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6361573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3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docx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文档资料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化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专题测试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一、单项选择题(15×4=60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

据此回答1~2题。

   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

   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

   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1~2.解析 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2题,“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D

   2.D

   读1990~2019年湖南省以及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湖南省城市化目前处于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停滞

   C.2019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

   D.全国城市化进程已进入后期成熟阶段,比较平稳

   4.导致湖南省城市化水平如图所示的因素主要是(  )

   A.没有特大城市,缺乏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

   B.资源贫乏,城市发展的后劲不足

   C.工业化程度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D.区位优势不明显,交通闭塞

   3~4.解析 第3题,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总体呈缩小趋势;湖南省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城市化水平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湖南省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答案 3.C

   4.C

   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

读图回答第5题。

   

   5.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解析 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为中心的城市群。

   答案 B

   读某地区生态园林城市模式图,回答第6题。

   

   6.下列关于图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因而不会产生“热岛效应”

   B.动植物园苗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区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C.该城市的道路网布局形式可以缓解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状况

   D.外环工业仓库集中但不连片,为城市的建设发展留有余地

   解析 生态园林城市中生态用地比重较大,但由于人口集中,生产、生活等排放废热较多,也有“热岛效应”的存在。

   答案 A

   读我国2019年31个省(市、区)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收入图,回答7~8题。

   

   7.由图可以得出的正确推断是(  )

   A.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城市化速度快

   B.人均GDP高的省(市、区),一般城市人口比重大

   C.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严重

   D.人均GDP越高的省(市、区),城乡差别越大

   8.结合图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

   A.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B.除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高的省区城市多

   C.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四川省高,其城市人口总量比四川省小

   D.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比四川省高,其城市用地总量比四川省大

   7~8.解析 第7题,读图可知,人均GDP高的省(市、区),如沪、京、津、浙、粤、辽等省,城市化水平都超过了50%,由此可说明人均GDP高的省(市、区),一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第8题,读图可知,海南省的城市化水平约为45%,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0%;但海南省的总人口远远少于四川省,因此海南省的城市人口总量比四川省要小。

   答案 7.B

   8.C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表示“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发展变化过程”,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表示中国工业化率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④曲线20世纪70年代以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的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家政策的影响

   C.环境的恶化   D.逆城市化现象的出现

   9~10.解析 第9题,根据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定义及学过的相关知识可判断①为日本的城市化率,④为日本的工业化率、②为中国的工业化率、③为中国的城市化率。

中国的工业化率高于城市化率,属于滞后城市化,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30%多一点也是重要的判断依据。

第10题,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下降。

   答案 9.B

   10.A

   下图为三个城市圈20世纪不同年代人口增长示意图。

读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选项最符合“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是(  )

   A.乙城市圈70年代   B.乙城市圈80年代

   C.甲城市圈90年代   D.丙城市圈90年代

   12.人口迁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化过程。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乙城市圈6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B.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慢、水平低

   C.丙城市圈90年代城市化速度快、水平高

   D.90年代,与丙城市圈相比,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快、水平较低

   11~12.解析 第11题,据图可知,乙城市圈80年代、甲城市圈90年代、丙城市圈90年代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低于1%,属于低自然增长率,故选项A正确。

第12题,丙城市圈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应该位于发达国家或地区,其城市化速度慢,城市化水平较高;甲城市圈城市化速度较快,与丙城市圈相比,90年代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应为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水平较发达国家低,故D项正确。

   答案 11.A

   12.D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读“2019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3~14题。

   

   13.可知该市(  )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14.可推测该市(  )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13~14.解析 第13题,城市中心区迁出人口18.1万+12.4万+0.2万=30.7万,没有人口迁入;城区边缘区迁出人口23.3万人,迁入人口12.4万+0.28万=12.68万;近郊区迁入人口23.3万+18.1万+6.1万=47.5万,没有人口迁出;远郊区迁入人口0.2万,迁出人口6.1万+0.28万=6.38万。

故D选项正确。

第14题,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致使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产生一系列城市化问题,大量人口迁往郊区,产生郊区城市化,故B项正确;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A项错误;我国目前还没有出现城市“空心化”现象,C项错误;郊区城市化不会使城市人口规模逐渐缩小,D项错误。

   答案 13.D

   14.B

   15.2019~2019年,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19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

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  )

   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

   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

   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

   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

   解析 城镇建成区面积的年均增长大于城镇人口数量的年均增长,城镇人口密度不一定升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还没有超过发达国家;2019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2019年我国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从题中数据可知城镇空间扩张速度大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

   答案 D

   二、综合题(共40分)

   16.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图1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左图中的变化过程与右图中的曲线相对应的是________。

   

(2)图1中E→F反映了______________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2中,A、B两类国家,属于发达国家的是________。

   (4)图2中,A、B两类国家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逐渐扩大 a

   

(2)逆城市化 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3)A

   (4)发达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在农业中的就业比例高,在工业、服务业中的就业比例低

   17.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1950年至201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3)图2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________,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4)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多选)(  )

   A.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

   B.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

   C.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D.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

   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增加 城市数量增加(或出现城市群)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2)公路

   (3)① 人口数量不断下降 环境污染(或交通拥挤) 地价上涨(或经济效益下降)

   (4)①建筑面积的扩大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和城市废热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③烟雾灰尘排放量大,多云雾天气(或多酸雨) ④地下水的补给减少(或地下水过量开采和污染严重)

   (5)ABD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如图)。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如图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 下图是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资源、生态、环境污染、人类生活等角度分析,江苏省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高

   

(2)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集 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长

   (3)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土地(耕地)资源锐减、土地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4)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

(从规划、节能、节水、绿化、防治污染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