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百度文Word下载.docx
《山西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百度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实施方案百度文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质量需求为根本,健全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推动职业化发展,丰富服务文化内涵,打造著名服务品牌。
二、发展目标与空间布局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生活性服务业结构更加均衡,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消费环境持续改善,职业化进程显著加快,有效供给明显增加,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消费方式逐渐形成,便利化、精细化、品质化程度大幅提高,全省生活性服务业较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
(二空间布局。
依据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依托全省城镇体系布局,建成要素健全、信息通畅、手段先进、梯次发展、承接有序的新框架,形成“网格化”生活性服务业格局。
——1个全省生活性服务业辐射核心:
即把太原市打造成具有内生动力、能够辐射引领、示范带动全省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区。
要充分利用客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中心的优势,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以城市综合体等为主要业态,以物品和服务快速集散为主要功能,着力壮大规模、加快速度、提升质量,建立引领全省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标杆,建设国际网购物品集散中心和快递转运集散交易中心。
——10个生活性服务业主要节点:
即把10个设区市打造成区域性服务业主要节点。
主动承接太原市核心区服务业辐射,培育市场服务主体,健全快速转运通道,发展新型业态,
形成中继快递节点和区域性消费中心。
——100多个生活性服务业消费网点:
即把100多个县(市、区打造成全面服务百姓生活的服务业消费网点。
以大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骨干,积极对接节点城市服务业延伸,对接消费群体需求,形成终端消费网点。
三、主要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重点发展贴近服务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生活性服务领域,进一步优化服务供给、丰富服务业态、提升服务品质,推动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促进和带动其他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
(一文化服务。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服务需求为核心宗旨,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着力提升文化服务内涵和品质,增强文化创造力、影响力、竞争力,打造全国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文化强省。
(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文物局负责
大力繁荣文化艺术创作。
大力弘扬我省优秀法治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深入挖掘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推动创作一批以“中国梦”和“三个文化”为主题的精品力作。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三晋典籍整理工程,发展振兴地方戏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加强文艺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鼓励地区间、部门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建设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
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工业、建筑、会展、商贸、农业等领域的融合。
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太原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创意设计与三晋文化有机结合;
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深层次开发利用内容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支持以太原高新区为中心的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构建集创作、研发、制作、加工、出版、发行、教育培训、播出和衍生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
加大对省属文化企业集团的支持,推动国有骨干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市场主导力量和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牢牢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加快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和山西省文化保税区、山西省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打造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培育文化市场新型业态,鼓励其他行业和民间资本通过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
加快构建覆盖全省主要城市的演出院线体系,支持全省文化票务网络建设,培育农村文化市场。
大力支持文化经纪代理、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发展。
制定文化消费优惠政策,促进城乡居民文化消费。
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打造一批旗舰型文化企业。
加大对中小微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有竞争力的合格市场主体,建立扶持转制院团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强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
积极推动山西文化融入“一带一路”,通过互办文化艺术节、承办重大会议和文艺演出,支持山西文化走出去,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打造成国内具有较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区域影响力的文化会展品牌。
积极参与“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园区联盟”,建立晋港澳文化交流合作长效机制,精心打造山西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网络超市”,讲好山西故事,唱响山西品牌。
(二旅游服务。
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以人为本,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大力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健全旅游要素,改善市场环境,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持续提升旅游的内涵和附加值。
(省旅游局负责
强化旅游配套服务。
持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适应房车、自驾车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提升旅游信息网络服务水平,积极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建设全省旅游产业云数据库、全省联网的12301旅游咨询投诉热线、山西旅游APP,推进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智能化。
发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鼓励引导红色经典、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问祖、黄河风情、太行山水、吕梁风光等旅游板块的产业集聚、品牌塑造和精品线路的打造。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丰富旅游类型,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智慧文化旅游示范工程和旅游综合体。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
推进景区景点品质提升。
对标国际一流景区,加强资源的整合力度,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集中力量把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大世界遗产景区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公共服务一流、综合效益突出的世界著名景区和旅游目的地。
加强太原、大同、运城、长治等旅游中心城市建设。
选择太原市晋源区、浑源县、右玉县、五台县、盂县、平遥县、交城县、壶关县、陵川县、吉县、永济市等旅游资源禀赋突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旅游综合改革,加快推进重点旅游县建设。
