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395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三单元导学案优质文档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

9.桃花源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2、根据渔人的行踪,理清课文思路,掌握课文内容。

德育目标:

这类课文大多表现仁人志士的高洁情操和高雅志趣。

教学中,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

1、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陶渊明,又名,字,著名诗人、文学家,世号,别号。

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施展,做过几任小官,由于不满官场丑恶,41岁时弃官回乡,归隐田园,留下了“”的传世美谈。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代表作《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

2、文体常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表议论和感慨。

二、【自主学习】

1、梳理并掌握下列词语。

(1)扫清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刘子骥()俨然()

垂髫()诣太守()阡陌()()

(2)找出课文中的的通假字并解释。

(3)找出本课的古今意义不同的词语,并解释其古义和今义。

(4)一词多义:

①舍:

便舍船()屋舍俨然()

②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志: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2、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合作探究】

1、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

2、根据此线索课文可以划分几个层次?

概括各层次大意。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渔人甚异之

C.闻之,欣然规往D.具答之

2、下面各项中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上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桃花源的美丽景色。

(80字左右)

桃花源诗

陶渊明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2)

9.桃花源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品析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理解作者的理想。

德育目标:

这类课文大多表现仁人志士的高洁情操和高雅志趣。

教学中,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讨论探究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

一、相关链接

如何分析环境描写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具体地讲,环境描写通常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二、自主学习

1、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在你的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请任选一个景点,然后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示例: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2、“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和启示?

2、合作探究

(一)、文本理解

1、文章一开头写的是桃林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2、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3、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桃花源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二)、综合探究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中,渔人可能说了些什么?

桃花源人“叹惋”什么?

诣太守,说如此。

这句话中的“说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如果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3)

10.小石潭记(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

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品味、想象、吟诵、练笔、访问等形式,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也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认知。

一、相关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遍游永州山水,永州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沙一石皆有情。

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小石潭记》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篁竹()清冽()摇缀()为屿()

参差()俶尔()披拂()寂寥()

幽邃()恕己()

2、积累一组美词。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如鸣珮环:

水尤清冽: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寂寥无人: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4、译读全文。

(1)、参考课本注释和下面的补充注释,译读全文。

批注疑难词句。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②、卷石底以出

③、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⑤、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⑥、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文本理解

1、课文写的是哪个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3、看看作者都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4、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探究点二:

综合探究

(小组交流,综合探究。

理清文章脉络。

5、学生讨论概括出各段大意。

理清文章结构。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分别用四个字归纳出游记内容。

【拓展提升】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8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4)

10.小石潭记(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推敲、揣摩、品味文中词语和句子,概括小石潭的特点。

2、体会文章的写景抒情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品味、想象、吟诵、练笔、访问等形式,感受景致之美、意境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也可以结合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教学,增强学生对美的理解认知。

一、相关链接

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景交融包括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

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王国维说:

“文学中有二元质焉:

曰景,曰情。

”所谓“景”则指由人所遇、所想、所见的“人、事、物、景”所构成的社会生活图景,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反映在作品中就是对生活的再观体,是承载主旨的形象”;而“情”指“感情”“情绪”“思想”“想法”等作者主观的内蕴实质,是作品主旨。

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

所谓情景交融,它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重要文艺理论,以情景交融构成的意境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成为上乘佳作的重要因素。

它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自主学习

1、原文语句填空:

(1)、可以看出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语句:

(2)、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

2、潭水的特点是什么?

潭水为什么这样清澈?

从哪里可以看出水的清?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文本理解

1、作者怎样写潭中的水、游鱼的?

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作者心情如何?

3、作者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本文描写小石潭融情入景,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中,投入了作者本人的身影。

结合写作背景,试分析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

5、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探究点二:

综合探究

6、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怎样写水“清”这一特点的?

你由此还能联想到哪些与它有关的古诗文名句?

7、本文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

你最喜欢文中哪个四字短语?

以“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的句式加以品析。

如:

“如鸣佩环”用得美,美在它写出了水声的清脆悦耳。

课外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作者:

柳宗元

自余为僇(lù)人,居是州,恒惴(zhuì)栗(lì)。

其隙(xì)也,则施施(yíyí)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

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

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zhuó)榛莽,焚茅茷(fá),穷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jī)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rèn)席之下。

其高下之势,岈(xiā)然洼然,若垤(dié)若穴,尺寸千里,攒(cuán)蹙(cù)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pǒu)塿(lǒu)为类。

悠悠乎与灏(hào)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shāng)满酌,颓(tuí)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参考译文

  自从我成为被贬受辱的人,就居住在永州,常常忧惧不安。

公务之余,就缓步行走,没有目的地出游,每天和自己的随从爬高山、钻深林,走到迂回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