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534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6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汽车基础知识精简版文档格式.docx

第二节汽车的总体构造

  汽车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1.发动机

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

其作用是使燃料燃烧产生动力,然后通过底盘的传动系驱动车轮使汽车行驶。

发动机主要有汽油机和柴油机两种。

汽油发动机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气机构和燃料供给系、冷却系、润滑系、点火系、起动系组成

柴油发动机的点火方式为压燃式,所以无点火系。

2.底盘

底盘作用是支承、安装汽车发动机及其各部件、总成,形成汽车的整体造型,并接受发动机的动力,使汽车产生运动,保证正常行驶。

底盘由传动系、行驶系、转向系和制动系四部分组成。

3.车身

车身安装在底盘的车架上,用以驾驶员、旅客乘坐或装载货物。

轿车、客车的车身一般是整体结构,货车车身一般是由驾驶室和货箱两部分组成。

4.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由电源和用电设备两大部分组成。

电源包括蓄电池和发电机。

用电设备包括发动机的起动系、汽油机的点火系和其它用电装置。

第三节汽车的主要特征参数和技术特性

  汽车的主要特征和技术特性随所装用的发动机类型和特性的不同,通常有以下的结构参数和性能参数。

  1.整车装备质量(kg):

汽车完全装备好的质量,包括润滑油、燃料、随车工具、备胎等所有装置的质量。

  2.最大总质量(kg):

汽车满载时的总质量。

  3.最大装载质量(kg):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的最大装载质量。

  4.最大轴载质量(kg):

汽车单轴所承载的最大总质量。

与道路通过性有关。

  5.车长(mm):

汽车长度方向两极端点间的距离。

  6.车宽(mm):

汽车宽度方向两极端点间的距离。

  7.车高(mm):

汽车最高点至地面间的距离。

  8.轴距(mm):

汽车前轴中心至后轴中心的距离。

  9.轮距(mm):

同一车轿左右轮胎胎面中心线间的距离。

  10.前悬(mm):

汽车最前端至前轴中心的距离。

  11.后悬(mm):

汽车最后端至后轴中心的距离。

  12.最小离地间隙(mm):

汽车满载时,最低点至地面的距离。

  13.接近角(°

):

汽车前端突出点向前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14.离去角(°

汽车后端突出点向后轮引的切线与地面的夹角。

  15.转弯半径(mm):

汽车转向时,汽车外侧转向轮的中心平面在车辆支承平面上的轨迹圆半径。

转向盘转到极限位置时的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

  16.最高车速(km/h):

汽车在平直道路上行驶时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17.最大爬坡度(%):

汽车满载时的最大爬坡能力。

  18.平均燃料消耗量(L/100km):

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每百公里平均燃料消耗量。

  19.车轮数和驱动轮数(n×

m):

车轮数以轮毂数为计量依据,n代表汽车的车轮总数,m代表驱动轮数。

第一章传动系统

第一节传动系统概述

  传动系的基本功用是将发动机发出的动力传给汽车的驱动车轮,产生驱动力,使汽车能在一定速度上行驶。

  对于前置后驱的汽车来说,发动机发出的转矩依次经过离合器、变速箱、万向节、传动轴、主减速器、差速器、半轴传给后车轮,所以后轮又称为驱动轮。

驱动轮得到转矩便给地面一个向后的作用力,并因此而使地面对驱动轮产生一个向前的反作用力,这个反作用力就是汽车的驱动力。

汽车的前轮与传动系一般没有动力上的直接联系,因此称为从动轮。

  传动系的组成和布置形式是随发动机的类型、安装位置,以及汽车用途的不同而变化的。

例如,越野车多采用四轮驱动,则在它的传动系中就增加了分动器等总成。

而对于前置前驱的车辆,它的传动系中就没有传动轴等装置。

第二节传动系的布置型式

机械式传动系常见布置型式主要与发动机的位置及汽车的驱动型式有关。

可分为:

1.前置前驱—FR:

即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

这是一种传统的布置型式。

国内外的大多数货车、部分轿车和部分客车都采用这种型式。

2.后置后驱—RR:

即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

在大型客车上多采用这种布置型式,少量微型、轻型轿车也采用这种型式。

发动机后置,使前轴不易过载,并能更充分地利用车箱面积,还可有效地降低车身地板的高度或充分利用汽车中部地板下的空间安置行李,也有利于减轻发动机的高温和噪声对驾驶员的影响。

