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739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稿文档格式.docx

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与学生的比例是1比1000,而我国是1比5000,就按照这样的数据计算,我国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配备才达到了十分之一。

消极倾向明显

各地在健康教育方面表现出重少数轻全体的个别化倾向;

重治疗轻发展的医学化倾向;

重教学轻活动的灌输化倾向;

重德育轻心育的片面教育化倾向。

我们认为,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只重视外在的形式和外在的热闹,忽视生命成长的内在的规律和需要,不会带来生命的改变,而只是成为一种点缀,甚至加重师生的负担。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很快成为一场世界性的心理学革命。

它将心理学的研究视点从以往关注心理疾病与障碍的研究转移到关注人性、社会与生活的积极面,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

这场革命对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的转变产生了深刻影响,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其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而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

美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小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1997年全国就统一制定了相关的心理辅导的方案。

要求将学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整个学校的教育活动相结合,主要任务不再是帮助个别有问题的学生,而是帮助每一位学生成为一名成功的学习者。

香港的心理辅导称为“全校参与辅导模式”。

他的辅导对象也是从面向少数学生到面向全体学生,辅导的对象从补救、治疗学生问题的模式发展为预防为主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模式。

归纳出:

心理健康的发展趋势: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需要;

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能力;

每一所学校都应成为师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沃土。

发达国家早已将学生的心理辅导作为教师职业的一个基础考核内容,我们国家也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做法作为师资培训和教师资格认证等重要内容。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么炎热的暑假还召集我们大家一起来参加这次培训的原因之一吧。

思考几个问题: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

(个别学生全体学生)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何种形式为主?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教育)

【例:

富士康集团员工跳楼事件。

】我们不能等问题出了才去想办法,有人形象的比喻“把消防用的水来浇花。

”起了大火才去扑救,不仅会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而且造成的损失将无法弥补。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心理教育而非简单的心理治疗;

小学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

那么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应该是谁呢?

对,是教师,而且是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及影响因素

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五、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六、班主任的专业成长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我国独特的班级制度

在中国文化和学校制度下,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学生在家庭之外最重要的生活与成长的环境,学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来开展的,大量的问题来自班级生活,班级又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场所。

(二)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

小学的六年期间,一个个由天真稚嫩的胖娃娃长成了青少年,但是比身体的变化更重要更隐蔽的是学生心理的变化。

小学阶段儿童年龄跨度大,心理发展变化速度快,是学生学习习惯、自我意识、个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而小学生对班主任有着强烈的向师性。

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班主任的话对他们简直就是圣旨。

歌德曾经说过:

“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关头只有几步。

”小学班主任把握着个体生命旅程中关键的一段路程,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最可能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

(三)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与指导者,在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导师作用。

我们发现,同样是一个班主任,在同样的学校,甚至同一个年级,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境界都不一样。

有的老师被繁杂的事务缠身,不断地体验着失败和痛苦,而也有的班主任老师虽然比较忙,但他游刃有余,不断地感受着幸福。

区别在哪里?

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走进学生的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班主任工作就能游刃有余,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支撑,班主任工作会更得力有序,如虎添翼。

【视频】

调查一:

怎样看待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是额外的负担还是本分和天职,班主任是否应该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调查二:

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请介绍你处理得很成功或者很无能为力的个案。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促使班主任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另起炉灶,而是与日常教育紧密融合,因此,并不是给班主任增添负担,而是减负增效。

一个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班主任才能在工作中更多地体验到教师职业的成就与幸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宣传”、搞“讲座”、开设“心理辅导室”、建立“心理信箱”或“心理热线”等工作层面上,而不下气力发动全体班主任积极参与,那么,即使表面形式搞得十分热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局面尚未真正突破“瓶颈”。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服务,也是一种技术,它有自身的特质。

(一)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中心。

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发展为理念”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理念包括:

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体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人发展);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三)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具有自身“范式”的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现自身规律的教育模式,即以班主任的心理健康为前提,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成长为中心、以发展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尊重为基础、以学生自助为目的等构成的范式。

(四)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多角色统一”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强调师生间的合作、民主式人际关系,其特点是师生间的真诚、亲密、尊重、理解、信任和支持。

