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作业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沧桑 苍皇 器宇轩昂 轩然大波
B.愤概气概堪当重任勘平叛乱
C.南渡度假神鸦社鼓鸦雀无声
D.楼塮凋谢惊慌失措神色惊慌
C A项,“苍皇”应为“仓皇”;
B项,“愤概”应为“愤慨”;
D项,“楼塮”应为“楼榭”。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线,乃军事重镇,辛积极备战,并劝谏韩不可草率用兵。
韩不但不听,反而将辛调职。
若换个角度理解,本词堪称一篇“谏书”。
B.“怀古”,即为伤今。
然而,本词自始至终保持着豪迈的基调,不愧为豪放派辛词的代表作。
其豪放的格调,可从两个角度折射出来:
其一,选古代英雄事迹词的题材;
其二,刻画侠肝义胆,抒发忠义之情。
C.诗言志,词也言志。
上阕赞颂孙权、刘裕,旨在表明词人自己抗金救国的雄图大略,同时也是对韩侂胄的期望;
下阕借对刘义隆草率北伐而招致失败史实的讥讽,警诫当权者:
切勿急于求成,重蹈“元嘉草草”的覆辙。
D.《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较多,且全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即借典故来表达词人对救国大业的深谋远虑。
词人“怀古”的态度,不是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去评价史实,其用典原则是“古为今用”,即以艺术的眼光取材,调动历史人物为自己抒怀服务。
B “侠肝义胆”的评价,有悖原词意——词中所歌颂的英雄都是与国家命运相系,并非个体的“义士侠客”。
7.下列对本词和相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词中从“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开始,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
作者回忆四十三年前异族统治者在南下扬州的路上大肆屠杀人民的罪行,以及反抗斗争的如火如荼。
B.辛弃疾不但在词中抒写抗金、恢复的大题材、大感慨,而且在词中歌咏自然风光,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艺术创造上,辛弃疾经过多种探讨与尝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C.苏词首开豪放词风,宋词已经不仅限于文人士大夫寄情娱乐和表达儿女之情的玩物,更寄托了当时的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其代表人物为苏轼、辛弃疾、岳飞、陈亮等。
D.词最早起源于民间,后来,文人依照乐谱声律节拍而写新词,叫做“填词”或“依声”。
从此,词与音乐分离,形成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
A 路,宋代行政区划名,不能理解为“在南下扬州的路上”。
8.名句填空。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廉颇自比,感叹自己被弃置不用的词句是 :
, ?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三国孙权开疆拓土,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 , ,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遥想当年刘裕挥戈北伐收复故土的豪迈气势的词句是 :
,
(4)《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遥忆当年抗金战火弥漫扬州的词句是 , ,
(5)《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从眼前斜阳照射的街道和树木写去,又想起了跟京口有关的另一个历史风流人物的句子是 , , 。
(6)《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没有寻觅到英雄遗迹,表达了物是人非伤感的句子是 ,
答案:
(1)凭谁问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2)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 孙仲谋处 (3)想当年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4)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 烽火扬州路 (5)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 (6)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①李之仪(1048-1127),北宋词人。
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
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9.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层,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C B项,“强烈的情感”理解有误,该句在写景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情感并不强烈;
C项,“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对诗意理解错误,这两句生动描写飞花与坠絮的情态,并无赞美前者有情、贬斥后者无情之意。
(也有人认为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
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
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10.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在分析作者情感时,必须抓住“偶向”“春光已过三分”,分析作者的伤春之情。
结合注解中的作者被贬和“江山重叠倍销魂”分析作者的思归和被排挤的苦闷。
“清愁满眼共谁论”表现被贬之时,无人诉说的寂寞之情。
①伤春之情:
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
②思归之情:
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
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
作者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
④无人理解的落寞:
作者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
刘禹锡。
白居易与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
“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
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感情,“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
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用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体现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AC A项,“老后谁能惜酒钱”使人联想到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了。
与首句相对,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
C项,“醉听清吟胜管弦”说听清吟胜过听管弦弹奏。
1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抓住诗歌的题材和诗歌使用的典型意象进行分析。
