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民的群体极化文档格式.docx
《论网民的群体极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民的群体极化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介绍遇袭事件中群体极化的表现特征。
第二部分将结合例子从三个方面分析现状的形成因素。
第三部分则探讨了在当下应该如何引导群体极化。
关键词:
网民;
群体极化;
网络暴力;
网络舆论;
方舟子遇袭
Abstract
Today,theInternettidewithunimaginablespeedsandirreversiblemomentumsweepingtheglobe.Therapiddevelopmentofnetworktotheroleofpublicopinionincreasinglyprominent.Networkpublicopinionbringsaboutpositiveand,alsoexistssomeproblems,liketheopiniongeneralization,eccentricity,optionalandimbalance.Ifnotgoodwithguidance,itwilleasytoform“opinionviolence”,affectsocialstability.Itispossibletospreadtoreallife,andcausesomeradicalbehavior,whichisverydetrimentaltosocialstabilityandstatesecurity.Howtocorrectlyunderstandandleadthenetworkpublicopinion,becometheurgentlyresearchanddecodepropositionsinthecurrent.
ThispaperwillcombineFangterroristattacks,divideintothreepartstodiscuss.Thefirstpartwillintroducethegrouppolarizationsymptomaticperformancefromtheterroristattacks.Thesecondpartwillanalysisthecurrentsituationformationfactorsfromthreeaspectswithexamples.Thethirdpartwillbriefanalysisfourproposedpersuasiontacticsaimingatgrouppolarization.
KeyWords:
Netizen;
GroupPolarization;
OpinionViolence;
NetworkPublicOpinion;
FangTerroristAttacks
(一)挺方派..................................................................2
(二)中立方..................................................................3
(三)挺肖派..................................................................3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因素......................................................4
(一)监督缺失的群体心理:
网民责任意识淡泊...................................4
引言
近年来,网络传播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尤其是网络舆论,对网民的影响越来越大。
网络舆论这把双刃剑,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非理性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产生诸多不良后果。
而网络舆论的主体——网民的群体极化也就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
2000年方舟子创办中文网上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立此存照”,揭露了多起科学界、教育界等领域的腐败现象,被称为“打假斗士”。
2001年,肖传国以“昏教授”的网名发帖,质疑方舟子打假的严谨性,并控告方舟子涉嫌抄袭。
2005年9月14日,方舟子指出“肖氏反射弧”未获国际公认,并对其治疗效果表示怀疑。
当时,肖传国参与申报中科院院士补选并落选。
肖不胜愤慨,以侵犯名誉权为名五次起诉了方舟子,其中三次起诉地点在武汉,另外两次在北京。
在法院的判决中,肖传国有胜诉,也有败诉。
2006年7月,武汉市江汉区法院判决肖传国胜诉,令方舟子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3万元。
胜诉之后,肖传国又在北京将方舟子告上法院。
不过,北京的诉讼最终以肖传国败诉告终。
判决一出,在学术界掀起轩然大波,形成挺方派与挺肖派两个阵营,并以博客、微博的形式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网络口水大战。
