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635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docx

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3.能对这些几何图形进行正确地识别和简单的分类.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几何特征.

难点:

了解从物体外形抽象出来的几何图形,识别几何体,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小学学过的一些几何体模型,学生说出是什么几何体.

2.播放录制的一些建筑物的照片.(随时可停,可重复播放)

学生边看边说出课件中的建筑物类似于什么几何体.

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让学生复习巩固对这些几何体的识别.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解读新知

1.让学生先独立自学教材中第62页的“观察与思考”.5分钟后,再让学生合作交流.回答教材上的两个问题.

2.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说出哪些类似于常见几何体.

学生说出常见的几何体及各自的特征.

3.问: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类似于常见的几何体?

合作交流,同学补充.快速抢答.

观察教室内:

灯管、字典、粉笔盒等,校园中:

垃圾箱、花坛等.

学生抢答.

4.明确几何体与实物的区别和联系.

5.教材中第63页“做一做”.

(二)探究延伸

1.教材中棱柱与圆柱的异同点.先自学,再小组内合作交流,得出较完整的答案.

2.让学生观察几何体和平面图形.

点出我们主要研究的几何图形包括什么?

让学生观察得到两类图形的异同.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如仍有困难,再仔细观察各几何体的特征.

3.问题:

你能否把常见的几何体分类?

点拨:

分类要有标准.像人按性别分、按年龄分.

4.与学生一起分类.

通过自学有了自己的认识,交流起来有自己的观点,合作学习才会更有意义.

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考的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图形,感受我们生活在图形的世界中.

指出几何体与实物的异同,以准确识别几何体,进一步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分类讨论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此处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材第64页练习第1,2题.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总结几何图形的特征.

使学生了解本节知识点,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64~65页习题A组第1,2,3题.

进一步感受图形世界,巩固本节知识点.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2.1 从生活中认识几何图形

1.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

2.几何图形的特征

2.2 点和线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点和线段,认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这些几何图形.

2.通过观察实例和画图了解线段和射线、直线的关系及他们的表示方法.

3.通过直线、射线、线段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力和观察力,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图形.

【重点难点】

重点:

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难点:

对直线的“无限延伸”性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教材图片2-2-1,2-2-2,通过学生找几何图形中的点和线引出学习的内容.

2.点和线是两个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也是构成其他图形的基础,这节课我们学习点和线(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如何在数学中简单的表示一个点呢?

点的表示:

用一个大写的字母,例如:

点A,点B.

2.线段

(1)线段的直观形象就是伸直的一段线,让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实例.

(2)线段又如何表示呢?

方法一:

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

例如:

线段AB,线段BA.

方法二:

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线段a.

3.射线

(1)把线段向一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射线.

(2)射线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和其余任一点的字母.(表示端点的大写字母必须写在前)

思考:

射线AB,射线BA一样吗?

方法二:

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射线a.

4.直线

(1)把线段向两方无限延伸所形成的图形叫做直线.

(2)直线的表示:

方法一:

用表示直线上任意两点的两个大写字母(没有次序).例如:

直线AB,直线BA.

方法二:

用一个小写字母,例如直线a.

5.想一想

生活中的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是射线、直线?

6.我们学习了线段、射线和直线,那么它们三者有哪些联系呢?

(出示)线段、射线、直线的比较:

线段

射线

直线

图形

端点个数

延伸方向

表示方法

7.练习一

(1)将一条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的延伸就形成了________,向两个方向无限的延伸就形成了________.

(2)手电筒发射出来的光线可以看作是一条________.

(3)下列表示射线PA与PB是同一条射线的是(  )

(4)请你把下图中的线段AB延长成以A为端点的射线.

(5)请你把下图中的线段AB延长成一条直线.

(6)下列说法:

①一根拉得很紧的细线就是直线;②直线的一半是射线;③线段AB和线段BA表示同一条线段;④射线AB和射线BA表示同一条射线.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以三点A,B,C中的任意一点为端点,在图中可以找到不同的射线有(  )

A.4条  B.5条  C.6条   D.7条

  8.画一画

(1)过点A画直线,你能画几条直线?

结论:

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

(2)经过A,B两点画直线,你又可以画几条?

结论: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记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9.练习二

(1)要在墙上钉牢一根木条,至少要钉________枚钉子,道理是______________.

(2)在路旁栽树,通常是在路的两端立桩放线,然后沿线栽树,其中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

(3)在同一平面内,有四点A,B,C,D,其中每三点都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每过两点画直线,可画几条?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往返于甲、乙两地的客车,中途要停靠三个车站,如果站与站之间的路程及站点与甲乙两地的路程都不相等.

(1)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票价?

(2)要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学生思考并交流.教师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68页习题A组第1,2题,B组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2.2 点和线  

1.线段的概念及表示

2.射线的概念及表示

3.直线的概念及表示

4.练习

2.3 线段的长短

【教学目标】

1.借助比身高的情景,了解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2.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3.借助实际情境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事实.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线段的性质及线段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

难点: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回顾线段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动手画出

(1)直线AB;

(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

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线段长短的比较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

总结得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

(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3.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

叠合法:

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若端点B在线段CD上,则得到线段AB小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度量法:

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量得AB=5cm,CD=5cm,所以AB=CD.(或ABCD)

(二)线段的画法

1.这里有一条线段,要知道它的长度,该怎么测量?

教师讲解:

把线段的一个端点A对准直尺0刻度线,读出另一个端点B所对直尺的刻度就是线段的长度.

2.同学们已经会度量线段的长度,现在老师要同学们画一条3.5cm长的线段,会不会画?

你准备怎样画?

学生相互讨论一下后交流汇报.

(1)定点(定位置)画线段;

(2)找点(板书);

(3)连线.

3.在练习本上画一条4.5cm长的线段,巩固画线段的方法.

4.提出数与形的问题:

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以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5.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

(1)直接用刻度尺;

(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6.这里有一条线段,不用刻度尺怎样作一条线段等于这条线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联想叠合法寻找方法,然后教师演示做法)

(三)线段的性质

1.阅读教材第70页做一做.

学生分组讨论:

(教材第71页练习)从学校到家有四条道路,如果要你选择,你走哪条路?

为什么?

在小组活动中,让他们猜一猜,动动手,再让学生说一说比较的方法.

2.归纳线段的性质: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画图说明).

3.两点的距离: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四)讲解例题

已知线段a,作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

(启发引导学生画出图形,并写出作法)

体会比较线段长短的意义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在发现诸多结论后,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概括.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让学生感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事实.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教材第71页习题A组第2题

四、课堂小结,提炼观点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教材第71页习题A组第1题,B组第1,2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2.3 线段的长短

1.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叠合法 度量法

2.线段的画法

3.线段的性质

2.4 线段的和与差

【教学目标】

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并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

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难点:

线段中点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数(如有理数)可以相加减,那么作为几何图形的线段是否可以相加减呢?

采用类比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新概念.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C,使BC=1.5cm,你认为线段AC和AB,BC有怎样的关系?

作图如下:

由图可知:

AB+BC=1+1.5=2.5(cm)=AC,所以线段是可以相加的.

2.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cm,你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关系?

作图如下:

由图可知:

MN-MP=3-2=1(cm)=PN,所以线段是可以相减的.

经过作图、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线段是可以进行加减的.

练习:

看图用线段填空.

(1)AB+BC=________;

(2)DA=DC+________;

(3)CD=AD-________;

(4)BD=CD+________=A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