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4849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阅读问答题文档格式.docx

5.“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子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点出“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揭示他学习的勤奋态度。

6.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要诚恳,求学需要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公输》

1.子墨子说“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墨子不是真的要公输盘去杀人,而是设下圈套,诱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进而来反驳他。

2.子墨最终以自己的言行阻止了战争,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对于强大的对手,不仅要在道义上战胜他,还要在实力上战胜他。

3.文中两个“吾不言”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公输盘:

阴险胆怯墨子:

机智镇定

4.“行十日十夜”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即表现出时间的紧急、刻不容缓,又体现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

5.墨子把楚国和宋国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比较?

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

从幅员和物产两方面比较。

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楚王的虚荣心使他乐于接受自己的劝说,另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宋国的弱小贫乏,使楚王认识到攻打宋国是非正义的,是愚蠢的行为,从而终止攻打宋国的计划。

6.楚王最终决定不攻打宋国,原因是什么?

(1)通过模拟攻宋,楚王明白了攻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2)墨子已经做好了守城的充分准备,楚王攻城不易。

7.“公输盘服”一句中“服”字有何作用?

说明了墨子的论说有理有力,使公输盘无话可说,可是他口服心不服,把责任推到楚王身上,并不肯轻易罢手。

8.简要说说墨子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机智镇定,聪明果敢,善于抓住对方说话的漏洞据理力争,有雄辩能力,反对战争应敌有方,有谋有略,勇敢无畏。

《唐雎不辱使命》

1.分析唐雎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使秦国的?

秦王设下骗局,安陵君已看破秦王的野心,委婉地加以拒绝,但矛盾趋于激烈,安陵国前程险恶,唐雎就是在这种吞并与反吞并的背景下出使秦国的。

2.唐雎在与秦王的较量中连用三个事例有何作用?

你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一方面解释“士之怒”,另一方面告诫秦王,自己也将顺应天意效法专诸等人刺杀秦王。

结论:

都是“布衣之怒”,他们的行动都是顺应天意的。

3.唐雎为什么能够不辱使命?

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讲究说话的技巧,“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且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

4.揣摩一下“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和“与臣而将四矣”这两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

(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2)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5.分析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吞并安陵小国。

6.唐雎“臣未尝闻也”这句话表现出什么?

表现他极为沉着冷静,不为秦王的恐吓所动,实则是按兵待敌。

7.分析秦王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蛮横无礼、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贪生怕死、色厉内荏、外强中干

8.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

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首先,他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

其次,他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

最后,他“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

9.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自己话答)

迫使秦王屈服;

不辱使命,保卫了安陵国。

《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排比。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2.君主须“得道”,百姓亦须“得道”,商人要掌握经商之道,学生要掌握学习之道,你认为我们在学习中应遵循的“道”有哪些?

态度端正,方法适当,勤奋刻苦等。

3.“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同属“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哪一个范畴?

这些条件不足依靠,作者主张什么方式“域民”“固国”“威天下”?

地利。

施行仁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前提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前提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上联是;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下联:

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警之。

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所表达的是哪一联的意思?

(简说)

是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让人奋起有所作为,这正是“福人”之处。

《桃花源记》

1.第一段景物描写的只要意图是什么?

这段景物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2.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存在,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

3.写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告诫有什么作用?

因为他们心存戒心,不想让外人知道,显示了他们不想受到外界干扰的愿望。

4.你觉得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揣测一下“此人”说了些什么?

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来?

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可能是外界的人们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因为渔人说的是桃源人不知而外界的人们熟知的事,如果一一写出来,就显得累赘了。

6.选文第二段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桃花源的环境?

首写自然环境,再写社会环境。

(或先写物,再写人。

)写出了桃花源的宁静、优美、生气盎然,表现了桃花源中的人们安居乐业、家畜兴旺、一片富庶和平的景象。

7.第五段刘子骥“闻之,欣然归往”说明了什么?

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今其向往。

《陈涉世家》

1.概括说明陈胜认为起义“宜多应者”的理由有哪些?

首先,“天下苦秦久矣”,老百姓痛恨秦王朝的统治。

其次,秦二世不应当立为国君,且杀了公子扶苏,这引起了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

再次,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所以一旦起义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2.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

表明他怎样的远略?

