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6285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报告文档格式.docx

而四年一度的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则集中在总结成绩,查找问题,规划未来的层面上。

每一届都标志着哈工大教育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系列的研讨和会议制度,保障我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沿着学校党代会确立的目标科学发展,育人质量持续提高。

(二)不断探索和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

我校1993年组建实验学院(HonorsSchool),其宗旨是培养尖子,探索路子,培养模式为本、硕连读,实行过程分流。

2003年成立基础学部,探索两线合一的学生管理新模式,帮助一年级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并养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考风。

2009年设立英才班,探索、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和国际化联合培养新模式,基础课采用英文授课。

学生本科阶段即可获得到一流大学交流的机会,毕业后申请一流大学奖学金或公派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强化本科教学管理,整合本科教学资源,提高本科办学效率和水平,2010年,我校又成立了本科生院。

这标志我校本科教学的发展进程又开始了新的阶段。

本科生院设有教务处、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实验室管理与教学条件保障处、英才学院、基础学部。

本科生院在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基础上,还重点强化以下几方面工作:

基础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拔尖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和教学条件保障,外语学习和教育国际化等。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分类管理

我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领导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培养哈工大第二代、第三代“八百壮士”作为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并在不同历史时期,探索了许多师资队伍建设成功的经验。

2009年我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即以“凝聚新的‘八百壮士’,培育一流创新人才”为实践载体。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采取了“长江学者和教学名师支持计划”、“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优秀团队支持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海外学者兼职博士生导师及海外合约专家计划”等一系列措施,壮大了师资队伍数量,优化了梯队、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等结构,提高了主讲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最大程度的调动广大教师的创新能力,我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筹划教师岗位分类设置管理工作。

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为重型、科研为重型、科研为主型等类别。

通过加大对教学为主型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制度,建立一支基础扎实、水平高、素质过硬、业务精熟的教学队伍,推动我校本科教学水平的有效提高。

(四)创新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开创教学带头人制度。

我校于1997年创立了“基础教学带头人”制度,按课程选拔,待遇与博导相同,很好地稳定了基础课师资队伍。

2001年扩展到专业教学,更名为“教学带头人”制度,按课程或专业方向选拔,吸引了一批博导将工作重心投向教学。

“教学带头人”制度对于鼓励教授上讲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受到同类兄弟院校的好评。

建立“教学优秀奖”制度。

为鼓励中青年教师从事本科教学的积极性,我校建立了“教学优秀奖”制度。

该奖实行提前两年申报,教学督导专家跟踪考评,调动了参评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性。

每一批申报教学优秀奖的教师约在100人左右,申报者要经过连续两年的学生评教和专家跟踪听课,才能参加最后的评审。

这一制度保证了每年都有一批教师在为本科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奋力拼搏,对于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为了引导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立志成长为新一代教育专家和教学名师,充分发挥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教学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指导作用,以老带新,培养接班人,学校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比赛。

通过鼓励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推动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学校还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实施办法》组织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优秀课程评选条例》选评优秀主干课程,根据《哈尔滨工业大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评选优秀教学设计。

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省部有关政策,积极评选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等。

通过对相关教师和团队进行表彰和奖励,有效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水平。

(五)实施讲台准入制

学校一贯重视主讲教师资格的管理,不仅注重客观资格,更注重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潜质。

在保证教师准入门槛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新教师和青年教师的培训和提高。

组织青年教师培训班,聘请教学名师等传授教学方法,开展讲座、观摩教学、专家咨询等活动。

学校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准入条例》,执行严格的课堂教学准入制度。

要求院系指定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那些即将走上讲台的新教师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指导、教学方法传授、教学文件起草、章节试讲等。

然后由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安排督导专家组开展备课检查和试讲考核。

检查和考核均通过的教师,才能获得课堂准入资格,为本科生上课。

不通过的教师,院系必须再行安排一对一辅导培训。

如果再次不通过,将延迟课堂准入。

对外聘副教授以下职称的教师,按新开课教师进行本科教学课堂准入考核。

对外聘教授,校师资办在聘入时要组织教学能力考核,在为本科生上课前,招聘院系还要进行任课资格考核,并出具课堂教学质量考核意见,考核合格者,学校免于课堂准入考核。

通过以上措施,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高水平和神圣性,为我校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质量保障起到了把关作用。

