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785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1导论Word文档格式.docx

通货膨胀的高低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是否有差异、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中能起到什么作用?

所有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失业的存在和失业率的不断上升的原因

失业(unemployment)问题往往是伴随着经济衰退而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每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程度可由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

如果价格是弹性的,并且能够在市场经济范围内充分运动,那么就能保证每一种生产要素都能达到充分就业的境地。

但是,在当今世界中,无论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还是市场发育不全的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存在着失业问题,而且自然失业率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这种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极端重视。

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看,由于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基础,因此这些国家失业问题的严重性要大大超过通货膨胀问题。

因此研究失业的机理,制定就业的政策成为宏观经济学家的一大任务。

一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波动现象

从世界范围考察,无论是市场经济国家,还是计划经济国家,或是那些不完全的市场经济的国家,其经济运行都毫无避免地出现过经济扩张和收缩相互交替的周期性波动。

在经济扩张阶段,需要的膨胀和生产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而在经济收缩时期,又往往会伴随着失业问题。

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两大恶瘤:

通货膨胀和失业会随着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交替出现。

经济发展质量在这种周期性波动中受到极大损害。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政府可以用什么政策来平缓这种波动,以将经济波动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反过来,政府的经济政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会破坏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那么,政府的经济政策在什么层面上是有效的?

又应当在什么时间段和什么领域中实施才能保证不扭曲市场的价格体系。

全球经济体系是如何影响一国经济运行

当今世界,开放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闭关锁国的政策已成为落后的代名词。

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并且开始以资本、技术、专利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流动逐步取代以前的货物的流动。

跨国公司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对外的交流日益发展,外贸出口迅速增长,引进外资的规模也日益扩张。

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引进外资大国。

在这种情况下,全球经济的运行状况将会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经济开放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

这里既有资本、技术流动带来的技术升级与产业结构提高,也有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金融风险。

1997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一例。

全球经济一体化一方面带来各国间经济优势的互补,也会带来通货膨胀、失业问题的转移。

同时,一国外贸盈亏状况也与一国的财政状况与金融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世界经济体系的变动对一国国民经济的影响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根据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基本问题的关注焦点,我们可以把宏观经济学定义为:

以规范与实证的方法研究一个经济体的总量经济问题。

这些总量问题包括一国资源是如何配置的;

一国国民收入与就业总量是如何决定的;

价格总水平是如何形成的;

国民收入在长期增长趋势中为什么会出现周期性波动;

等等。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从亚当·

斯密到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们都致力于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

他们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贸易与交换、理性且信息的消费者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自由竞争与垄断等问题。

他们集中研究不同的市场是如何动作的。

然而,1929年至1933年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世界各国的经济陷于瘫痪。

这种状况使人们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产生疑问,也迫使经济学家转而研究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失业率和GDP这样的总体经济变量。

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鲁格纳·

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这两个名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概念。

他认为:

“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分析”。

然而,后人普遍认为,宏观经济学真正诞生的标志乃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1936年出版的专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为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凯恩斯认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垄断力量的产生和资源被过度的利用,市场机制已无法通过自身的调节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市场失灵”。

为克服由于“市场失灵”而给经济运行带来的损失,必须由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研究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入手,制定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以减少市场自身运动所带来的损耗。

本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凯恩斯理论风糜一时,这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

凯恩斯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从理论到分析方法上致力于完善和发展宏观经济理论,形成了后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

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美国经济出现的“滞胀”(stagflation),使人们对凯恩斯的理论产生了动摇,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多宏观经济新观点,由此生产了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不同流派。

宏观经济目标

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即国民产出、就业状况、价格变化和对外贸易,这四个方面也是宏观经济学家主要关注的问题。

因此,这四个方面的经济目标就构成了宏观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

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经济成就最终是以一国的国民产出水平、国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为标志的。

实际的国民产出的高水平和快速、稳定、均衡的增长是一国宏观经济追求的首要目标。

保持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的第二个目标。

就业水平与产出水平密切相关,高产出水平意味着高就业,即人们能够较容易地寻找到自己愿意接受的报酬水平的工作岗位。

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实现高就业的目标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目标。

由于失业的增加不但会加重人们的经济压力,还会在人们的社会心理、社会秩序以及伦理道德方面产生极大的影响。

因此,失业率的上升往往会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当然,人们的失业有多种原因,即使在高产出水平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失业,所以政府一般将高就业率和低非自愿失业作为宏观经济的重要目标之一。

