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560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docx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

偏振光干涉实验报告

偏振光实验报告

实验1.验证马吕斯定律

实验原理:

某些双折射晶体对于光振动垂直于光轴的线偏振光有强烈吸收,而对于光振动平行于光轴的线偏振光吸收很少(吸收o光,通过e光),这种对线偏振光的强烈的选择吸收性质,叫做二向色性。

具有二向色性的晶体叫做偏振片。

偏振片可作为起偏器。

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变为振动面平行于偏振片光轴(透振方向),强度为自然光一半的线偏振光。

如图P1、图2所示:

P1P2图1图2θ

A0图1中靠近光源的偏振片P1为起偏器,设经过P1后线偏振光振幅为A0(图2所示),光强为I0。

P2与P1夹角为?

因此经P2后的线偏振光振幅为A?

A0cos?

2光强为I?

A0cos2?

?

I0cos2?

此式为马吕斯定律。

实验数据及图形:

从图形中可以看出符合余弦定理,数据正确。

实验2.半波片,1/4波片作用

实验原理:

偏振光垂直通过波片以后,按其振动方向(或振动面)分解为寻常光(o光)和非常光(e光)。

它们具有相同的振动频率和固定的相位差(同波晶片的厚度成正比),若将它们投影到同一方向,就能满足相干条件,实现偏振光的干涉。

分振动面的干涉装置如图3所示,M和N是两个偏振片,C是波片,单色自然光通过M变成线偏振光,线偏振光在波片C中分解为o光和e光,最后投影在N上,形成干涉。

偏振片波片偏振片

图3分振动面干涉装置

考虑特殊情况,当M⊥N时,即两个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出射光强为:

I0(sin22?

)(1?

cos?

);当M∥N时,即两个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平行时,出射4

I0(1?

2sin2?

cos2?

?

2sin2?

cos2?

cos?

)。

其中θ为波片光轴与M2I?

?

光强为:

I//?

透振方向的夹角,δ为o光和e光的总相位差(同波晶片的厚度成正比)。

改变θ、δ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改变屏幕上的光强。

当δ=(2k+1)π(1/2波片)时,cosδ=-1,I?

?

强最大,I//?

02sin22?

,出射光I0(1?

sin2?

)2,出射光强最小;当δ=[(2k+1)π]/2(1/4

波片)时,cosδ=0,I?

?

I0I(sin22?

),I//?

0(2?

sin22?

)。

44

特别地,利用1/4波片我们还可以得到圆偏振光和椭圆偏振光。

当θ=45度时,得到圆偏振光,此时让偏振片N旋转一周,屏幕上光强不变。

一般情况下,得到的是椭圆偏振光,让偏振片N旋转一周,屏幕上的光斑“两明两暗”。

实验结果:

半波片实验数据表:

1/4波片实验数据:

结论:

线偏振光通过1/4波片后可能变成圆偏振光,椭圆偏振光也有可能仍是线偏振光。

实验3.旋光效应

实验原理:

线偏振光通过某些物质的溶液后,偏振光的振动面将旋转一定的角度,这种现象称为旋光现象。

旋转的角度称为该物质的旋光度。

通常用旋光仪来测量物质的旋光度。

溶液的旋光度与溶液中所含旋光物质的旋光能力、溶液的性质、溶液浓度、样品管长度、温度及光的波长等有关。

当其它条件均固定时,旋光度与溶液浓度C呈线性关系即

C(5-1)

比例常数与物质旋光能力、溶剂性质、样品管长度、温度及光的波长等有关,C为溶液的浓度。

物质的旋光能力用比旋光度即旋光率来度量,旋光率用下式表示:

t

l?

