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习心得体会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学习心得体会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
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
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
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
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
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
“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
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
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
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
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
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
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
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
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
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
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
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
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
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总结篇2
前言:
____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
(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一、为什么要学国学
看过一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那位土里土气的婆婆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正直慈爱勤劳节俭,最终赢得了洋媳妇的尊敬和依赖。
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婆婆是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的典范,如果她一味依照洋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去适应洋媳妇,她一定会输掉这场PK赛。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
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
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
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红杏出墙吧?
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又曰:
朝闻道,夕可死矣。
学国学,乐国学。
二、学国学学什么
当下重庆的教师们学国学热情高潮,因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的,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之一。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有以下章节:
论语、学记、大学、韩愈作品、传习录、黄宗羲作品、孟子、荀子、乐记、中庸、对贤良策、颜氏家训、朱子语类、习性诸论、梁启超作品,全是选读。
也就是断章取义,把上述经典书籍里的教条罗列出来,再加上注释和学习提示。
可能网考的时候,就是考查大家的背功,看谁记住的教条多。
摘抄《论语》学习提示要点如下:
(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
2.倡导培养志道弘毅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
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
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
(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
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
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
(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
1.因材施教
2.启发诱导
3.学思结合
4.学以致用
5.学而时习
6.诚实谦虚
个人以为,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
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
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
顺天理、尽人心。
什么意思呢?
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
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
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
是谁能尽到人心?
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
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
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读者头脑里,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散乱的词句。
就好像文学名著中的名言,离开了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再经典也会令人索然无味。
反对解构,反对导读。
莎士比亚说: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国学经典理应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每个人阅读时会不有同的情感体验。
在一个国学经典网站上,看到这里开列出的书目种类繁多,分经、史、子、集、其他五大类,在其他一类里,又列出四库全书。
每个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取喜欢的书目来学习。
这样的收获想必更大,阅读时也会有快感产生,而不是痛苦得像受罪。
九月学国学,十月考国学,教师们的本事真是不小!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现在的情形让我想起一本小说里的人物对话,某书记对女部下说:
“来,我把精髓传给你!
”呵呵~~
三、怎样学国学
学国学,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为了应付考试而学,急功近利肯定学不好,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逐步培养对国学的兴趣,学思结合,这虽是老生常谈,却是学习的不二法门。
解决了为什么学和学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如何学国学的问题了。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上中学的时候,在某一堂自己不喜欢的课上,就偷偷拿出小说书来看,教师的话充耳不闻,甚至教师走到你跟前来伸手取出你放到课本下面的小说时,你才如梦方醒,这可能算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你沉浸在小说描绘的世界里,如痴如醉,心潮澎湃。
我读师范校的时候,一次上马基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时,偷看《射雕英雄传》,也被高度近视的老师发现过,当他走到身边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把一本《读者文摘》主动奉上,金庸先生才逃过一劫。
到现在我也这样认为,金庸先生的小说里讲述了宋、明、清的历史,诠释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成为金庸迷们了解历史、提高政治素养和文学修养的一条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你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就欲罢不能了。
去书店选购一本你喜欢的国学经典,或者到国学经典网站下载几本好书到自己的文档里,最好是打印出来,先通读浏览,再慢慢读,这样每天读一小段,沏一壶茶,放上音乐,应该是一桩赏心悦目的事。
我输入“国学经典”,搜索引擎自动将“国学经典书库”首页头条显示,说明该网权威,受到网友追捧,在这里每个国学爱好者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诸子百家,二十五史,全唐诗全宋词自不必说,连孙子兵法,周髀算经亦在其中。
至于国学经典中与教育相关的,在教师研修网《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中所罗列的文段,在该网站上一定能找到原文出处。
如果你去找了,一定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
但是,这里没有学习指要,大音希声的缘故吧。
四、《道德经》学习体会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代守藏室之史官也。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
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被尊称为老君爷。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在《道德经》一书中,“道”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它具有自然无为,无形无名,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不可言说的特性;
它是天地开辟之前宇宙浑沌混一的原初形态,又是超越一切有形事物的最高自然法则。
大道无形无名,却孕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
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以下四点:
(一)道是构成世界的实体,
(二)道是创造宇宙的动力,(三)道是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道可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之,道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不断发挥的表现。
与道相对的另一概念是“德”。
德的意思是得道,即认识和体验道,按照道的自然法则修身治国。
摒除老子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和宗教迷信色彩,《道德经》中许多思想对于我们提高修养和管理社会,仍具有宝贵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老子如是说: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老子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
柔;
停留在卑下的地方;
滋润万物而不与大自然相争。
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
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意去的地方他愿意去;
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
他具有骆驼那样的精神,忍辱负重,谦卑守拙。
很多人教育子女要坚强,不要软弱。
老子却教导我们要柔,因为柔能克刚。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 在老子看来,人生也是如此,“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时时争强好盛,结果只能处处遭遇挫折,倒不如做一滴水,与世无争。
(二)老子如是说:
道法自然。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本质上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主张圣人(即统治者)治国修身皆应效法天道自然,遏贪欲,贵柔守雌,清静无为。
反对儒墨两家倡导礼仪,尚贤有为的政治理学说,认为这是造成道德沦丧,使人争夺难治的原因。
他的政治理想是回到古代小国寡民,风俗纯朴,人民知足常乐,与世无争的社会状态。
这些思想反映了老子哲学消极保守的局限性。
但是这一思想在历朝历代却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西汉初期,正是因为统治者实行与民休养的政策,行“无为之治”,才使国力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恢复。
老子学说成为汉代最受欢迎的治国之道。
在历史上影响最大,人们公认的对老子学说体悟最深的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了。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从所处朝代的社会现实出发学老研老,并亲为《道德经》作注,亦即史称的“御注”。
(三)老子如是说:
民不畏死。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
夫代大匠斫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道德经》第七十四章)可见,理想的政治是以德化民。
(四)老子如是说:
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五)老子如是说:
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
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真实的话不好听,好听的话不真实。
行为良善的人不巧辩,巧辩的人不良善。
真正了解的人晓得宇宙间的大道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广博,知识广博的人未必对大道有真知。
圣人没有私心,什么都无所保留,他尽量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
倾其所有为别人,自己反而更富有;
天道无私,只有利于万物而不会对万物造成伤害。
圣人顺天道而行,只是贡献施予而不和人家争夺。
读《道德经》,向老子学习!
国学学习心得体会总结篇3
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
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
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
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
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
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对“远大”的理想大加赞扬,对现实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认为这是学生胸无大志的表现,没有出息的表现。
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
但是他的内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现实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边际的。
比如:
我们教育学生爱国,怎样做才是爱国?
什么样的行为是不爱国?
学生心目中有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位?
有的教育专家提出:
学生能主动捡起一片纸,这就是爱国!
所以我们教育学生励志,不妨把眼光收回来,放在眼下能付诸行动的,哪怕为了理想只迈出一小步。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年代已经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