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913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5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知识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知识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知识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知识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知识管理.docx

《知识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管理.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知识管理.docx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

出自MBA智库百科(

该条目对应的页面分类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

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KM,KnowledgeManagement)是网络新经济时代的新兴管理思潮与方法,管理学者彼得·杜拉克早在一九六五年即预言:

「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

」受到1990年代的信息化(资讯化)蓬勃发展,知识管理的观念结合网际网络建构入口网站、数据库以及应用电脑软件系统等工具,成为组织累积知识财富,创造更多竞争力的新世紀利器。

  所谓知识管理的定义为,在组织中建构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信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內,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间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因应市场的变迁。

  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21世纪的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组织内的知识工作者和他们的生产力。

"

  在信息时代里,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财富来源,而知识工作者就是最有生命力的资产,组织和个人的最重要任务就是对知识进行管理。

知识管理将使组织和个人具有更强的竞争实力,并做出更好地决策。

在2000年的里斯本欧洲理事会上,知识管理更是被上升到战略的层次:

"欧洲将用更好的工作和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在2010年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和最具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

"

  对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都已经成为伟大机遇和挑战。

  知识管理是公司的一个正式、规范的流程,通过这个流程首先推断公司所拥有的何种信息能够对公司其他人有所裨益,然后设法使公司上下能够方便地获得该信息。

在实践中不同的组织机构采用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但通常都包括以下步骤:

∙创建最佳实践的信息库;

∙在公司客户服务人员和产品制造人员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网络;

∙建立正式的流程以保证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教训能够传授给执行相似任务的同事。

什么是知识[1]

  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

--1998年,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促进发展》

知识的特性[2]

  知识具有以下四个特性,也正是由于这些特性使知识难于被管理:

  1.惊人的可有多次利用率和不断上升的回报。

  2.散乱、遗漏和更新需要。

  3.不确定的价值。

  4.不确定的利益分成。

知识的分类

∙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性化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都属于这一类。

∙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

  显性知识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比如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

知识的转换[1]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相互转换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别

  -

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

定义

是能用文字和数字表达出来的,容易以硬数据的形式交流和共享,并且经编辑整理的程序或者普遍原则。

是高度个性而且难于格式化的知识,包括主观的理解、直觉和预感。

特点

存在于文档中

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可编码的(Codified)

不可编码的(Uncodified)

容易用文字的形式记录

很难用文字的形式记录

容易转移

难于转移

  根据DelphiGroup的调查显示,企业中的最大部分知识(42%)是存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但是几种不同种类(电子的和纸制的)的显性知识总和却又大于隐性知识。

可见,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企业中的分布是相对平衡的,所以两种知识都必须得到相同的重视。

  Wherecorporateknowledgeresides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模型

  

  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IkujiroNonaka)提出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SECI模型:

∙群化(Socialization)

o隐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TacittoTacit)

o即通过共享经验产生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o比如一个新进人员通过观察资深同事的工作来学习经验和技巧。

比如人们针对共同主题展开的谈话和讨论。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

如何识别和组织领域中的专家?

如何沟通协作?

如何总结和传递经验教训?

∙外化(Externalization)

o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TacittoExplicit)

o即把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

o比如将实践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成书面形式。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

缺乏自动化的流程来捕捉隐性知识,缺乏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环境。

∙融合(Combination)

o显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ExplicittoExplicit)

o即显性知识组合形成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体系的过程。

o比如从多个来源收集、整理和学习知识,并获得新的发现,得到新的知识。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

大量知识被独占或隐藏,存在于不同介质中的知识难于整合,难于搜索。

∙内化(Internalization)

o显性知识转换为隐性知识(ExplicittoTacit)

o即把显性知识转变为隐性知识,成为企业的个人与团体的实际能力的过程。

o比如通过阅读大量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o在此过程中的主要挑战是:

信息量过大,缺乏指导。

  SECI模型的特点:

∙ThecycleorprocessofSECImodelisconstructivist.[Meehan1999]

∙Thestructureispositivist.[Yolles2000]

  为了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良性循环,必须保障以下几点:

∙(Culturechange)必须创建公开透明和鼓励共享的企业文化。

∙(Directbenefits)必须有清晰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共享,而且用户能够从知识管理中获得直接的好处。