维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第三个目标。

价格的总水平也与国民产出有较高的相关度。

国民产出增长过快,容易刺激物价的上升,形成通货膨胀局面;

国民产出增长过慢,会减少人们的购买力,从而造成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形成通货紧缩局面。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会对宏观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追求的目标将是高产出与低通胀相对应的经济格局。

宏观经济第四个目标涉及到一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与别国的经济效包括商品及劳务的进口与出口、资本的流入与流出、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等。

所有这些经济交往都会受一国汇率的影响。

因此保持汇率的稳定和进出口大致的平衡是各国对外经济方面力求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

由于宏观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上述四个宏观经济目标是相互联动的,一个经济目标发生变化,会影响其他经济目标的实现。

例如为治理通货膨胀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利率的上升,而利率的上升则会影响到汇率的稳定。

同时,治理通货膨胀也会影响到产出水平的提高,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

因此,在制定宏观经济目标时,必须考虑到四大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影响,从而选择一个较为合理的总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

上述宏观经济目标如何才能达到呢?

在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这些目标基本上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实现的。

市场机制调节的优点在于对经济的震动较小,调节的力度较为温和,其弱点在于无法调节振幅较大的经济波动,并且市场调节必然伴随着部分资源的浪费。

二次大战后,西方各国政府开始遵循凯恩斯理论,利用各种宏观经济政策促使经济达到上述目标。

这些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政策(fiscalpolicy)。

财政政策主要是指对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实施控制的政策。

从政府支出角度看,由于政府支出是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因此改变政府的购买商品和劳务方面的支出可以影响总需求的变化,从而可以影响国民产出的量。

同时,政府支出的变化也影响着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的规模比例,影响国民产出的乘数。

政府税收的变动具有双重作用,其一,税收的变化可以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规模,从而改变居民的消费水平,并且通过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影响总需求规模和实际国民产出的规模。

其二,税收的变化可以刺激企业增加生产性投资,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使潜在的国民产出水平得到相应提高。

(2)货币政策(monetarypolicy)。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

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中央银行可以间接地调节市场利率,从而对私人投资施加影响。

增加货币的供给会导致利率的下降,从而刺激私人投资的增加;

减少倾向的供给会导致利率的上升,从而迫使私人投资的减少。

由于投资支出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影响经济增长率的重要变量,因此投资的变动对国民总产出及价格水平有极高的敏感度。

(3)收入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通过外生变量刺激经济,并且通过价格、利率等内生变量的作用以达到调控经济运行的目标。

然而,通过市场机制对经济政策的传导有时会使政府付出较昂贵的代价。

为此,经济学家建议在必要时期可采用收入政策。

收入政策主要是指政府直接控制工资和价格上升的政策。

收入政策实施的路径主要包括:

政府对增加工资和价格变动做出若干指导性规定,政府与工会、企业进行协商以限制工资和物价的上升,或者政府对工资和物价进行强制性管制的措施等。

由于收入政策是政府对经济的一种直接干预,人为因素极大,因此是诸多经济政策中最有争议的宏观调控手段。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收入政策是对自由市场的干扰,会破坏经济运行的规律,因此反对政府使用这种政策;

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收入政策尽管不很完善,但有时却非常有效,因为这种政策从实施到出效果的时间较短,同时也可避免市场经济在自身调节过程中形成的巨大浪费。

(4)对外经济政策。

对外经济政策包括多种不同的做法,主要包括:

汇率管理、外贸控制、关税政策、出口补贴等,其目标是稳定对外贸易,维持进出口的平衡和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现代经济中,资本项目的平衡与金融流动已成为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环节,因此制定引进外资的政策也成为对外经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都会面临在不同经济目标之间作出相对合理选择的问题。

高水平的现期消费与经济长期稳定增长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保持物价稳定,降低通货膨胀又与增加国民产出,提高就业率之间会难以兼顾。

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难以把握的是短期内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互换”问题。

通过政府宏观政策促使就业率提高,往往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产生;

