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1888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0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武汉市中考化学试题文档格式.docx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B.油锅着火最好用水浇灭

C.肥皂水可用于鉴别硬水和软水D.棕叶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B

A、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缺铁会引起贫血,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油的密度比水小,会浮在水的表面继续燃烧,符合题意;

C、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不符合题意;

D、粽叶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下列有关化学用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2H表示2个氢分子B.硝酸铵中的阳离子是NH3-

C.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P2O5D.Al3+的结构示意图为

【答案】C

A、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个数,故2H表示2个氢原子,不符合题意;

B、硝酸铵是由铵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铵根离子是阳离子,离子的表示方法:

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

故铵根离子表示为:

,不符合题意;

C、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显+5价,氧元素显-2价,故五氧化二磷的化学式为:

P2O5,符合题意;

D、铝元素是13号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铝离子是铝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后形成的,故其核外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核内质子数为13,故铝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将氯化氢转化为氯气的技术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一定条件下,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丁,相关物质的分子模型如下表所示(其中:

表示氢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氯原子)。

物质

分子模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体现了甲的氧化性B.上表中涉及两种含氧化合物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73:

36D.该反应中所有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分析】

由题意知,甲与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即氧气和氯化氢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2+4HCl

2Cl2+2H2O;

A、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氧气提供氧,体现了氧气的氧化性,选项说法正确;

B、甲(O2)属于单质,乙(HCl)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含氧化合物,丙(Cl2)属于单质,丁(H2O)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含氧化合物,选项说法不正确;

C、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35.5×

4):

(18×

2)=71:

18,选项说法不正确;

D、该反应中有氧气参与反应,并有氯气生成,所以氧元素、氯元素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而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反应前后都为+1价,选项说法不正确。

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关键是能够根据小球所代表的原子,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然后根据相关的问题分析即可。

6.利用气体压强的变化是完成实验的重要手段。

,以下各图装置气密性均良好。

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则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B.

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小,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

C.

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大,说明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放热

D.

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发生了反应

A、红磷燃烧过程中弹簧夹未夹紧,气体受热膨胀逸出,会使进入水的体积偏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B、向试管中加入氧化钙后,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饱和石灰水有溶质析出,石灰水中溶质质量减小,装置内压强增大,玻璃弯管左侧液面降低,符合题意;

C、向广口瓶中滴入稀盐酸后,气球变大,不能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放热,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出大量的热,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溶液变浑浊,是因为通入二氧化碳后,左边试管内压强增大,将碳酸钠压入右边试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和氢氧化钠,不符合题意。

7.某气体中可能含有CO2、O2、N2中的一种或几种,将该气体依次通过:

①炽热的焦炭;

②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③足量的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每一步均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物。

气体的分子数目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A.a点气体中一定含有N2和CO2,可能含有O2B.b点气体中CO和N2的分子数目比为2:

1

C.b点气体可能由三种分子构成D.该过程中发生了化合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①通过炽热的焦炭,没有说明焦炭量的多少,故可能发生以下反应:

二氧化碳和碳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

,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增加;

碳和氧气不完全反应生成一氧化碳:

碳和氧气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反应后气体分子数不变;

②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

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下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③通过足量的碱石灰(氢氧化钠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反应后气体分子数减小;

氮气化学性质稳定,不参与反应;

每一步均充分反应,最终得到的气体为纯净物,则剩余气体为氮气,分子数为n;

ab段分子数增加n,说明ab反应后气体中存在一氧化碳气体,则混合气中含有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两者都有;

bc段分子数不变,说明ab反应后气体中不存氧气(氧气会和生成的铜反应,导致气体分子数减小);

cd段分子数减小,说明bc反应后气体中存在一氧化碳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由分析得:

A.a点气体中一定含有N2,可能含有氧气或二氧化碳或两者都有,错误;

B.cd段分子数减小2n,为二氧化碳分子数;