∙(Supportofseniormanagement)必须有高层领导的强大支持。

∙(Balancebetweenexplicitandtacit)必须给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同等的重视,只关注其中之一也不会取得成功。

知识管理的两个极端

  

  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着两个极端,一端是“获取”,另一端是“连接能力”。

  以“获取”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将带动一系列针对显性知识的获取、存储和组织,这里强调的是人与文档之间的联系。

  以“连接能力”为重点的知识管理,则带动一系列针对隐性知识的对话、讨论和交流,这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可选择的多种不同的知识管理倾向。

这些选择(包括两个极端在内)并没有对错之分。

企业完全要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比如在知识管理的初期可能会重视显性知识的“获取”,而随着知识管理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增加对“连接能力”的关注。

但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同等重视的。

所以,在知识管理相对成熟时,也就应该达到两个极端的平衡点,使两种知识得到流畅的转换和提高。

知识管理的两个策略

  

  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不同特性,有学者提出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知识管理。

  针对显性知识可以采用编码化(Codified)的策略。

将显性知识搜集整理成文档的形式,这样就可以在组织内重复使用。

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让他们将知识记录下来。

  针对隐性知识可以采用个人化(Personalised)的策略。

将隐性知识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在组织中培养出大量的专家。

采用这种策略,要着重激励员工共享自己的知识。

  在欧美公司,强调搜集、分配、重复利用和测量已有的被编码的知识,实践者们运用信息技术捕捉和分配这些显性知识。

  在日本公司,强调创造合适的气氛和条件,以利于隐性知识的交流。

比如岗位轮换、师徒制、长期雇用等等。

  但是我认为,以上策略忽略了两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协作和学习。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针对显性知识的编码已经日趋成熟。

尤其是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ManagementSystem,CMS)在企业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认可,诸如政策、流程、技术手册等显性知识都得到了很好的存储和管理。

现在知识员工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复杂,为了完成目标需要调用越来越庞杂的知识,进行越来越频繁的沟通。

所以针对隐性知识仅仅个人化是远远不够的,现在更需要强调协作(Collaboration)的重要性。

  所谓协作,就是要增加员工之间的知识流动,综合利用所有个体的知识来完成任务。

通过交流沟通,发现和分享彼此的隐性知识;通过谈话讨论,发掘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知识;通过群体思维,激发产生新的知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跨地域、跨时区的远程交流已经不存在问题;而软件技术的发展,也使协作沟通和组织学习更加容易和简单。

诸如讨论区(Discussionforum)、聊天室(Chatroom)、即时通讯(InstantMessaging),尤其是近期兴起的Blog和Wiki,都可以大大提高共享和利用隐性知识的效率。

  必须强调,如果没有公开透明的企业文化,没有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任何技术都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效力。

技术只能起到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在组织内通过学习和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知识不会因为传播而减少,交流和分享却能使整个团队的集体智慧增加。

若只是强调个人知识的增长,无法最大化团队整体的竞争优势,也无法将专家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换为企业的知识资产,并长久保留下来;相反,强调成员的协作,实现成员的知识共享和流动,就能快速提高团队的知识总量和集体智慧,增强企业竞争力。

因此,良好的知识协作,不但能培养强大的专家,也能创造强大的企业,可谓是个体和群体的双赢。

  不管是内化,还是协作,学习在知识转换的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tistheintersectionbetweentacitknowledgeandexplicitknowledgethatcreateslearning.--Nonaka《OrganizationalScience》1994

  在完成识别后,还是有很多知识无法被完全划分为显性知识或者隐性知识。

比如一份文档,可能要传递的知识有90%都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但是仍有一些信息是需要言传身教的。

所以必须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以寻找最好的路径来转移知识。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是永无止境的(Never-ending)、循环反复的(Closed-loop)。

人们利用显性知识完成工作,这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员工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隐性知识,继而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并更新存在的显性知识。

由此可见,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换是无缝闭合的,是双向流动的。

而达成两者有机结合的就是--学习。

结论

  随着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不断转换,个人和企业的知识都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积极的发展。

组织机构凭借协作和学习,由一个被动的机械体系变革为一个主动的生态体系。

知识自由流淌在组织的每根血管之中,企业变成一个能自我驱动、自我调节、自行变革的生命体。

个人也借助学习和交流,不断增强知识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