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9524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安全培训内容Word格式.docx

在企业安全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实际的人员配备条件、机器装备条件、自然地质条件等,综合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安全检查表、问卷调查法、标准对照法以及工作任务分析等危险源辨识方法,系统地辨识存在于煤矿上的危险源以及其起因和后果。

危险源辨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找到危险源才能确定管理对象,进而建立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政策和程序。

19、危险源动态信息采集方法:

填表的方法、监控仪器监控的方法、举报的方法、其他信息采集方法

20、危险源动态信息传递方式:

实时传递、定期(定时)传递

21、风险按照大小和来源分为:

(1)按风险的大小可分为:

特别重大风险;

重大风险;

中等风险;

一般风险;

低风险。

(2)按照风险来源分类可分为:

来自人员的风险;

来自机(物)的风险;

来自环境的风险;

来自管理的风险。

22、风险的特征:

(1)不确定性。

(2)客观性。

(3)可测性。

(4)损害性。

(5)潜在性。

23、风险预控的方法:

风险预控的具体方法很多,可以归纳为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两种方法。

(1)技术手段。

采用先进的技术方法、使用可靠性能高的技术装备等技术手段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的最重要的方法,

(2)管理措施和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是控制本质型危险源、消除非本质型危险源的重要前提。

24、风险矩阵法是根据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的乘积来衡量风险的大小,根据风险值的大小,可将风险分为哪5个等级(见表):

 

25、人员方面危险源包括:

来自人员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操作不安全性(误操作、不规范操作、违章操作);

2)现场指挥的不安全性(指挥失误、违章指挥);

3)失职(不认真履行本职工作任务);

4)决策失误;

5)身体状况不佳(带病工作、酒后工作、疲劳工作等);

6)心理异常(过度兴奋或紧张、焦虑、冒险心理等)。

26、机械方面危险源包括:

机械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没有按规定配备必需的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等;

2)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选型不符合实际需求;

3)机器、设备、装置、工具的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实际要求;

4)机器、设备、装置维护(修)不到位;

5)机器、设备、装置、工具安全标识不齐全或不规范;

6)机器、设备空间不满足作业条件。

27、环境方面危险源包括:

环境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矿区及其周边地表水和地下水域的威胁;

2)煤层岩层构造威胁;

3)地热威胁;

4)煤尘爆炸威胁;

5)煤层自燃威胁;

6)瓦斯突出威胁;

7)其他自然地质威胁。

8)工作地点温度、湿度、粉尘、噪声、有毒气体浓度等超过规定;

9)工作地点风量(风速)不符合规定;

10)工作地点照明不足;

11)井下巷道布局不合理,巷道质量不合格;

12)工作面布置、规格尺寸不合理;

13)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

14)路面质量不合格;

15)供电线路布置不合理;

16)道路标示不齐全、不明确;

17)警示标杆和导牌不齐全,放置位置不合理。

28、管理方面危险源包括:

管理方面的危险源主要包括:

1)组织结构不合理;

2)组织机构不完备,机构职责不明晰;

3)管理规章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不符合实际情况;

4)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

5)文件、各类记录、操作规程不齐全,管理混乱;

6)作业规程的编制、审批不符合规定,贯彻不到位;

7)安全措施、应急预案不完善、不合理;

8)岗位设置不齐全、不合理;

9)岗位职责不明确;

10)岗位工作人员配备不足;

11)职工安全教育、岗位培训不到位;

12)没有有效的安全文化;

29、预警等级设置和预警信号选择:

根据风险等级的划分及实际需要,可将风险预警等级设置为5级,见表。

企业危险源风险预警等级表

预警等级

警度

预警信号灯颜色

Ⅴ级

巨警

红色

Ⅳ级

重警

橙色

Ⅲ级

中警

黄色

Ⅱ级

低警

蓝色

Ⅰ级

轻警

绿色

30、危险源辨识与隐患排查的区别:

危险源辨识不同于隐患排查,隐患排查是检查已经出现的危险,排查的目的是为了整改,消除隐患。

而危险源辨识是为了明确所有可能产生或诱发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的目的是为了对其进行预先控制。

31、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主要有:

(1)直接经验分析法,直接经验分析法就是在大量实践经验基础上,依据安全技术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和工艺技术标准等进行分析,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源作出定性的描述。

目前实践中常用的直接经验分析法主要包括:

工作任务分析法;

直接询问法;

现场观察法;

查阅记录法等。

(2)系统安全分析法,是利用系统安全工程理论分析。

主要包括:

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事件树分析、因果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和可操作性分析等方法。

在实践中比较常用主要是:

安全检查表方法和事故树方法。

32、危险源的辨识须从几方面考虑:

危险源辨识过程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同时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

三种状态分别指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

三种时态分别指过去、现在和将来。

33、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

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要确定事故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可能性,即概率的大小;

其次要估计一旦事故发生,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

最后,根据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损失的严重程度估计总期望损失的大小,确定风险等级。

34、什么情况下,应及时进行危险源增减、辨识、评估:

1)生产组织中发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2)公司方针发生变化;

