实践活动
(2)教育实习的任务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研究实习等
(3)教学工作实习是师范生参加教育实习的首要任务,内容包括备课、上课、听课与评课、作业批改、课外辅导等教学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