(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2)自己率兵攻占陈县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3)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表明他的战略目标是要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3.分析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会天大雨,道不道,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

“天下苦秦久矣”。

4.分析“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作用?

道都出了千古志士之胸臆,呼唤平等,激发在场“徒属”的反抗意志。

4.陈胜吴广为起义做了哪些舆论准备,请简要回答?

篝火孤鸣、鱼腹藏书(置书鱼腹)

6.陈胜在谋划起义时,采取的策略是什么?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诸”。

7.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出的策略口号中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具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

8.用选文语句回答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群众基础是什么?

“吴广索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9.陈胜的一番话为什么会使“徒属”、“敬受命”?

他的话让士卒们明白已没有出路,给了士卒们希望和信心。

《邹忌讽齐王纳谏》

1.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品质?

有自知之明,勤于思考,善于思考。

2.分析齐王所说的“善”有什么作用?

鲜明地表明了齐威王的态度,集中地表达了“讽”的效果,刻画出齐王听后的倾心折服。

3.联系全文思考,邹忌、齐王是怎样的人?

邹忌:

很有智慧,并善于观察和思考,在奉承中能保持清醒头脑,不偏听偏信,能正确审视自己和对待别人,有一定的自知之明

齐王:

是一个心胸宽广、善听忠言的明君。

4.分析妻、妾、客的回答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都是赞扬,但语气却有明显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

妾因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

客人的回答明显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5.选文开头描写邹忌的外貌,有何作用?

突出邹忌很美,为下文进一步突出徐公的美作铺垫。

6.从选文中概括出一个成语,并分析这个成语的含义?

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7.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说话要讲究艺术,并且应该有理有据、有的放矢;

作为听者,应该对别人的建议进行分析,取其精华,进行采纳。

8.邹忌不偏听偏信,在一片奉承中能保持清醒头脑,重试客观实际,并进而找出别人奉承的原因加以警惕,而且能以此为鉴讽谏齐王,你认为他的这一做法在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邹忌是一个尊重客观事实的人,不偏听偏信,能正确审视自己和对待别人,还敢于向帝王进谏,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应从其身上吸取精华,继承优良品质,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争取比古人做得更好。

9.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10.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国内政治修明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曹刿论战》

1.为何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

反衬曹刿的爱国热情和深谋远虑。

2.选文哪些地方表现了鲁庄公的“鄙”?

作战时过于急躁冒进,战争胜利了却不知道获胜的原因。

3.联系选文,谈谈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些方面?

战前对“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有清醒的认识;

认为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作战中把握进攻的时机以及在详察敌情后追击敌人,懂得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4.评价“忠之属也”的标准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选择在什么情况下进攻、追击,体现他怎样的军事思想?

“彼竭我盈”时进攻,“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时追击。

体现他后发制人,详察敌情虚实,再下令追击,有军事才能。

6.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结构:

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为下文描写鲁庄公与曹刿作铺垫。

内容:

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

7.联系全文,谈谈鲁庄公身上有哪些可取之处?

(1)他能关爱下属,讲求诚信,治理国家也能尽职尽责,能得到近臣的拥护和百姓的支持。

(2)广开言路,在曹刿的不断启发下能有所醒悟。

(3)他不固执已见,刚愎自用,能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4)战后向曹刿询问获胜的原因,可见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也没有将功劳据为已有;

即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8.选文中体现了曹刿哪两个主要的思想观点?

(1)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

(2)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醉翁亭记》

1.本文大量写景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体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思想,寄托了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2.作者为什么先写滁人游,后写太守醉?

写滁人游是为下文写太守醉作铺垫,进而突出太守“与民同乐”的主旨。

3.联系课文分析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间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期间;

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4.“环滁皆山也。

……”此段描写运用了怎样的顺序?

由远及近,由山到泉再到亭。

5.“至于负者歌于途……”选文中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6.分析一下“醉”与“乐”有什么关系?

“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7.请写出揭露全文主旨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知心而寓之酒也。

8.在文段中找出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呼应的句子。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和“苍颜白发”。

《口技》

1.分析“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有什么作用?