而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又会导致失业率上升。

如何政府运用行政力量进行工资和价格管制的办法来抑制通货膨胀,其结果往往会使价格体系扭曲,经济规律破坏,导致经济效率下降。

如果通过降低关税,开放对外贸易,消费者确实可以享用某些物美价廉的进口货,但大量进口不仅会耗费国家外汇,而且还会对本国经济产生冲击,导致本国产品滞销,工人失业。

因此,政府在选择宏观经济目标与政策时,往往会陷入两难窘地,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第三节主要宏观经济概念与变量

宏观经济学中的主要经济变量包括:

国民总产出、就业与失业、价格水平等。

为了理解这些主要经济变量,还必须理解存量与流量、储蓄与利率等其他一些重要变量。

同时,为了理解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与变化的,还必须理解总需求与总供给等基本概念。

国民总产出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总和构成了国民产出总量,它反映了该国的生产水平。

衡量国民产出水平的变量主要有:

国民生产总值(GrossNationalProduct,简写为GN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简写为GDP),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简写为NI)。

其中最常用的变量是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额。

按照计算时采用的是现行价格还是不变价格,国民生产总值又可分为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产量和价格两者的变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只反映产量的变动。

国民总产出的增长速度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

国民生产总值又可分为现实国民生产总值(ActualGNP)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PotentialGNP)。

现实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实际发生的国民总产出,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则是指当经济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时能够达到的国民总产出。

从长期看,由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国民总产出总是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就反映了国民总产出的这种长期增长趋势。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也叫做充分就业的国民生产总值,其含义是指经济在此产出水平上达到了充分就业。

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存在着的失业也做自然失业率(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它代表着一种临界点:

当实际失业率小于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就会上升。

所以,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

在任何时期内,现实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围绕着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波动。

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与现实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差额称为国民生产总值缺口(GNPGap)。

当现实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时,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叫做通货紧缩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运行的特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价格总水平趋于下跌。

当现实国民生产总值大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时,国民生产总值缺口叫做通货膨胀缺口。

在这种情况下,经济运行的特征表现为需求过热,从而导致价格总水平上升。

现实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大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这是因为工人加班加点,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短期内这种生产资源的超正常强度的使用导致现实国民产出水平大于潜在国民产出水平。

由此可见,潜在国民产出并不是经济能够生产的最大国民产出,只是在不加剧通货膨胀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的国民产出。

潜在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难以精确计算,其原因不仅在于测量与计算方面,更主要表现在“资源的正常使用强度”和“充分就业的生产能力”等概念难以准确定义。

由于潜在国民生产总值难以计量,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缺口也难以计量。

就业与失业

劳动力人数是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

在人口总数中只有一部分人是劳动力。

未成年人、在校学习的学生、退休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人都不包括在劳动力中。

在我国的统计中使用的主要指标是经济活动人口,这一人口是指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总和,包括从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数指全日工作的成年人的数量。

各个国家对成年人的规定不尽一致,如美国规定年龄16岁以上的为成年人;

而在我国的人口统计中,将就业人口规定为十五周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

失业人数指没有工作但却在寻找工作的成年人数量。

失业率表示在劳动中失业者所占的百分比,即

失业率=

×

100%

就业和失业随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变化。

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

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

因此,失业率与国民产出水平密切相关,国民产出水平的提高或降低都会直接引起失业率的下降或上升。

经济学家阿瑟·

奥肯(ArthurOkun)提出的奥肯定律(Okun’sLaw)就是用以描述国民生产总值变化与失业率变化之间的关系。

按照这一定律,相对于潜在的国民生产总值,现实国民生产总值每下降2%,将引起失业率增加1%。

据我国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会造成500万人失业。

失业是劳动力数量和就业数量之差。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就业水平下降或劳动力人数的增加都会导致失业的增加。

即使就业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劳动力的增长仍然快于就业的增长,失业人数仍将增加。

失业的存在不仅使失业者的正常生活遭到冲击,更会引起社会的动荡。

据统计,在美国失业率每上升1%,就会导致37000人非正常死亡,其中有2万人死于心脏病,920人自杀,650起凶杀等。

欧洲统计也表明,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失业往往会并发迫害有色人种和少数民族和种族冲突事件,从而引发社会骚乱。

为什么经济不能为全部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工作呢,这正是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正因为如此,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降低失业率就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首要任务。

价格水平

价格水平是指在经济中各种商品价格的平均数,它通常用具有重要影响的某些大类商品价格的指数来衡量。

由于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的不同,所得到的价格水平也不一致,有此有必要对不同的价格指数编制方法做一介绍。