(六)实施教师认证制度,以质量为评价核心

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实际,逐步建立以认证为牵引的教师教学质量认证机制。

认证包括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认证和优质金牌教师认证。

开展主讲教师授课资格认证,即对刚通过课堂准入的教师,进行的强制性的、全员的质量达标考核,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学生听课评价、教学环节安排检查、教学质量评定等,合乎要求的获得主讲教师授课资格。

认证目的在于严格把关和底线质量控制,以保证最基本的教学效果,并努力帮助其改进提高。

在教师岗位评聘和职称评定中,教务管理部门可根据教学质量监控的结果,将考评优秀的教师推荐给各级评委会作为优先对象,并对考评差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

(七)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一贯重视教学质量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估制度,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并完善了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与学联络委员会、教师培训和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了教学督导机制。

学校聘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教授组成督导专家组,对课堂教学进行听课检查。

在此基础上成立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并根据工作需要设立了若干专项教学督导组。

学校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条例》,建立了校、院两级督导组织体系,认真贯彻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开展全方位教学督导与监控。

学校设立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作业、试卷、实验大纲、实验教学、实验报告、实习大纲、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质量监控点,及时发布检查信息,建立事前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总结提高的全过程动态控制。

教学督导制度增强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增强了院系的管理意识,促使各教学环节不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了学生评教体系。

学生评教经历了手工填写评价调查表、光电机读评教卡、网络评教三个阶段,形成了理论课、外语课、体育课、实验课、课程设计5类指标体系。

评价手段、指标体系、评价方式和数据处理办法不断改进。

通过收集处理定量数据和定性意见,实现师生互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学校还开展了应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活动,建立了课堂教学意见反馈平台。

架起教与学沟通的桥梁。

建立了“教与学联络委员会”,该学生社团以“密切教与学的关系,加强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联系,构建教与学交流新体系”为宗旨。

通过发行《教与学》报,开办“教与学讲坛”,进行教与学调研,创办教与学网站,开展教学质量信息调查等工作,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及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完善。

开展院(系)教学工作状态评价。

定期对各院(系)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评估,评价结果与院系教学报酬挂钩,并对先进单位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后进单位予以批评和督促,促使院系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齐心协力改善院系的本科教学工作状态,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八)开设创新研修课,科研反哺教学

为了实现教学与科研互动,发挥科研优势,使科研成果迅速固化到教学中去,从2006年秋开始,我校开设了以培养本科生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为主要授课宗旨的“创新研修课程”。

该类课程由教授自主设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授课地点,以拓宽和增加高水平教师为本科生授课的渠道和机会,充分发挥我校强势的科研优势对本科教学的促进作用,也落实了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有的专业还开出本专业或跨专业的选修课,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

以科研丰富本科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实践与所讲授内容有机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课程开发方面,教师将科技前沿知识引入教学,补充课程内容,开设新的课程。

在教材建设方面,教师将科研成果固化为教材内容,产生高水平的教材。

以科研推动实验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科研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科研成果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科研实践提高了实验技术人员的水平,科研基地、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科研项目既是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题目的来源,也为本科生较早地进入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

以科研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学校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毕业设计一年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为学生科研和科技创新活动搭建了平台。

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步加入导师的科研活动,成为课题组的初级成员,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际课题研究,提高了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科研素质。

(九)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实施“质量工程”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和评聘考核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建成了由3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4个世行贷款实验中心、1个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13个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等组成的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平台。

建有10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7个还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高水平教师参与实践平台建设,实验项目更接近学科前沿,更增加了广大学生探索知识和参加创新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2007年开始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五年来,共获国家级项目资助203个,学校资助1186项。