班主任应更多地扮演学生的朋友、“参谋”乃至“同伙”的角色。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开放自我,从而心甘情愿地接受教育。

(五)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帮助自己。

因此,班主任一要摆正自己“协助者”的位置,不以“万事通”的态度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二是要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氛围,促进学生将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六)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多功能服务性”的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直接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也要为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还要为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服务。

(七)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教育活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可形象地比喻为“把消防的水用来浇花”。

(八)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技能,如在与学生心灵沟通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运用专注、接纳、倾听、同感、澄清、面质等专业技能。

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能使班主任工作更得心应手,但是,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低于心理专业治疗。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什么样的小学生是心理健康的?

我们国内的学者提出了这样一些标准。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发育正常,

情绪稳定协调,

心理特点符合实际年龄,行为协调,

人际关系良好,

个性稳定和健全,

注意力集中,

能悦纳自己和认同他人,

适应耐受各种压力,

有社会责任心,

有现实的人生目标。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方方面面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因素,对我们认识学生,跟学生交往,对他们进行教育时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遗传、环境、教育、个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风气

大众传播影响:

报刊、广播影视、网络

学校教育影响:

教师、学风、校园文化

家庭父母影响:

家长、养育、亲子关系

同伴群体影响:

朋友、异性、交往方式

个人条件限制:

生理、心理、自我期望

1.社会环境影响:

(政治、经济、社会风气)

处于特定的社会时期,他们的心理是不一样的,我们通常说80后,90后都有特定的社会时期打下的烙印。

2.大众传播影响: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影视媒体对他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我们小学生在家里除了做作业就是看电视,很多孩子看电视,玩游戏根本没有任何节制和选择,如日本的暴力倾向的动画片,在他们自己国家不予播放,而我国却没有制定分级分类的标准,成人也没有智慧地引导孩子去看哪些适合他们的节目。

3.家庭父母影响: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长是密切相关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从小习惯于跟坐在灯下静静看书的父母,和在嘈杂的,打麻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会完全一致吗?

显然是不会的。

父母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4.同伴群体影响(尤其是中高年级的学生):

朋友、异性、交往方式对他们的心理都会带来一些影响。

5.个人条件限制: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正是这些因素,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整合起来,形成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小学生。

所以,我们做老师的经常会疑惑,我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不同的孩子,他们的反映为什么却决然不同呢?

【举个例子,我们老师常常在考试结束后,跟一些成绩退步的学生谈心。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非常重要的工作。

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我们的学校和老师。

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地步,有人认为老师会成为孩子生命成长当中的重要他人。

而也有的老师在孩子的一生当中会终身难忘,而这种难忘是一种伤害。

这种对孩子产生的心理伤害被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

教师由于对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

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而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

打从上午七点多钟学生进到学校,到下午三、四点钟学生放学回家,孩子们一天中最重要的时刻,都掌握在教师的手中。

教师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

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

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因素。

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

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

能伤人,也可以救人。

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决定于我。

----【美】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

(所以教师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

从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两个方面,有哪些是破坏孩子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哪些又是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自我形象的重要经历。

【幻灯片出示图表】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家庭里被误会、被羞辱、被贬抑、被歧视、被否定、被孤立;

在学校经常被老师嘲笑、放弃、虐待、责骂、忽略,那么,这个孩子就不断地接收到成长的阻力和破坏力,他慢慢地会意识到,我不行,我真的很差劲,慢慢形成灰暗心理。

他也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怀疑,时时会竖起刺来保护自己。

而一个孩子如果从小生活在一个被接纳的家庭环境当中,不断地得到亲人的欣赏、关心、注意、呵护和重视,在学校里能不断地接收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了解、爱护、肯定和支持,他就越来越懂得,尽管我今天不完美,但是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进步,天天向上。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一个班级那么多的学生,我们老师的精力的确有限,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同龄段学生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关键性问题,突出强调预防与发展,班级心理健康主题的选择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普遍的成长需要。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上海的一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年级目标:

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

乐与老师、同学交往。

内容(适应):

【主题:

适应;

