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文化发史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720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鞋文化发史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鞋文化发史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鞋文化发史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鞋文化发史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鞋文化发史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鞋文化发史展.docx

《鞋文化发史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鞋文化发史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鞋文化发史展.docx

鞋文化发史展

鞋文化发史展

鞋文化发史展

原始人裹脚布

这是仿制品,它反映了远古居民兽皮裹脚的原始形态。

数十万年以前,人类为了保护脚部不受伤害,已学会了用动、植物的皮或茎裹脚。

特别是皮革之类的东西是狩猎以后得来的剩余产品,因为它的质地坚韧耐磨,防寒保暖,所以被用来当作服饰和"鞋袜"穿。

这就是人类最初的鞋。

原始木屐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国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原始木履。

板上有五个洞,作为系绳之用。

1989年在浙江省慈湖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时期遗址发现。

出土时一只已腐烂,另一只比较完整。

据考古学家运用C14测定为5365士125年前的遗物。

这虽是仿制品,但再现了原始木履的形制。

青铜战靴

这是工艺品。

战靴上的蟠缡纹是典型的战国纹样。

此仿古品的形制,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革时从东胡族引进的皮靴。

"胡服骑射"是我国鞋文化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改革实践。

战国时,各国战争频繁。

赵武灵王首先引进北方民族和西域少数民族所着的胡服,战士们穿短衣、着裤、着马靴,作战十分灵活。

于是赵国逐步放弃车战,改用骑兵战术,终于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靴的出现,是我国鞋史上的一个伟大里程碑。

它变穿舄穿履而改着靴,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军事生活、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

从此,皮靴不仅成为我国各朝代的军事用鞋,同时传入民间,演变为生活用鞋。

成为中原一带的民族鞋饰。

铜制工艺鞋

经专家鉴定,其形制为战国时期战靴,制作十分精巧,因铜制鞋不易腐朽,古人用来装饰茶几的四只脚,既美观、又实用。

桌面早就腐烂了,"鞋"依然存在。

方头木屐

屐是古代对木制底鞋类的总称。

其特征是前后装两个木跟,古时称高跟为齿,故木屐又称"齿屐"。

在汉代,男穿方头屐,女穿圆头屐。

此中寓天圆地方之意。

作战时,将木屐去齿就成为无齿战屐。

南朝活络齿屐

这是一双仿南朝"谢公屐"形制的活络齿屐。

南朝宋永嘉太守谢灵运,是我国山水派诗的鼻祖。

性喜山水,根据《南史》记载,他创造了一种活络木屐。

为了登山时保持人体平衡,这种木屐利用榫头、插子和两枝活动齿屐,在上山时卸掉前齿,下山时则脱掉后齿,史称"谢公屐"。

隋朝玉靴

隋唐时期,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传入中原。

当时流行胡地的翘头鞋、勾头鞋等时尚鞋饰。

这是其中一种样式。

唐代高缦鞋

高缦,是指鞋头高耸部分。

大唐帝国进入社会发展鼎盛时期,鞋缦造型亦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双唐三彩鞋为典型的唐代卷云式高缦鞋形制。

唐代分梢玉履

唐代鞋履高耸的头部经常突出两个尖角,好似分梢,男女皆穿。

又称"歧头鞋"。

该鞋形制始于西周,唐代沿袭,宋后渐没。

唐代麻线鞋

麻线鞋属凉鞋类。

古时以麻线为底,丝绳为帮编织而成,鞋面组织朗疏,中间透空,始于唐代。

麻线鞋轻便,还可以用麻线织成各种花样。

开元以后,妇女多着此鞋,颜色以本色为多,亦有染成彩色者。

此为仿制品。

宋—辽时期褐釉靴形哨

宋辽时期,契丹、女真族以武力侵入中原,草原鞋饰文化在汉民中渗透,特别是北方民族穿革靴的习俗广为流传,这是民间用靴形制成的口哨玩具。

清代铜鞋

乾隆年间所制工艺品。

明代鞋形器

一种鞋楦样式的石头

清代金莲

金莲旧时指缠足妇女的纤足。

后引申为小脚鞋。

其起源众说纷纭,史学界一般认为金莲始自五代南唐。

李后主令宫女睿娘用帛缠足成弓状,在金制莲花台上跳舞,故称"三寸金莲"。

后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妇女纤足以小为美、为贵的民俗。

建国后已绝迹。

它的精细工艺,作为历史进入博物馆。

民间有个传说,隋朝炀帝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去运河游玩,不想用男丁,而改用百名美女为他拉纤,一位铁匠的女儿吴月娘被选中。

