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626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docx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

泰国经济体制与资本动员

刘建其

【作者简介】刘建其 汕头大学商学院 515063BusinessSchool,ShantouUniversity,515063

本文从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两方面分析泰国经济体制的发展,进而探讨其对资本动员的作用。

认为泰国经济体制的发展,充分地动员了国内资本和外国资本,从而促进了泰国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泰国/经济体制/资本动员/所有制结构

【英文标题】Thailand:

economicsystemandcapitalmobiliz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ai economicsystemfromtheanglesofownership structureandresourcesallocationmode,andgoeson toinvestigate theiractionupon her capital mobilization.Theauthor is ofopinionthatitisbyrelyinguponafullmobilization ofdomesticandforeigncapitalsthatThailandhasreachedhereconomicgrowth.

【关键词】Thailandeconomic/system capital/mobilization/ownershipstructure

泰国的经济体制及其变化,决定生产要素尤其是资本的动员,从而影响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拟从所有制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方面分析泰国经济体制发展对资本动员的作用以及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问题。

一 土地关系及其改革可以说,土地制度是经济体制的根基。

泰国为发展经济得向长达数世纪的封建等级分封土地制度开战。

1851年,泰国开始了长达60年的却克里改革。

泰王下令取消沿袭几百年的大米出口禁令,减免田税;

有的耕地按照泰国传统的遗产继承制度不断地平均分给子女,耕地不断细分化,拥有细小耕地的农户在农户总数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农民光靠在自己所拥有或所经营的田地里收获的粮食已经很难维持生活,因而负债逐渐增多,无力还债者只好卖掉土地,分化为佃耕农。

随着租佃关系的迅速扩大和土地的过度集中,地租也日益提高。

高地租使农民无力改良土壤和改善耕作条件,农产量难以提高,也使农民负债非常普遍,贫困化现象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

泰国现代土地改革进行得并不彻底。

不过,泰国农村的生产关系总体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农业和农民都受到资本的支配,农业生产活动中较多地使用雇佣劳动力,农村商品市场较为发达。

虽然与日本、台湾和韩国等国家或地区相比,泰国的土地改革及其对工业化的作用在层次上要低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资本的动员度。

但是从根本上说,泰国的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使农业特别是出口经济作物的资本主义经营有了较大发展。

农业特别是外向型农业的较快发展,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农业收入,并通过政府为支持工业和推进工业化提供了相当数量的资本,对工业化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国有经济及其私有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朱拉隆功时代,泰国就兴办了一些国营企业,如铁路、邮电和水利等公用事业。

1932年后又陆续建立了一批以贸易和交通运输为主的国营企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营经济一度迅速壮大。

1947—1957年是泰国国营企业的“黄金时代”。

尤其是1954—1957年期间,披汶政府实施以发展国家资本为主的进口替代工业政策,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了大批国营工业企业,数目达100多家。

当时泰国政府之所以大办国营企业,主要是因为在战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迫切希望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同时泰国还为了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解决外汇危机,发展进口替代工业,又由于对华人经济等私人资本采取各种限制和排挤的政策,挫伤了私人资本的积极性,因此,国营企业得以大量建立。

国营企业在初期起过私人企业所不能替代的工业化“火车头”和抵制外资经济兼并的作用,它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在泰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由于国营企业大都由军政官员加以控制和经营,成为泰国官僚积累资本的温床。

国营企业大都经营效率极低,连年亏损。

1957年有68%的国营企业出现亏损,当年政府补贴420万铢,使政府财政负担严重。

1957年,沙立政府全面采用世界银行提出的“在采取自由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发展民族经济”的建议,实行以民间私人经济为主的自由经济体制。

以后泰国的历届政府均采取这样的经济体制。

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根据国营企业的经营状况,泰国政府于50年代末起,逐步把一些国营企业转让或出租给民间经营,国营企业只保留经营公用事业企业(如铁路、自来水、邮电、电力等企业)和专卖企业(如烟、酒和彩票等企业)。

尤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球性的私有化浪潮影响下,泰国制定了私有化计划。

1983年起开始废除对亏损国有企业的财政补贴,此后开始对国企实行大范围的私有化。

提出政府甚至不应完全控制基础设施。

于是开放基础设施部门和出售部分国企,限定政府经济活动范围,使得国有经济在泰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

70年代初国营企业尚有100多家,70年代末国营企业只剩有76家〔1〕,1983年减少为69家,1990年进一步减少为61家〔2〕。

据报道,目前泰国欲将三大国企(泰国电力局、泰国电话局、泰国交通局)私有化〔3〕。

保留的国营企业一般是比重小、效率较高和作用较大的企业或者经过整顿具有提高经营水平的企业。

伴随80年代泰国经济发展方向和结构的调整,私有化更加受到政府的重视。

在第六个经济发展计划(1986—1991年)中明确提出私有化目标。

政府于1986年制定了如下政策:

(1)为减少外债负担,国营企业必须从国内筹措扩大投资的资金。

可以由私有部门购买国营企业的股票。

(2)国营企业的定价必须遵循成本加成原则,以减少政府补贴。

(3)国营企业应通过与私有部门签订各种业务合同以鼓励私有部门的更多参与。

政府还减少对国营企业的优惠,消除对竞争的限制。

尽管泰国多年来积极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但从根本上说,其私有化进展较为缓慢。

这是由于私有化受到各种经济、社会和政治因素的掣肘,从而与英国等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泰国的私有化显得实施不力。