缺点是发动机散热条件差,行驶中的某些故障不易被驾驶员察觉。

远距离操纵也使操纵机构变得复杂、维修调整不便。

但由于优点较为突出,在大型客车上应用越来越多。

3.前置前驱—FF:

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

这种型式操纵机构简单、发动机散热条件好。

但上坡时汽车质量后移,使前驱动轮的附着质量减小,驱动轮易打滑;

下坡制动时则由于汽车质量前移,前轮负荷过重,高速时易发生翻车现象。

现在大多数轿车采取这种布置型式。

4.越野汽车的传动系

越野汽车一般为全轮驱动,发动机前置,在变速箱后装有分动器将动力传递到全部车轮上。

目前,轻型越野汽车普遍采用4×

4驱动型式,中型越野汽车采用4×

4或6×

6驱动型式;

重型越野汽车一般采用6×

6或8×

8驱动型式。

第三节离合器

离合器位于发动机和变速箱之间的飞轮壳内,用螺钉将离合器总成固定在飞轮的后平面上,离合器的输出轴就是变速箱的输入轴。

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驾驶员可根据需要踩下或松开离合器踏板,使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和逐渐接合,以切断或传递发动机向变速器输入的动力。

离合器接合状态离合器切断状态

  离合器的功用主要有:

  1.保证汽车平稳起步

离合器分离状态

  起步前汽车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发动机与变速箱是刚性连接的,一旦挂上档,汽车将由于突然接上动力突然前冲,不但会造成机件的损伤,而且驱动力也不足以克服汽车前冲产生的巨大惯性力,使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而熄火。

如果在起步时利用离合器暂时将发动机和变速箱分离,然后离合器逐渐接合,由于离合器的主动部分与从动部分之间存在着滑磨的现象,可以使离合器传出的扭矩由零逐渐增大,而汽车的驱动力也逐渐增大,从而让汽车平稳地起步。

  2.便于换档

  汽车行驶过程中,经常换用不同的变速箱档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驶条件。

如果没有离合器将发动机与变速箱暂时分离,那么变速箱中啮合的传力齿轮会因载荷没有卸除,其啮合齿面间的压力很大而难于分开。

另一对待啮合齿轮会因二者圆周速度不等而难于啮合。

即使强行进入啮合也会产生很大的齿端冲击,容易损坏机件。

利用离合器使发动机和变速箱暂时分离后进行换档,则原来啮合的一对齿轮因载荷卸除,啮合面间的压力大大减小,就容易分开。

而待啮合的另一对齿轮,由于主动齿轮与发动机分开后转动惯量很小,采用合适的换档动作就能使待啮合的齿轮圆周速度相等或接近相等,从而避免或减轻齿轮间的冲击。

离合器结合状态

  3.防止传动系过载

  汽车紧急制动时,车轮突然急剧降速,而与发动机相连的传动系由于旋转的惯性,仍保持原有转速,这往往会在传动系统中产生远大于发动机转矩的惯性矩,使传动系的零件容易损坏。

由于离合器是靠磨擦力来传递转矩的,所以当传动系内载荷超过磨擦力所能传递的转矩时,离合器的主、从动部分就会自动打滑,因而起到了防止传动系过载的作用。

第四节变速箱

  变速箱是汽车传动系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

  它的功用是:

1.在较大范围内改变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和汽车驱动轮上扭矩的大小。

  由于汽车行驶条件不同,要求汽车行驶速度和驱动扭矩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

例如在高速路上车速应能达到100km/h,而在市区内,车速常在50km/h左右。

空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行驶阻力很小,则当满载上坡时,行驶阻力便很大。

而汽车发动机的特性是转速变化范围较小,而转矩变化范围更不能满足实际路况需要。

2.实现倒车行驶

  汽车发动机曲轴一般都是只能向一个方向转动的,而汽车有时需要能倒退行驶,因此,往往利用变速箱中设置的倒档来实现汽车倒车行驶。

3.实现空档

  当离合器接合时,变速箱可以不输出动力。

例如可以保证驾驶员在发动机不熄火时松开离合器踏板离开驾驶员座位。

  变速箱由变速传动机构和变速操纵机构两部分组成。

变速传动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转矩和转速的数值和方向;

