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2859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3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文地理复习材料福建师范大学Word下载.docx

地理学是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学。

德国赫特纳: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及其空间上关联的科学。

法国白兰士:

地理学是关于地方的科学。

它研究各国的性质及其潜力,研究与地方差异性相联系的社会多样性。

美国哈特向:

地理学是描述和理解作为人类世界的地球各地方之间变异特性的科学。

苏联贝格尔:

地理学是关于景观的科学。

景观是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综合体。

国际地理学大会(1980):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国内定义举例:

《现代汉语词典》:

地理学是以地理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地理环境的科学。

《人文地理学概论》: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吴传钧、郑度等: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科学。

陆大道、白光润等: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的科学。

高校地理教学指委: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地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地域分异规律及优化调控的科学。

三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表层

→地理事物(形成:

地域化和景观化原理,特征:

环境性和区域性,分布:

静态和动态特征,前者指地域结构,后者指地理过程)

→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环境)

→地理系统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四地理科学的科学性质

1传统科学体系中地理学的跨学科性

两分法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三分法即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

五分法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数学D哲学E边缘科学

2现代学科分类中地理学的大科学性质

一是横断科学,就是各种科学都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如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二是边缘科学,就是介于两个学科之间的科学,特别是介于一门自然科学和另一门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如数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等;

三是综合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性质、综合研究某一论题的科学,如环境科学、城市学、人口学等等。

3教育部1998年学科分类方案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地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无军事学)

4.钱学森的地理科学思想

⑴地理科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学,它不是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并列的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大部门。

⑵地理科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也不属于社会科学,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

⑶地理科学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理论层次和应用技术层次。

⑷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⑸地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

⑹地理建设思想。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我们要把它的基础条件搞好,不然持续协调稳定发展就很难,这就是地理建设。

五地理科学的学科特征

综合性 

区域性 

动态性软科学性工程性

六地理学研究进展

1进展和成就

(3)人地系统与区域发展研究;

▲人文地理研究热点之一的区位论,从农业、工业拓展到城市,创立了“中心地理论”,并开展了城市化研究;

▲区位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文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发展,完成了不同尺度的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研究.

▲地理学家率先开辟对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和人类环境的综合研究,成为当代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流;

▲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领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理、指标体系、模型、动力学和决策支持系统等.

(4)国家地图集系列的编纂;

▲20世纪,国际地理学界有几次编制国家地图集的高潮;

30年代以法国、瑞典为代表;

60年代以英、美、苏为代表,苏联的国家地图集还延伸到全世界和海洋领域.

▲中国近50年来先后编制国家、省区及历史、自然、人口、经济、农业地图集系列30余种;

国家自然、人口、经济和农业等地图集的规模和质量均达国际先进水平.

(5)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处理和分析大量地理数据的综合性技术系统,具有对空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能力,并能产生新信息为决策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使地理学传统的综合性、区域性得到充分的技术保证,并形成了为地理战略咨询与地理工程建设服务的信息(资讯)产业.

▲地理信息系统的成果广泛应用于资源、环境、市规划、作物估产、灾害预警评估等领域,成为重要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手段.

2发展趋势

(1)和相邻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现代科学发展特点是从单一运动形态的研究走向多运动形态及其相互作用的综合研究;

▲相邻学科之间的横向、交叉、渗透和融合成为明显的趋势,传统的学科界线变得模糊;

▲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客体的基础学科有地理学和生态学,应用领域有环境科学与资源科学;

▲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断科学为地理综合体的研究提供了武器,促进地理学现代化;

▲学科的汇合、理论和方法的移植,提高了地理学的水平,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

▲地球的整体观念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极大地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2)加强地理学内部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各分支的发展为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和在综合指导下的分析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代以来地理学专业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

1970年代以来综合倾向逐渐增强,进一步专业分化和更高层次的综合同步进行;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

▲自然地理研究原则上不应该是纯自然主义的,人文地理研究也离不开自然地理和生态学基础;

▲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的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

(3)深化地理过程的微观研究

▲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动态、过程和机制的研究.

▲地理过程的研究如水热平衡、地形发育、径流形成、元素迁移转化、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沙漠化、城市化等.

▲地理系统中界面过程研究的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人文地理过程越加重要,如城市化过程,环境退化过程等.

▲历史过程和现代过程的研究是预测未来的根据.冰芯、湖岩芯、树轮等的深入研究将为全球变化预测提供依

(4)拓宽应用研究领域

▲针对描述性和认识性传统研究的局限,地理学家提出建设地理学的方向,它是有目的地改造和管理周围环境的科学;

▲协调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平衡发展,控制污染、抑制环境恶化,改善生存条件是环境地理研究的紧迫问题;

▲传统上主要服务对象为农业,现在非农业应用领域受到重视,应用研究领域更趋多元化

(5)实验地理与技术手段现代化

▲遥感、遥测,特别是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

▲物质能量的定量测试,测年技术手段的新进展,为地理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带来契机;

▲室内模拟实验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化.