2010年8月29日傍晚,方舟子在新浪微博中透露,他在北京住所附近遭歹徒袭击受伤。
该微博以方舟子的爱人名义发表,“我是方舟子的爱人,代替他发布这条微博。
刚才在北京住所附近,方舟子遭到两个埋伏歹徒的辣椒水和铁锤袭击,受轻伤。
方舟子两袖清风,铁骨铮铮,为民除害,无怨无悔,更无所畏惧。
期待北京警方早日缉拿凶手,更期待中国社会不再需要方舟子以一己之力抗拒群魔的那一天。
”北京警方成立专案组深入调查,肖传国等四名嫌疑人,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刑事拘留。
案件侦破后,硝烟未散,网上战火越烧越旺。
挺方派高呼“大快人心”,痛斥肖传国“争名夺利,斯文扫地”。
挺肖派对侦破结论不以为然,继续力挺肖传国。
“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这一概念是美国当代法哲学家、芝加哥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指出:
“群体极化的定义极其简单:
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他注意到:
“在网络和新的传播技术的领域里,志同道合的团体会彼此进行沟通讨论,到最后他们的想法和原先一样,只是形式上变得更极端了。
”
他还提出:
“群体极化正发生在网络上……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
持续暴露于极端的立场中,听取这些人的意见,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
各种原来无既定想法的人,因为所见不同,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一、方舟子事件中网络群体极化的表现特征
纵观2010年的网络热点“我爸是李刚”,“方舟子遇袭”,“腾讯与360互相攻击”,“唐骏‘学历门’”等无疑占据了网络媒体大头条。
这些热点案件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即成为舆论风暴中心,公众由此对热点案件真相给予极大的关注,“群体极化”在此时应运而生了。
群体极化现象的展开过程有两个方面,首先,在群体内讨论的论据非常有限,而且很容易被扭曲到别的方向,如果团体成员已经倾向于某个方向,他们会往这个方向提供更多的佐证,其结果就会让一开始的倾向再往前跨一步。
其次,群体极化还和社会比较有关,人们希望获得其他人的赞同,特别是基于某事件的意见领袖的赞同,就会自动调整自己的立场以符合主流方向。
2010年9月21日20点,自腾讯网的一篇评论《北京警方称方舟子遇袭案告破主要疑犯被抓获》的发布后,从当天20:
33到2010年10月18日11:
03,已有5523条跟帖评论。
笔者根据这些跟帖评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果:
《北京警方称方舟子遇袭案告破主要疑犯被抓获》
态度
支持方舟子
中立
反对方舟子
帖数
4527
208
788
所占比例
82.0%
3.8%
14.2%
表1:
方舟子遇袭事件跟帖评论抽样分析
在这些占据绝大部分的表示强烈不满的意见跟帖中,对双方当事人指责怪罪、谴责谩骂与进行人身攻击的又占据了绝大多数。
笔者发现其中4527人支持以方舟子为首的打假派,208人持中立态度,788人反对方舟子的打假行为。
788条反对方舟子行为的言论,大多是指责辱骂,此时的网络平台俨然成为了一个充满硝烟的战场。
由此一个帖子就可引出这么大的议论,更何况是浩渺的网络世界。
虽偶尔有理性声音出现,也会立即被更为激烈的批评所淹没。
“群体极化”在此时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笔者根据网友的这些观点言论,将网民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了分类,分为“挺方派”、“中立方”和“挺肖派”三种舆论阵营。
下面将对这三种不同的态度进行分析。
(一)挺方派
挺方派力挺方舟子,大力支持他的打假行为。
“挺方派”的代表人物有因反伪科学和揭露伪气功、假神医等而被誉为“反伪科学斗士”的司马南,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柴静,以及曾因2003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被誉为“战地玫瑰”的凤凰卫视主持人闾丘露薇等著名媒体人。
司马南在微博中说到,方舟子是当代勇士,扮演着科学啄木鸟的角色,捍卫着社会的正义,艰难地守着社会良知的底线。
方舟子的遇袭,不止是他个人的悲剧。
柴静则表示,方舟子行文说话风格有争议,观点并不代表正确,但唯有更精确的事实才能辩驳他,唯有如此辩驳,才能保证科学本身“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自由。
闾丘露薇也发表微博支持方舟子,她指出,公民被打,执法机构都有责任调查,缉拿凶手,司法机构都有责任给予违法者法律制裁,方舟子因为他一直做的事情被打,很明显是属于公共事件,更需要给公众一个真相。
从现象上看,这是一起“以暴易暴”的悲剧,但从本质上讲,根本就是以“显暴力”对付“隐暴力”。
“显暴力”在身上留下几处皮外伤,过几天就好;