3)公司活动发生变化;

4)管理审批、内外审核的要求发生变化;

5)法律、法规、标准发生变化;

6)发生事故、事件或不符合整改要求;

7)研究、开发、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

8)作业环境发生变化;

9)每年对危险源进行全面的辨识、评估,总结上年度危险源管理的经验,制定下年度危险源管理的措施;

10)其他。

35、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目的:

通过让员工自己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提炼管理对象,并编写相应的针对管理对象的控制和消除危险源的管理标准和管理措施,明白每一项任务应该如何做,以及为什么应该这样做,进而控制和消除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36、管理标准与管理措施制定的原则: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原则

2)全面性原则

3)可操作性原则

4)适用性原则

5)动态性原则

6)全过程性原则

37、管理标准应做到:

“每一条已知规律的风险的产生原因,都应有相应的管理标准予以消除”;

38、管理措施应能够做到:

“只要员工按照管理措施要求,尽职尽责,每一条管理标准都能够得到落实”;

39、相应的监督保障体系和预警系统应保障:

“每一项管理措施都有具体的人员负责,如果责任人失职,能够及时发现、制止,并有反馈信息”。

40、PDCA循环方法

本系列标准采用策划-实施-检查-处置(PDCA)的运行模式。

PDCA循环管理方法是执行任务和管理任务的通用模型,这个模型表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分为4个阶段进行,即计划(Plan)阶段、实施(Do)阶段、检查(Check)阶段和处置(Action)阶段。

PDCA循环管理方法能有效保障每一项管理任务的计划充分性、执行合规性、过程依从性以及效果符合性。

图1给出了风险预控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图,关于PDCA的含义简要说明如下:

——计划:

建立所需要的目标和过程,以实现企业安全方针所期望的结果。

——实施:

对过程予以实施。

——检查:

根据安全方针、目标、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过程进行监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处置:

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

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引起重视。

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应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41、设备故障风险评估

为防止生产设备设施性能失效,导致生产安全事故(事件),基于生产系统和设备,辨识、分析设备部件可能存在的故障模式、原因及表象,分析对设备、系统造成的影响,制定和完善控制措施,明确日常维护、定期检修以及故障处理的方法。

设备故障风险评估步骤:

(1)建立系统、设备以及部件清单。

(2)对每个部件存在的故障模式及其产生的原因、现象、故障后果影响等进行辨识与分析。

(3)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确定故障模式的风险等级。

故障模式风险等级分为重大、较大、一般三个等级。

42、生产区域风险评估

为防止能量意外释放而导致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事件),基于生产区域和生产系统,辨识、分析存在的危险能量及载体(物质)、生产系统的不安全状态、环境不安全条件等,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制定管理标准、控制措施以及临时处置措施或应急预案。

生产区域风险评估的步骤:

(1)根据厂区平面布置图将厂区分成若干评估区域,列出区域内主要系统、设备,建立生产区域清单。

(2)针对生产区域内运行的主要设备、系统,一是辨识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危险能量(能量载体)或物质,二是辨识分析可能造成能量意外释放的系统功能的缺失和不安全环境条件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采用“SEP”法评估危害后果发生的可能性、频率和结果的严重度,计算风险值,确定生产区域的风险等级,生产区域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43、岗位工作任务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

为防止生产作业中发生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事故(事件),基于工作任务,并结合岗位标准化作业流程辨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能量或物质、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以及心理生理危害因素,评价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

然后确定危险源是属于人、机、环、管哪种风险类型,再采用风险矩阵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应按照特大、重大、中等、一般、低五个级别进行分类。

在工作任务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做到:

1)要对本单位的辨识范围进行合理划分,确定危险源辨识子单元然后以清单的形式列出本单位所有的工作任务或业务活动。

2)列举出每一任务或业务活动的具体作业步骤。

3)对步骤中危险、危害事件识别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然后辨识出危险源。

4)明确危险源可能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44、风险、危险源、事故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危险源、风险、事故的定义和特征,不难看出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危险源是风险后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危险源的存在导致风险的存在,危险源的潜在性导致了风险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性。

而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的实际发生,即潜在的风险变成了实际的事故,风险的不确定性又导致了事故的随机性和潜在性。

因此可以说,危险源、风险与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预防事故发生首先必须研究风险,而研究风险又必须以研究危险源为起点。

45、危险源辨识过程考虑因素

危险源辨识过程中除了需要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进行考虑,还需要考虑三种状态及时态。

46、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特点

风险预控管理体系是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为重点,以切断事故发生的因果链为手段,以持续改进为运行模式的一套管理体系。

47、设备的风险预控要求

一方面是对机器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要求,要求机器设备具有故障检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高;

另一方面是要求,在使用过程中要确保机器设备正常运转不存在安全隐患,达到风险预控管理标准。

48、环境的风险预控化

作业环境的风险预控化,即生产场所应确保职工的作业安全,在空间、气候等创造舒适安全的环境,作业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

49、持续改进

为改进风险预控管理总体绩效,根据风险预控管理方针,组织强化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