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6757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报告Word格式.docx

其一,课堂教学是以活动为载体的。

学生的活动既有外在的实践与交流活动,更有内在的思维活动。

其中,独立思考、讨论研讨、交流收获和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其二,师生之间是平等对话关系。

彻底打破教师的课堂权威垄断地位,师生之间不仅有言语的沟通,而其还渗透着心灵的交融;

教师与学生同步研讨、反思,和谐共进,教学相长。

其三,“教”服务于“学”,教与学相长。

“教”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教与学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学生学习的优化实际上也就教师教学优化的开始。

二是体现了以生活重建为背景的新型教学形态。

其具体表现是: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促进课堂生活的重建;

加强课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以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未来的可能性生活进行合理构建;

呈现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态;

动态开放特征贯穿始终。

三是确立了以自主建构为本位的课堂文化价值追求。

(1)课堂教学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应当建立在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之下;

(2)课堂教学要真实呈现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过程状态,坚决摈弃为所谓“创新”而创新的浮躁虚假行为,强调学生真实的学习收获;

(3)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文化洗礼的场所,是学生建构自己独具个性的文化气质的场所;

(4)课堂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文化观,应当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使其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

四、研究实施的过程和方法

我校在创新教育理论指导下,在课堂教学评价子课题组领导下,以丰富和深化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研究为载体,以构建高质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为目的,依据课题研究方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是2007.9——2010.6,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制定方案,组织培训(准备阶段2007.9-2008.1)

1.组建机构,保证分层落实

学校在承担课题研究任务后,立即组建课题研究组织,构建起三级课题实施组织,保障课题研究在规划、组织实施和课堂实践层面都能得到有效落实。

领导组:

组长:

张进兰

学术秘书:

崔晓伟

成员:

杨清袁爱贞

核心组:

袁爱贞崔晓伟魏敬敬

实施组:

学科教研组长和学校骨干教师

2.制定方案,规划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广大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课堂教学问题。

我们聘请市区的有关专家学者和先行者,引领和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高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

积极争取市教科院领导的支持,提升广大教师对教学问题反思的水平。

在平时的课堂里,教师主宰着学生的学习,致使大多数学生无精打采,因为他们都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只有部分少数学生习惯于这种做法,能够配合老师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训练。

显然,我们不能满足于仅有少部分学生习惯于这种学习,而应追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从根本上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地位,就必须从根本上调整教学关系,改变教学结构,即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变“教师主宰”为“教学民主”。

在反思课堂问题的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反思切中要害,找准课堂教学改革、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主攻方向。

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落实方法,学生的学习形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列为实验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引导广大教师探讨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框架,构建学科小组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模式;

引导广大教师既研究教师的“教”,更研究学生的“学”,真正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实施科学的教学策略。

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加强培训。

主要学习张志勇主编《创新教育》书系中《创新教育:

中国教育范式的转型》《活动建构:

创新教育的教学革新》《多元评价:

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等教育专著,以及《当代教育科学》《创新教育》等理论期刊,提高理论素养。

积极主动的撰写学习体会、教育教学随笔。

每周实验教师的学习教育笔记800字左右。

(二)探索机制,制定分组形式的标准(实施阶段2008.2——2008.6)

在这个阶段,我们通过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初步探索,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提高教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重点开展的工作有:

一是通过课堂教学,观察课堂教学情景,制定班级内合作小组的分组形式,引领教师的课堂实践。

我们在市课题组的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研讨,组织教师搜集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要素,总结整理了多种不同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是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反思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机制,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效益。

首先,通过课堂学习活动指导,提高教师课堂调控能力。

其次,通过模块研讨,突破课堂发展瓶颈。

教导处梳理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存在的问题,组织各备课组申领问题,深入课堂,认真实践、观察、反思,积累好观察的案例,专题突破。

(三)总结推广(推广阶段2008.9——2009.6)

这一阶段,我们按照实验方案全面推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验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并对课堂评价的有效策略进行讨论,不断总结实验的经验。

(四)深入实践,提炼成果(总结阶段2009.9-2010.6)

学校运用前期研究取得的成果指导教师的课堂实践,并且由核心组和部分骨干教师收集整理资料、整理总结实验经验,撰写研究报告报告、工作报告等,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果

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重点对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小组展示、小组评价等子课题进行了详细研究。

