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6464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研讨会Word文件下载.docx

如果克服了这一点,相信这些一般的学校也会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的。

郑伟仪——我们确立了“文润德泽和谐快乐”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文化。

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感受到自主发展中成长的快乐,成为阳光的、会学的、健康的、艺术的、创新的好学生。

【时间】:

2007年7月10日

【地点】: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七楼会议室

【主办单位】:

《基础教育参考》编辑部

【主持人】:

原广州市政协常委、政协科教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原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基础教育参考》顾问、现代中小学生报社社长麦曦

【会议发言】

(根据记录和书面材料整理):

麦曦:

非常欢迎大家在学期结束前的百忙中参加这个研讨会。

广州教育已经迎来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新时期,学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将成为迎接新挑战的必然选择和中心议题。

为了提高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交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体会,推动我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我们把大家请来,对学校文化这个话题进行一些研讨。

我先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同志:

荔湾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江东先生;

原国家督学、原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省督学顾问、《基础教育参考》顾问姚继业先生;

原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省督学顾问、《基础教育参考》顾问蔡婉女士;

国家督学、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徐建华女士;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黄宪先生;

广州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国霖教授;

执信中学刘仕森校长;

培英中学卫作辉校长;

从化中学邱榕基校长;

越秀区朝天小学李顺松校长;

天河区体育东路小学曾丽红校长;

《现代中小学生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基础教育参考》主编曾小兰女士;

《现代中小学生报》副总编辑、《基础教育参考》主编韩延先生;

广州市教育局教研室理论科科长、《基础教育参考》主编林淑媛女士;

广州市督学、《基础教育参考》主编何沃桓先生。

此外,《现代中小学生报》编辑魏春峰、姚顺添、程云等也参加了今天的研讨会。

文德路小学校长郑伟仪女士因故不能出席会议,但通过电子邮箱传来了书面发言。

我跟大家都很熟识了。

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引起教育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今天的研讨,我想可以在一种很宽松的气氛中,就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内容、方法、价值,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关注什么事情,学校文化建设对广州教育在新历史阶段的发展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等等,请大家发表意见。

此外我们准备以这个会作为起点,通过各种媒体组织讨论,引起社会更大的关注。

江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离开教育整整六年了,今天我是很激动地回来的,我接到你们的邀请信,就叫办公室把我今天上午的会全部挪开,让我能参加今天这个会。

首先我要表达的是感谢各位专家以及市的领导对我的培养,使我站在新的平台上来关注教育。

今天我想谈谈在荔湾这两年的一些体会。

我是2001年离开学校到东山区政府工作的,2005年又去了荔湾区政府,我一到荔湾区就深感她的文化魅力,她的文化既被人们所熟知,但又深藏于小巷,我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她的文化是分散的。

从教育管理的角度看,荔湾原来有100多所学校,通过综合改造后现在有78所,我的感觉是荔湾学校多,但名校少。

教师多,名师少,课程多,品牌课程少。

也就是说,在社会的影响上、在学生的热爱的程度上,她跟东山有一定的差距。

我当时用了半年时间走了46间学校,使我不仅从文化的角度、而且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我认为要把教育凝聚在一根主线上,这就是我们提出的“三品工程”。

把人才、课程、学校三者凝聚在文化的根本上,我们提出“文化是学校的办学灵魂”。

这是我去年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发表的一篇论文的题目(该文可在网上查到——编者),

我们把“三品工程”的核心放在书香校园,通过书香校园来体现老荔湾有两千多年历史的西关文化的特点。

学校不在于规模的大小,而在于有没有文化的内涵,要走内涵发展之路,这就是荔湾教育发展之路。

如何推动“三品工程”?

第一是坚持标准,我们有一本书,规定了怎样的校园才能叫书香校园,有七个标准。

怎么样的人才能叫品牌教师,怎么样的课程才能称品牌课程,我们也有标准。

只要达到标准,我们不仅授牌,还要奖励。

用政府的名义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正如刚才麦主任讲的,学校文化建设最担心的是文化的断裂。

校长频繁的调动是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今年是校长的换届年,我强烈要求控制校长的变动面不得超过1/5,叫“换届不震动”,只调整个别校长,使文化的传承不会因换届而受到影响,如果你三年一换,我的“三品工程”就无法实施了,这种“换届不震动”策略也与组织部形成了共识。

至于西关文化的标准、内涵、体现等,我们的文件里都有,这里不详说了。

这两年我在荔湾具体做的事有:

第一是确立“书香校园”战略。

用评价促品牌建立,用科研促工作质量的提高,突出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这个理念。

很多原来没有搞过校庆的百年老校,现在发现原来他们有很深厚的文化积淀,文昌一百年了,芳小也一百多年,去年都搞了校庆,他们开始对文化珍惜,开始出现文化的激情,是很好的现象,说明我们的关于文化的策划在校长里有反应了。