反衬“抚尺一下”所形成的肃静而紧张的气氛,一个“满”字、一个“无”字,点明人人如此。

这八个字既说明了宾客对这位名噪京城的表演者的向往之情,又反衬出他那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同时也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了静谧的氛围,烘托表演者的口技之“善”,是下文表现千奇百怪、惊险万状声响的衬托和伏笔。

2.结尾重复开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有何作用?

首尾呼应,突出了舞台、道具的简单,反衬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精湛、高超。

3.本文写口技表演运用了怎样的描写角度,分析其作用?

正侧面相结合。

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和听众的反应结合起来,以突出表演口技之“善”。

4.第二段(遥闻深巷中犬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幕声音的?

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5.分析“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人有百口,不能名其一处也”。

这句话的修辞及作用?

夸张、顶真,写出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犹如失火现场一样,体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6.找出“忽一人大呼“火起”一段中总写失火声音逼真的句子?

“凡所应用,无所不有”。

7.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简单,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出师表》问答题

1.诸葛亮受命以来怀着怎样的心情并采取了怎样的行动来报答先帝的?

(用原文)

心情:

行动:

2.文中开篇含有痛惜先帝未竟之情,目的是什么?

(内容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

3.作者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次历史,并引起先帝故事意在说明什么?

(总结两次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

4.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时代现实意义。

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表文的核心思想是向后主阐明什么道理?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

6、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诸葛亮的身世、志趣。

诸葛亮原本鞠躬田园,后来效忠刘备,打败曹操。

刘备死后辅助刘禅,一心想要恢复汉室。

死时54岁。

诸葛亮琴棋书画样样精,但他志趣是否在这我就不清楚了。

只是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所以本人认为他的志趣是辅助明主建立伟业,成就一代霸主。

7、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

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三条建议:

目的:

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

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8、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9、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先帝”是怎样一位君主?

(胸怀宽广,气度恢弘,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并能做亲贤远佞的仁君贤主。

10、.陆游曾写诗称赞此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结合本文相关内容,谈谈本文为人称道的原因。

文章表现出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让人佩服,让人敬仰;

加上文章的形式优美,骈散结合,感情深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

11、文中写出此次出师目的的一句是什么?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2、段中作者用哪些话说明北伐条件已经成熟?

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可用选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文中的先帝指___,本文中的陛下是指____,这是____在出师攻伐___国前写的一篇表,“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_、____、_____三个国家。

(刘备;

刘禅;

诸葛亮;

魏;

蜀;

吴。

14、第一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忠陛下的忠表现在?

忠陛下的忠,应当是忠刘禅,所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6、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诸葛亮的精神将会对你产生何影响?

强化我的做事责任心,树立我的大局荣辱观,加强我的办事务实性。

17、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

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愚公移山》问答题

1.愚公为什么要移去这两座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大家都知道,对于愚公来说移山是艰难的,难在何处?

A山高、大。

B搬运土石路途遥远。

C年老,人手少。

D工具简陋。

E人为阻挠。

3、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提出了异议,他们的“同”中有什么不同?

①相同:

愚公年纪大,力气弱。

②目的不同点:

是出于对寓公的关心,并不反对,而是为了怎样把挖山做得更好;

而智叟是在嘲笑,是在阻止。

5.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什么?

①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得到很多人支持。

②突出愚公移山目光远大,意志坚定。

6、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众人“杂然相许”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

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8.最后故事的结尾带有神话色彩,为什么这样写?

因为当时科学不发达,在与自然斗争中,人们往往借助具有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9.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愚公最终移山成功,本文说明什么道理?

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能战胜。

10.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

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

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

⑤有志者事竟成。

11.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

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2.你认为愚公“愚”吗?

为什么?

不愚。

因为从这个句子里可以看出愚公具有不怕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而且具有长远、发展的目光,尽管凭他个人能力不能实现目标,但他坚信只要后代子孙坚持奋斗,总有一天会移掉大山!

13.什么是愚公精神?

A、坚忍不拔的精神B、敢于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C、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D、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14.我们今天是否仍然需要愚公精神?

答:

我们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小石潭记》

1.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气氛。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作者为什么说小溪“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看得见的一段水面。

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

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4.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