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6614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信息化进程研究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计划把农业专家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列入计划的重点课题,1996年开展了“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开展了“农业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研究”,建立了12个专用数据库,开始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发挥作用。

2001年,国家863计划启动了精准农业、虚拟农业项目,在农业生产过程建模、农业信息获取技术、精准农业信息处理平台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

2002年完成了西部开发专项课题《农业信息网及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

根据新疆兵团资源优势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优选棉花、小麦两种作物作为示范对象,在石河子建立主示范区,开展了以网络化农业专家系统为核心内容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建成了基于网络的新疆兵团生产决策专家系统,其中,包括一个中心示范团场、22个分示范团场和5 

个辐射团场,推广辐射面积近40万公顷。

2002 

年“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的研究”取得可喜进展:

研究开发了具有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多形式接入、WebGIS 

功能的农业信息网络通用平台;

研究开发了农情预报和作物估产的服务系统与指导农业生产的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了具有人工智能与预测模型的宏观农业生产决策信息系统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宏观管理决策系统;

研究开发了一系列当前亟须农业生产技术咨询服务和农业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

在精准农业研究方面,国家计委批准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实施精准农业示范工程。

一期重点是进行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相关技术与设备,建立面向大田作物的精准农业技术体系;

二期重点是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创新,建立面向设施农业的精准农业技术孵化器,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期重点是进行产业化经营,把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推向全国。

在国家计委和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项目一期工程2002年已基本完成。

(三)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国外差距

计算机进入我国农业领域仅有10多年的历史,但是发展甚为迅速。

尽管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世界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比较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如:

农业信息化应用研究项目内容单一、目标分散、适用面窄、缺乏多学科、多专业综合应用研究和技术;

精确可靠的基础数据数量少、质量差;

已建成的数据库水平还不够高,只能提供原始数据,很少能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分析信息,加上数据信息非标准化,致使仅有的一些开发出来的数据库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同发达国家现在的先进水平相差约20年的时间。

二、黑龙江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现状与分析

(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从1986年开始,我省农口部门陆续成立了农业信息工作机构。

1998年建立了省级防汛指挥系统,1999年省政府在农口部门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建设,2000年4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黑龙江畜牧信息网络项目并投入使用。

200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省实施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以此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突破口。

2001年底,省、市、县、乡四级农业信息网络全面建成,并开通了省级网站——黑龙江农业信息网。

近年来,我省通过推进“金农工程”、“三电合一”试点和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建设等工作,强化了信息资源整合,丰富了网上资源,加强了信息员队伍建设。

黑龙江畜牧信息网已由原来的“黑龙江省畜牧信息网”一个网站,发展成为现在的“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网站”、“黑龙江省畜牧信息网”及“黑龙江省畜牧科技推广网”三个网站和畜牧行业内部发行的《牧业动态》月发行的期刊,即“三网一刊”。

黑龙江省防汛指挥系统先后建立了省防汛抗旱会商中心、省防汛抗旱网络中心、省防汛抗旱数据中心、省防汛抗旱应用软件中心、省防汛抗旱视频会议中心和省防汛抗旱IP电话中心;

合作开发了信息服务、会商、防汛管理、洪水调度、信息接收处理、综合数据库、汛情监视、城市防洪辅助决策、专用数据库、气象产品应用等子系统;

在地市分中心,还逐步建立了防汛抗旱会商分中心和防汛抗旱网络分中心,并正在建设防汛抗旱数据分中心和防汛抗旱应用软件分中心;

省中心与国家中心间建起了国家水利骨干网,省中心与地市分中心间通过黑龙江省政务信息网互连,建成了上下连通的计算机广域网,目前系统建设正在向县市区的县中心拓展。

(二)农村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一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了黑龙江省农村扶贫综合管理系统,建立了全省扶贫县、乡、村的数据库,对全省305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实行动态监测,对扶贫开发项目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和跟踪;

二是开发了全省农业产业化信息业务管理系统,建立了企业管理信息数据库,并在全省7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实现联网运行,实现了企业经营情况的定期监测;

三是建立了全省劳动力转移信息网络系统,用于用工单位信息发布的平台,同时又是外出务工农民的娘家,也是政府服务的窗口;

四是统一开发了通用网站自动生成管理系统,各市县利用该系统快捷地建立并维护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

