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8288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Word格式.docx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对自然界、社会和生活中问题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的学习方式开展的学习。

一方面,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要使学生:

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另一方面,研究性学习要使教师:

1、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2、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3、培养自身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三、教学原则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因此具有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

2、自主性原则

3、实践性原则

四、组织管理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安排和协调;

科组负责课题题目的制订、评价;

年级组负责学生活动的组织安排;

课题教师负责对学生的开题指导、过程管理、结题报告和学分认定。

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相应部门职责如下:

1、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

A、审议并通过研究性课题。

B、对研究性学习的学分给予最好认定

2、教导处

A、对全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的管理.

B、对活动场地活动设备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C、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组活动的指导与具体管理,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

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D、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3、年级组

A、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和报名

B、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场地安排

C、负责有关研究性活动的教育和大会组织。

4、指导老师

A、负责对自己所指导的课题进行全程指导,管理与评价,为学生提供帮助、

建议和鼓励,并具体指导学生最终整理、撰写出论文或做出其它研究成果.

B、对本课题成员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5、学生自主管理。

学生在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强调自律、自控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提高活动的质量。

其中各课题小组中课题组长与组员合理分工,协调研究,相互促进,确保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课程的实施

1、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

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采用规定课时,平每周2学时。

各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2、课题研究的组织

一般不提倡采用个人独立研究,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立研究小组,每组人数一般在4—6人左右,设组长一人。

学生可在本班组建小组,也可跨班组建小组。

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自主的课题工作,确保真正参与课题研究。

3、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A、选择课题。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在老师指导下,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等方面选择教师提供的课题或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鼓励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可以是文献研究、观察报告、项目设计、科学实验、社会调查、问题追踪等。

B、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

搜索资料。

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建议学生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录像、摄像、录音、下载等。

C、总结。

对搜集到的各种资料,研究小组一定要进行讨论和分析,各成员都要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然后对资料做出处理,如发现缺少材料,可继续进行搜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通过不断的整理、分析、验证、提炼等,形成课题成果。

课题成果的形式可以是研究报告、小论文、项目设计、实验报告、科技作品等

六、课程内容

(1)科学类:

主要是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能源利用、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研究等方面与人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2)人文与社会:

一方面从主要是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校规章制度研究、社会关系研究、企业研究、社会管理、社团活动、人群心理、人口研究、城市规划、交通建设、法制建设、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发展、宗教研究、贸易与市场研究等与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另一方面主要是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的课题,如乡土文化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历史踪迹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校园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民间文学、艺术研究、影视文化研究、时尚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3)语言与文学、数学和艺术:

主要是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的课题,如学生学习研究、学生群体研究、学生消费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班级制度与文化、流行文化、时尚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同学关系研究等的课题。

(4)技术类:

主要是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缺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

以科技创造为目标,进行科技发明尝试,争取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七、奖励措施:

学校对先进的课程管理经验和活动成果以及表现突出的教师、学生予以表彰和奖励。

(1)学生成果奖励:

每学期定期开展学生成果展示评比,对于优秀成果进行奖励,发给荣誉证书。

(2)教师奖励:

经过考核评比,每学期按一定的比例评选出优秀指导教师,发给荣誉证书,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落实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保证课程改革在学校的顺利开展。

二、社会实践课程的目的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科技、国防、劳动、法制、环保、历史等多方面教育,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获得直接感受和问题解决的经验;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完善学生人格,最终指向于学习者个性健全发展。

三、社会实践课程的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入校教育。

这是一个必修项目,主要对新入校的七年级学生进行校规、校纪、礼仪等方面的养成教育。

2、参观、访问和调查活动。

可以以郊游或远足的形式,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可以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

可以抓住社区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等;

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进行探究性的调查。

3、社会生产劳动和实践。

指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培养自己的关心国家命运,形成社会责任感。

四、社会实践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课程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

具体由学校教导处组织安排和协调;

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完成社会实践课程。

A、审议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B、对社会时间活动的学分给予最后认定

2、教导处

A、对社会实践活动做全面的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B、负责组织和协调年级组活动,做好安全防范等方面的教育,为活动提供有效的保障。

C、负责对年级组和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

A、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管理和组织。

B、负责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C、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4、班主任老师

A、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指导。

B、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五、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

1、入校教育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

2、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

3、参观考察活动。

学校组织七、八、九年级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参观考察,接受思想教育(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等。

六、社会实践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

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1)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2)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方法

以学期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会实践学分认定表。

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上报教导处核,最后由学校认定委员会认定。

(三)社区服务实施方案

二、社区服务课程的目的

使学生关心社区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的亲情。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区生活的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活动的能力。

三、社区服务课程内容

社区服务属义工或志愿活动性质,要求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区的各项活动领域中,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应用所学的知识,提供各种对社区有意义的服务,不断增强对他人、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包括:

①公益活动

A、爱心献给学校活动;

B、“废品分类回收”活动;

C、学雷锋活动;

D、青年志愿者活动。

②宣传教育活动

A、“传承雷锋精神主题宣传活动;

B、环保宣传活动;

C、系列社会调查;

D、系列主题宣传日活动。

③帮贫助困

A、社会福利院的“爱心接力”

B、扶贫捐赠活动

四、社区服务课程管理组织形式

社区服务课程在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

A、审议并通过社区活动。

B、对社区活动的学分给予最后认定

A、对社区活动做全面的的组织与协调,为学生创造活动的便利条件。

A、负责对学生社区活动的具体管理和组织。

B、负责学生社区活动的具体实施。

C、负责对学生社区活动的评价。

A、负责对学生社区活动的具体指导。

B、对学生社区活动作出学分评定的初步意见。

五、社区服务课程的安排

社区服务学分设置:

三年共2个学分。

时间要求:

高一、高二分别参加不少于5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并取得相关证明,分别获得1个学分。

六、社区服务的评价和学分认定

1、评价内容: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2、认定方法:

以学期为单位汇总原始材料,学年末填写社区服务学分认定表。

首先由班主任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和态度给出学分,上报教导处审核,最后由学校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

学生自主安排的社区服务由接受服务单位负责人签章证明,学校组织的服务活动由负责教师签章证明

邯郸县第五中学教导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