C(5-2)

(5-2)式中,右上角的t表示实验时温度(单位:

℃),是指旋光仪采用的单色光源的波长(单位:

nm),θ为测得的旋光度(0),l为样品管的长度(单位:

dm),C为溶液浓度(单位:

g/100mL)。

由(5-2)式可知:

偏振光的振动面是随着光在旋光物质中向前进行而逐渐旋转的,因而振动面转过角度θ透过的长度l成正比。

振动面转过的角度θ不仅与透过的长度l成正比,而且还与溶液浓度C成正比[14]。

如果已知待测溶液浓度C和液柱长度l,只要测出旋光度θ就可以计算出旋光率。

如果已知液柱长度为l固定值,可依次改变溶液的浓度C,就

可以测得相应旋光度θ。

并作旋光度与浓度的关系直线θ~C,从直线斜率、液桩长度l及溶液浓度C,可计算出该物质的旋光率;同样,也可以测量旋光性溶液的旋光度θ,确定溶液的浓度C。

旋光性物质还有右旋和左旋之分。

当面对光射来方向观察,如果振动面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则称右旋物质;如果振动面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称左旋物质。

测量葡萄糖水溶液的浓度

将已经配置好的装有不同的容积克浓度(单位:

g/100mL)的葡萄糖。

水溶液的样品管放到样品架上,测出不同浓度C下旋光度值。

并同时记录测量环境温度和记录激光波长

葡萄糖水溶液的浓度配制成C0、C0/2、C0/4、C0/8,0(纯水,浓度为零),

共5种试样,浓度C0取30%左右为宜。

分别将不用浓度溶液注入相同长度的样品试管中。

测量不同浓度样品的旋光度(多次测量取平均)。

用最小二乘法对旋光度、溶液浓度进行直线拟合(可以将C0作为1个单位考虑),计

算出葡萄糖的旋光率。

也可以以溶液浓度为横坐标,旋光度为纵坐标,绘出葡萄糖溶液的旋光直线,由此直线斜率代入公式(5-2),求得葡萄糖的旋光率[?

]t

6500。

数据记录及处理

图形:

实验4.光弹效应

光弹性试验是应用光学方法研究受力构件中应力分布情况的试验,在光测弹性仪上进行,先用具有双折射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和实际构件形状相似的模型,受力后,以偏振光透过模型,由于应力的存在,产生光的暂时双折射现象,再透过分析镜后产生光的干涉,在屏幕上显示出具有明暗条纹的映象,根据它即可推算出构件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所以这种方法对形状复杂的构件尤为适用。

光弹性实验方法是一种光学的应力测量方法,因为测量是全域性的,所以具有直观性强,能有效而准确地确定受力模型各点的主应力差和主应力方向,并能计算出各点的主应力数值。

尤其对构件应力集中系数的确定,光弹性试验法显得特别方便和有效。

工程实际中有很多构件,例如工业中的各种机器零件,它们的形状很不规则,载荷情况也很复杂,对这些构件的应力进行理论分析有时非常困难,往往需要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光弹性试验就是其中比较直观有效的一种解决方法。

实验原理

光弹性试验是应用光学方法研究受力构件中应力分布情况的试验,在光测弹性仪上进行,先用具有双折射性能的透明材料制成和实际构件形状相似的模型,受力后,以偏振光透过模型,由于应力的存在,产生光的暂时双折射现象,再透过分析镜后产生光的干涉,在屏幕上显示出具有明暗条纹的映象,根据它即可推算出构件内的应力分布情况,所以这种方法对形状复杂的构件尤为适用。

图1光弹性试验的光学效应示意图

如图1所示,自然光通过偏振器成为平面偏振光(在A1平面中),平面偏振光垂直地射在模型上某一O点,如果模型未受力,则光线通过后并无改变,但如果O点有应力,这时将出现暂时双折射现象,如果图O点的二个主应力?

1和?

2方向已知,则平面偏振光通过受力模型O点后,分解成二个与?

1及?

2方向一致的平面偏振光,二者之间产生一光程差δ,光程差与主应力差(?

1-?