操纵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控制传动机构,实现变速器传动比的变换,即实现换档,以达到变速变矩。

机械式变速箱主要应用了齿轮传动的降速原理。

简单的说,变速箱内有多组传动比不同的齿轮副,而汽车行驶时的换档行为,也就是通过操纵机构使变速箱内不同的齿轮副工作。

如在低速时,让传动比大的齿轮副工作,而在高速时,让传动比小的齿轮副工作。

 

第五节分动器

  越野车需要经常在坏路和无路情况下行驶,尤其是军用汽车的行驶条件更为恶劣,这就要求增加汽车驱动轮的数目,因此,越野车都采用多轴驱动。

例如,如果一辆前轮驱动的汽车两前轮都陷入沟中(这种情况在坏路上经常会遇到),那汽车就无法将发动机的动力通过车轮与地面的磨擦产生驱动力而继续前进。

而假如这辆车的四个轮子都能产生驱动力的话,那么,还有两个没陷入沟中的车轮能正常工作,使汽车继续行驶。

  分动器的功用就是将变速器输出的动力分配到各驱动桥,并且进一步增大扭矩。

分动器也是一个齿轮传动系统,它单独固定在车架上,其输入轴与变速器的输出轴用万向传动装置连接,分动器的输出轴有若干根,分别经万向传动装置与各驱动桥相连。

  大多数分动器由于要起到降速增矩的作用而比变速箱的负荷大,所以分动器中的常啮齿轮均为斜齿轮,轴承也采用圆锥滚子轴承支承。

第二章行驶系

第一节概述

  从发动机发出的功率辗转经过飞轮、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差速器、半轴,传到了车轮,车终于能动了。

本教程也进入了一个有点复杂的内容--行驶系。

让我们由简到繁,慢慢道来。

  先想象一个只有两根横梁的梯子,让我们把横梁换成两根车轴,再安上四个轱辘,于是,一个最简单的能被称为“车”的东西产生了,这就是行驶系。

那两根横梁就是车桥(装着驱动轮的车桥就是驱动桥),两根纵梁就是车架(或就叫纵梁也成)。

车桥的两端装着轮子,而车架上则安放着几乎所有其他东西——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构(方向盘和转向机)、人、行李以及把这一切包裹起来的活动房子--车身。

车桥和轮子在颠簸的路面上欢快地跳跃着,我们当然不希望车身也如此活跃,因此车桥和车架之间要用一种弹性结构连接在一起,这就是悬架系统,它包括能让车身不停颤动的弹簧和让这种颤动能尽快停下来的阻尼装置——减震器。

好啦,我们已经知道行驶系的四大主要部分了:

车轮、车桥、车架和悬架。

下面就让我们分别探讨一下它们各自功能和结构

第二节车桥

  前面讲过,车桥通过悬架和车架(或车身)相连,两端连接车轮。

车桥可以是整体式的,有如一个巨大的杠铃,两端通过悬架系统支撑着车身,因此整体式车桥通常与非独立悬架配合;

车桥也可以是断开式的,象两把雨伞插在车身两侧,再各自通过悬架系统支撑车身,所以断开式车桥与独立悬架配用。

  根据驱动方式的不同,车桥也分成转向桥、驱动桥、转向驱动桥和支持桥四种。

其中转向桥和支持桥都属于从动桥。

大多数汽车采用前置后驱动(FR),因此前桥作为转向桥,后桥作为驱动桥;

而前置前驱动(FF)汽车则前桥成为转向驱动桥,后桥充当支持桥。

  转向桥的结构基本相同,由两个转向节和一根横梁组成。

如果把横梁比做身体,转向节就是他左右摇晃的脑袋,脖子就是我们常说的主销,车轮就装在转向节上,仿佛脑袋上带了个草帽。

不过,行驶的时候草帽转,脑袋却不转,中间用轴承分隔开,脑袋只管左右晃动。

脖子——主销是车轮转动的轴心,这个轴的轴线并非垂直于地面,车轮本身也不是垂直的,我们将在车轮定位一节具体论述。

  转向驱动桥与转向桥的区别就是一切都是空心的,横梁变成了桥壳,转向节变成了转向节壳体,因为里面多了根驱动轴。

这根驱动轴因被位于桥壳中间的差速器一分为二,而变成了两根半轴。

两个草帽也不是简单地套在脑袋上,还要与里面的两根半轴直接相连。

半轴在“脖子”的位置也多了一个关节——万向节,因此半轴也变成了两部分,内半轴和外半轴。

第三节车轮及车轮定位

(一)

