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067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7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欣赏Word文档格式.docx

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

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感情由平淡而渐趋强烈。

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

“落日楼头”六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

他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

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

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

“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现在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

第二个动作“栏干拍遍”。

据《渑水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于。

曾经作诗说:

“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栏干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发泄。

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说“尽致”了。

读者读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绪,亦可尽知,每位读者,也都会被这种情感感染。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

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

(见《晋书·

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

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

“尽西风、季鹰归未?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

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

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

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

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

“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

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

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

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

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未?

”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

流年,即时光流逝;

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据《世说新语·

言语》,桓温北征,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

“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

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每日怅恨忧惧的。

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宿愿不能实现。

年岁渐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

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

到这里,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最高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

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

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这首词,是辛词名作之一,它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

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品注释

(1)京口:

古城名,即今江苏镇江。

  

(2)孙仲谋:

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孙权(182年——252年),字仲谋。

东吴大帝,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

(3)寄奴:

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

(4)“想当年”三句:

刘裕曾两次领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5)“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

轻率。

南朝宋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主拓跋焘抓住机会,以骑兵集团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封狼居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

狼居胥山,在今蒙古境内。

词中用“元嘉北伐”失利事,以影射南宋“隆兴北伐”。

(6)“四十三年”句:

作者于1162年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7)佛(bì

)狸祠: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佛狸。

公元450年,他曾反击刘宋,两个月的时间里,兵锋南下,五路远征军分道并进,从黄河北岸一路穿插到长江北岸。

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8)神鸦:

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

祭祀时的鼓声。

整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南宋时期,当地老百姓只把佛狸祠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供奉,而不知道它过去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9)廉颇:

战国时赵国名将。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米饭一斗,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使者回来报告赵王说:

“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通假字,即屎)矣。

”赵王以为廉颇已老,遂不用。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

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

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

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人们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祗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

难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

要慎重啊!

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

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

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

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

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

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

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

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

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

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

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三、《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全诗翻译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

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在高堂的明镜里看见自己的头发由黑变白,不觉悲从中来。

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

那些豪门贵族的富贵生活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统统用来换美酒,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二、赏析

《将进酒》属汉乐府旧题,题目意绎即“劝酒歌”,内容多写宴饮游乐。

诗中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叹,又抱着乐观、通达的情怀,也流露了人生几何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

但全诗洋溢着豪情逸兴,取得出色的艺术成就。

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

“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

中逢元丹丘,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诗篇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

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

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

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

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

这种开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弃我去者,咋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

“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

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

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悲感虽然不免,但悲观却非李白性分之所近。

在他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无所遗憾,当纵情欢乐。

五六两句便是一个逆转,由“悲”而翻作“欢”“乐”。

从此直到“杯莫停”,诗情渐趋狂放。

行乐不可无酒,这就入题。

但句中未直写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对月”的形象语言出之,不特生动,更将饮酒诗意化了;

未直写应该痛饮狂欢,而以“莫使”“空”的双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调。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

诗人“得意”过没有?

“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

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

但就此消沉么?

否。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

“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

“有用”而“必”,一何自信!

简直象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须大写的。

于此,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

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为什么不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呢!

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们咋舌。

诗如其人,想诗人“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

故此句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得其万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

酒要一壶乎,两壶乎?

”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甘休。

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

诗人那眼花耳热的醉态跃然纸上,恍然使人如闻其高声劝酒: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而且写来逼肖席上声口。

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而忘却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

这着想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意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以为“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

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

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至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说富贵“不足贵”,乃出于愤慨。

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

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所以说古人“寂寞”,也表现出自己“寂寞”。

因此才愿长醉不醒了。

这里,诗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了。

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

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来酒徒历历,何以偏举“陈王”?

这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是谢安之类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中,“陈王”与酒联系较多。

这样写便有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

再者,“陈王”曹植于丕、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亦激起诗人的同情。

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纸不平之气。

此诗开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

诗情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于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回到说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

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

“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

即便千金散尽,也当不惜将出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来换取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

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

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几令人不知谁是“主人”。

浪漫色彩极浓。

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

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

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

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

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

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

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

四、《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共三首,比较集中表现了李白的悲愤与苦闷,表现了他的追求与幻灭,代表了他浪漫主义的特点。

《行路难》其一可以代表李白诗歌的中心主题。

这首诗写于天宝初年,诗人入长安而不断遭到权贵排挤谗谄的时候。

诗中虽因理想不得实现而悲愤万端,但仍未失去进取的信心,全诗的思路紧紧围绕主观和客观、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迅速展开,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前四句是一幅完整的画面,描绘抒情主人公面对美酒佳肴投箸茫然的情景,是一种感情的宣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指华贵的酒杯。

“斗十千”是一斗值十千钱的好酒。

“羞”同“馐”。

“珍馐”指珍贵的菜肴。

面对美酒佳肴,却无心下筷,拔剑四顾,心绪茫然。

这几句写朋友们为李白送行的现实,让人感觉似乎是—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的“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诗人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他食不下咽,表现了他的悲愤心情,丰盛的酒宴消解不了因为在朝廷得不到重用,实现不了抱负失意的苦闷。

四句诗表露出来的激愤感情,大有洪水破堤之势。

由于诗人的感情是通过对诗人行为表现的描写反映出来,不仅使人感受到诗人的情绪,还能看到他被苦闷煎熬的神态,大大加强了诗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整个诗句都是用夸张强调的笔墨。

前两句特别渲染了酒宴的美盛:

器皿是华贵的,金制的杯,玉制的盘,酒是珍美的,斗酒十千,盘菜万钱。

如此美酒佳肴,却不能下咽,这使人从反面起兴,以此烘托诗人内心若有所失的茫然,亦见出愁愤之深。

诗人的愁苦从何而来呢?

接着的两句写情绪产生的根源,落到行路难本题。

中间的四句是诗的第二段,釆用比兴象征方法,运用多种意象,形象传达出失望与希望的内心矛盾。

开头是用现实中的险山恶水,暗示当时自己处境的艰难和政治道路的坎坷。

第一段四句是白描笔法,这两句则转用比兴: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正面写行路难,生动地表现了他当时的处境,想要渡过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