吴家父女非常痛恨炀帝,准备借此机会刺杀炀帝。

吴父专为女儿打制了一把三寸长、一寸宽的莲花瓣刀。

吴月娘将刀用布裹在脚底下,同时把脚也尽量裹小,又按裹小的脚做了双鞋,鞋底上刻上莲花,十分漂亮。

炀帝见后,非常喜欢,就下旨召见吴月娘近身,想看看缠足。

吴月娘等侍臣走开,慢慢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花"刀刺向炀帝,炀帝一闪身,被刺中手臂,炀帝随即拔刀向月娘砍去,月娘自知事已败露,便投河自尽了。

炀帝回宫后下了一道圣旨"女子再美,裹足者不选"。

但民间为了怀念吴月娘,都纷纷裹起脚来,以示纪念。

清代花盆底鞋

满族妇女喜欢穿长袍,行走不便,便在鞋底上加上高底。

鞋底上宽下圆,形似花盆,因此而得名。

这种花盆底鞋为木头底,上面裹一层布,鞋底制成马蹄状,所以又叫马蹄底鞋,走路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响声,传说满族穿上这种鞋可以驱蛇虫,蛇虫听到走路的声音,就会远远的避开。

另说妇女穿长裙,花盆底鞋可使身体增高,便身体更加修长,另外由于鞋的特殊造型,女子走路双手臂前后摆动幅度较大,身材更加婀娜多姿。

清代洞房婚鞋

这双粉红色的"三寸金莲"是进洞房时新娘的婚用鞋,鞋内藏有春画,是对新婚夫妇的性教育,也是世界上比较独特的,用鞋作为性爱的传导工具。

在洞房花烛夜时,用睡鞋进行婚前性教育,是中国生育文化中的一大发明,表达了父母期望"早得贵子"的迫切心情。

木制金莲鞋

这双木制"三寸金莲",红底子,黄色花纹。

这双鞋的上面用两只小圆木塞住,可做欣赏用。

也有人作贮存器,将自己喜爱的小物件放进去贮藏。

木制墨斗金莲鞋

 这只木制墨斗是一只传世实物,墨斗原为木工量器。

把墨斗做成金莲鞋式,把墨线放在其中,既实用,又可供鉴赏。

铜制金莲鞋

白铜"三寸金莲"鞋是以白铜为原料的工艺鞋,小巧精致,上面有刻花。

清代高帮钉屐

 这是一双雨天、雪天穿用的高帮钉屐。

生皮做成,然后在鞋底置上卯钉。

钉鞋既防寒防潮防雨,又防打滑又保暖。

在少数民族地区,钉靴为骑士所穿,上、下马时能踩稳、站牢。

清代发财鞋

清代常用纸牌作为赌具,民间惯用鞋形器来发纸牌,意为"发邪(鞋)财",以民俗口彩形式祈盼发财致富。

河北老头乐

也叫"大鱼棉鞋"。

始于明末清初,一直传到现在。

北方气候比较寒冷,鞋匠就想法做了穿脱均很方便又很跟脚的舒适棉鞋,鞋内填充的棉花有半斤之多,老人们穿在脚上既舒适又暖和,高兴的直乐,俗称"老头乐"。

大鱼棉鞋的鞋形象鱼,故又叫"大鱼棉鞋"。

解放鞋

解放军所穿之鞋。

这种胶粘帆布鞋,结实、轻便、耐穿,适宜部队战士行军打仗。

它不像战靴那样笨重,便于雨天、雪天行走,因此也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并且发展成了迷彩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