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5061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居秋暝》教学案例部编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三、(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四、知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下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五、析题目,初步感知:

诗题中“山居” 

、“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

明确: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

“秋”点明了季节;

“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六、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七、明晰诗意:

王维的诗被苏轼称赞他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下面我们通过捉诗的意象,品味诗的意境来赏析这一特点。

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5、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

请抓住意象及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

(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喧归浣女”。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6、总结画面内容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7、山中景色令人陶醉。

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八、再次诵读 

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九、深入鉴赏: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不空,山中有人,有树,有水,为什么诗人写此山为“空山”?

结合诗局理解: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陶渊明《饮酒》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

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

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

空明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诗句中蕴含了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

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4.既是诗人心境空明,极力想表达山居之幽静,那他为什么又写了喧闹的浣女和下水的渔舟呢?

浣女也好,渔舟也罢,还是在写山居的空明与纯静,写人心的宁静。

诗人仅仅是以动写静,以闹写静而已。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讨论:

本诗尾联体现了诗人的愿望。

尽管这时春芳已歇,为什么诗人还愿意在这里流连?

是什么东西吸引着诗人?

山村的自然美:

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 

——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

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

6、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6知人论世:

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7读下列文字: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王维

结合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倒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以人和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十、总结:

作者通过写空山中的清幽景色,表达出自己追求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以及希望留在山中,过上隐居生活的想法。

动静结合,色彩绚丽,既有生机,又不失宁静,确实是一篇非常有画面感的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其以动衬静的写法;

理解其诗“诗中有画”的艺术风格。

2.能力目标:

通过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能够熟练诵默此诗。

3.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重点】

1.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创作风格,包括“诗中有画”,动静结合,声色俱佳等。

2.鉴赏尾联,体会本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间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红楼梦》里面关于香菱学诗的那个片段?

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听到香菱说只爱陆放翁的诗,就批评她,说:

“断不可学这样的诗。

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

”然后向她推荐了一个人的诗集,说:

“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

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大家还记得她推荐的这个人是谁吗?

提示下大家,那本诗集是《王摩诘全集》,哪位诗人字摩诘?

没错,他就是被世人誉为“诗佛”的盛唐诗人王维。

一个可以让黛玉将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在一起的诗人,可见他的影响力有多大。

那么他的魅力到底何在呢?

为什么他的诗可以被黛玉当作初学者学诗的典范呢?

他的诗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学习他的《山居秋暝》,来和香菱一起感受下他的诗歌的魅力。

二、基础知识学习:

(整体感知)。

(一)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的名与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乃是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以洁净、没有染污而著称的人。

可见王维的名字中已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王维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里,因此他的诗风深受佛学的影响,带有一股淡淡的禅意,总是着墨无多,但意境高远,不染尘埃,清丽空灵,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超凡脱俗。

这些特点尤其表现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上面。

(二)山水田园诗介绍:

我们都知道盛唐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

一派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还有一派就是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诗人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三)音义疏通:

1.山居:

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

暝:

日落,夜晚。

2.空山:

空旷,空寂的山野。

3.新:

刚刚。

4.清泉石上流:

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5.竹喧:

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

喧哗,这里指洗衣服姑娘的欢笑声。

6.浣女:

洗衣服的姑娘。

浣(huà

n):

洗。

7.莲动:

意谓溪中莲花动荡。

8.下:

归也,如“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作“回来”义。

9.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反用《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意。

意为任凭它春芳消散,王孙也可以久留,因为秋色同样迷人,使人留恋。

随意:

任凭。

春芳歇:

春芳:

春草;

歇,消散、逝去。

王孙:

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

留:

居。

(四)诗歌翻译:

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

夜间的秋色更添几分凉爽。

明朗的月光照在松竹间,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流过。

洗衣服的姑娘住在竹林间,莲叶摇动了,渔舟回来了。

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我自可留恋在山中,不回去。

(刚刚下雨以后的山峦,显得格外空寂,黄昏的天气,略带凉意。

明亮的月光,照耀着一片松林中间;

清清的泉水,在山石缝隙里潺潺地流。

竹林里传来阵阵洗衣女子回家的喧笑;

莲蓬抖动,那是渔舟在行走。

任凭春天花草的芳香消失,而山间秋色却是我永远留驻的理由。

(五)主要内容:

首联点明时间和地点,表达了一幅景象:

在秋天寂静空灵的山林里,刚下过雨,迷蒙不已。

颔联动静结合,有“明月照”和“石上流”。

在宁静的夜里,皎洁的月亮发出柔和的光,星星点点地洒在地上;

流水淙淙地流过,似乎在唱一首动听的曲子。

颈联以小姑娘和渔夫来衬托山的宁静。

尾联则抒发了诗人对恬静,安详的生活的向往。

三、诵读指导。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这是一首律诗,也就是近体诗,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诗歌鉴赏。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苏轼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志林》)。

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组合,寥寥数笔,勾勒出了一幅幅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画卷。

何谓意象呢?

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比如第一句中的“空山”“新雨”,现在大家来找找,看还能找出哪些意象?

(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石、竹林、莲、浣女、渔舟)

我们都知道画中有景,不同的景物组成不同的画面,那么以上这些意象可以组成多少幅不同的画呢?