上一节讲到转向轮的转向轴心——主销并非垂直于地面,而是朝两个方向产生倾角,即主销内倾角和主销后倾角。

车轮本身也有一个外倾角和前束。

先说主销后倾角。

站在车身左侧,观察车的左前轮,我们会发现主销是向后倾倒的。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主销的延长线与地面的交点在车轮触地点的前面。

  这种设计是为了使车轮在滚动的过程中保持稳定,不致左右摇摆。

我们不作过多的理论解释,只举一个例子:

也许有的读者小时候玩过推铁环的游戏,我们用一个头部带圈的长铁杆从后面推一个大铁环使其滚动,由于铁环很容易翻倒而使得这个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推法,让铁杆与铁环的接触点在铁环与地面接触点的前面,我们会发现这样做使得这个游戏的挑战性大大降低了,铁环不再那么容易晃动甚至翻倒了。

这就是主销后倾角的妙用。

  下面再看看主销内倾角。

站在车的后部,观察车的右前轮,我们发现主销向左倾倒,也即向内侧倾倒。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转弯的时候让车轮产生倾斜。

还是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我们在骑自行车拐弯的时候,会自然地将车子向所转的方向倾斜,让车轮与地面有一个夹角,学过物理的人知道,这样做是为了产生足够的向心力。

汽车也是一样,右侧车轮在右转弯的时候在主销内倾角和后倾角的共同作用下会向右侧倾倒,而左侧车轮虽也有主销内倾角,却不会向左侧倾倒,因为还有主销后倾角,把它又拉了回来,甚至也能向右微微倾斜。

不仅如此,两侧车轮的转动还使右侧车身降低,左侧车身抬高,整个车身也向右倾斜,于是产生了足够的向心力。

第四节车轮与车轮定位

(二)

的主销后倾和内倾两个角度以保证汽车稳定直线行驶外,车轮中心平面也不是垂直于地面的,而是向外倾斜一个角度,称为车轮外倾角。

因为假如空车时车轮正好垂直于地面,则满载时,车桥因受压产生变形,中间下沉,两端上翘,车轮便随之变为内倾,这样将加速轮胎的磨损。

另外,内倾的车轮从两端向内挤压轮毂上的轴承,加重了它的负荷,降低了使用寿命。

因此在安装车轮时要预先使车轮有一定的外倾,这也使其与拱行路面相适应。

  车轮有了外倾以后,在滚动时就会导致两侧车轮向外滚开。

由于转向横拉杆和车桥的约束使车轮不可能向外滚开,于是车轮在无法按照自己的预想轨迹滚动的情况下,势必产生横向滑动,从而加重了轮胎的磨损。

为了消除这种不良影响,在安装车轮时,使汽车两前轮并不平行,俯视车轮,会发现两前轮就象人的内八字脚一样。

这称为车轮前束。

  在外倾角和前束的共同作用下车轮基本上可以沿直线滚动而没有什么横向影响了。

以上就是车轮定位的四个要素:

主销后倾角、主销内倾角、车轮外倾角和车轮前束。

第五节悬架系统

  前悬架系统

  前悬架目前基本上都采用独立悬架系统,即左右两个车轮各自独立地通过悬挂装置与车体相连,也就意味着可以各自独立地上下跳动。

悬架系统由连杆机构和弹簧、减震器组成三角形、四边形或其它形状的连接方式以固定车轮与车身的相对位置,在弹簧的作用下使车轮可以相对车身上下运动。

最常见的有双横臂式和麦佛逊(又称滑柱摆臂式)。

双横臂式悬架由上短下长两根横臂连接车轮与车身,两根横臂都非真正的杆状,而是大体上类似英文字母Y或C,这样的设计既是为了增加强度,提高定位精度,也为减震器和弹簧的安装留出了空间和安装位置。

