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8740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8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集体备课七年级第四章1文档格式.docx

(出示棱柱、圆柱、棱锥、圆锥模型)看一看再动手摸一摸,说说它们的异同。

(教师巡视指导,提倡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互相补充。

2.常见的立体图形

有些几何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四)想一想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类似于这些立体图形呢?

小组讨论后回答。

(五)赛一赛

小组长组织组员完成课本118页思考题,派代表发言。

(六)课堂小结

常见立体图形的归类

三棱柱

请学生谈:

我知道了什么?

我学会了什么?

我发现了什么?

(七)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3页习题4.1第1、2题

2、课本第125页习题4.1第7、8题。

3、收集一些常见的几何体的实物;

四、教学反思

4.1.1几何图形

(2)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国柱、国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3、母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4、激发学生对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一)数学游戏

比一比:

讲台上依次放置粉笔盒、乒乓球、热水瓶.请四位学生上来后按照不同的方位站好,然后向同学汇报各自看到的情形.

(二)想一想

一个小零件如课本第119页图4.1-7,先需要看的图是图

(2),所以,我们要研究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它得到的平面图.

 

(四)说一说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乒乓球、粉笔盒、茶叶盒,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

(出示实物)

(五)画一画

长方体、圆锥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试着画一画.(出示实物)

这样,我们将立体图形转化成了平面图形.

从你所在的位置看这组几何体,看到的是什么样子?

能否把你所看到的样子画下来?

正放着的碗、球、柱台、倒扣的碗、

(六)探究活动

教科书119页图4.1-8,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你能画出来吗?

适当变动正方体的摆放位置,你还能解决吗?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从三个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

(八)布置作业

1.课本第120页练习1

2.课本第124页习题4.1第4、3题

3.

(1)继续探究活动:

摆一摆,画一画;

(2)画一画:

埃及金字塔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各能得到什么图形?

试着画一画.

教学反思:

4.1.2点、线、面、体

教学目标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3.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

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3.关键: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圆柱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

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

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

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

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

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

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

板书:

提出问题:

(1)观察图片

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

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思考课后思考题,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

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教学反思

4.2直线、射线、线段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在现实情境中,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并掌握直线的性质,能用几何语言描述直线性质.

(2)会用字母表示直线、射线、线段,会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抽象的数学思考,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经历画图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猜想,得到直线性质的过程.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理解并掌握直线性质,会用字母表示图形和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根据语言描述画出图形.

理解画图语言,建立图形与语言之间的联系.

一把直尺、木工墨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墨盒,请一个同学演示使用墨盒弹出一条直线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拉出线是直的?

其关键是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经过小组交流后,总结出结论: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其关键在于先固定墨盒中墨线上两个点.

参与学生活动,并请学生思考:

这个现象符合数学上的什么原理?

1.探究直线性质.

完成课本第128页探究课题,学生动手按要求画图,并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课题结论.

巡视小组活动情况,并给出课题:

板书直线、射线、线段,直线的性质.

2.寻找生活中直线性质应用的例子.

想一想:

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直线的性质?

3.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阅读课本第129页有关内容.

讲解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

三、巩固练习

1.提出问题:

下图中,有几条直线?

几条射线?

几条线段?

说出它们的名称.

2.根据语句画出图形.

例:

读下列语句,并按照语句画出图形:

(1)直线L经过A、B两点,点B在点A的左边.

(2)直线AB、CD都经过点O,点E不在直线AB上,但在直线CD上.

3.完成课本第129页练习.

四、课堂小结

1.提问:

直线的性质是什么?

如何表示直线、射线、线段?

2.本节课还学习了根据语句画图,知道了每一个语句都对应着一个几何图形.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132页至第134页习题3.2第1、2、3、4、10题.

教学反思:

4.2直线、射线、线段

(2)

教学目标

(1)会用尺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理解线段等分点的意义,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借助现实的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线段性质.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初步学会数学的建模方法.

积极参与实验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懂得知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是一个重点,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是另一个重点.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尺规作图方法,正确比较两条线段长短是难点.

学生积极参与画图等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获取数学信息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直尺、圆规、刻度尺、三根木棒(两根等长)

1.提出问题:

有一根长木棒,如何从它上面截下一段,使截下的木棒等于另一根木棒的长?

出示长短不同的两根木棒.

小组讨论,探索方法,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2.提出数学问题:

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如下一个数学问题:

已知线段a,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

独立思考,动手画图,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参与学生小组讨论,指导学生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刻度尺量出已知线段长,在画出的射线(或直线)上量出相同长度的一条线段.

2.用尺规截取.(按课本第130页所讲方法)

打开电脑,演示尺规作图过程.

板书: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思考课本第130页的问题,从中得出数学问题:

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4.探索比较两条线段长短的方法:

小组交流,总结出比较方法.

评价学生总结出的比较方法,并用教具请一个学生进行演示,板书:

比较线段的长短.

(1)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长度进行比较.

(2)用把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端点对齐的方法进行比较.

5.线段长短的比较结果.

通过上面的讨论,总结出线段比较结果.

用教具(三根木棒)演示线段比较方法,评价学生得出的比较结果,再用多媒体演示两条线段的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

(1)AB<

CD

(2)AB>

CD(3)AB=CD

6.线段的等分点.

(1)线段的中点:

用多媒体演示,取线段AB上一点M,移动线段AM到线段MB上,当AM与MB完全重合时,线段AM=MB,此时点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

AM=MB=

AB

(2)线段的等分点:

通过类比线段的中点,可得出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AM=MN=NB=

ABAM=MN=NP=PB=

7.探索线段的性质.

(1)完成课本第132页思考题.

由这个思考题,你能得出线段的性质?

联想以前所学知识及生活常识,经过小组讨论,得出直线的性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线段的性质,并用几何语言完整归纳出线段性质.

(3)举例说明线段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

(4)在直线L上顺次取三点A、B、C,使得AB=4cm,BC=3cm,如果O是线段AC的中点,求线段OB的长度.

注:

这两个问题先请学生在小组中独立完成后进行交流,教师再作评价.

8.两点的距离.

讲解两点的距离定义.

1.本节课学会了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学会了比较线段的长短.

2.本节课学习了线段的性质和两点间距离的定义.

3.懂得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的道理.

1.课本第133页至第114页习题4.2第5、6、7、8、9、11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