第二是打造文化环境。

如抓好三个文化活动:

一、传承传统文化。

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放到学校里抓好三个节日教育活动:

尊孔敬师节,我们把教师节与尊孔敬师节结合在一起,渗透中国的儒家思想;

还有端午节,中秋节,把这三个节渗透到学校文化里头。

二、弘扬本土文化。

荔湾的粤剧、西关大屋、西关饮食等。

我去了荔湾才知道广府文化的源头就在荔湾。

昨天报纸还在讲拆“骑楼”的事,骑楼是不能拆的,不会拆。

昨天粤剧研究会会长陈绍基老省长提出要每年搞一百场粤剧,我极力主张以政府的名义跟他合作。

又如西关大屋,我们用了两百多万买下了几栋西关大屋,有一座建了荔湾博物馆,那是一座标准的西关大屋,有客人来我都主动带他去那里参观。

还有饮食,我是希望这些西关文化都渗透到学校里来,三、抓好校本文化。

主要体现在校庆、艺术节、体育节。

校庆很重要。

我很喜欢带人去真光,真光真是太美了,一进门就是五栋市一级文物建筑,最近我又发现还有两栋1917年的建筑,都是可以利用的,而且那里还有一栋最大的单体楼。

真光是广州最老的学校,走进真光,几步就有竹林、树木,小楼,非常精致,学校的每一条路都有它的名字,那种感觉跟新校完全不同,我们的大学城一年就搞出来,哪有这种精致的东西呀。

真光的学生,女生穿蓝色的旗袍。

我曾带队去香港参观过香港的真光,香港有6所真光,女生都穿蓝旗袍,给人的感觉是斯文、优雅,这是校本文化的魅力。

昨天,他们第一次有一位学生考上了清华,对于一所位置比较边远,生员基础不那么好的学校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他们去年入学录取分数才570分,今年高考有114人达到本科线,大大超过了市的预测指标数。

这也证明了学校文化建设对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的活动很多,什么是政府应当推动的呢?

经过研究,我们确定了16项,这些活动由教研室或民间来组织,学校来承办,政府出钱支持。

如詹天佑杯科技创作大赛,是由詹天佑小学承办的,全区学校参加的一个科技创作活动。

又如何香凝杯书画大赛,康有为杯社会历史知识大赛等等,学校的积极性很高,通过这些活动推动品牌学校的建设。

我在荔湾还做了一件事——更名。

我认为数字太没有文化了,除了“1”代表第一名,大家追求以外,其它的数字都没有文化内涵,所以我到荔湾后改了很多学校的名。

比如南海中学复名,历史上南海中学很出名,是中国九大名校之一,但它成了11中后没什么名气了,没人记得她了。

南海中学复名,很多老先生回来,捐助她,这说明南海中学的文化需要衔接。

又如12中改名为西关外语学校。

由于西关、十三行是明清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当时的对外交流非常发达,现在看不到当时的景象了,把12中改为西关外语学校,就承接了当年发达的对外贸易的文化遗产。

西关外语学校不仅学英语,还有德语,法语。

西关外国语学校改名才一年,生源大不一样了,这说明社会对她的认同。

今年市招生办给该校特批了招两个英语特长班,现在学校的品牌开始建立起来了。

又比如30中改为陈嘉庚记念中学。

一次我去30中,看到一个碑,发现原来这所学校是陈嘉庚办的,我一想这么好的资源为什么还不利用呢?

还叫30中,叫了50多年,我跟校长一起研究,把30中更名为陈嘉庚纪念中学,拨了25万去大造校园文化,有陈嘉庚走廊、陈嘉庚雕像、陈嘉庚纪念馆,把陈嘉庚的爱国思想渗透进去,成为学校的主体文化。

大策小学为什么要改为康有为纪念学校呢?

康有为在这里读过两年书,康有为书院就在大策小学的旁边。

人到底怎么才叫“有为”,“锻造有为人才,奏响有为人生”,搞有为模式研究,就是借康有为这个历史人物的名字来打造学校的文化品牌,推动书香校园的文化建设,从而使学校的核心文化特别清晰。

学校文化还可以通过科研来推动。

我们从科技局调拨了一些经费,由教科所来统筹,把原来分散的科研课题集中到一起来,其中比较成功的是把分散的科研基地集中到詹天佑少年科学院。

詹天佑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出生在荔湾,我们有一个詹天佑小学。

我们以区少年宫为总部,四中为中学部,詹天佑小学为小学部,统筹全区的少年科技教育。

还拿出60万打造基地,现在全区有18个科技教育基地,分散在各个学校里。

去年,我们拿了16个国家级科技竞赛的16个一等奖。

今年我们设想把艺术教育也统筹起来,何香凝出生在荔湾,我们准备搞个何香凝少年艺术中心,这个构思才拿出来,很多著名的书画家都说要来,比如苏华就答应来了。

今年9月就启动了,参照詹天佑少年科技教育的模式,把全区学校的艺术教育统筹起来,初步有18个基地,分散在各个学校。

原来想叫西关少年艺术中心的,但一叫何香凝少年艺术中心,马上就有那些书画家说要来了,为什么?