总结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整合经验,探索推动雁门关—广武、历山、南太行山、关帝山、管涔山、沁河古堡等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方式实施整合和一体化开发经营,推动全省景区走专业化经营道路。
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支持组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和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
积极支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支撑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加大旅游形象宣传推介。
积极组织旅游景区景点建立促销联盟,丰富营销手段,面向重点市场,密集进行宣传推广,不断提升我省旅游的整体形象。
依托“美丽中国·
古老长城”“美丽中国·
天下黄河”“美丽中国·
陆上丝绸之路”等旅游联盟,深化区域旅游合作,打造高铁旅游走廊,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
(三居民和家庭服务。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一批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居民和家庭服务企业,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实现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
(省商务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推进家庭服务网点建设。
支持社区家庭服务网点建设,发展满足特色需求的家庭用品配送、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家用电器修理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加快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
加快规范化职业化发展。
建立家庭服务业市场准入和企业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家庭服务业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将家庭服务供需各方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
推广家政服务机构职业责任险,鼓励为工伤保险法定实施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
实施家政服务业从业人员培训工程,以家政服务、养老护理和病患陪护服务为重点,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和在职培训,在高职院校和技工院校建设一批家庭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支持工青妇组织所属各类职业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家庭服务业培训,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服务从业人员技能竞赛活动,提高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支持我省入选全国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创建一批知名家庭服务品牌。
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
引导开发企业合理降价和市场去库存化,从注重住房数量、面积向注重质量和功能转变,鼓励发展经营性房地产和利用存量商品房开展旅游地产、城市综合体和老年公寓等项目,支持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着重培育与其相关的房产交易、咨询、房产评估等现代服务业,拓展增值领域,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之势。
(四养老服务。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逐步建立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托养相结合,医护、社保和养老相衔接,连锁化、
网络化和数据化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新体系。
(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加快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支持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开办老年餐桌、日间照护、文化娱乐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
支持利用社区网络化平台或设置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辅具配置、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推动逐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家政服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形式、多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渠道,打造“一刻钟养老服务圈”。
加快推进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工程和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幸福工程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空巢、高龄和五保老人以及城市社区老年人的就餐和日间照料等基本养老需求。
鼓励建设专业养老机构。
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引导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实现由政府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向社会力量多元投资转变。
促进医养结合协调发展。
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
支持医疗机构依托自身优势兴办养老机构。
稳步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
鼓励有实力、竞争力强的养老服务企业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
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促进房地产、会议中心、厂矿医院及各种休闲娱乐中心转型,建设健康养老与康复护理、亲情探视、旅游休闲、乡村体验于一体的养老基地和特色乡镇。
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围绕老年人需求特点,研发生产适合老年人的用品用具、食品、服装等。
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以房助养等金融产品。
(五健康服务。
围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统筹推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
积极扩大健康服务供给、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规范专业的健康服务体系。
(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负责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合理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推进每个设区市至少建设1所三甲综合医院和1所三级中医院,各县(市、区重点办好县级综合医院、县级中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延伸,推进在省市三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城乡医疗机构之间建设医疗联合体,提高全省地区间、城乡间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等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护理服务,推动健康产业由医疗保健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转变。
促进健康服务向养老领域延伸。
积极探索适合我省实际的“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
适当调整护理服务价格,鼓励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健康养老服务,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巡诊等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
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努力实现健康保障与投资需求、养老服务的有效结合,有效缓解应对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带来的负担和挑战。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
大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
强化县级中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综合医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提供保障。