隐形的网络暴力会让一个人身败名裂,如肖传国就因此而受到法律制裁。
(二)中立方
中立方持中立态度,不表明支持哪一方。
方、肖之争,起初只是学术之争。
科学不怕质疑,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质疑,科学才能成熟和发展。
问题是,由于怨恨情绪渐渐地弥漫开来,成为压倒一切的力量,终于让法律判决代替了舆论的真假之辩。
在这起事件中,群体极化成了网络暴力的催化剂。
方舟子遇袭案件侦破后,对立的双方还在继续谩骂,把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满,撒在当事人的身上。
让笔者庆幸的是,在这些被愤怒冲昏头脑的网民中,还存在着相对理智的中立方。
这些人用理智的态度看待问题,用客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认为:
“造假腐败”跟“非完人瑕疵”要分清,打假英雄跟哗众取宠苍蝇要辨明。
不能将“造假腐败”跟“非完人瑕疵”混淆不清,不能将打假英雄跟哗众取宠苍蝇混为一谈,不能将芸芸众生蒙得晕头转向。
对于方舟子的人格与打假行为必须是分开评论的,不能因为他的学术打假,而认为他的做人有问题。
他们也同样认为不能指责谩骂肖传国,更不能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而应采取理性温和的态度思考这件事情。
属于中间派的这些网民们,处在群体极化现象如此严重的浩渺网络中还能保持一份中立理智的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三)挺肖派
挺肖派质疑方舟子,怀疑其言论的真实性与证据是否确凿。
方、肖之争与方舟子遇袭,其实是典型的网络暴力向现实的延伸。
起初只是两个人的网上争论,后来发展到两大阵营之间的较量;
先是虚拟世界的口水大战,后来发展到现实空间的真拳实脚,演变为血案。
上文表1例子中网友的跟帖语言免不了一些激进偏执。
这里摘录几条网友的回复,如“砍死方舟子,为民除害”,“方舟子其实也不是什么好货色”,“方骗子拿着美国佬的薪水,为了他主子的利益,到处招摇撞骗,十恶不赦!
人人得以诛之!
”等等。
网民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泄愤,把心中的苦水、想要说的话用文字形式发表在这里,网络成了收集愤懑的置纳盒。
人们普遍有从众倾向,并希望自己的表现更为突出,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把原有的观点推向了极端。
在网络传播中,数量庞大的人群很容易卷入到某个讨论之中,个体行为被影响,个体行为能量被聚合,迅速超过临界水平。
于是,一些普通新闻和个别现象,会在网络传播中被大大地加重份量。
网络恶搞、网络暴力及网络色情的不断升级,都有这种群体极化效应的因素。
网上出现的一些负面东西,本来也属于正常现象。
然而,如果网民行为缺乏引导,甚至有心人推波助澜,就会助长网络极化情绪,使之演变为恶俗、暴力,严重污染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网络群体极化的形成因素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民可以自由发表评论。
但为数众多的无理谩骂之词,只能表现出发帖人的个人偏见和非理性。
对于同一事件,有的网友彬彬有礼,谦恭有加;
有的动辄牛气冲天,火冒三丈。
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
其实,网民的群体极化倾向,折射了网民的心理需求。
(一)监督缺失的群体心理:
网民责任意识淡泊
互联网是个虚拟世界,人们的真实身份被各式各样的符号所替代。
在网络空间,网民的身份被数字化了,虚拟性和匿名性合二为一,削减了信息传播者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网民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作,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的规范,放纵自己的言行。
网民责任意识淡泊是监督缺失的群体心理的表现之一。
在网络交互性和复杂性的环境下,由于缺乏必要的网络监督与控制机制,使得网民在个体身份模糊的状态下迷失本身。
群体中的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
孤立的他可能是个有教养的个人,但在群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即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得身不由己,残暴而狂热。
完全脱离了现实责任的束缚,导致舆论表达更加赤裸,无所顾及。
在科学网,一位署名为曹天德的网友在其博客发表了一篇文章《方舟子啊,得饶人处且饶人!
》。
作者的观点主要是反对方舟子的打假行为,认为其需多点宽容,多点人道。
后面有27条网友跟帖回复,文章内容加上标题才短短375个字。
笔者注意到一个ID为“fly飞翔”的网友说道:
“屁。
本文作者真是糊涂到顶,在我看来,就是要痛打这种落水狗,否则一旦得势它们还会龇着牙继续作恶。
作为大学教师我都看不下去了。
Iwannafuck肖。
”教师是一项神圣的职位,生活中以身作则的大学教师很少会在公众场合这么说粗话的,为什么这位“fly飞翔”会在此口出狂言?