五是开通了12316“三农”信息服务热线,为农村广大农民了解市场信息,学习农业新技术,投诉假农资等开辟了新的渠道;

六是以计算机和“黑龙江乡村广播”为载体,建立了农产品价格发布系统;

七是开发应用了全省农机牌证照业务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了全省各地农机驾驶员和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网络化管理;

八是在全国率先建立畜牧产业预警体系,通过及时收集、分析、发布产销信息,帮助农民减少养殖的盲目性,准确把握市场走向,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基本依据,为业主发展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政策服务,指导畜牧产业有序、健康、持续发展;

九是建成了“农业专家咨询系统”,并通过创立 

“农业专家在线”门户网站进行信息传播与服务;

十是与农业部联合建立了“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一站通)”服务平台,使信息的上传、存储、发布、传输、查询等基本功能在同一系统上实现,使供求信息集中存放在一个公共数据中心,全国一个窗口,一个数据库,一个交换中心,用户可以在任意一地的网站登录进入系统,免费上传供求信息,全国各省级网站同时发布。

(三)农村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

农村信息化工程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部门、多产业的系统工程。

同时,由于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农业的紧密关联性,以及各地区存在着农业产业方向不同、经济基础不同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不同的差异,因此,应从战略上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结合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2. 

组织体系建设尚未形成主体。

有些地区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真正的建设主体,如:

科研院所、涉农企业、社团组织等社会力量尚未能发挥其主体作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

3. 

缺乏与农业生产、科技服务的紧密结合。

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实惠,农村科技信息化与农民增收的密切关系尚未得到农民的普遍认可,久而久之,使农村信息服务缺少指导性的意义。

4. 

信息资源缺乏整合力度。

农业信息涉及面大,信息资源分散,急需进行整合。

5. 

信息服务模式比较单一。

目前,虽然黑龙江省已有电脑、电视、电话三种主要的信息服务模式,但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体系,有的市县推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模式也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多属于科技服务模式,未实现多元化信息服务的有机结合。

6. 

网络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不足。

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资金投入少,使一些农村和农民急需的数据库应用系统没有得到开发,如农产品市场分析系统、农业GIS应用系统、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业科技信息联合服务系统、农业市场和产品监管系统,以及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种植和保护、畜牧养殖等一批专家分析系统等。

同时,各市、县、乡缺少网络正常运行维护的费用,线路租用、网络和设备维护、信息采集等经费严重缺乏。

三、黑龙江垦区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分析

(一)垦区信息化总体水平

垦区的广播、电视、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电话入户率达75%以上,光缆到村,宽带到户,信息网络覆盖全垦区,家庭上网率达到50%以上,建立健全了政务信息、农资农产品监管、土地资源监管、农情监测、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专家系统等信息应用系统。

垦区农业信息化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正在向全面建成“数字化垦区”方向发展。

黑龙江垦区主管部门组建了局域网,实现了内部连通;

开通了互联网站,开通了多个专业网站或专题性网站,如政务信息网、北大荒粮贸网、农垦信息网北大荒分网、黑龙江农垦残联 

“北大荒新月网”等一系列网站。

黑龙江垦区大型企业均建设了商务型网站,如,小岭水泥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北大荒米业有限公司、完达山制药厂、北大荒麦业有限责任公司、垦丰种业有限公司、九三油脂有限公司等一大批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网站。

从2002年开始,垦区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大规模引进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数字遥感、信息化农业机械装备530台套,包括凯斯和迪尔公司“精准农业”技术成套设备,重点装备160个现代农机装备示范区。

大型拖拉机达450-500马力,带有卫星定位和自动导航系统;

收获机带有产量测试装备;

配套农具大型联合整地机可以实施联合作业、保护性耕作。

目前,垦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93.3%,接近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95%的水平。

(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垦区拥有自己的数据通讯系统。

建立了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形成了覆盖整个垦区的数据、语音、视频通信网络体系。

农垦通讯有限公司承担垦区电信网和互联网的建设和运营。

建成了垦区干线光缆传输网、长途传输交换网和国际互联接入网。

截止到目前,垦区网络建设投资达3.8亿元,传输线路达到2.7万公里。

其中光纤1.33万公里,市话1.14万公里,微波线路1630公里。

有交换机47万线,ADSL端口5万线。

光缆线路连接全省12市、74县(县级市)、农垦9个分局、115个农牧场及直属企事业单位,并与国家电信网多点连接,形成了内外畅通的现代通信网络。

通过垦区的电信和互联网,开通电话27万部,宽带用户7.6万户,网民36万人;