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管理办法》,实施了从大一到大四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分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全过程方案,完善了创新教育制度,并与课程设计、专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密切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始终重视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设立了创新设计竞赛专项经费,建立了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体系,形成了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获得国际竞赛奖项166项,国家级竞赛中获奖878项,有2000多名同学得到了国家和国际赛事的经历和训练;

获得省部级竞赛715项奖励,2800多学生获得奖励,参与指导教师500多人次。

参加各类竞赛活动的学生达万余人次。

(十)深入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活动

学校坚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突破口,成立了学术道德委员会,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强化了学术诚信意识,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同时引入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严格甄别学生学术论文中的抄袭等行为,有效端正了学术风气。

学校历来重视考试管理,以考风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校纪校规教育。

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考试管理实施细则》等系列考试制度,建立了学校领导巡视、校督导专家组巡视、教务处巡视、院(系)领导巡视等考场巡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监考制度和考试违纪处理制度。

院系定期开展考前动员和考风诚信教育,将防止考试作弊的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

通过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纪考风,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和考风,有效促进了诚信教育。

(十一)建立不合格学生淘汰制度

学校坚持过程管理与目标管理相结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要求,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不断进取的动力。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不合格学生的淘汰机制。

学校每学期都要对达不到学分要求的学生发放《警示通知书》,从一开始就有效督促并“一对一”帮扶后进学生,并与学生教育工作队伍及学生家庭密切配合。

对期末考核严重不合格的学生,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年级学生降级试读和高年级学生跟班试读的制度,做到过程管理,过程淘汰,有效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业,达到学术要求,最终达到少淘汰的目标。

三、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一)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学校基于自身特点和发展方向,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出发点,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推进专业建设。

始终坚持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其指导思想是:

坚持通用学科为主,突出航天、国防特色,继续强化工科优势,大力加强理科建设,加速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注重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积极探索生命医学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校坚持特色办学,正确处理拓宽专业口径与保留优势特色专业方向的关系,坚持通用与国防并举、传统与现代交融,依托强势的通用工科发展建设国防专业,在传统专业边界寻找新的专业方向生长点,高起点办学,走特色之路。

经过“211工程”、“985工程”、“十五”、“十一五”建设,我校已初步建成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了若干个在全国领先的优势学科。

依托重点学科优秀的学科梯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先进的实验条件,立足通用工科并依赖雄厚的国防科技科研,加强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实力雄厚、独具特色的优势专业。

学校高度重视新专业的建设,按照“国家需求牵引、学科发展推动、办学能力支撑、面向未来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有相应学科作依托,具有较好的实验、实习、师资和图书资料等教学条件,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保证的条件下,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创办新专业。

学校投入大量经费,保证新办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

为了加强新办专业教学的规范化管理,提高新办专业的办学水平,学校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于2005年秋季学期开展了新办专业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使新办专业的教学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培养方案

修订教学计划,优化培养方案。

学校在最近三次修订教学计划中,注重把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贯穿于教育全过程,根据不同专业的办学优势制定了“厚基础、增后劲”与“强化专业教育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中上手快”两方面兼顾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的同时,保留特色鲜明的专业模块课程,强调三基教育,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夯实基础、练好基本功。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新一轮教学计划修订过程中,力求突出七条主线: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基于项目学习的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外语与国际化能力提升、数理化基础加强、跨专业选修课学习等;

并科学构建由通识教育核心课、大类领域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跨专业选修课五大模块组成的本科课程体系。

推行本、硕、博连读机制,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实验学院和英才班本着“培养尖子、探索路子”的办学宗旨,注重基础教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注重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训练,坚持“个性化培养”和“柔性化管理”的办学理念,实施“按类培养、加强基础、严格分流、突出创新”的培养原则,制定了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

加强理科基础、英语教学、计算机语言教学、双语教学、设立“创新学分”,以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尽早进入实验室参加导师课题组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已经在全校推广采用。

实施闭环管理,确保培养方案有效执行。

教务管理决定了教学秩序,教学运行管理质量决定了培养方案执行的质量。

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用制度化、程序化、现代化的手段提高教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保证了教学运行效果。

