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831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题型Word文件下载.docx

3.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凡客观世界乃至人物内心所想的一切都能进行叙述)。

五、继续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六、表达方式

1.记叙:

主要交代事实,把人物和时间概括介绍给读者并写出人物活动、发展、变化的过程;

2.描写:

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

3.说明:

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

4.议论:

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5.抒情:

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的情感。

七、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

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

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为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包括把物当做人来写(拟

人),把人当做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拟物)这几种形式。

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分别是把人“物化”和

“把甲物乙物化”。

正确运用比拟,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

物产生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不

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奇代凡;

以事代情。

可以引起人的联想,使表达

具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

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5.对偶:

用数字相等、结构相似的一组短语或句子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或用两个

对称语句加强语言效果。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词句凝练概括,富

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的集中鲜明;

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

褒贬分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6.排比: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7.设问: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八、描写的类型及作用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一)人物描写

1.外貌描写:

也称肖像描写。

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型、姿态等)进行描写,以揭示人物的思想性格,表达作者的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2.心理描写:

用语言文字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品质、性格特征所进行的描写。

3.动作描写:

通过语言文字描写人物自身在矛盾斗争中的行动,战士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的描写。

4.语言描写:

就是对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的描写。

成功的语言描写总是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的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二)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与之发生直接关系的外界条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

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

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描写角度:

1.正面描写:

又称“直接描写”,文章的描写手法之一,与“侧面描写”相对。

它主要是指对人物的肖像、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时间、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2.侧面描写:

又叫间接描写,是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现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堆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

九、记叙文常用的表现手法

1.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加鲜明,感受更强烈。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叫衬托。

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3.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人物的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如《孔乙己》中写道: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文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4.伏笔、照应。

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清洁发展做铺垫。

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5.过渡。

过渡是连接文章段落层次的桥梁,恰当、巧妙的过渡,对文气的连贯、布局的缜密、转承的自然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优秀的文章,都极讲究过渡的艺术。

6.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方式叫象征。

象征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

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

能表达真挚的情感。

解题指导:

一、理清思路,把握中心

分析文章结构和把握文章思路一般可以分三步。

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情,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简明的一两句话把段意表示出来。

概括段意一般有三种方法:

(1)摘句法——摘处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段意。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这一步的目的是理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一下几点:

(1)看文章的题目、开头与结尾。

有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

有的标题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主旨,但为我们分析、归纳中心思想指明了方向。

有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提示或暗含了中心思想。

(2)注意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3)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4)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5)从分析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入手。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

(6)分析主要的人或事。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侧重抓人物形象,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概括中心思想时应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二、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三、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

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2.从侧面描写入手。

侧面描写,简单的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3.从细节描写入手。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4.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

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语句在文章整体结构上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明题目等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五、注重领悟类试题

所谓领悟,是在理解。

领会本文意义的基础上读出个人的心得,是对文本阅读的超越。

这类题目往往要求考生就文章内容或提及的某一点,根据个人的经验,谈出自己的见解。

解答此类试题关键是有质疑能力、创新意识、能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

 

中考记叙文阅读知识、典型题型、技巧点拨

记叙文:

●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

主旨的考试方式:

1、直接考查的方式:

这种考查方式最普遍。

例如2000年的第27题,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试题一:

简要分析《访兰》这篇文章,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访兰》这篇文章的结尾部分是这样的: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

他看兰,也在看我,说:

“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

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以上这段文字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稍加整理即可。

试题二:

河北省2003年第26题:

文章通过亚当斯和西澳的竞聘经历,揭示了什么道理?

请简要概括。

答案是:

在竞争中应靠真才实学(像西奥那样),不能像亚当斯那样投机取巧。

这就是直接考查方式。

●理解衬托、对比、烘托、比较的作用。

2001年中考语文第21题:

文章第一段中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淡的牵牛”有何作用?

分析:

本文的主体是谁?

是蒲公英,那“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淡的牵牛”自然就是陪体,他们的作用就是:

衬托,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

试题二、(《萝卜花》一文)

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一点颓废的样子。

问: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从侧面烘托了女人的坚强,表现了女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能够理解作者安排材料的意图。

理解段落或某部分不能删去,为什么?

例如:

这一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这一段的内容与约翰后来的消失,从善构成对比,为后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示例:

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

为什么?

(内容和形式的赏析,从情节角度)(河北省2008《小扇轻摇的时光》)

示例一:

不能删去;

正是这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示例二:

可以删去:

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

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中心思想概括与哲理感悟

示例:

①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7年《江南陶公柳》

②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2009年《昙花终于怒放》

答题方法:

1、掌握概括方法:

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

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事件叙述与概括

①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断”?