普及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推拿、按摩等规范化培训,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推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加强中药材的种植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设备、中药保健产品研发与应用,促进中医药服务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着力打造中医药“晋”字品牌,培育一批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
支持多样化健康服务。
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健
康产业,创新发展数字健康、远程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健康产业,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六体育服务。
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促进体育设施覆盖全民,体育市场繁荣有序,体育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体系。
(省体育局负责
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
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继续推进落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全民健身“6565”工程,在设区市的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在县城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组织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配置体质监测器材,开展体质测定,实施科学健身指导。
大力培育发展体育市场。
积极发挥体育中介组织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赛事推广等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体育中介发展。
探索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和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开发体育表演市场、做大品牌体育赛事。
大力推进我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培养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参加全国有关职业联赛,带动体育广告、赞助、播映权转让、体育专用标志经营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全民体育健身。
继续开展“强健体魄、阳光生活”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培育全民健身体育意识。
推进全民健身与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的融合。
完善体育教育服务机制,以青少年为重点,面向大众普及健身知识,引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努力推进体育锻炼生活化。
升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鼓励各地结合地域特色,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城市,打造具有乡土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
培育和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和队伍建设,构建行政组织—协会组织—社团组织—民间健身组织等构成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规范、覆盖面广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七法律服务。
有效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大力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持续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包括律师法律服务、公证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司法鉴定服务、法律援助服务在内的覆盖城乡的法律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法律服务需求。
(省司法厅负责
健全法律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县域律师事务所和公证处,规范发展基层法律服务所,建立健全县乡村一级法律援助服务点,实现基层村居法律服务的全覆盖,着力打造半小时法律服务圈。
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法律服务的扶持力度。
鼓励有实力的律师事务所走出国门,搭建海外法律服务网络。
拓展法律服务领域。
着力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扩大公司律师试点,拓展知识产权、金融等业务领域。
着力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拓展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法律服务。
着力服务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完善法律服务人员参与信访、调解、群体性案(事件处置工作机制。
创新法律服务方式。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规范代理诉讼和仲裁的执业流程、执业标准和执业行为,积极创新法律顾问和非诉讼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
有效整合法律服务资源,优化衔接法律服务流程,加快构建综合性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
搭建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畅通连接省、市、县、乡四级的法律服务信息化网络,研发适于互联网推广的标准化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项目。
完善法律服务机制。
积极稳妥推进法律服务制度和法律服务工作改革。
抓紧完善律师执业制度以及权利保障机制、律师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
健全完善基层法律服务制度,规范基层法律服务执业行为。
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加强法律援助质量监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提升法律服务质量。
在“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法律顾问工作的常态化、机制化、规范化发展,推进实现“十有五优”(有协议、有聘书、有名册、有台账、有服务卡、有公示牌、有服务规范、有业务培训、有经费保障、有检查考核;
服务队伍优、服务质量优、服务效果优、服务模式优、服务监督优。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监督体系,加大对法律顾问工作的监督评价,切实提升法律服务质量。
(八批发零售服务。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大力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推动批发零售服务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加快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乡统筹、主体多元、业态新型、功能完善的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
(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农业厅、省供销社负责
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
鼓励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
依托太原、晋北、晋南、晋东南商业功能区,吸引国内大型商贸集团建设现代大型商品流通配送中心。
着力完善各地商贸业集聚街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物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集展示交易、现代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
加快商贸领域第三方物流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配送企业,促进中小商贸物流企业规范发展。
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支持长治太行山物流园区、太原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运城“黄河金三角”、大同“长城金三角”等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对全省30个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在全省蔬菜、果品、马铃薯、食用菌等生产大县建设500个田头批发市场示范点。
支持有条件的地区、政府管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由供销合作社建设、运营、管护。
支持鼓励供销合作社参与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
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粮食交易中心或批发市场,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
继续发展农超对接,深入推进“快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