在管理模式上,突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倡导“宽容”,张扬个性,改变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将严格规范的教务管理与柔性化的学籍管理及个性化的培养相结合,既有效保证了培养方案的顺利执行,也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严格控制课时总量,为激发学生创造热情的课外活动留出“空闲”时间。

(三)课程建设

多年来,我校一贯重视课程建设工作,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整体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确定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强基础课建设,把素质教育与业务及能力培养融为一体;

优化课程内容,注重课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注重专业课教学内容更新,坚持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理工渗透,不断将学科发展的前沿性课题融入到教学中。

积极推动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

投专款启动了“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项目”,陆续建设了一批网络公开视频课程。

2011年,学校还将投入资金开展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并建设一批优秀的专业导论课。

不断推进基础课程改革,加强自然科学基础,加强文化素养课群等选修课的建设。

深化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发挥传统专业优势,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思考、创新、实践等核心能力培养。

(四)教材建设与选用

教材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培养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学校成立了教材建设委员会,制定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优秀教材评奖条例》等系列制度,确立了“抓好重点,科学规划,外选内建,全面提高质量”的指导方针。

及时把最优秀的教材引入课堂,淘汰不满足学生学习要求的旧教材,大量购置外文原版教材参考书,鼓励教师编教材、编好教材。

这些措施保证了教材选用、编写、支持与评估的科学性,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4种、二等奖13种,出版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14种、国家级重点教材28种、部委级重点教材13种,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97种,校级“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221种,近3年编写出版教材407本。

这些为我校下一步教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实验教学

建设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

一是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将103个教学实验室整合成63个校、院两级管理的实验教学中心,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设备使用率。

二是争取外资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公司建立了哈工大-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哈工大-微软机器翻译技术联合实验室、意法-哈工大联合实验室等28个联合实验室。

三是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目前,我校517名实验技术人员中,有博士后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3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95人,拥有博士生导师、教学带头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206人,占队伍总数的39.8%。

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

我校高度重视实验教学质量,一是明确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达到一定开设比例,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注重通过实验技术研究,促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三是不断提高实验技术研究的水平。

目前,全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82.0%,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积极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为了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转变“重视课堂教学、轻视实验教学”的教育观念,必须推进实验教学方法改革,重要一点就是积极开展开放式实验教学。

早在1991年,化学教研室就开始实行普通化学开放实验改革,“开放普化实验,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获1993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物理实验中心自1998年开始对全校的物理实验课实行了全面开放式教学,成倍增加了实验项目,实现了网络化教学管理,取得了显著效果。

“物理实验全面开放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01年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物理实验”课程被评为2003年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在实验教学改革推动下,主要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实验室均已向学生开放,学生在开放的实验环境中开展科技创新和科研实践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

(六)工程实践基地建设

现代化的工程训练基地和丰富的研究成果。

利用世行贷款建成了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现开设“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共计9大模块、50余个训练项目,每年接纳校内外实习学生近万人。

“金工系列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程,“金属工艺学”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精品课程。

中心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其他教学奖18项,发表论文35篇,主编、参编出版教材、专著12本,研制多媒体教学课件12个。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坚持双赢原则,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采取产、学、研结合的形式,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在哈尔滨、大庆、长春、大连、北京、天津、上海、苏州等地建立了233个校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时间、实习场地、实习讲课及食宿等方面均有保障。

实习教学管理规范,保证了教学效果和质量。

主编的实习教材《汽车厂实习教程》已被北航、北理工等36所高校采用。

四、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的重点: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修订培养方案,科学的设置课程,二是将本专业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编入教材和课堂教学内容,三是将行业当前国际和国内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之中,四是积极推进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

构建基于项目学习(PjBL)的教学体系。

在大学生中推行PjBL,其目的是通过项目“做中学(Learnbydoing)”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求解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以及工程领导力。

我校目前正致力于建立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体系,加强建设PjBL指导教师队伍和相关教学资源及条件,并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

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

学校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和专业实验中心为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