2)及模型厚度t成正比,即:

实验报告

姓名:

高阳班级:

F0703028学号:

5070309013同组姓名:

王雪峰

实验日期:

xx-3-3

指导老师:

助教10

实验成绩:

批阅日期:

偏振光学实验

【实验目的】

1.观察光的偏振现象,验证马吕斯定律2.了解1/2波片,1/4波片的作用

3.掌握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产生与检测.

【实验原理】

1.光的偏振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由于电磁波对物质的作用主要是电场,故在光学中把电场强度E称为光矢量。

在垂直于光波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光矢量可能有不同的振动方向,通常把光矢量保持一定振动方向上的状态称为偏振态。

如果光在传播过程中,若光矢量保持在固定平面上振动,这种振动状态称为平面振动态,此平面就称为振动面(见图1)。

此时光矢量在垂直与传播方向平面上的投影为一条直线,故又称为线偏振态。

若光矢量绕着传播方向旋转,其端点描绘的轨道为一个圆,这种偏振态称为圆偏振态。

如光矢量端点旋转的轨迹为一椭圆,就成为椭圆偏振态(见图2)。

2.偏振片

虽然普通光源发出自然光,但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偏振光,目前广泛使用

的偏振光的器件是人造偏振片,它利用二向色性获得偏振光(有些各向同性介质,在某种作用下会呈现各向异性,能强烈吸收入射光矢量在某方向上的分量,而通过其垂直分量,从而使入射的自然光变为偏振光介质的这种性质称为二向色性。

)。

偏振器件即可以用来使自然光变为平面偏振光——起偏,也可以用来鉴别线偏振光、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检偏。

用作起偏的偏振片叫做起偏器,用作检偏的偏振器件叫做检偏器。

实际上,起偏器和检偏器是通用的。

3.马吕斯定律

设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α,透过起偏器的线偏振光振幅为A0,

则透过检偏器的线偏振光的振幅为A,A=A0cosɑ,强度I=A,I=A0cosɑ=I

20

22

2

cosɑ=cosɑ式中I0为进入检偏器前(检偏器无吸收时)线偏振光的强度。

22

这就是1809年马吕斯在实验中发现的,所以称马吕斯定律。

显然,以

光线传播方向为轴,转动检偏器时,透射光强度I将发生周期变化。

若入射光是部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则极小值部位0。

若光强完全不变化,则入射光是自然光或圆偏振光。

这样,根据透射光强度变化的情况,可将线偏振光和自然光和部分偏振光区别开来。

4.椭圆偏振光、圆偏振光的产生;1/2波片和1/4波片的作用

当平面偏振光同过1/2波片后,产生的仍是平面偏振光,但它与原入射光的

夹角为2ɑ(ɑ为入射光振动面与波片光轴的夹角,下同);

当平面偏振光同过1/4波片后,产生偏振光的性质与ɑ相关:

ɑ=0时:

出射光为振动方向平行1/4波片光轴的平面偏振光。

ɑ=21/4波片光轴的平面偏振光。

ɑ=4ɑ为其他值时,出射光为椭圆偏振光。

ππ

我们使平面偏振光通过1/2波片,1/4波片,产生各种性质的偏振光,来研

究它们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原始数据记录表1验证马吕斯定律

偏振片初始角度为218度

从表中可知,当偏振片角度余弦的平方值相同时,光电流值也基本保持相同,这就说明光电流值与偏振片角度余弦的平方值相关。

下面我们取表格中的前一半数据(即一组不同的角度和其对应得光电流值作图),来观察其关系

从图中可见,光电流强度与角度余弦值的平方成线形关系,这也就验证了马吕斯定律。

2.线偏振光通过1/2波片时的现象和1/2波片的作用

由此可见,为达到消光,检偏器转过角度与1/2波片转过角度保持一致。

而若检偏器固定,将1/2波片转过360度,会观察到两次消光;同样地,若1/2波片固定,将检偏器转过360度,同样会观察到两次消光。

由此可见,线偏振光通过1/2波片后,它仍是线偏振光,只是发生了角度的改变而已。

实验十三偏振光干涉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