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3715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努力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Word文档格式.docx

  近几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各项部署,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创一流”的要求,以“一案三制”(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法制)为工作重点,以“一网五库”(应急管理工作联络网,法规库、救援专业队伍库、物资库、专家库、典型案例库)为突破口,以“无急可应,有急能应”为终极目标,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政府在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被省政府办公厅评为政府系统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工作先进单位,受到通报表扬。

在今年的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我市作了应急管理工作经验介绍。

我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人员配置比较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能可贵。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

各地、各有关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认真抓好“一案三制”和“一网五库”建设,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建立。

我市出台了《汕尾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对预案编制、发布、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环节进行了全面规范。

全市各地、各有关单位按照《汕尾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汕尾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编制各类应急预案的分案。

截至去年底,全市共制订各类应急预案4000多件,初步形成了覆盖多层次、多领域的应急预案体系。

各地各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

通过各种演练,检验了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了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

二是应急管理机构逐步健全。

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我们市于2006年10月成立了汕尾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委员会。

各县(市、区)相应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

2006年8月成立了汕尾市应急管理办公室,切实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发挥运转枢纽作用。

到去年6月,除华侨管理区外,其它县(市、区)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了专职人员。

镇(街道)一级也按照“有人管、有人做”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构。

目前,全市已形成了政府统筹指挥、部门协同配合的应急工作格局。

三是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日趋完善。

市政府积极推进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市相关单位不断加强气象、水利、地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监测系统建设,监测网络日趋完善,突发事件预测预警机制逐步健全,基本形成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工作机制。

全市组织开展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专门培训和综合评估工作。

四是组建了汕尾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共30名,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综合管理等5大类21个领域,为推进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建立了很好的智力保障。

  

(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水平进一步提高。

为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管理,我市去年5月出台了《汕尾市突发公共事件现场处置工作规范》。

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中,市应急办在综合协调、指挥调度、落实领导指示、跟踪督查等环节上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统筹、协调、补不足”的作用;

各地、各有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处置效率,保证各类事件稳妥解决。

同时,全市通过加强预防预测预警,最大限度避免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各种自然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幅度降低。

去年我市部分地区先后遭受暴雨、雷雨大风等袭击,全市受灾人口333601人(次),紧急转移安置13944人(次),倒塌房屋300户387间,没有发生人员因灾死亡事故。

道路交通等重点领域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明显减少,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去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784起、死亡160人、受伤1204人、直接经济损失197.4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11.71%、11.60%、12.69%和6.39%,实现了生产安全事故四项指标全面下降的目标。

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年控制指标的84.21%,连续七年较好地完成省下达的年度指标控制任务。

有效防控了各类重大疫情及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去年全市无较大以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

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三)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我市采用多种形式,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全面部署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

2009年3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了3到5年内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

开展应急知识宣传。

充分利用各新闻媒体、宣传手册和应急知识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宣传普及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知识、技能;

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家庭活动。

去年5月,我市开展了全国首个“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向全社会宣传防灾减灾知识;

市应急办与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全省应急知识竞赛,达到了“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辐射整个社会”的目的。

7月份,省安监局和省总工会联合举办了第五届广东安全知识竞赛,我市代表队获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专题学习应急管理知识。

邀请省政府应急办主任纪家琪同志来我市作专题辅导报告,市各级领导同志及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等共200多人参加学习,收到良好效果。

  (四)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水平进一步提升。

我市高度重视信息报送工作,建立完善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从信息报送标准、时限、来源、研判、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了严格规定,提高了各地、各单位信息报告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主动性,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值班工作的意见》要求,市和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单位都设立了专门的值班室,设置了专线电话,配备专职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确保了信息的畅通。

我市还明确了上报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有关规定,有效减少了突发事件信息迟报、轻报、漏报、谎报、瞒报的现象。

  总的来说,我市近年来尤其是2009年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单位扎实工作的结果,更是全市应急管理队伍辛勤劳动的结果。

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冢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亲切的慰问。

  二、强化认识,强化责任,努力提升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近年来,全球性的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有着明显的上升趋势,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成为各国各地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近年来,整个地球很不安静,灾难频繁,事情不断。

我国进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期,这个过程肯定也是多事之秋。

这是考验我们应急处置能力的一个重要时期。

我市处于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外在的考验很严峻;