1.科学的分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科学的分组对合作学习活动非常重要,它是有效合作的前提。

在研究中,我们一般采取两种分组方法:

一种是按照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合理搭配,优化组合。

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小组的学习资源相对均衡,同时能较好的发挥优秀学生在组内的作用,对学习困难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另一种是把学生按照学习程度分成优良、中等、学习困难这些等级开展小组学习,这种分组方式常在分层教学时进行。

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科学的分组,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效果。

如我校的袁老师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一课的教学中,基于该课内容较简单,大部分孩子在原有基础上能够迁移学习的分析,袁老师把已能进行口算的学生分成若干组,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开展合作学习,自己则和另外几名学习有困难而且计算机操作能力较低的学生组成一组,为他们准备其他可供操作的学具,并参与他们的学习讨论。

最后的效果显示,所有的学生都能通过组内合作学习而较好的达成目标,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因为掌握了知识而获得了成功感。

一般情况下,我们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常采用的分组方式主要有:

选派班级中学习优秀、具备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同学为组长,再选择其他三名分布在不同学习层次上的学生为成员,组成互助小组;

随机小组,不限人数,即以前后桌为单位或同桌为一小组在需要时组成随机小组,问题完成之后即宣布解散。

为了更有效地协同合作,座次的安排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学生之间必须坐的足够靠近,以方便能更好地讨论和交换信息。

我们常常发现,有时候一个小组效率不高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其中的一位组员坐得比较远,所以,小组的安排中,座次地安排同样重要。

以前后桌四人为合作小组,仅仅适合于一般性质课堂上的随机讨论,问题解决之后随之解散,不适于自主互助型课堂,作为以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课堂,因为小组活动过程中,总会有一半的学生背对讲台,当小组活动与全班活动进行转化时,他们就必须转回身子,这样就会在部分时间段内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次数多了,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将教室内桌凳变平时习惯的横放为侧放,使全班同学变面对黑板为面对侧面,小组同学对桌坐。

因为大部分班级人数比较多,在60人左右,我们在以四人为一小组的基础上,又由相邻两组共同组成一八人大组,四人小组从事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八人大组之间只从事部分学习内容的交流。

这样,既使教室内部不显得拥挤,又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出现。

2.有序的组织

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的。

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要完成共同的任务,就必须与其他成员互相协助,有效沟通。

要使这些沟通与合作取得效果,教师在课前就要进行有序地组织。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解决小组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一些优生频频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学生只有旁听的份,在热热闹闹地课堂氛围中,仍然掩盖不了“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事实。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规范操作与明确互助合作的角色任务

小组合作中,规范的操作是必要的。

教师首先要制定一系列操作规范,有明确的合作要求,给予充分的时间,使小组间的交流能有序地进行。

在组织讨论之前,教师要将需要讨论的问题表达明确,以免引起曲解,并且要给与充分和明确的时间,以加强各个小组的学习讨论效率。

教师要向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让每个学生明白只有小组的任务完成了,个人才算真正完成任务。

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每个组员所负的责任是双重的,既对个人负责任,对小组成员也负有支持鼓励、帮助辅导、合作的责任。

这样学生会以争取完成小组任务为目的,主动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不仅要求有专门化任务,还要制定支持有序完成任务的专门化角色。

在实施小组学习之初,有的小组在建设探索中忽略了小组分工,在讨论问题时缺乏秩序,或者无论是学习还是班级活动,只是由组长去做,而其他组员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组长在感觉不公平的情况下也放弃的现象,结果讨论之后,这个组的成员没有任何收获;

或者组织不力,在讨论学习时没有针对需要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讲与本问题甚至与课堂无关的话,浪费时间;

还有的讨论流于形式,不深刻。

这些都是小组的分工不科学造成的。

为解决以上问题,就需要使小组内成员都能感觉到一种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小组内部进行最优化分工,明确责任,规范操作。

小组内要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职务,各司其职。

除小组长之外,其他职务要轮流担任,每个组员的机会均等。

这样做能在合作学习中消除权威,体现地位平等与机会均等。

同时也强化了组内的合作意识。

在一个小组中,必须确定一个能有效组织开展活动的人,即小组长。

组长一般可以是相对固定的人选。

对于小组长,教师应给予相应的任务和培训,教给他们一些组织合作学习的方法。

如组织者必须对要学习讨论的内容非常明确,在学习中要顾及每个组员的实际学习情况,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且能在组内进行一定的协调。