因为他用的是一个ID,一个现实社会中不存在的身份,就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他才可以在此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在群体成员讨论及做出决定的情况下,最终的责任是由整个群体承担的,因而责任更加分散,个人承担的责任也愈来愈小,甚至没有。
“群体极化”也就更容易发生。
(二)网络传播信息窄化:
群体内高度同质
网络社区接入的自由性和便捷性,使得每个人能够很容易地参与到其喜欢的群体之中去。
大多网站是按照不同的意见倾向和趣味取向分门别类的,网民拥有自主选择权。
很少有网民进入观点与自己相左的网站,因为那必须顶着巨大的压力与风险。
因此,在某一网站所聚集的网民具有较大的同质性,他们很容易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见解有共同之处的帖子,从而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
因为没有人知道网络群体的确切规模,置身于其中的网民往往倾向于把意见群体的力量夸大,从而完成自我肯定。
并且这种自我肯定还会很快地被复制,以至于事实本身常常被淹没于口水之中,这样就导致情绪型舆论在网络中不断扩散。
方舟子遇袭事件中,网络论坛中很少有对肖传国等人的同情,相反,却有很多人为方舟子叫好,甚至把他称为“打假斗士”。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数人还是比较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的,他们认为方舟子的打假行为涉及面过广,有点过于夸大严重,侵害到被揭露者的人身权利。
但是当他们看见网络论坛中大多数网民在为方舟子叫好,理性的声音却遭到侮辱谩骂时,便选择了保持沉默,把想要说的话都咽了回去。
这就比如,一件衣服,有一个人说了不好,你再说好,似乎有损于自己的品位;
一种现象,当大家都向一个论点迈进的时候,你最好沿着分支走,另辟蹊径只会令你成为公敌;
一个品牌,如果有一个人说太土了,那么接下来肯定是一片损毁,你都不好拨乱反正;
一个人,如果大家都不待见,你偏去招惹,就是认不清局势。
每个网民在这种信息窄化的环境下都处在一个或几个高度同质的团体当中,他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筛选与过滤的相同论调,单一的信息传播会强化他们自己原有的观点以致走向极端。
(三)选择性的信息获取:
网民缺乏理性思考
网络的超链接使不同网站和相关主题的信息,可以相互链接,网民可以了解关于某一事件的网上信息,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限制,网民一般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站,进行选择性的信息获取,并和具有相同价值观念或兴趣爱好的群体进行探讨。
在探讨中个体为了博得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认同,他们理性的个性消失,形成一种群体性氛围,在这种非理性的群体氛围下,语言和行动相互传染,利用互联网进行情绪宣泄,造成观点的偏狭、无逻辑。
面对互联网中海量信息的轰炸,相当多的网民缺乏驾驭这些信息风暴的能力,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这些信息,茫然而不知所措,致使网民的网络参与经常在人云亦云的盲从中失去理性。
网民缺乏理性的思考,使得他们在获取信息时显得盲目。
此外,群体意见领袖对网民产生高度影响,使之在意见领袖的权威和群体的压力下,即使有不同观点也逐渐改变自己原有的观点,努力与意见领袖、群体保持一致。
在天涯社区一篇《罗彩霞事件的最理性思考》的回帖中,笔者注意到一位ID为hxp1302773网友的看法:
“罗彩霞是谁,老子不懂。
犯罪分子是无辜的,受害人是居心不良的,看看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后果,教出一群黑白不分,善恶不明的垃圾!