同时,下横臂的长度较长,且与车轮中心大致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车轮跳动导致下横臂摆动时,不致产生太大的摆动角,也就保证了车轮的倾角不会产生太大变化。

这种结构比较复杂,但经久耐用,同时减震器的负荷小,寿命长。

麦弗逊式双横臂式

  滑柱摆臂式悬架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只有下横臂和减震器-弹簧组两个机构连接车轮与车身,它的优点是结构简单,重量轻,占用空间小,上下行程长等。

缺点是由于减震器——弹簧组充当了主销的角色,使它同时也承受了地面作用于车轮上的横向力,因此在上下运动时阻力较大,磨损也就增加了。

且当急转弯时,由于车身侧倾,左右两车轮也随之向外侧倾斜,出现不足转向,弹簧越软这种倾向越大。

  后悬架系统

  后悬架系统的种类比前悬架要多,原因之一是驱动方式的不同决定着后车轴的有无,也与车身重量有关。

主要有连杆式和摆臂式两种。

  连杆式主要是在FR驱动方式,并且后车轴左右一体化(与中间的差速器刚性连接)的情况下使用的,过去多采用钢板弹簧支撑车身,现在从提高行车平顺性考虑,多使用连杆式和后面要说的摆臂式,并且使用平顺性好的螺旋弹簧。

连杆在左右两侧各有一对,分为上拉杆和下拉杆,作为传递横向力(汽车驱动力)的机构,通常再与一根横向推力杆一起组成五连杆式构成。

横向推力杆一端连接车身,一端连接车轴,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车轴(或车身)横向窜动。

当车轴因颠簸而上下运动时,横向推力杆会以与车身连接的接点为轴做画圆弧的运动,如果摆动角度过大会使车轴与车身之间产生明显的横向相对运动,与下摆臂的原理类似,横向推力杆也要设计得比较长,以减小摆动角。

  连杆式悬架与车轴形成一体,弹簧下方质量大,且左右车轮不能独立运动,所以颠簸路面对车身产生的冲击能量比较大,平顺性差。

因此采用了摆臂方式,这种方式是仅车轴中间的差速器固定,左右半轴在差速器与车轮之间设万向节,并以其为中心摆动,车轮与车架之间用Y型下摆臂连接。

“Y”的单独一端与车轮刚性连接,另外两个端点与车架连接并形成转动轴。

根据这个转动轴是否与车轴平行,摆臂式悬架又分为全拖动式摆臂和半拖动式摆臂,平行的是全拖动式,不平行的叫半拖动式。

第六节弹簧和减振器

(一)

弹簧

  螺旋弹簧:

是现代汽车上用得最多的弹簧。

它的吸收冲击能力强,乘坐舒适性好;

缺点是长度较大,占用空间多,安装位置的接触面也较大,使得悬架系统的布置难以做到很紧凑。

由于螺旋弹簧本身不能承受横向力,所以在独立悬架中不得不采用四连杆螺旋弹簧等复杂的组合机构。

出于乘坐舒适性的考虑,我们希望对于频率高且振幅小的地面冲击,弹簧能表现得柔软一点,而当冲击力大时,又能表现出较大的刚性,减小冲击行程,因此需要弹簧同时具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刚度。

可采用钢丝直径不等的弹簧或螺距不等的弹簧,它们的刚度随负载的增加而增加。

  钢板弹簧:

多用于厢式车及卡车,由若干片长度不同的细长弹簧片组合而成。

它比螺旋弹簧结构简单,成本低,可紧凑地装配于车身底部,工作时各片间产生摩擦,因此本身具有衰减效果。

但如果产生严重的干摩擦,就会影响吸收冲击的能力。

重视乘坐舒适性的现代轿车很少使用。

扭杆弹簧:

是利用具有扭曲刚性的弹簧钢制成的长杆。

一端固定于车身,一端与悬架上臂相连,车轮上下运动时,扭杆发生扭转变形,起到弹簧的作用。

  气体弹簧:

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代替金属弹簧。

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具有可变的刚度,随气体的不断压缩渐渐增加刚度,且这种增加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而不象金属弹簧是分级变化的。

它的另一个优点是具有可调整性,即弹簧的刚度和车身的高度是可以主动调节的。

  通过主副气室的配合使用,使弹簧可以处在两种刚度的工作状态下:

主副气室同时使用,气体容量变大,刚度变小,反之(只使用主气室)则刚度变大。

气体弹簧刚度由计算机控制,在汽车高速、低速、制动、加速以及转弯等状态下,根据所需刚度进行调节。

气体弹簧也有弱点,靠压力变化控制车高必须装备气泵,还有各种控制附件,如空气干燥器,如保养不善会使系统内部生锈发生故障。

另外如果不同时采用金属弹簧,一旦发生漏气,汽车将无法行驶。

第七节弹簧和减振器

(二)

弹簧虽然可以减轻道路对车身的冲击,但如果不让它的振动尽快停下来,我们乘坐的将是一辆跳个不停的汽车。

因此,要在弹簧运动的过程中加上一定的阻力(学名叫做阻尼),使弹簧的振动迅速衰减。

减振器就是这个阻尼设备。

减振器的结构是带有活塞的活塞杆插入筒内,在筒中充满油。

活塞上有节流孔,使得被活塞分隔出来的两部分空间中的油可以互相补充。

阻尼就是在具有粘性的油通过节流孔时产生的,节流孔越小,阻尼力越大,油的黏度越大,阻尼力越大。

如果节流孔大小不变,当减振器工作速度快时,阻尼过大会影响对冲击的吸收。

因此,在节流孔的出口处设置一个圆盘状的板簧阀门,当压力变大时,阀门被顶开,节流孔开度变大,阻尼变小。

由于活塞是双向运动的,所以在活塞的两侧都装有板簧阀门,分别叫做压缩阀和伸张阀。

 减振器按其结构可分为双筒式和单筒式。

双筒式是指减振器有内外两个筒,活塞在内筒中运动,由于活塞杆的进入与抽出,内筒中油的体积随之增大与收缩,因此要通过与外筒进行交换来维持内筒中油的平衡。

所以双筒减振器中要有四个阀,即除了上面提到的活塞上的两个节流阀外,还有装在内外筒之间的完成交换作用的流通阀和补偿阀。

  与双筒式相比,单筒式减振器结构简单,减少了一套阀门系统。

它在缸筒的下部装有一个浮动活塞,(所谓浮动即指没有活塞杆控制其运动),在浮动活塞的下面形成一个密闭的气室,充有高压氮气。

上面提到的由于活塞杆进出油液而造成的液面高度变化就通过浮动活塞的浮动来自动适应之。

除了上面所述两种减振器外,还有阻力可调式减振器。

它可通过外部操作来改变节流孔的大小。

最近的汽车将电子控制式减振器作为标准装备,通过传感器检测行驶状态,由计算机计算出最佳阻尼力,使减振器上的阻尼力调整机构自动工作。

第八节轮胎

 我们这里讨论的基本上是以目前最常用的无内胎轮胎,即通常所谓的真空胎为对象。

  轮胎的结构分为三部分:

胎体、帘布、外胎面。

  胎体较柔软,外胎面刚性较大,中间的帘线起到加强胎体强度和定型的作用,多加以金属丝提高轮胎的弹力性能。

  轿车轮胎大致分为子午线轮胎和斜线轮胎。

斜线轮胎的帘线按斜线交叉排列,故而得名。

胎体构成了轮胎的基本骨架,从外胎面到胎侧的柔软度是一致的。

虽然斜线轮胎的噪音小,外胎面柔软,低速行驶时乘坐舒适性好,且价格便宜,但其综合性能不如子午线轮胎,汽车厂家都是以子午线轮胎为前提研制新车的,随着子午线轮胎的不断改进,斜线轮胎将基本上被淘汰。

  子午线轮胎的帘布层相当于轮胎的基本骨架,其排列方向与轮胎子午断面一致,由于行驶时轮胎要承受较大的切向作用力,为保证帘线的稳固,在其外部又有若干层由高强度、不易拉伸的材料制成的带束层(又称箍紧层),其帘线方向与子午断面呈较大的交角(70-75度),材料多选用玻璃纤维、聚酰胺纤维或钢丝等高强度材料,既起到固定帘线的作用,同时利用束带来提高胎面的刚性。

轮胎侧面的刚性小于胎面的刚性,所以在转弯时轮胎侧面因受地面横向力作用发生变形,从而保证了外胎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