(2)良好合作习惯的养成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倾听,处理好踊跃发言与虚心听取的关系。

作为讨论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师自己都要以最大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去,并认真思考大家的发言而不是敷衍了事。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互相尊重。

当出现不同意见时,应该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进行讨论,求同存异。

再次要鼓励所有的人积极参与,大胆表达。

教师要特别关注小组学习中保持沉默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3.形式的整合

重点研究“小组交流和课堂讨论环节”形成以下观点。

1)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课改突破口,促使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小组交流过程训练:

读预习学案——找出不同点——提出问题考考他——共同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

2)小组交流,互助落实

学生在有自己见解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小组成员互助落实,即先“一对一”交流落实,再“四人小组”交流落实……进行二次达标。

对小组仍有疑问的问题作出标注,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前四分之一的学生进行拔高训练,促进优生培养。

3)课堂讨论,质疑释疑

对有难度、有价值、有疑问、有争议、能发散的问题,进行全班交流展示,质疑释疑。

教师适时进行指导点拨,从规律、方法、思想等方面归纳提升,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升华思想。

在课堂讨论中,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讨论内容的选择:

从两点出发,一是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

二是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讨论。

讨论时机的把握:

从两点出发,一是在学生产生困惑时;

二是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

讨论效果的反馈:

讨论效果的反馈必须及时,教师只有获得正确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4.合作学习时机的适当选择

什么时候适合开展合作学习呢?

我们的做法是:

(1)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热情高涨,举手如林,个别的回答无法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该问题的答案又是丰富多彩的。

这时候让学生进行交流,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表达需要,而且能真正达到互通信息,共享成果的效果。

如《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请学生找生活中的角,学生们都想发表意见。

这时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效果就很好。

(2)当提供的材料有限,需要资源共享时,或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顺利地完成任务时,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非常必要。

如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观看交通录像,请学生统计在路面上行驶的各种车辆。

看完一遍录像后,学生都未能正确统计出结果。

面对遇到的困难,学生提出了合作的要求。

于是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学生积极合作,准确地统计出了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合作学习的时机,激发了学生合作的欲望,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及合作的必要性。

(3)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群策群力时。

小组合作学习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集合学生的力量,通过思维的交流碰撞来激发灵感,促成问题的解决。

当遇到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学生往往会有与别人交流探讨的欲望,寻求更多的思维支持。

这时让学生进行合作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讨“圆有多少条半径”和“用什么方法能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这两个问题。

学生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明显比第一个问题更积极、更活跃、更见效果。

5.教师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要求教师具备调控、引导技能。

 

(2)要求教师把握管理技能。

(3)教师要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4)教师注重自身参与。

(5)教师要设计适当的课堂问题。

在实验中,部分实验教师对“提出问题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并形成以下观点:

1)提问的指向性与学生思考交流的有效性是息息相关的。

这事实上就是一个意图,得让学生明白要做什么?

要怎么做?

一个问题的指向直接引领着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

2)一个问题的指向明确与否往往跟教师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关联。

有时候甚至仅仅是一个词语都影响着整个问题的指向。

这就不禁让我们想到“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细节处我们得反复斟酌,也可以尝试换位体验,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回应自己的提问,可能会有助于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问题的细节需要精心处理,但在精心处理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走入一种难以抉择的困境,例如怎样表达既要指向明确又要具备开放性?

于是我们很快会作茧自缚,将一些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过于注重提问的开放性而不经意组织一些复杂的语句来提问,最终导致学生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混淆了提问的指向性。

这在我们的实践中时有发生,我们觉得要走出这个困境关键在于要对提问的性质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3)开放、主动的课堂教学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得学生去提出,教师只能坐那儿干等,有时候教师提出问题的效率会比领着孩子绕上一个大弯去引出一个问题来得高得多。

简单明了,也应该是教师高效提问的一个关键点。

4)有效的提问是那些必须通过提问来解决的任务,内容也不宜过多。

6.评价措施

(1)制定小组学习评价体系

借鉴攀登英语实验中对小组的递进式评价方式,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及时恰当的评价,大大提高了小组成员的整体意识,淡化竞争、增强合作,提高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教师明确了对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价不应是对其个人的评价,而是对这个小组的评价,有效提高了小组的整体感觉。