▲数量化方法将得到普遍应用,数学模式可表达经验概念、实验结果,揭示内在关系和规律;

▲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紧密结合以及具有专家系统水平的智能分析和决策等的深入应用,必将为地理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6)理论思维模式的转变

▲地理学传统思维模式以观察材料和事实为基础,认识和阐述规律、概括理论,属于经验归纳型综合;

▲现代地理学综合模式的整体观念更强,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辨证统一;

▲综合的内容更加广泛,深入研究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动态演变过程.

▲综合的方法更具有逻辑性和精确性,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预测等途径来解决,并且表达形式多样化;

▲意识到传统综合模式的局限,地理学家结合研究实践,发展系统综合集成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理学中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

一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地域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特定内核

(一)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

(二)区域研究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三)空间分析

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

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一)社会性

人文地理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科学。

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表现在其历史性上。

人文地理研究主要运用历史分析方法,要有动态的观点,要求把现代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要求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更好地为社会经济服务。

(二)区域性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基本特性,也是人文地理学的特性之一。

人文地理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就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性,重视了区域特性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区域性具体表现为:

均质区域(如农业种植中的区域)、结节区域(结节点即为区域中的核心,通过不同等级的辐射联结着辐射区)

(三)综合性

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

人文地理学是从整体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

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的综合,从总体特征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的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综合性还表明:

人文地理学“研究事物,不是作为特殊现象、孤立的现象去研究,而是从它的特性去研究,特别注意各成分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

研究的成分越多,现象越复杂,综合性就越高。

四人文地理学的多元化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领域:

地理学:

二分法:

地理学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三分法:

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若干分支学科

经济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历史地理学

基本规则:

归纳与演绎;

定性定量之辨

第3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时间:

19世纪中叶之前

特点:

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

事件:

1、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

3、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1)洪堡

①《新大陆热带地区旅行记》,是新大陆自然、经济和政治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和拉美北部的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

②提出世界年均温等值线图和大陆性概念、以及植物纬向水平地带学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因而被公认为自然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的创始人。

③代表作《宇宙》认为地球是统一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探讨了地表各区域相互关联现象的差异性.

(2)李特尔

①在柏林大学任教的李特尔是德国第一个地理学讲座教授和柏林地理学会的创建人。

②他的名言“土地影响着人类,而人类亦影响着土地”,被认为是近代地理学中人地关系的最早阐发者和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③他的《地学通论》(19卷)确定了区域的概念和层次。

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世纪下半叶——二战之前

用一般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获得科学的解释

1、环境学派

(1)代表人物是德国拉采尔。

拉氏的《人类地理学》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分布和迁徙的作用;

(2)拉采尔的学生、美国森普尔女士在20世纪初系统地阐述了环境对人类的支配作用;

(3)另一个美国地理学者亨廷顿著《文明与气候》和《人文地理学》,详述了气候决定论。

2、人地相关学派

(1)法国维达尔·

白兰士,维达尔认为地理学的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2)白吕纳白吕纳的观点更为明确,说“环境虽足以影响人类之活动,人类亦有操纵与征服环境之能力”,代表作《人地学原理》。

 

(3)美国巴罗斯,他认为地理学应该人文化,形成人类生态学。

他同时也是地理学用生态方法参与实际工作的开创者。

3、区域学派

(1)地理学区域学派的首倡者是德国的赫特纳,20世纪初李希霍芬及其弟子赫特纳提出了地理学的核心应是区域研究,赫特纳的代表作是《地理学:

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2)继承者是美国哈特向,他认为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特征,部门地理学是起点、区域地理学是终结。

根据赫氏观点,哈特向分别于20世纪30年代末和50年代写了《地理学的性质》和《地理学性质的透视》两本专著。

4、景观学派

(1)用发生学观点和综合方法划分地表类型。

(2)德国施吕特尔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提出景观学说,认为地理学的中心是对可见景观的研究。

(3)20世纪20年代中期,美国索尔发表著名论文《景观的形态》,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位。

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理论和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人地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

实证主义;

经验主义;

结构主义;

人本主义

2、新的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

计量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行为革命;

遥感技术的应用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应用化趋向

第4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地思想的萌芽

中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和发展,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探索人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在1840年以前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古代时期。

1.先秦著作中不同人地观思想的萌芽

《周易》中提出了“文明以止,人文也”的概念。

并述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等论点。

此外,在《诗经》、《尚书》、《周礼》等著作中,也都可以看到有关人文地理知识的记载。

《尚书·

禹贡》一书,以仅1207个字的篇幅,提出中国分为“九州”的观念,并分别阐述了各州的山川形势、自然景观、土镶分布等地理环境,还记载了方域、物产、田赋、交通、民族等人文现象。

该书堪称带有地方志雏型的人文地理著作。

中国早期人地关系的四种基本思想

一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萌芽。

《礼记》中指出: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带有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色彩。

二是人定胜天思想。

孟轲在《孟子·

公孙丑》(下)中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思想。

三是天人相关论。

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他还在《天论》中发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言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四是因地制宜的思想。