细化为以下几点】

1.祝你成为小学生(角色意识)。

2.这是我们的校园(适应环境)。

3.和老师、同学手拉手(适应群体)。

4.课堂是知识的海洋(适应课堂,激发兴趣)。

5.和好习惯交朋友(行为习惯)。

【举例:

橡皮擦综合症】

6.校园“红灯”与“绿灯”(纪律意识)。

7.克服不安、孤独、恐惧(防范心理困扰)。

二年级目标:

感受集体活动与学习知识的乐趣,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在好行为好习惯的训练中培养“做一个好学生”的意识。

内容(合群):

1.我爱我班(集体意识)。

2.谦让、友善朋友多(交友意向)。

3.知识越学越有趣(乐于学习)。

4.告别“小粗心”、“小拖拉”(行为习惯)。

5.谁的发现多又好(观察与注意)。

6.做活泼、守纪的好学生(自我控制)。

7.克服厌学、依赖、交往障碍(防范心理困扰)。

帮助孩子告别“小拖拉”家长不要给孩子增加过多的学习任务】

三年级目标:

在学习中品尝解决难题的快乐,在班队活动中善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萌发集体意识,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及表现自我的欲望与能力。

内容(乐学):

1.头脑越练越聪明(动脑习惯)。

2.智斗难题真快乐(挑战难题)。

3.情绪气象台(认识情绪)。

4.让自己更快乐(调节情绪)。

5.让我也来“露一手”(自信心)。

6.当小朋友难过的时候(学会关心)。

7.愉快的假日生活(学会休闲)。

四年级目标:

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有集体荣誉感,勤于思考,不甘落后。

内容(自信):

1.开放自己、表露自己(开朗心态)。

2.让大家喜欢我、需要我(期望自我)。

3.同学进步我高兴(排除嫉妒情绪)。

4.巧学苦练无难题(学习方法)。

5.集体成败牵我心(集体意识)。

6.“绝招”大比示(表现自我)。

7.再也不说“我不行”(排除自卑)。

五、六年级目标:

具备有能力、负责的哥哥姐姐意识,获取“一份辛劳一份收获”的愉悦感,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适当态度。

内容(进取):

1.大哥哥大姐姐的风采(兄姐意识)。

2.学习状态的自我诊断(自我认识)。

3.反转思考主意多(思维习惯)。

4.时间的妙用(学习习惯)。

5.克服考试的紧张情绪(松弛训练)。

6.我为自己的小学生涯而骄傲(总结自我)。

7.再见,母校(母校情感)。

8.向往中学新生活(中小学衔接)。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明确的目标,确定了具体的内容,如何真正的实施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

显性途径如班级环境布置、辅导活动、成长小组、师生心灵沟通会、班主任信箱,等等。

隐性途径如班风、班级人际关系、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等等。

(一)营造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的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无论到哪一所学校参观,都会发现每一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环境布置,比如挂上几幅画,写上几幅字,摆上几盆花等,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意识的体现。

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每个班级,每位老师的布置却有着很大的区别,有的显得零乱、松散,没有明确的主题。

而有的班级的布置却独具匠心,既美观大方,又能围绕一个有意义的主题,体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给孩子们明确的奋斗目标。

就拿我们海师附小来说,各班按照大队部的要求,每月评比各类小星,各班在布置环境的时候,把评出来的各种星,有学习习惯之星,进步之星、体育之星、艺术之星的照片和事迹展示在班级橱窗中,有的班上自己还增加了文明之星、卫生之星、踊跃发言之星等等,这些环境布置,传递着这样一种理念: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努力的目标,努力争取获得属于自己的那颗星,学会做最优秀的自己。

班级的心理环境虽然看起来是物质的、表面的,事实上它却弥漫在整个空气当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有一位老师教的学生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优秀,他引以为豪的法宝是什么呢?

就是严厉的训斥。

每次考试前,考试后他都会找不少学生谈话。

考前,对好的提醒他们不要粗心,不允许有任何失误;

对差的学生同样施以压力,考得不好将会如何惩罚。

靠后,对好的学生说,这次虽然取得了好成绩,不能骄傲;

差的学生更是一通批评指责。

这样的班级的心理环境是怎样的呢?