建立了总局到农场的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开设128个电视电话会议室,并与省政府、农业部可视电话系统连接。

农垦广播电视局作为广电网的建设管理部门,已建成总局至分局、分局至农场、农场至管理区三线有线电视传输网1万5千杆公里,实现8个分局、91个农场、632个管理区联网。

各级电视台、站原有的300兆低容量传输设备更新到500兆或750兆。

中央电视台的4套节目、省电视台的4套节目和农垦电视台的3套节目,全部通过农垦广电网传输。

农垦电视网与哈、齐、牡、佳、大庆、黑河、鹤岗、双鸭山等城市电视网联网,农垦频道覆盖全省2000万人口。

(三)农业生产信息化情况

种养殖技术决策系统。

种养殖技术决策系统,是在对众多农业专家知识和经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按照不同作物开发出的一系列农作物栽培管理计算机应用软件。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电算中心自1998年承担国家863计划“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应用示范项目”以来,先后开发了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4种作物种植管理和奶牛、肉牛2种饲养管理决策系统。

经过多年开发应用,系统完成了单机版向网络版的过度,所有系统均采用B/S架构,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远程服务。

农情灾害监测系统。

基于3S技术,黑龙江农垦科学院情报所承担开发了面向整个垦区的灾害监测系统,并已在垦区红兴隆分局、建三江分局、军川农场等试点进行了应用示范。

主要包括农业灾害信息资源的采集、信息资源的查询、分析、汇总等功能,能够识别灾害类型(如蝗虫灾害、旱涝灾害、草害、火灾等),统计成灾面积,了解和掌握垦区历史及当前灾害基本状况信息。

测土配方施肥系统。

2006年,农业部在全国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试点,为了有效管理采样的样本信息档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法,依据农业部提供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和模型,黑龙江农垦总局开发了测土配方施肥系统,并在全垦区进行了推广应用。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地块样本信息档案管理、配方施肥的智能决策等功能。

通过对该系统的档案查询,可以对地块样本档案信息进行统计查询,同时,能根据土壤样本养分信息,提供肥料配比方案。

农机指挥管理系统。

农机作业指挥管理系统,是充分利用GPS技术、GIS技术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的一套具有农机具场的视频监控、农机作业指挥控制、作业成本的核算以及对农机具的指挥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发,由农机具场的视频监控系统、卫星信号采集系统、GPS信号纠偏处理系统、无线网络传输系统和农机具管理信息系统组成。

气象信息服务系统。

2006年,总局农业局主持开发了基于B/S结构的垦区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并在垦区全面应用。

该系统在103个农场建立了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对农场气象信息进行信息采集,并及时传送到农垦总局。

系统能及时进行气象信息更新、发布、统计、分析。

该系统能实时提供垦区各农场气象信息,并进行短期气象预报,对垦区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农业管理信息化情况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2005年,开发了单机版本的家庭农场土地承包管理信息系统和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农业标准化管理系统、绿色有机农业管理等系统,使垦区所有围绕土地生产和经营的业务管理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实现相关业务的整合集成。

林业和水利管理信息系统。

退耕还林系统包括还林区划、还林时间、还林树种以及还林管护等功能,实现退耕还林的全面跟踪管理;

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立了垦区林地火险等级档案,对高火险地区进行重点监控;

垦区水利防洪信息系统建立了垦区内的江河流域的水利电子地图,对重点险滩河段、洪涝易发区进行重点监控管理。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作为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项目的试点单位,宝泉岭肉业集团、红兴隆牛业集团和857精制米业公司,正在建设肉产品、米制品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产品从基地到市场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五)农业服务信息化情况

北大荒信息港。

北大荒信息港是黑龙江农垦的门户网站,由农垦通信有限公司建设运营。

该网站作为总局政务信息网和垦区的公众信息网,2008年成为中国农业网站百强之一,农业企业网站第一名。

网站包括总局政务信息、社会公众信息和北大荒集团三大板块。

电子商务系统。

2007年,农垦总局电算中心开发了北大荒农业电子商务系统,为生产经营企业和消费群体提供买卖双方购销平台。

平台分类设立了产品展厅和企业专柜,提供了订购、现货采购、产品推销、商务洽谈、物流配送信息等多种商务信息服务。

北大荒粮食电子交易网。

该系统是实现粮食网上交易并与现代粮食物流、商流、信息流相结合的第三方交易平台,为黑龙江第一家大型粮食现货电子交易市场。

社区管理系统。

2007年,农垦总局电算中心开发了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对社区居民日常活动、社会事务等进行全面管理。