第二方面是我们内在的应急处置缺乏经验,也缺乏实力。

首先,我市处于东南沿海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是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地方。

在全球变暧的大背景下,我市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有可能加重。

这是自然环境方面。

其次,珠三角地区环境容量已经饱和,由于碳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等工业污染带来的各种环境灾害,有可能从珠三角逐步向东西两冀和山区蔓廷、波及。

我市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期,速度快、项目多、建设多、拆迂多、人流多,不可预测的变数多。

受气候、生态、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原发性或输入性突发公共卫哇事件在我市发生风险增加,不确定性增大,较大以上疫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有发生,传播速度快、范围广,防控难度大。

我市目前正处在深化改革期,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磨擦和冲突错综复杂,关联性、聚合性、敏感性不断增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与此同时,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薄弱环节,仍处在初级阶段。

领导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把应急管理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还没有把思想上的重视转化为行动上的重视。

如个别县(市、区)虽然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但人员配备迟迟未能到位,导致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形同虚设。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内容不够简明扼要、应急预案间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

应急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沟通机制有待完善,信息未能充分共享。

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步伐滞后。

应急设备和装备严重不足。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面对应急

华建敏在应急管理专家组座谈会上强调

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新华社北京1月3日电(记者魏武)应急管理专家组座谈会3日在北京举行。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出席会议,认真听取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充分发挥各级专家队伍作用,进一步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华建敏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应急管理综合能力大幅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成效显著,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大局,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几年来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和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依靠科技,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在知识传承、经验总结、理论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应急管理专家组成立一年来,专家们发挥各自专长和优势,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妥善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做出了新的贡献。

华建敏强调,要清醒认识我国面临的公共安全形势,清醒认识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要继续深化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全面实施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抓紧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体系,扎实抓好应急预案演练工作,大力构建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广泛开展应急管理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层单位活动。

华建敏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进一步发挥专家队伍在突发事件处置决策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在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和科技攻关中的中坚作用,在培训干部、培养人才、宣传教育中的骨干作用。

要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健全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为专家有序、有效参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各级专家队伍要发扬严谨、求实、创新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汇聚优势、集中力量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为应急管理事业新发展再立新功、再创佳绩。

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共60人出席了座谈会。

华建敏在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会议上的讲话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7年11月21日  来源:

国务院办公厅

【字体:

大中小】

华建敏国务委员在全国贯彻实施

突发事件应对法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07年11月13日)

突发事件应对法已于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更好地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今天的会议,就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对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依法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部署。

刚才,曹康泰同志介绍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主要内容,北京、福建、山东、湖南的负责同志做了经验交流,讲得都很好。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公共安全形势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决策。

2003年7月28日,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力增强应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能力。

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都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做出部署、提出要求。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做好应急管理有关工作;

中央领导同志对重特大突发事件都及时作出重要批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应对工作。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完善和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风险隐患预防和排查化解力度,及时组织处置突发事件。

我们始终坚持依靠法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把实践成果通过法律制度予以确立、指导和规范实际工作。

经过几年的努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一是应急管理方针政策更加明确。

中央确立了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方针和预防与处置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

国务院连续三年先后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企业应急管理和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会议。

一年一个重点,从各个层面对推进“一案三制”和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各地各部门狠抓落实,并结合实际细化工作部署,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

二是应急管理法制体系更加完备。

目前,国家相继制订了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单行法律和行政法规60多部;

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地方法规和规章。

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也已确立,为有效实施应急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

三是应急预案体系全面建立。

全国已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130多万件,覆盖了各类突发事件,“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基本形成。

预案修订和完善工作得到加强,动态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预案编制工作加快向社区、农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深入推进。

地方和部门联合、专业力量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应急演练有序开展。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为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不断健全。

国家建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明确了各级政府的领导责任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得到充实和加强,履行了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

各相关领域专项机构应急指挥与协调职能进一步强化。

专家队伍建设继续推进。

应急管理体制的建立健全,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五是应急保障更加有力。

各级政府积极整合应急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全国突发事件监测网络日趋完善,信息收集处理和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应急处置和救援队伍不断发展扩大。

应急物资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能力不断提高。

制定实施了“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应急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应急管理培训全面开展,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应急管理素质普遍提高。