最初的价格指数是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进行编制的,1863年英国统计学家杰文斯(W.S.Jevons)提出了用简单几何平均法对价格指数指数进行计算,并在编制过程中使用了对数计算方法。

在价格指数的形成这完善过程中,加权指数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812年英国经济学家阿瑟·

扬格(A.Young)为研究价格水平变动问题,在分别计算了各种商品价格指数的基础上,按照各种商品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分别给它们配以一定的权数来计算商品的价格总指数。

此后,德国统计学家拉斯佩雷斯(E.Laspeyres)和帕斯卡(Pascke)分别在1864年和1874年提出了计算价格指数的加权体系公式,这就是当代各国在编制价格指数时通常采用的基本公式-拉氏指数和帕氏指数。

拉氏指数是反映基期所购买的全部商品支出总额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变化情况,因此拉氏价格指数是以基期商品需求量为不变因素,所以又称为“基期加权价格指数。

其公式如下;

拉氏价格指数的优点是,由于采用基期数据,因此在报告期结束后可以迅速计算出结果。

这一指数的主要缺点,一是忽略了基期以后出现的新产品,这种新产品实际上已经加入了基期以后商品总支出的范围,这一缺陷在一定场合会使拉氏指数所测度的一般价格水平上涨率低于实际的价格上涨率。

二是拉氏指数忽视了需求的价格效应,它是以基期的各种商品需求量在报告期不会因价格水平上涨而减少为前提的,而实际上需求量是商品价格的函数,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上升会引起需求量的下降,这一缺陷使拉氏指数可能会给那些价格已经上涨的商品所分配的权数过大,结果会使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较实际价格上涨率更高一些。

与拉氏价格指数相对应的是帕氏价格指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帕氏价格指数将报告期的商品作为参照物,因而在价格指数计算中考虑到了与基期相比较的报告期中商品需求结构的变化。

但是,正因为它采用的是报告期的商品权数,因此它给价格已经相对上升的那些商品所分配的权数过小,而给价格已经相对下降的那些商品所分配的权数过大。

这样,帕氏价格指数所测定的价格水平上涨率比实际的价格水平上涨率要小一些。

此外,即使所采用的商品时期与拉氏价格指数不同,但它也没有完全纠正拉氏价格指数中的商品可比性问题,因为它在计算价格指数时将基期并不存在的新产品也包括在公式的分母中。

由于帕氏价格指数主要采用报告期数据,因此也称为“现期加权价格指数”。

在了解了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后,我们来考察对宏观经济分析有影响力的三种不同的价格指数,这三种价格指数是: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priceindex)和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GNPimplicitpricedeflator)。

消费者价格指数是一种用来衡量各个时期内城市家庭和个人消费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平均变化程度的指标。

这一指数的变化,表示居民货币收入及购买力的升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和劳务价格变动对居民生活费用的影响,因此这一指数也是众多居民在通货膨胀时期最为关心的价格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也称为批发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批发商与生产商在交易过程中多种商品价格平均变动程度的经济指标。

在编制生产者价格指数时,大多数国家只利用各种商品第一次大宗交易的价格,以反映商品初次进入市场的销售价格水平,因此这一指数反映的商品销售价格仅令只是全部市场价格的一部分,即生产者销售价格变动的情况。

从编制方法上看,消费者价格指数大多采用帕氏指数法,而生产者价格指数则采用拉氏指数法。

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是综合衡量一国经济在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

所谓缩减是指通过价格指数将以货币表示的名义价值调整为实际价值,这种用来调整的指数就是“缩减指数”。

我们知道,国民生产总值可以按基期价格估算,也可以按现期价格估算,而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就是用现期价格估算的数据与用基期价格估算的数据之比,即:

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所包括的商品和劳务的范围比较广泛,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因此经济学家将它视为衡量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最好尺度。

然而由于这一指数的编制相对于上述两种指数的编制来得复杂,而且编制的间隔时间也比较长,因此并不适用于作为制定短期政策的依据。

因此在制定短期政策时,更多地是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作为衡量价格水平变动的参考。

存量与流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一个家庭的富裕程度(经济福利水平)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是取决于国民或家庭当前的收入,二是取决于其财富拥有状况。

财富是靠积累而成,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