学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紧张恐惧的环境中,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应以营造促进学生成长的心理环境为基本工作目标。

香港著名辅导专家林孟平教授说,最好的辅导、最有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条件,是一种综合的环境,一种氛围,可以称之为“积极取向而人性化的校风”。

小学生理想的成长环境应是弥漫着自由、信任、理解、安全和支持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氛围。

关于班级心理环境这个问题,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编制的《我的班级》调查问卷,可以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竞争、学习负担等方面了解师生对于班级氛围的心理感受。

有兴趣的老师可以自己从网上下载下来给自己班上的学生填一填,了解学生的感受,改进自己的工作。

(二)落实学生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落实学生的心理辅导。

班级心理辅导包括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

1.个别辅导

找学生个别谈心是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之一,是否恰当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巧,谈心的效果会有显著差异。

心理辅导的理论一致认为,辅导关系是决定辅导成败的首要要素。

我们中国也有这样一句古话,“亲其师,则信其道。

”孩子喜欢你,信任你,他就愿意听你的话。

有些班主任在谈心时,常常居高临下,采用命令、控制、指挥、警告、威胁、训诫、说教、讽刺、挖苦、随意的批评指责等方式,这是有损师生关系的错误做法。

我们倡导,老师在跟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谈心是师生真情的流露与心灵的交融,班主任应转换“教育者”的角色,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气氛,我们倡导老师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候要运用真诚、积极关注、尊重、同感、倾听等心理辅导的方法与技巧。

怎样才能很好地对孩子进行辅导,有兴趣的老师可以多找找这方面的理论书籍看看。

特别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言人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这方面他很有研究。

罗杰斯认为,心理辅导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辅导对象,不断强化其自尊自信,尽可能地帮助他实现自我成长。

他认为谈心时,要真诚、动情和尊重,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和尊重学生,与学生感同深受。

师生沟通的技巧还有很多,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

非言语交流也很重要。

非言语交流是透过表情、声调、语速、姿势、手势等实现的信息交流。

非言语交流在传递比较微妙的感受与情绪时,往往比言语方式更切实有效。

学生可以从班主任的一句话中幡然悔悟,得到激励,也可能从班主任的一个表情中丧失信心,畏缩颓废,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应当谨言慎行。

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班主任与学生个别辅导时语言沟通方面的经验。

变“你向信息”为“我向信息”

“你向信息”例句:

“你不可以这样做!

”(命令)

“你应该更懂事。

”(期望)

“你照我的话去做!

”(提高办法,命令)

“你的行为像个蠢驴!

”(中伤)

“你最后安静,否则……”(警告)

“你以为你是爱因斯坦啊!

”(讽刺)

分析:

上述语言为不接受的语言,会破坏双方的关系。

(孩子会排斥你,从心底里拒绝你的教育。

“我向信息”的表达

“当我带的班被其他老师认为是一个没有好纪律的班级时……”

“当我发现地上满是纸屑的时候……”

“你们的行为让我觉得……”

“当你不把门锁上的时候,我担心大家的东西会失窃……”

这样的言语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善意的劝勉和对他们的关心,孩子们也容易接受,愿意改正自己的缺点。

跟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是有技巧的,比如,几乎我们所有的老师找学生谈话都说过同样一句话“你可以走了。

”这句话可以用几十种不同的强调或带上不同的表情来说,表达的感情色彩是绝对不一样的。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你曾经是怎么说的。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老师用什么样的腔调说话是非常重要的,“你可以走了”是个很简单的句子,但可以用50种语气来说,有的时候它放进一些腔调,可以成为一堆毒药。

班主任的心育技巧说到底是把学生真正当作平等的人来进行沟通交流的艺术,它需要方法,更主要的是一种理念与意识。

如果没有发自内心对学生的尊重与关爱,对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责任,技巧再高明也会让人感觉虚张声势、矫揉造作。

也就是说,如果你对孩子是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关爱他们,你不需要刻意去学习一些说话技巧,自然能用恰当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让他们乐于接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的介绍和分析。

【播放视频】

案例1.“超级网虫”

2.团体辅导

我们一起分享两个案例:

案例2.通州实小“多彩阳光家校联系卡”

案例3.动漫心情日记

另外,班级团体辅导还有班级心理辅导课、成长小组等多种形式。

比如现在的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