六是应急处置效能大幅提升。

应对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全面形成,处置工作的协调性、时效性大大增强。

重大灾害防范应对、重点行业安全隐患整改、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深入开展。

突发事件信息报告更加及时、准确,军地和条块之间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

应急响应速度显著提高,应急处置措施更加科学有效。

突发事件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不断健全,社会效果明显。

调查评估逐步深入,对改进应急管理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是应急管理社会参与程度日益提高。

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公共安全和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参与应急管理工作。

全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全面加强。

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目前,广大群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普遍提高,成功自救互救的典型事例不断涌现。

应急管理的科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呈现出全民动员、人人负责、全社会共同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

几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也实现了整体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在自然灾害偏多、偏重发生的情况下,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幅度降低。

以去年为例,作为1998年以来的第二个重灾年,在受灾人次比1998年增长23.4%的情况下,死亡人数却下降了42.2%、农作物绝收面积下降了29%、倒塌房屋数量下降了76.5%、经济损失下降了15.9%。

二是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能源、交通运输等各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煤矿整顿关闭和瓦斯治理利用两个“攻坚战”取得明显效果,2006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与2003年相比下降了45%,达到了我国历史最好水平;

道路交通安全在人流、物流、车流和驾驶员数量高速增长的同时,自2003年以来连续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万车死亡率“三下降”,2006年机动车数量比2003年增长50.5%,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下降了14.3%。

三是在商贸往来和人员流动频繁、病毒变异加剧的情况下,有效防控了各类重大疫情及传染病的扩散和蔓延。

四是在社会矛盾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大量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得到妥善化解,治安、刑事等案件持续下降,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先后取得了抗击非典、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对淮河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和超强台风袭击等重特大突发事件的胜利,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在党和政府带领下,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信心。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结果,是各级干部勤奋工作、团结奋战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

特别是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常年战斗在工作一线,为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做了大量默默无闻、艰苦细致、卓有成效的工作;

广大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在紧要关头总是冲锋在前,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协力攻关,为提高安全保障技术和装备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我代表国务院,向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突发事件应对法所蕴含的规律性认识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在党和国家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深刻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

突发事件应对法总结提炼了近几年应急管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了我们对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些规律性认识。

第一,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把握新时期新阶段应急管理工作的历史任务。

抗击非典使我们认识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既要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又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既要搞好常态管理,更要加强非常态下的应急管理。

几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基础性工作来抓,有效地减少了各类突发事件及其所造成的损失,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危机尤为重要。

要牢牢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个大局,站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高度,坚持把常态管理与非常态管理统一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坚持把加强应急管理贯穿于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必须深入探索突发事件的内在规律,牢牢掌握应对的主动权。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突如其来、成因复杂、蔓延迅速、危害严重、影响广泛等特点,应对不力、处置不好会产生连锁反应。

但突发事件也是有规律可寻、有办法应对的。

大量的经验教训表明,对于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要用系统的、综合的办法,快速判断、把握先机、果断处理;

要把分散的力量迅速集中起来,统一指挥、形成合力;

要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和处置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降低突发事件风险,同时做好充分的应急准备。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工作中,创造了很多切实管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反映了我们对于各类突发事件的规律性认识在深化,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在提高。

要不断探索和认知客观规律,增强趋利避害、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能力,牢牢掌握应对突发事件的主动权。

第三,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应对、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应急管理的效能来源于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

具体的经验做法和规律性认识,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予以规范和升华,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这几年应急管理工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深入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形成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本质上就是要不断推进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第四,必须坚持强化基层、夯实基础,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战胜各种风险和灾害。

预防突发事件的关键一环在基层,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现场也在基层。

基层的应急能力,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

抓好基层基础工作,对于最大程度地减少和消除不安全、不和谐因素,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决定性意义。

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广泛宣传动员群众,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了突发事件群众自防自治、社区群防群治、部门联防联治、相关单位协防协治的网络体系,对避免和战胜重大灾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没有基层基础工作的加强,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目前总体稳定、持续好转的公共安全形势。

要始终牢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扎实、坚如磐石”这个道理,坚持把强化基层基础作为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正构筑起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铜墙铁壁。

第五,必须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工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工作也是改革创新的工作。

几年来,我们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逐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应急工作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初步实现了由传统应急模式向现代应急管理模式的转变。

这一转变,根本的原因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

应当看到,应急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基础仍然薄弱,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关联性、危害性和应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