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102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5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docx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主备:

王继超

审核:

侯丙锋

授课时间:

学案编号:

19

班级:

姓名(小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4--16)

§课标要求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

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备考说明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

在2013年的高考复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还要注意运用文明史观及社会史观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并辩证分析评价。

如以文明史观梳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由封建落后到走向近代文明的历史进程和特点;以社会史观梳理近代以来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等。

§复习重点难点

(1)重点: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变迁

(2)难点:

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问题导读单】

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变化中的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衣、食、住、习俗

(1)衣:

①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生活;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青睐。

③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欧式裙子。

(2)食:

1)传统饮食——中餐:

南方饮食:

米饭、海鲜;北方饮食:

面食、肉类;满汉全席;中餐的八大菜系。

2)变化——西餐: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的出现

(3)住:

特点: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习俗

①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时期:

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初期

改革开放后

简单

丰富“菜篮子工程”

朴素

五彩缤纷,款式色彩多样

拥挤

追求舒适:

1995“安居工程”

习俗

节约风尚兴盛

休闲娱乐多样

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

改革开放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②近代中国政治运动的推动和影响;③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4影响我国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因素:

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②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迅速发展;③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党和政府把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从吃、穿、住等方面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科技的发展与进步。

注意:

“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这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大众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随着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奇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阔画面。

这种变化的趋势是:

由以往封闭逐渐走向开放、面向世界;由过去封建传统天下逐渐走向近代、现代化。

反过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在反映着中国社会的变革的同时,也推动着中国社会向工业化、近代化、民主化方向变革。

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交通运输

(1)轮船运输: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垄断了中国的水运;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

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2)铁路交通:

①清末: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②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③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民国:

进展缓慢;新中国:

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公路交通:

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筑路技术也传入;民国时期,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汽车制造厂、公路网、公路大桥、城市环线、轨道交通等)

(4)航空: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1949年有52条民航线;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2通讯工具的变迁

(1)电报在中国:

19世纪70年代,丹麦在上海建立一个电报机房;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在台湾架设;20世纪初,上海建立无线电报局。

(当时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普通百姓很少涉及)

(2)电话在中国

时间

成就

19世纪80年代

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电话局。

20世纪初

清政府在南京设立了中国第一个电话局。

新中国成立后

电讯事业快速发展,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手机、电话、传真机、互联网已经被人们广泛的利用。

3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注意:

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一方面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危机等。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①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丛刊》《万国公报》;

②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办报刊。

(2)发展:

①随后,报刊成为维新派、革命派和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武器,报刊业呈现繁荣局面。

②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还出现《光明日报》《文汇报》等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的各种报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业呈现繁荣局面,除了党报外,出现各种专业性娱乐性报刊。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诞生:

①19世纪末,西方出现了电影;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③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④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进步影片;A、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1931年);B、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渔光曲》(1934年);C、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发展:

①建国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

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普及: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电视迅速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互联网的兴起和影响

兴起:

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影响:

称为“第四媒介”,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四重点难点解析

1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原因及启示

△原因:

①政治局势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社会秩序安定,人民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②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直接推动了物质生活的进步。

这是推动现代中国生活巨变的根本原因。

③国家政策的影响。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促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延续。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不仅在城乡普遍发生,而且更深刻更彻底。

受国际环境影响。

特别是方兴未艾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社会受到很大冲击。

△启示: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④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国际间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2影响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的成果及技术传入中国的推动;②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而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③政府的提倡和推动;④列强基于侵华的需要,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四次重大变化

①第一次大的变化是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

②第二次大的变化发生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的发生了变化;

③第三次大的变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消失了。

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证的。

④第四次大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

4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

(1)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

(2)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3)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

(4)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

5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即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特征:

(1)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2)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1)技术:

引进——自制自研。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

先慢后快。

(6)种类:

海陆空。

影响:

(1)交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