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知,生成二氧化碳分子数2n,需要一氧化碳分子数为2n,则b点气体中CO和N2的分子数目比为2n:

n=2:

1,正确;

C.b点气体一定含有氮气、一氧化碳,且两者分子数分别为n、2n;

不含有氧气;

如果含有二氧化碳气体,那么原混合气体中除氮气之外的分子数为n的气体就得不到2n分子数的一氧化碳气体,故b点气体不可能由三种分子构成,错误;

D.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由分析可知,该过程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错误。

8.实验室某废液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取该废液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

A.若滤液呈无色,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三种溶质

B.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滤渣可能是混合物

C.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则滤液可能呈蓝色

D.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冒出,则滤液中可能含有两种阳离子

实验室某废液的溶质为硝酸铜、硝酸银和硝酸铝,加入一定量的锌粉和铝粉的混合物,金属活动性:

Al>Zn>Cu>Ag,故铝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铝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铝和铜,如果铝不足,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待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

A、若滤液呈无色,说明硝酸铜已经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不含硝酸铜、硝酸银,一定含硝酸铝,可能含硝酸锌,不符合题意;

B、若向滤液中滴加氯化钾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滤液中含硝酸银,故锌、铝已经完全反应,滤渣中只含银,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C、若滤渣由三种金属组成,则滤渣为银、铜、锌,锌能与硝酸铜反应,故滤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铜,滤液不可能呈蓝色,不符合题意;

D、若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无气泡冒出,则滤渣中不含锌、铝,滤液中一定含硝酸铝、硝酸锌,可能含硝酸银、硝酸铜,故滤液中可能含锌离子、铝离子两种阳离子,符合题意。

二、填空题

9.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以下为生活中的常见物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

(2)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其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_。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答案】CaCO36:

10:

5

(1)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它的化学式为CaCO3。

(2)淀粉的化学式为(C6H10O5)n,其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6n:

10n:

5n=6:

5。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化学式为CH4),甲烷燃烧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10.下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10

20

30

40

5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

(2)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_______。

(3)50℃时,将80.0g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恒温蒸发,溶液的质量随蒸发水的质量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则a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_______。

(4)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与氯化钠相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B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C20℃时,向40.0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10.0g氯化钠,可得到40%的氢化钠溶液

D40℃时,分别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答案】45.8g加溶剂/水(或“升温”“加KNO3的不饱和溶液”等)18.5gABD

(1)由表可知,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45.8g;

(2)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使硝酸钾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3)由图可知,a点以后,继续蒸发溶剂,溶液的质量减少幅度变大,说明a点以后,有溶质析出,a点恰好达到饱和,a点时,溶液质量为:

80.0g-11.5g=68.5g,5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7.0g,该温度下,68.5g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4)A、由表中数据可知,与氯化钠相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符合题意;

B、硝酸钾、氯化钠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额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故除去硝酸钾中混有的氯化钠,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符合题意;

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40.0g质量分数为25%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40.0g×

25%=10g,溶剂质量为30g,该温度下,30g水中最多能溶解10.8g氯化钠,故加入10.0g氯化钠,只能继续溶解0.8g,得到的是饱和溶液,得到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D、40℃时,分别向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等量的水,由于溶液的质量不确定,可能会出现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的情况,符合题意。

故选ABD。

三、推断题

1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硫酸铜、碳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

为探究该固体组成,某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及现象

实验结论及分析

取适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无气泡冒出,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A

(1)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

向蓝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的试剂甲,产生白色沉淀,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B.再向滤液B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得到滤液C

(2)固体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加入试剂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写离子符号)

(3)为进一步确定该固体的组成,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答案】CuSO4K2CO3、BaCl2

Cu2+、Ba2+、Na+、H+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含有NaOH

(1)取适量固体样品于烧杯中,加入过量稀硝酸,无气泡冒出,说明原固体中不含碳酸钾,因为碳酸钾与硝酸反应会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