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
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史,相约再聚之乐。
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
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
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的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野 望
杜 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
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句:
南浦,泛指送别之地。
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
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跨马出郊时的自我写照,也为下文感伤时局、怀念诸弟作了铺垫。
B.“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远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近景,远眺和近看相互结合,扣住了诗题中的“望”字。
C.颈联写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表现出诗人年老多病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的愚忠。
D.尾联诗人“跨马出郊”“极目”本是要排遣郁闷,却不料触动了对国家和个人际遇的种种感慨。
E.诗歌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由向外观察转为向内审视的变化过程,尾联则指出由外到内的原因。
BC B项,理解和赏析与诗歌内容相反,“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景。
C项,“表现出诗人年老多病依然念念不忘李唐王朝的愚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
杜甫是把国家跟朝廷视为一体的,他的诗作表现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
14.作者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
作者在诗中表现了忧国伤时和怀念诸弟的思想情感。
首联写作者野望所见的“西山”和“清江”凄清景色,融情于景。
中间两联写作者由所望之景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
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暮年“多病”,“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的惭愧。
尾联写出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四)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各题。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陶渊明
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
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已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清吹”“鸣弹”与“天气佳”相呼应,以声写静,渲染欢乐的氛围。
B.“柏下人”表明所游地点在墓地的柏树下,生与死的对照引人深思。
C.“清歌”“绿酒”写集会时朋友之间或唱歌奏乐或饮酒作乐的场景。
D.“余襟良已殚”以自述口吻交代了诗人为欢作乐时完全放松的状态。
E.本诗将个人与诸人对照,结伴出游之欢乐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
AE A项,“以声写静”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不符合诗歌内容。
E项,“反衬个人内心无尽的悲哀”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与陶渊明此时的内心境界不吻合。
16.有人评价此诗“平中见奇”,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这首诗就内容看,当是陶渊明归田以后的作品。
篇幅简短,内容平凡,但却博得很多人的赞赏,当有其不平凡的所在。
说平凡,如“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写在某一天气候很好的日子里,和一些朋友结伴出游,就地开颜欢饮,或唱“清歌”,或吹管乐和弹奏弦乐以助兴。
这都是很普通的活动,诗所用的语言也很普通。
说不平凡,因为所游是在人家墓地的柏树下,要“为欢”偏又选择这种容易引人伤感的地方。
在引人伤感的地方能够“为欢”的人,不是极端麻木不仁的庸夫俗子,应该就是胸怀极端了悟超脱,能勘破俗谛,消除对死亡的畏惧的高人。
陶渊明是后者,他并不麻木,他明显地“感彼柏下人”死后长埋地下所显示的人生短促与空虚;
并且又从当日时事的变化,从自身的生活或生命的维持看,都有“未知明日事”之感。
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为欢”,还能做到“余襟良已殚”,即能做到胸中郁积尽消,欢情畅竭,当然有其高出于人的不平凡的了悟与超脱。
①诗歌语言平实,场景普通。
诗人用平淡的语言写了在天气晴好的日子里,与友人结伴出游,开颜畅饮的场景。
②思想超脱,见识高迈。
诗人能勘破生死,安然享受当下,有超出常人的不平凡的了悟。
(意思相近即可)
三、语言运用
17.阅读下面这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要点。
(不得超过25字)
谷歌公司近日表示,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正在向完全排除人为干预的全自动方向发展,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样车测试即将进行。
这种正在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利用的是安装在汽车不同部位的摄像机、测距传感器和激光雷达等设备以及精确详细的导航地图,依靠计算机系统模拟人工智能实现无人驾驶。
谷歌网站上的一段视频显示,两门样车简洁小巧,仅容纳两个乘客座位,座位之间有“启动”和“停止”两个按钮。
谷歌说,样车以安全为重,时速限定在25英里(约40千米),车上传感器可以探测到四周约两个足球场面积内的物体。
谷歌公司表示,期望几年内能开展公路试驾。
本题考查语段压缩能力。
这是不定向压缩,答案的模式应为:
何人做何事。
首先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性质,这是一则新闻,应抓导语部分。
然后重点看导语,“谷歌公司近日表示,其无人驾驶汽车项目正在向完全排除人为干预的全自动方向发展,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的样车测试即将进行”,主语应是“谷歌”,后面就是谷歌所做的事。
谷歌将开展全自动无人驾驶汽车测试与公路试驾工作。
18.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春天来了放风筝》,回答问题。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2)这幅漫画有何寓意?
要抓住画面主要内容“高楼林立”“放风筝的孩子”等等;
注意标题,结合画面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完成问题。
(1)城市里面,所有空间都被占用了,孩子连玩耍的场地都没有。
春天来了,面对林立的水泥碉堡,孩子只有爬高楼放风筝。
(2)正面:
孩子在现代文明中失去放风筝的自由地带,人类在文明的演进中失去心灵的自由栖息。
反面:
无论物质世界如何挤压,我们都要放飞心灵的风筝,给心灵一片自由的天空。
(答任何一面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