何香凝曾是中国第一届美协主席,他们都为能做何香凝的学生而荣耀,何香凝纪念小学的关山月藏画比任何学校都多,这是一种名人效应。

文化不是化石,化石是由于自身的古老而价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

李国霖:

对学校文化的研究,目前有两大领域:

一是通过挖掘利用传承来提升学校文化,像荔湾区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二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建立有效的优质的学校文化。

如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跟课改的理念有机的结合,在课改中如何建立学校管理的文化,教师、学生、管理者应有什么样的团体文化,在文化的行为模式中最核心的是课程教学的模式,即课程文化,怎样看待知识和能力,怎样通过优质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等等。

整个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场学校文化的创新,要改变很多的理念,很多的行为模式,包括改变很多的目标,这些都是文化的核心的东西,所以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创新。

如果我们从课程改革的角度来切入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就有很多方面值得关注。

比如学校文化是建立在教育文化的基础上,教育文化又建立在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而教育文化、社会文化有些是利于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有些则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要打造优质的学校文化,就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使动态的学校文化、教育文化、社会文化保持一种平衡,以适度的速度、力量来打造学校文化。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上有些老师说课程标准要求多读,那他就从头读到尾。

要互动,他就不断地提问。

要合作,他就一节课有很多小组合作的过程。

这样做是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是浪费了时间?

形式主义也是一种文化。

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如果放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去看的话,就显得特别重要,也特别困难,当前我们非常希望在这一领域有更多的研究和成果。

希望校长们不仅要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关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文化建设。

刘仕森:

关于学校文化的话题,有各种观点,各个流派。

我的看法是,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文化可以引领学校办学的方向,基于这两个认识,对于学校文化的构建,学校的发展一定要与现代文化的发展相适应,这是构建学校文化的目的。

第二是构建学校文化的目标。

无论是在执信,还是广雅,我都把很大的精力放在精神层面。

包括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校风学风教风。

特别是教育价值观,学生观、质量观。

我到了执信后,感到这所学校的历史很长,但学校文化缺乏疏理,比如关于校训,校风。

当然,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也做了很多工作。

目标的第二方面是要实现文化育人的目标。

要避免为建文化而建文化。

第三,构建学校文化要处理好八个关系。

一是承传与创新的关系。

必须找到学校历史的精萃。

二是学校文化与育人目标的关系。

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构建必须服从学校的育人目标,

三是学校文化与办学特色的关系。

学校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

四是学校文化建设与师生认同的关系。

要防止学校文化只是挂在口头上。

五是学校文化与学校环境建设的关系。

六是学校管理文化中的制度化管理与人本管理的关系。

七是构建课程文化中的依标与创建的关系。

八是人际关系文化中的师生关系、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卫作辉:

学校文化建设的确是当前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我校主要从传承和创新两方面去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在传承方面。

培英有128年的悠久历史,出了很多革命志士和名人,有跟随孙中山的革命先驱,有中国首位女排教练,有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有美国太空能源专家,有心脏搭桥手术的发明者,这些都是培英的文化。

我们用一栋楼建了一个学校博物馆,里面有很多珍贵的展品,该博物馆是广州市向社会开放的定点博物馆之一,建博物馆的那栋楼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建筑,有一位来参观的美国人说:

这栋楼就是历史。

二是在创新方面。

培英校园面积很大,有120多亩,在创建示范性高中过程中,我们认真思考了学校的办学理念问题。

我们把“做有白绿精神的现代人”作为培英的办学理念,白绿精神就是“四海之内,白绿一家”的培英传统,是对培英历史的传承。

培英作为一所教会学校,有着比较浓厚的西方文化和科学精神,而做“现代人”就应该是有科学精神的人,为此我们在学校的信息化方面下了一些工夫,现在我们的老师、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很不错的,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好的作用。

我们的网站大部分是学生制作的,水平都比较高。

我想,抓好信息化,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包括考试成绩提高的需要。

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有一个是面向世界,所以做“现代人”应做“世界人”,即有世界意识的人。

如果不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具有世界意识的人,那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

所以,这几年我们学校跟澳洲、英美很多学校建立了比较广泛的联系,我们已经派了约20

位老师出国培训交流。

学生是通过课程去培养的。

培养“现代人”必须考虑课程改革问题,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研究,是很好的载体。