现在大家自由讨论一下,一起找一找,然后给这些画起一个诗意一点名字,等一下请同学来回答,老师先给大家开个头,首联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俨然一幅“雨后初晴图”,接下来的图,就交给同学们来发掘了,大家讨论一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雨后初晴图。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大家都找得非常准确,看来用“诗中有画”来评价王维的诗歌真的是十分贴切的,大家是否在阅读的过程中,都能恍然感觉到微风拂过松林,耳畔有潺潺的水声流过?

好了,现在我们再来好好地欣赏一下大家刚刚找出来的这些美丽画卷,看看这些美景,大家能不能发现有些什么特点呢?

(有动有静:

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

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

有声有色:

有听觉有视觉,调动各类感官,山中有欢歌笑语,渔舟晚唱,有明月朗照,清泉潺潺,有绿松,有翠竹,有莲花……)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更多一层动感和音乐美,使画面充满立体感,层次感,动静结合,光色辉映,营造出一个雅致脱俗、明媚空灵的迷人世界,让人如同身临其境。

(二)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歌于诗情画意当中寄托着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者自可久留。

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王孙”自可不必离去了。

貌似劝人,实则自勉。

“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污浊而洁身自好;

“山中”比尘世好,纯洁空灵,可以远离世俗庸碌而修养性情。

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跃然纸上。

王维的前半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出身贵族名门,自小才华横溢,二十出头登科及第,受尽时人吹捧宠爱,仕途最辉煌时官居丞相,是个真正的王孙。

安意如的评价:

“男子、才子、公子、君子,世可集四者于一身者,虽然不多,但王维一定是一个”。

赵冀有一句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诗人入世愈深,体验的民间疾苦愈多,写出来的作品也会愈深刻,杜甫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但是也有像王维这样的诗人,长期受佛学的影响,本来价值观就有些消极,而且早年生活过于平顺优裕,以致后来受一点小小的挫折便消极避世,王维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唐代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的生活道路。

他先是在终南山、蓝田、辋川等地隐居,身为官吏,却全身远祸于林下。

但是却在这期间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

也算是一种幸吧。

五、小结。

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

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或多或少也能感觉到他的魅力,现在,大家应该都像香菱一样恍然大悟,终于体会到黛玉的苦心,明白为什么盛唐那么多诗人,她却偏偏选择王维来作为香菱学诗的入门启蒙了吧。

希望大家下去也可以多阅读一下王维的其它诗歌,进一步了解他诗歌创作的特色。

【作业布置】

背诵默写此诗。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五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间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居安逸的生活情趣,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体会诗人的生活情趣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需要。

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难点分析

这首诗中,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以及诗中景物的意象所象征的志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教学方法

1.通过结合注释来理解诗意,通过图片理解诗境。

2.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了解以及写作手法的了解,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山居秋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王维苏轼曾称赞他: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播放课件了解作者)

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捕捉了景物优美的一刹那,随意挥洒却优美耐人寻味,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山中的美景吧!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明确节奏。

(1)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学生尝试划分节奏,吟诵诗歌。

(2)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山居:

指诗人在山中隐居的住所。

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诗题的意思是诗人于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2.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再借助文中其他注释,我们就能疏通诗意,将诗的内容进行理解。

(1)学生利用工具书以及课本,对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翻译。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文并配图。

3.品味意境,想象画面

接下来我们品味意境,想象画面,我们通过想象诗歌画面来领会意境。

诗中有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雨后初晴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

第二幅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月光透过繁茂的松枝,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明月清泉图,清澈的泉水淙淙的流泻于山石之上,在皎洁月光的辉映之下,就好像一条洁白的绸缎在闪闪发光。

第四幅幻喜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天真无邪,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沐浴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他们正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笑声,传到了竹林外。

第五幅月夜采莲图,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倒向两边,掀翻了珍珠般晶莹的水珠,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惊扰了荷塘月色。

4.写作手法

1.这五幅画面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波,石上山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2.哪些是“静”?

哪些是“动”?

明确:

“明月松间照”是静,“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为动。

王维的山水诗善于用热闹的字面表现幽静的境界。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的体味出一种平和恬静,体味出平和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

我们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

5.体会情感

这首诗仅仅描写了山林生活的美好吗?

仅仅让我们感受到静谧生活的优美意境吗?

诗歌中还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1)了解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情感。

(课件出示创作背景)

(2)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情感。

“空山”二字,点出环境幽静,宛如世外桃源,表现了诗人归隐山林,远离官场的强烈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人笔下的“月、泉、松、竹、莲”等美好事物都象征着他所向往的高尚情操。

尾联“随意春风歇,王孙自可留。

”是诗人有感而发,表现了他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6.这首诗描绘了清幽明净,淳朴美好的山居生活图景,创造了山雨初季,静谧优美,如诗如画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对隐居山间的淳朴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试着理解背诵《山居秋暝》(配乐背诵)

7.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歌咏田园美好风光的作品比比皆是,诗人或表现对田园风光的喜爱,或展现向往隐居生活的情怀,或寄托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读来令人深深陶醉,除了《山居秋暝》,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作品?

找一找并积累背诵。

小结

循着诗人的笔迹,我们领略了清幽宁静的山居生活图景,在静逸优美,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徜徉,感受着诗人对自然和宁静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理解诗意,想象诗境,感悟诗情,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古诗。

这就是理解一首古诗的常规方法,大家都掌握了吗?

在今后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