老子就站在作者这一边了,怎么样。
”显然地,网友hxp1302773对事件始末不是很清楚,观点言论有失偏颇,他一竿子打死了所有的人,一句话全盘否定了中国的应试教育,只看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没有发现其中的某些长处。
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也是缺乏理性思考的。
看到众多网友站在作者的那一边,于是跟着舆论的方向,使得自己也有了“归宿”,完全是盲从,没有自己的观点立场。
这种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行为,就是造成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网民群体极化的疏导策略
建设和管理网络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
笔者认为,对网民极化现象进行疏导,应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网民自身教育,提升理性
我国网络发展起步晚,网民教育落后,网民信息素养较低,以致许多个人和网络群体参与网络时带有明显的人身攻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任何人都无权将其强加在他人身上。
在发表言论时,要有一定原则,不要口不择言,无所顾忌。
网民应将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引入网络世界,结合网络社会的特殊属性加以改进,使得自身在网络社会中有正确的精神指引,倡导绿色上网、文明上网。
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中的延伸,同样是由“人”构成的。
网民要以道德观念衡量自己的言行,加强自律,以一个文明的网络公民的身份使用网络。
网民除了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外,还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的预见性和洞察力,使得自己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看待各事件。
笔者认为,所有人都必须结合网络的使用,补上思想素质教育这一课。
需要强调的是,对网民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正如“伐木伐根,治水治源”,而网民就是“根”,就是“源”。
当然,网络的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长期工程,这一领域的教育方法还有待探索。
网络浩瀚无涯,网民不计其数。
群体极化效应导致的负面影响的消除、和谐网络舆论世界的构建,必须依靠每一位网民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加强专家、学者对网民的理性引导
信息监管可以直接排除或屏蔽不良言论,但针对某些社会问题的讨论仍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纠正。
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应主动走进网络,在线回答网民提问,并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现场进行解疑释惑,与网民之间进行交流,引导网民更全面的、理性地思考问题。
在适当的时候给广大网民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广大网民实现对信息的辨别真伪,从而正确的引导网络舆论。
专家学者要敏锐地抓住网络信息由争论向暴力转变的苗头,对突发事件和社会热点直陈时弊,主动引导舆论走向。
其次,还应加强对某一讨论问题中群体意见领袖的理性引导。
新华网“发展论坛”和人民网“强国论坛”等知名论坛经过多年发展,都已经成为很有影响的时事论坛,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网友群体,并培养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
利用意见领袖引导网络舆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某一热点事件发生后,专家、学者应对这一群体中的意见领袖进行积极引导,使之了解事实真相,进而影响其中的广大网民。
另外对于极度偏执的非理性网民,应通过设置专职人员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其偏激言论进行反驳。
(三)加强网站的多元化链接和传统媒体的信息引导
基于网络群体内部同质化过高,网站可以进行多元化链接,传播多样化的信息,避免舆论的整齐划一。
比如可以在同一论坛里面就某一事件同时开辟支持方、反对方和中立方的栏目,每个栏目之间相互链接,这样在发表支持观点的同时,反对方和中立方的观点就会出现在网民面前。
在论坛链接内容方面应多链接报道诸如此类事件的相关内容,将其他论坛的相关内容呈现在网民面前,在网站多元链接主体范围方面应链接主流的、权威的官方网站以保证链接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加强传统媒体的信息引导作用,一旦主流媒体出现失语,各种小道消息必然会乘虚而入,并迅速被公众所接受,此后主流媒体发布信息进行补救,必定收效甚微。
因此传统媒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应积极响应,给予及时报道,澄清事实真相,打破谣言。
在“方舟子遇袭事件”中,诸多传统媒体盲目跟进,不仅没有发挥传统媒体应有的引导舆论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推波助澜。
通常我们把平面媒体称为传统媒体,包括电视、报刊、广播三种,而把新兴的网络媒体称为新媒体。
在媒介日益发达的今天,广大新闻从业者利用网络作为新闻获取的信息来源,更要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牢记正确的新闻从业理念,给受众提供准确真实的信息。
总之,通过网站的多元化链接和传统媒体的信息引导,使得网民在得到群体内部认同的同时也能听到反对的声音,看到不同意见,进而可以多角度多方面看问题,换位思考,避免网络信息传播的窄化。
(四)加强网络立法,完善执政程序,健全舆论管理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在网络立法方面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网站监管还有许多薄弱环节,法律制度漏洞和监管缺位使得网络违法事件接连发生。
舆论引导成功与否与舆情发现时间成正比,舆情发现得越早,引导就会越及时,就能取得更好效果。
因此,对于舆情的观察监控和处理协调,是有关部门进行网络民意引导的关键性任务。
只有建立健全网络法规,才能将这项工作继续有效地开展下去,这就需要细化监管任务,明确监管权利和责任,时刻掌握主要网站的民意动向,同时注意力度把握,以免因为监管过度而限制网民言论自由。
网站实行自我监督,具体来讲可以从技术和非技术两个层面进行。
在技术层面对网民发表言论中的关键字进行限制,并在言论提交时,依靠系统进行一些技术过滤和检测,对言论进行严格审查,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