这些因素包括:

(1)劳工的反对,劳工担心私有化会给他们带来大量失业;

(2)私人资本难于承接;(3)复杂的法律程序和官僚主义的惰性和僵化以及某些主管部门不愿实行私有化;(4)既得利益集团的反对。

尽管泰国的私有化进程略显缓慢,但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私有化进程由于缺乏资本市场尤其是合法的资本市场、私营经济部门得以使用的信贷机构极其有限等原因而普遍受阻的情况下,泰国等东盟国家在培育金融体系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因此,泰国相对于东盟外的其他亚洲发展中国家以及拉美、非洲的许多国家而言,私有化仍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泰国的私有化对其社会经济发展尤其资本动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严格说来,“私有化”在80年代后因其实施形式而与过去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的“非国有化”不同。

过去的“非国有化”将国有企业转化为大型私有企业,归少数人所有,使权力和财富更加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这似乎有悖于许多国家对于实现平等的承诺。

而与此不同的是,80年代后的私有化,从实行这一政策的国家的实际情形来看,开始改变了很多人对待资产私有制度的态度和观念,因为实际上国营企业是被有意识地出售给了许许多多独立的股票持有者。

私人所有权的这种扩散被许多人看成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认为它促进了“人民资本主义”。

应该说,泰国的私有化扩大了社会的所有制基础和经济参与范围,促使更多的人感到整个经济体系与他们自己是利害攸关的。

私有化使泰国政府能够减少财政赤字,因为它使政府减少对国营企业的大笔补贴。

泰国的私有化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从而能在长时期内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更多的个人机会。

私有化导向更开放、更富有竞争性的经济,从而产生更高的个人收入和更稳定的就业。

总之,泰国的私有化使社会更充分有效地利用经济资源,把原有国营企业所使用的资本和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避免更多的资源被国营企业所浪费。

这样,就使得社会有效资本得以增加,并在此基础上更快地增殖。

同时,私有化还促进了政府消除对市场的许多限制,完善了资本市场结构。

这些都使泰国社会经济更快地增长。

也应当指出,泰国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并没有导致国有企业的消失。

泰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改进国有企业管理,保证国有企业的适度比例。

国有企业过去曾促进泰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进行提供了保障,当前也仍然在泰国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

泰国政府在第八个五年计划(1997—2001年)中强调,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之间要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三 国内私人资本的发展泰国早期的私人资本实际上主要是华人资本。

19世纪下半叶,由于泰国向世界开放,华人资本面临与外国资本激烈竞争的危机,因而实行把原有商业资本投向内地发展生产事业的转变,并建立起独立的华人金融机构,进行多元化的资本经营,从而形成了“企业集团”即“华侨财阀”。

1932年泰国成为立宪国家。

1938年,泰政府推行强烈的民族主义政策,从而采取压抑华人的政策,旨在促使华人资本同化,同时扶植泰人企业,以便建立自立的“由泰人支配的泰国经济”。

这种政策促使不少华人加入泰国国籍,特别是促使许多华人资本采取了与泰人合资、合办的形式。

华人主动与高级官僚合办企业,与官僚资本相结合。

此间发展起许多作为“泰华财阀集团”核心的泰华合资银行,如盘谷银行、京华银行等,这些银行由华人实行“家族企业”式经营。

1957年沙立执政后,政府依靠引进外资和发展多样化产业来促进泰国经济的自立,采取了促使华侨资本在当地扎根以求得经济发展的和睦政策。

因此,华人资本随后在泰国的产业多元化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实际上,华人资本一直是泰国国内资本的主体(当然,不能忽视泰国的贵族或大地主,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经营制造业等)。

据估计,目前泰国的商业及制造业投资90%的所有权在华商手中,50%的泰国银行金融业亦由泰国华裔所控制。

据台湾侨务委员会编的1992年《华侨经济年鉴》,泰国现有的16家银行中华资登记的银行有11家。

华裔银行资本达51亿美元,约占三分之二。

其他行业也以华商企业居多。

据该年鉴提供的资料推估,泰国华人资本总额当在1500亿美元以上〔4〕。

60年代以后,泰国政府采取自由经济政策,积极鼓励私人资本在经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政府的这一政策,导致了国内资本特别是国内民间资本的较快发展。

与国营企业(国家资本)不同,私人资本成功地进行资本积累,其中相当一部分还与国际资本相结合(与外商合资办公司),推动了工业化和生产力的发展。

国内资本(包括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积累相对于外国资本积累具有日益增强的优势。

国内资本实现了金融资本服务重点向工业的转变,使金融资本与工业资本实现了紧密的结合,国内资本不断增大。

而在国内资本中私人资本占主体。

私营企业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发展十分迅速。

1956年新注册的公司有977家,1981年新注册的公司增加为7693家〔5〕,私人资本在进口替代工业阶段(1954—1971年)为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作用。

私人企业在制造业、建筑业、商业、旅游业等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

私营部门的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以上。

自80年代以来,在泰国私有化政策的促进下,私人资本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国营部门的某些股份被出售给私营企业。

泰国私人资本中既有一批大企业,又有大量的中小企业。

大企业大多与军政部门和外国垄断资本有密切联系。

特别是私人企业集团,它们在经济中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对经济和政治具有重要作用。

以陈弼臣财团为例,该财团是泰国的最大私人企业,注册总资本173.4亿铢(约合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