我们有个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国家级课题,建立了培英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里面大部分网页是学生制作的,做得很棒,很丰富,头头是道呢,真的开发了学生的思维。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结合培英的传统和优势,还在体育课程方面做了一些改革。

过去的体育课,用的是训练运动员的模式进行教学,搞得学生很紧张,现在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导,通过休闲体育,以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展开,让学生学会可终生受用的体育技能。

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已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作为校长,面对高考的压力,又肩负学校育人的基本任务,学校文化建设这个命题的提出,对从深层解决这里面的矛盾应该是很有帮助的,学校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传承”,更要有所“创新”,在这里,校长的引领作用很关键。

邱榕基:

我汇报的题目是《构建笃厚务实奋发有为的校园文化》。

我校的前身是1926年创建的从化学宫明伦堂,至今已有81年的历史。

学校自然环境优雅,文化底蕴深厚。

目前校园占地面积为12.01万

m2

(约180亩)。

历经沧桑的孔圣殿古朴庄严,是我校深厚的教育文化的泉源,繁茂遒劲的百年古榕绿意盎然,是我校昂扬向上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校一直以来是从化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

学校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以“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为办学特色,打历史品牌,建现代名校,倡导

“笃厚务实、奋发有为”的“从中人”精神,努力把学校建成有特色、优质高效的示范性普通高中。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具体来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促成有特色的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

我校贯彻实施“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法依章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坚持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

严格按照《从化中学学校章程》办学,完善了《从化中学规章制度汇编》。

使我校的制度已积淀成为一种制度文化。

与此同时,学校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个性情感,注重人文关怀,事事处处关心教职工,为教职工排忧解难。

用情感去稳定教师队伍,用良好的人际氛围来凝聚教职工。

在用人方面,坚持任人唯贤,量才而用,公平、公正评价教师。

对教师既严格要求,又充分信任和尊重,为教师搭建发挥智慧和才干、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

润物细无声的人文关怀,使教职工得到了慰藉,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教师积极进取,教育教学力争优秀,勇争第一,在我校已蔚然成风。

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正在悄然形成,预示着我校的管理将由制度管理上升到精神文化的管理,管理将更上一个台阶,学校将更上一个层次。

二、美化绿化校园,营造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注重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作用。

我校重视校园绿化工作,校园绿化覆盖率达92%,到处是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盎然的绿意,营造了一个空气清新、景色怡人的育人环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校园。

我校建于明代的孔圣先师殿,是广州市的重点保护文物,古朴、庄严、肃穆,保存完好,气韵非凡。

学校用孔圣大师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去教育熏陶学生。

铺就古风浓郁的学宫广场,并把它作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基地。

明伦堂,寓意“明白伦理,崇礼修行”,学校凭此对学生进行“知理行礼”的行为规范教育。

建造中西文化大型浮雕、榕园、观川亭、校友亭,更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

新建成的榕园是我校的一个新景点,葱绿的草坪,淡雅的花香,曲美的小径,灵动的喷泉,成为师生漫步休闲的好场所。

这些文化设施濡养了师生的人格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

学校教室、走廊墙壁的布置突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教室正面黑板上方是国旗,其它三面为名人名言,走廊墙壁贴有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教育格言及《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国地图》、《世界地图》等,文化走廊定期刊出学生书画作品、时事报刊及各类教育宣传材料。

三、多元汇聚,突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

我们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上着手实,立意高,着重于校风、学风、教风“三风”建设。

1、抓好学习和宣传窗口建设。

我们每周都组织教师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利用校会、班会、专题讲座、国旗下的讲话等,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明辨是非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建设从化中学电视台和广播站。

从写稿到审稿、改稿再到播音、演出,全由学生完成。

播出内容主题丰富,有名人故事、国际国内时事、生活小常识、校园风景线等。

学生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和体验,既丰富了课余生活,又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值周学生礼仪岗的设置,已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每个学生每天都受到文明礼貌的熏陶。

2、加强“爱校”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每学年开学初,学校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向学生宣讲一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成就;

每年组织学生参观学校的校史室;

每当学校取得好成绩,都在校门口拉横幅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辉煌成就,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发产生强烈的热爱母校的情感和荣誉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校园精神。

3、抓好师德和学风建设。

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和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新《义务教育法》,教育全体教师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岗位,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强调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理解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宽容学生。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在积极评价中进步。

4、打造教育科研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扎实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切实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以课题研究舞活校本教研,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是我校教育科研文化的突出特色。

目前我校有国家级课题1个,省级课题2个,广州市级课题5个,从化立项课题36个,做到教师人人有课题,有任务。

四、开辟校园文化活动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校校园文化活动具有系列化、特色化和常规化的特点。

如成人宣誓、入团仪式教育系列,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系列,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歌咏比赛系列。

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寓教于知识,寓教于竞赛,寓教于娱乐,陶冶学生情操,锤炼学生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