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698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docx

对外关系复习大纲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复习大纲

名词解释(5分×2=10分)

1.麦克马洪线

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2.人民外交

非官方政府之間的外交形式

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交往是很普遍的,但把這種交往提高到外交的高度是新中國的一個創新。

中國通過民間性的貿易、文化、新聞等方式與歐美國家接觸、來往,展開人民外交。

又称人民外交,是中国在对外关系上的一个创举。

一般来说,它有两重含义:

  

(一)指中国外交的人民性。

  

(二)指中国独创的一种国家对外交流方式。

3.“另起炉灶”

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简答题(10分×3=30分)

1.新中国建交原则提出的原因及其主要内容。

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它们宣布承认新中国,中国立即与其建交。

二是民族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原则。

三是對英美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建交問題較為特殊,并不急於解決,這是個長期複雜的過程。

凡与国民党反动派断绝关系,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友好态度的外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可在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之谈判,建立外交关系。

原因:

首先它们是为了保障革命运动的彻底胜利。

其次是为了巩固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第三是利用建交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抵制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建交干涉中国的内政,损害中国的国际地位。

2.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影响。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也保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鼓舞了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信念勇气。

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出兵朝鲜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目的本来是合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但毛泽东为此而设定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却是脱离现实条件的;中国决策的根本失误在于错过了在有利条件下及时停战的历史机会;同美国越过三八线时所犯的决策错误一样,中国失误的主要原因也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从实现决策方针的结果来看,中国虽然最后也算实现了迫使其出兵的最初目标,但付出了不必要的过量代价,而最后被迫放弃消灭和驱逐美国军队本身,则证明了其战略方针的失误。

3.中国援越抗法的原因。

影响中国援越抗法决策的因素很多,如越南问题中的历史传统、中共与越共的关系与朝鲜问题相当类似,有长期的合作关系、革命运动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等等。

1.国家安全的考虑。

越南位于我国南方,与我国云南和关系有漫长的边界线,虽然当时法国对越南的战争或许不会直接威胁到我国安全,但是由于美国对越南问题的介入,以及正在进行中的朝鲜战争,这样会让中国领导人形成一种印象,及美国正在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

2.国际主义责任心与使命感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把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当作自己的责任。

而且中国共产党和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劳动党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双方拥有共同的意识形态。

因此毛泽东在接见援越顾问团成员时大谈“帮助被压迫民族、国家的解放斗争,这是国际主义的问题,这是共产党人的义务。

3.中越两党两国间领导人的革命情谊。

此外,也受推广自身革命经验的冲动的驱使。

正是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且在短短3年内打败了美国人武装的蒋介石国民政府。

因此,毛泽东和他的战友相信中国革命有着世界性的意义,能够为其他民族的解放斗争指引方向。

同时,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赞许以及其对中国在世界革命中的定位无疑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经验更加充满信心。

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在两国革命相互支援中形成的革命友谊也是推动新中国援越抗法决策的重要因素。

3.50-60年代中国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原则。

到了5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领导人认为解决与邻国的边界问题的条件逐渐成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情况,使中国政府必须着手解决。

在处理边界问题时,中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解决边界问题的目的是巩固边防,安定四邻,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于国内建设。

第二,对于确有争议的地区,本着平等互利,互谅互让的精神加以解诀。

第三,在具体的边界谈判中,根据双方的实际管辖范围以及清朝未年、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的档案资料和边界条约为法理依据。

第四,在解决边界问题时主张和平谈判,坚决反对诉诸武力、反对扩张主义。

5.文化大革命对中国外交的影响。

(1).中国有关对外政策的宣传越来越激进、调门越唱越高。

这种对世界形势的描述和如此广泛强烈地宣传中国是世界革命的中心,不可能不严重地影响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态度和处理外交事务的行为。

(2).其次,中国的驻外机构遭到全面冲击。

在当时国内政局越来越混乱的情况下,被上述宣传煽动起来的情绪被狂热地宣泄出来,从而使中国外交脱离了正常的轨道。

(3).第三,继驻外机构陷入混乱后不久,中国国内的外交领导机构也受到严重的冲击。

8.中美签署“八一七公报”的背景。

1980年共和党人里根竞选总统前后,对华关系议题再次成为美国两党竞选的热点问题。

里根声称要恢复美台“官方关系”,“充分实施”《与台湾关系法》,包括其中像台湾出售武器的条款,扬言中国无权过问美国对台湾的政策,主张向台湾出售性能有所提高的武器。

因此,解决美国售台武器问题,就更加必要与紧迫。

为此,中美两国就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从1981年12月开始了谈判,经过艰苦的谈判,中美双方终于在1982年8月15日达成协议,8月17日发表了《八一七公报》。

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时代主题问题开始有新的认识:

战争的因素依然存在,但是和平的力量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争取实现一个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是有希望的、可行的。