固体全部溶解,得到蓝色溶液A,说明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铜,一定没有氯化钡,因为氯化钡与硫酸铜不能共存,可能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故填:

CuSO4;

K2CO3、BaCl2;

(2)蓝色溶液A中含有硫酸铜,检验是否存在氯化钠时,先加入过量的硝酸钡将硫酸根离子除去,再加硝酸银进行检验;

硝酸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NO3)2+CuSO4=BaSO4↓+Cu(NO3)2;

由于原固体中加入了过量的稀硝酸,则滤液C中一定含有硝酸;

蓝色溶液A中加入了过量的硝酸钡,则滤液C中一定含有硝酸钡和生成的硝酸铜;

氯化钠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氯化银沉淀,则滤液C中一定含有硝酸钠,所以滤液C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Cu2+、Ba2+、Na+、H+,故填:

Ba(NO3)2+CuSO4=BaSO4↓+Cu(NO3)2;

Cu2+、Ba2+、Na+、H+;

(3)由上述分析可知,可能存在的物质是氢氧化钠,由于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所以为确定固体组成,可采用的方法是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含有NaOH,故填:

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振荡,若产生蓝色沉淀,则说明样品中含有NaOH。

四、实验题

12.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成分为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固体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

(探究一)测量样品与盐酸反应得到氯化钠的质量

如图1所示,取3.00g样品置入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

逐滴加入过量的稀盐酸,用pH传感器等电子设备采集信息形成图像。

将锥形瓶中最终所得溶液蒸发、结晶得到全部固体,其质量为3.48g。

(1)a点溶液呈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ab段溶液pH降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写一个即可)。

(3)蒸发时除使用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

(探究二)测量样品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

如图2所示,另取3.00g样品与足量稀硫酸混合,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为220mL(该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00g/L;

装置气密性良好且忽略二氧化碳的溶解)。

(4)结合探究一计算出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精确到0.1%)。

(5)下列因素会导致所测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的是_______(填标号)。

A探究一中加入的稀盐酸量不足B探究一中蒸发时有液体溅出

C探究二中俯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D探究二实验后生成气体在锥形瓶中仍有滞留

【答案】碱性

玻璃棒、酒精灯38.0%C

探究一:

(1)由图可知,a点时,pH>7,溶液显碱性;

(2)ab段溶液pH降低,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蒸发时除使用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酒精灯(加热);

探究二:

(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0.22L×

2.00g/L=0.44g。

解:

设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1.06g

y=1.17g

故样品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质量和为:

3.00g-1.06g=1.94g

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和为:

3.48g-1.17g=2.31g

设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为z

z=0.8g

故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5)A、根据探究二中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故这两个值没有误差,探究一中加入的稀盐酸量不足,不能将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完全反应,会使计算出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从而计算得出样品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B、探究一中蒸发时有液体溅出,会导致获得的氯化钠的总质量偏小,由于是根据探究二中二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出碳酸钠的质量,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这两个值数值没有偏差),计算得出的氢氧化钠的质量偏小,计算出的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C、探究二中俯视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会使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大,计算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大,碳酸钠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大,计算得出氯化钠的质量偏小,质量分数偏小,符合题意;

D、探究二实验后生成气体在锥形瓶中仍有滞留,会导致测得二氧化碳的体积偏小,计算得出的碳酸钠的质量偏小,碳酸钠生成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测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偏大,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大,不符合题意。

五、计算题

13.某兴趣小组利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回收剩余固体,实验过程表示如下。

(1)上述制取氧气的反应属于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计算所用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

【答案】

(1)分解反应

(2)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充分反应后,固体甲中含氯化钾和二氧化锰,溶解、过滤、洗涤、干燥得到的固体乙为二氧化锰,质量为8.0g,得到的溶液为氯化钾溶液

设制取氧气消耗氯酸钾的质量为x

x=24.5g

加热前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

答:

加热前氯酸钾、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总质量为32.5g。

(1)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2)见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管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