———2006年《我看到了一条河》

概括事件的方法:

(1)摘句法:

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记叙了+×

×

人(组织或单位)+×

时×

地+何种情况下+做×

+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描写的段落:

描写了+×

景物+×

特征。

抒情的段落:

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

(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试题:

月色皎洁,如闪亮的白绸宁静而又安详地弥漫。

我握着母亲的手,站在街口等放晚学的弟弟回家。

并不冷。

然而街静人空。

我等地焦急而耐心,母亲却等得耐心又耐心。

母亲说:

“一直这样等,惯了。

”我的心怦然一动,目光在母亲单薄的身影里模糊了。

文章首段的景物描写写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特点:

月色皎洁,宁静安详。

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渲染宁静平和的气氛,衬托人物的美丽和充满母爱的性格。

2003年试题《木笛》中写雪的作用是什么?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答案:

朱丹和丹麦大师都是在下雪的情况来到纪念碑广场的,所以写雪有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今天又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朱丹也落选了,所以写雪又有衬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几种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

交代了人物的×

身份、×

地位、×

处境、经历以及×

心理状态、×

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

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

性格特征或×

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

思想,揭示了人物的×

性格或者×

品质。

●能够发现并理解文中重要的关键性词语。

一些语句或者能标志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这样的语句称为关键性语句。

对于这些语句,有时我们要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脱离开语言环境,单纯的解释词语,已经被摒弃,代之的则是把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解释,我们称之为“动态解词”。

词的含义受语境的制约和影响,同一个词,由于语境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在新的语境中,会产生新意思。

(2007年河北省《江南陶公柳》)

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上。

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

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

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眉;

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

22、问:

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赏析。

(3分)

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早春陶公柳的景物特征,抒发了对陶公柳的喜爱之情,给人以美的享受

示例、我很贪婪地捧着瓜果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地看。

(河北省2008年《小扇轻摇的时光》)

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

“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这是让考生通过品析句子中重点词语的运用,来理解重点词语在表现人物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河北省中考《最美的善举》

2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含义。

(4分)

⑴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⑵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

“买得太多了……”

本题考查综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可采用由表及里的方法。

(1)题加点的“讪讪”原意是“不好意思的样子”。

(2)题“尴尬”原意是“处境窘困,不易处理”。

这里不能只解释字面意思或本来意义,要结合上下文有关情节和词语本身作具体解释,大意对即可。

【答案】:

(1)女人因接受别人的施舍而感到不好意思。

(2)“络腮胡子”助人的秘密被发现后表情很不自然。

22.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

(2分)

●标题的作用

1.作为文章的线索。

如课文《七根火柴》就是就是以七根火柴作为行文线索的;

如课文《背影》就是以父亲的背影作为文章线索的。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

课文《最后一课》,文题就概括了故事的中心事件:

小弗郎士的最后一堂课;

3.点明文章的主旨。

课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其文题就是中心思想:

赞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

4.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

常用具体如下:

(1)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3.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了文章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1、对比;

2、欲扬先抑;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要求考生要理解这些表现手法,并能结合文章进行分析,注意要组织好答题语言。

本题属选择作答。

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

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

(“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

“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1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

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

●段落作用

(一)文章开头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引出下文所要记叙的内容。

2、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二)文章中间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渲染,烘托气氛。

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

(三)文章末尾有何特点和作用呢?

1、总结上文。

2、呼应上文。

前后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点明主旨。

升华感情,深化主题。

4、含蓄地表达主旨。

往往是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

试题1:

⑨我爱昙花。

(2009年河北省《昙花终于怒放》)

22.选文第⑨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4分)

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

试题2:

结尾段:

我欣慰地走到窗边拥抱我的小天使,草地上一丛丛兰花安静地盛开着,又香,又暖。

说说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通过写景来表现人物的心情,以兰花的安静盛开表现作者的喜悦和愉快之情,也暗含“我”对女儿的赞赏。

●人称变化的作用。

第一人称:

真实亲切。

第二人称:

直接对话,便于抒发情感。

第三人称:

叙述别人的故事,易于心理刻画。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兼用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①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真挚深沉的感情,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②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地揭示人物和事件的意义,以深化主题,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③说明是为了简要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所叙之人、事、物更清楚。

其中抒情和议论有时是融为一体的,无法截然分开的。

⑧罢花的品性令人感佩:

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

链接材料:

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

供观赏。

原产于墨西哥。

21.选文第⑧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2分)

21.第⑧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