其次,对小组的评价注意到了不仅是对合作成果的评价,还包括小组合作的组织情况,每个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等等。

(2)对教师教学建立绿色评价机制,从评价的目标、主体、重点方面尝试探索,力求达到多元开放,智情融合,生态和谐。

首先,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

改变过去评课只注重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等)讲解精彩度如何的做法,把重点转向学生的学,重点看学生学的情况,看学生的参与度,积极性是否高,是否充分动脑、动口、动手,是否培养了能力,重点看教师在备课、讲课的功夫是否花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来,是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培养了能力,学会了学习。

其次,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

不同年级,同一年级不同层次的班级,不同的科目,不同课型,课堂教学方法不作统一规定,只要求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形式主义、花架子,关键是看学生的成绩是否进步,学生素质是否得到提高,学生是否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是否学会了学习等,从而实现师生互动和谐,找到彼此的快乐幸福。

(3)整合完善的小组评价机制

课堂上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有效地参与讨论并在交流中能积极认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有效的评价机制。

通过有效的评价,调动学生在不同层面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全身心的融入课堂,融入小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提升学生学习技能。

在这方面,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针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我们借鉴攀登英语课堂的评价方法,采取分数评价和星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评价过程中既注重整体,又注重个人,更注重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要做法为:

A.明确评价分工,评价隐型化

高效的课堂应环环相扣,环节之间紧密连接。

如果课堂上把评价的任务完全交给教师,那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就要不停地为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样容易使课堂教学出现停顿,环节之间出现一个空白,而且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取各小组自行积分方法,只要某一小组或小组内的同学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本小组的小组长自行在记录本上记录相应的分数,老师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避免了课堂上老师不停地加分的情形出现,是整个课堂在呈现方式上仅表现为学习的过程,让各个教学环节更紧凑。

B.涵盖各个学习环节,评价全面化。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决定因素不仅只在课堂上,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巩固也很重要。

这两方面也直接影响到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更要向课外延伸,把课外的学生学习情况纳入到评价之中,更能让评价完整的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针对以上因素,我们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方式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清楚在预习中应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如何呈现自己的预习成果,在课堂上小组内汇报预习情况时,小组内其他成员能很明显的判断其预习的完成情况,给他一个相应的评价。

对于学生的作业,则根据老师批阅时得到的等级,获得相应的分数,如得“优”,则获2分,得“良”,获1分,得到“及格”不得分,如果得到一个“不及格”,则要从以前的得分中扣去一分。

这些措施,让学生的在校时间的学习更有积极性。

C、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评价导向化。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我们把学生的学习习惯纳入评价当中。

首先,我们只对“345课堂”的特点,制定了新的学生课堂学习规范,对课堂学习中自主学习、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不同环节学生的常规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如坐姿、读、写、讨论发言、听讲等都有相关的规定,只要在课堂上学生做到了相关的要求,课后小组同学讨论后根据每个人的课堂表现就可以获得本节课的表现分,经过一段时间,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定会想良好的方向发展。

D、由点到面,评价多样化。

在进行评价是,不仅注重对小组每个成员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也注重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

不仅存在小组内对成员、老师对小组的评价,而且还有小组间的互评。

小组内队成员的评价主要表现为小组成员对某一特定成员完成作业,课堂表现方面进行评价,这种评价主要放在课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

老师对小组评价,一般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某一小组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提出表扬或批评。

小组间的评价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主要侧重与一个小组对另一个小组在学习内容见解上的意见,提出本小组的看法。

通过以上几种评价形式,是整个班级内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学生间观点上的交流。

E、评价的差异化

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同一小组中成绩较好的同学辅导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带动后进生成绩的提高。

对于同一任务,一个小组内的四个同学在完成时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奖励。

如在汇报小组讨论成果是,每个小组只有一次汇报的机会,由1号同学汇报,可为这个小组加1分,而由4号同学汇报加4分,因为一般来讲,小组内4号同学的成绩是最差的,完成同一个任务,他的难度可能更大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小组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分数,就会尽量让本组4号同学代表小组发言,为了能让4号同学正确表达小组的意见,一定会尽力让4号同学尽可能掌握所学内容,这就增强了小组内互帮互助的积极性,也会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小组成员和小组整体获得分数奖励的方式也有不同。

一般情况下,小组成员只要完成规定的任务或达到某种要求并获得认可就能得分;

如:

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课堂表现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