以管仲为代表,他在《地员》篇中指出:

“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反映出明显的因地制宜思想。

2.秦至南北朝时的人地观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其《货殖列传》把全国划分为四个经济区域(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分别记述了各地区的人口、经济、物产、交通、贸易、风土和城市,以及地区差异等,便于人们认识当时全国的人文状况,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可谓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经济地理著述。

东汉班固的《汉书·

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用郡、县两级政区体制,将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结合起来,“统一地理学”的思想突出。

为后世各正史的地理志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东汉王充的《论衡》说:

“夫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能随行而应人”。

认为人与地各有规律,反对人地关系的绝对化。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记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情况。

3.唐至清代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唐至清,我国以地方志为主流派的地理学得以广泛发展。

各种类型的地方志数以万计,大量的记载描述了人文地理现象,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地理原始资料。

同时,人文地理学的个别分支学科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比如,随着一些伟大旅行家及其著作的问世,旅游地理在人文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唐西域记》、《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及郑和率船队七下南洋、〈天下郡国利病书〉、〈读史方舆纪要〉等等,使中国的旅游地理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总之,中国古代具有人文地理性质的著作,以地方志和游记为最多,均为史、地、文等的综合著作,它们提供了人文地理的资料,但还不是科学的人文地理学。

中国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是从西方引进的。

二、中国近代的人文地理学

1840年至1949年为中国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

鸦片战争后,西方科学思想大量传人中国。

西方近代人文地理思想传人中国,大致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西方学者来华。

另一种是通过留学生归国后,翻译出版西方的近代人文地理著作及自己著书立说。

1909年张相文、翁文灏、蔡元培、白眉初等人在北京成立中国地学会,张相文为首任会长。

翌年,该会创办了《地学杂志》、《地学丛书》,为传播人文地理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1929年起,国内多所大学相继设立了地理系/科,开设人文地理学课程。

1934年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并出版了《地理学报》。

1940年,在重庆北碚成立了中国地理研究所,它是政府设置的第一个地理研究机构,由黄国璋当第一任所长并创办《地理》杂志,人文地理学亦是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总之,由于我国地学界老一辈的不懈努力,西方近代人文地理学思想的传人,中国近代人文地理学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但因为种种原因,独具特色的中国科学人文地理学的流派并未形成。

三、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

1.新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人文地理学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即:

前期销声匿迹和后期复兴发展。

(1)以经济地理学取代人文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复兴与发展

2.中国人文地理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理论体系松散

(2)各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

(3)人文地理学创新艰难

3.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1)实用方向发展

(2)应用方向发展

(3)综合化倾向

(4)强化开放意识

(5)深化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人类与环境及人文地理学研究主题

第一节

一、人类与环境作用的具体体现

人类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和发展。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从环境中获取物质能量同时向外要排放废弃物)

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体

二、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1、从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来看,经历了四个阶段:

崇拜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谋求人地协调

2、从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来看,四个阶段为:

第一:

采猎文明(依赖自然)第二:

农业文明第三:

工业文明第四:

后工业文明

3人类的觉醒

1968年,正当工业国家陶醉于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和随之而来的‘肩消费”的“黄金时代”时,来自西方不同国家的约30位企业家和学者聚集在罗马,共同探讨了关系全人类发展前途的人口。

资源、粮食、环境等一系列带根本性的问题,并对原有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质疑。

这批人士的聚会后来被称为罗马俱乐部。

该书从人口、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环境污染几个方面阐述了人类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产业革命以来,经济增长模式给地球和人类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

书中以各种数据和图表有力地证明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但使人类与自然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并将会继续不断受到自然的报复。

该书还指出“改变这种增长趋势和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的条件,以支撑遥远未来是可能的”。

1972年,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了《只有一个地球》一书,该书集中了各国环境科学家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对当时出现的环境问题的认识。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被誉为“地球高峰会议”的联合国与发展大会的开幕式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加利先生首先站起来提议全体代表肃立,为地球的委屈、不幸与悲哀静默两分钟。

在大会发言时,一位常年身穿军服的老人——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走上讲台,他说“有一个重要的物种正在灭亡,那就是人类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当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这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从现在起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重大问题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制定正确的政策并付诸实施。

错误的政策和漫不经心都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

严惩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已经出现,必须立即行动起来,加以改变。

《21世纪议程(Agenda21)是一份旨在鼓励发展同时保护环境的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的行动蓝图,它于1992年6月14日在里约热内卢的环发大会上通过。

载有2500余项各种各样的行动建议,包括如何减少浪费和消费型态、扶贫、保护大气、海洋和、生活多样化、以及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详细提议

4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

1、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

(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增长数量,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地区之间

(2)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

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三、人类对自然关系的和谐

(一)尊重与善待自然

(二)关爱人类并尊重个人

(三)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

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理论和主题

环境:

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境况。

地理环境:

以人为中心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组成的

社会环境:

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思考题

1.举例说明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的危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