(这实际上不过是恢复了中共八大对国际形势的基本判断。

第二,对国际战略力量划分有了科学的认识,对国际力量构成的不同分析对中国外交产生全方位影响。

其一,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介入态度从以往否定性批判转向建设性介入与参与,从以前的革命的体制外的国家,成为转变为理性的体制内的国家,中国选择回国国际体系,和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真正和平共处。

其二,国际斗争方式由以往组织国际统一战线转向不当头、不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其三,对建设国际安全机制的认识由以往认为国家间只要都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能够维护和平,只有奉行霸权主义的两个超级大国能够挑起世界大战,其它小的区域性战争我们也将它纳入两极争霸的框架中认识,转向世界大战打起来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虽然威胁着和平,但不一定必然导致战争。

提出超越意识形态分歧,采取务实的外交政策,将国家利益作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第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重新定位。

首先,明确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客观认识中国现阶段的发展程度。

其次,客观评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自尊自大,又不妄自菲薄。

在国际事务中采取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略。

当中国领导人将关注的重点转向经济建设,并以国家的发展程度作为首要的评价指标时,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评价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的变化。

 

7.80年代中苏关系正常化的原因与背景。

80年代以前,苏联的军事扩张从北面、南面和西面形成了对中国的战略围困。

----中国“苏联亡我之心不死”判断。

80年代中国对世界形势作出不同的判断,又认为苏联威胁严重存在,至少是没有减轻,中国仍然面临着苏联入侵的威胁。

苏联在亚洲的扩张,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和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加剧了中国的不安全感,使中国的对苏联政策无法立即跟上国内政策转变的步伐。

中国在80年代初边开始调整对苏联的政策,原因在于:

一方面是因为中美关系因为美国对华“双轨政策”而出现危机,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让中国认识到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在1982年3月,苏联领导人勃烈日涅夫就中苏关系发表讲话,表达了改善中苏关系的愿望。

第三,随着中国的工作中心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需要与此相适应的对外战略。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中国不可能长期保持与一个作为超级大国的邻国保持对抗状态。

在缓和关系的过程中,中国提出了消除严重威胁中国安全的三大障碍。

这三大障碍是指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在中苏边境和蒙古驻扎重兵、武装占领阿富汗。

其中苏联支持越南入侵柬埔寨是妨碍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这是由于中苏之间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对峙,正是在柬埔寨问题上尖锐地表现出来。

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缓和和改善,1987年2月中苏恢复边界谈判,并逐步取得了双方都满意的进展,中苏边境局势迅速缓和。

1988年间,苏联宣布从阿富汗撤军和承诺促使越南于1989年底全部撤出柬埔寨。

12月苏联在联合国宣布从蒙古撤出大部分苏联军队。

苏联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

由于在70年代大肆对外扩张,苏联使自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苏联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是苏联内外政策转变的转折点。

戈尔巴乔夫很快便决定进行一场革命性的政治经济改革。

为了保证国内政治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苏联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必须放弃对外扩张的政策。

苏联国家大战略的转变必然会带动其对外政策随之转变。

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在外交领域和国际问题上的“新政治思维”,并对苏联的对外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对外政策问题上,强调国家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主张停止对抗、停止军备竞赛、着手裁军、加强合作,强调与西方和平共处。

 

论述题一(15分×2=30分)

1.“一边倒”政策的含义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一边倒”:

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包含两方面的涵义:

第一、“团结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工人阶级领导之下,结成国内的统一战线,并由此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第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

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在考虑未来新中国的对外关系时,中共中央一直把同苏联关系置于首位。

作出这样的选择是由三个基本因素决定的:

1.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就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抱着敌视的态度,而苏联则对中国革命予以同情和支持。

(1)雅尔塔协定

(2)美国对中国抗战和内战的态度

(3)苏联因素。

2.在对战后国际力量进行划分时,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观点是,美国是世界反动势力的堡垒,苏联则是世界民主力量的主要的柱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东西方冷战已经全面展开,并且扩展到东亚,比如在朝鲜半岛,美苏两国分别占领南北两个部分,并且扶植相互敌对的两个政权。

在这种国际背景之下,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的选择余地是很小的,只能而且必须在美国和苏联之间选择朋友和敌人。

3.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中共领导人还必须解决三个紧迫的现实问题,即:

第一,如何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诞生后立即获得国际承认;第二,如何巩固新生政权,保障国家安全,防止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第三,为经济恢复和开展建设取得必要的外援。

中共中央认为,当时解决这三个问题只能争取苏联的帮助。

不过意识形态的认同并不能解决中苏关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中苏结成同盟也经历了复杂的过程,苏联的大国沙王主义和利己主义一开始就表现在中苏两国关系中。

2.中苏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在处理国与国的关系时,应尽可能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分开,并且尽可能地谈化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因素。

不同的国家之间,既有国家利益的问题,也必有意识形态的问题。

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