该系统提供了信息采集、查询、分析、汇总等功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为“政务公开”提供支持,为社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安防监控系统。

农垦通信有限公司,以宝泉岭为试点,建立了分局及所属农场的安防监控网络系统,其中包括一个分局指挥中心、13个农场指挥中心、330个监控点,对宝泉岭的治安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农村建设信息化试点工程。

作为原信息产业部“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首批试点单位,建三江分局开展了水稻和大豆产业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

作为文化部“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试点单位,垦区5个分局的20个农场开展了“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试点;

作为商务部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单位,垦区11个农资、日用品商店和600家农家店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

作为科技部在全国7个省开展的“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承担单位,农垦总局电算中心在整合原有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发改委“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的首批试点单位,农垦总局承担了“黑龙江垦区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试点”项目。

7. 

企业信息化。

为了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垦区所有龙头企业不同程度地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如大型集团化企业,基本都建立了集团与分、子公司的管理网络、集团的ERP系统、集团的门户网站、办公自动化软件、产品销售地理信息管理软件、网络监控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及基于互联网的集成管理平台等。

(六)垦区农业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垦区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信息化普及度不够,许多应用还只限于几个试点,没有扩大推广应用;

二是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投入力度不够,作为中央直属企业,即没有信息化专项财政预算资金,省电子政务财政专项资金也基本没有得到;

三是由于缺乏全面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导致了建设的盲目性,出现分散管理,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的局面;

四是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业务管理部门,没有专业化的信息服务部门等。

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垦区信息化的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全省规划

在全省统一组织领导下,统筹制定我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总体规划。

规划一是要以世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依据,采用最先进的技术集成;

二是要有利于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用最少的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是要有利于垦区和地方各个方面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为强大支撑;

五是要重点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服务系统等。

具体要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

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要明确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组织协调机构,研究解决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引导社会力量合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积极宣传、推广黑龙江省农垦信息化的经验,进一步促进农垦信息化对我省广大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

加快研究制定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工作制度,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

研究制定相关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信息采集和处理标准等,重点制定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标准和信息服务规范,加快制定农业信息分类和编码标准。

加快信息资源整合与技术研发。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信息共享平台和公共数据库,推动农业各行业和其他涉农部门资源整合。

积极鼓励科研部门、院校和企业研究开发低价位、易推广、简单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创新投入机制与运营机制。

加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政府部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任务,必须多渠道增加投入。

要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信息化投融资机制;

建立农业与涉农部门之间、系统上下之间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与电信运营商、IT企业、民间组织、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等。

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二)加快推进农村农业信息化进程

我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大大落后于垦区,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垦区农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带动作用,加速推进我省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垦区经验证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有利于推进农业信息化进程。

为突破分散的小地块经营对大农业机械充分发挥作用和推行农业信息化的限制,我们建议,黑龙江垦区应积极探索与周边条件成熟的农村合作,将农村的土地进行合理整合,将垦区机械化、规模化、信息化、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拓展到农村,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全面推进与局部突破相结合。

在农村人口数量多的地区,要加大组织和建设力度,尽快提高农民的信息化意识,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融合;

在发达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因此,可以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和深度加工开发利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能和透明度,积极发挥信息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的作用,全面推进农村信息化;

在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要多注意因陋就简地开展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注重组织体系建设,要利用多种方式传播农业政策、科技、生产、市场等信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加速实现农垦地方区域信息化无缝对接。

所谓农垦地方区域信息化的无缝对接,是指在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将农垦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与地方紧密结合,打造一体化的信息发布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黑龙江省农业的一大特点是农垦系统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其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远高于地方农村。

因此,根据跨越式发展理论和因地制宜原则,黑龙江省农村信息化应实施农垦地方区域信息化无缝对接战略,充分发挥农垦信息化的建设优势,以农垦带动地方、地方支持农垦,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经济的发展吸引和聚集大批富裕起来的农民和个体经营者入住城镇,促进了农村人口向小城镇的集聚,加快了城镇化进程。

小城镇集中了众多生产要素,已成为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和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