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五四制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激发兴趣,出示情境图。
学生观察、提问)
2、学生置疑:
1)为什么有的是克,有的是千克吨
2)1克有多重?
3)克、千克、吨是什么?
3、带这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质量单位(表示物品有多重),表示较轻的物品用克(g)作单位
2、体验、操作:
1克有多重?
(先指导,再体验)
1)问:
“1克有多重”?
我们先来称一称。
(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
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
(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有多重
3)你还能找到1克重的东西吗?
3、观察生活物品的质量单位,并学会估一估(薯片、苹果)
4、引导学生认识1千克
1)让同学们拿出两袋盐放在手中掂一掂,看一看两袋盐有多重?
再把盐放到台称中,仔细看一看指针指在什么刻度上?
2)表示较重的物品用克(kg)作单位
同时引出1千克=1000克
2)联系实际生活找和千克有关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师:
认识了克、千克你能用它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1、自主练习P6—1、2
2、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估一估、称一称你身边的物品
四、教师小结
我们认识了克、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能举例说说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五、作业布置
同学们,你能到超市中找一找和千克、克有关的物品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6——7自主练习,克、千克相关知识及拓展练习
1、巩固质量单位“克”“千克”,并能进行两个单位间的转化
2、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3、能运用所学的克、千克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能结合生活尝试估计出物品的大体质量
体秤、生活实物
通过克和千克的大小比较、适当重量单位的填写,以及结合所学质量单位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加深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增强与生活的联系性。
一、导课复习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知道我们的体重呢?
2、认识体秤,简单介绍。
3、小组合作称一称组中成员的体重
(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
4、你还知道哪些秤?
(知识拓展,激发兴趣)
二、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P8—10部分内容
练习比较克与千克之间的大小
2、补充:
填合适的单位
1)小兰体重32()
2)一个鸡蛋重50()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把握
3)2瓶矿泉水重约()
4)7粒黄豆约重()
3、自主练习P8—11
1)引导学生看图,明确“2元/千克”所指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每千克1元,每人限买1千克”——同位合作解答
(2)问,集体交流
4、自主练习P8—8独立完成,注意质量单位的字母表示
三、拓展延伸
薯片
200g
2.5元
150g
你会买哪种,为什么?
四、作业布置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品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第三课时
5页,吨的初步认识,以及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在千克、克的基础上,由学生对质量单位应填什么的置疑,引出吨的学习。
通过由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方法,结合同学的体重让学生感知吨有多重,从而认识吨。
一、沟通旧知.
1.同学们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具体描述一下1克与1千克有多重.(可以举例说明)
2.填空.
1千克=()克 3千克=()克
1000克=()千克 5000克=()千克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一筐苹果约重20() 小兰体重约25()
一个鸡蛋约重50() 一条鲸鱼体重约34()
(最后一题填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有的学生说出用“吨”做单位,问问他是如何知道的,说不出也不用详问,教师导入新课.)
鲸鱼的重量很大,上面一题用千克做单位不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重量单位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吨.(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教学吨的认识.
(1)各小组汇报课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情况,如:
称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跟父母一起去商店买5千克的粮食、油或蔬菜……自己拎回家,体会其重量.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有关数量.
(2)提问:
那么1吨到底有多重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引导:
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体重共多少千克?
40个同学的体重多少千克?
(可找几个体重约25千克的同学,让每个同学都背一背,实际感受一下.)像这样40个同学的体重约是1000千克,也是1吨.(板书:
1吨=1000千克)
(4)提问:
每袋水泥重50千克,那么多少袋水泥重1吨?
一桶油重100千克,几桶油重1吨?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汇报.
教师小结:
40个同学的体重、20袋水泥的重量以及10桶油的重量大约都是1吨.
(5)根据自己课前所做的实践活动,进行推算,然后汇报“1吨就是……的重量”.
(6)举例:
让学生举出重量大约是1吨的物品.
(7)出示书上例题的图片,让学生填上合适的单位.
2.教学千克与吨的换算.
(1)出示:
3吨=()千克 8000千克=()吨
让学生任选一题解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
(2)师强调:
因为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3个1000千克就是3000千克,所以3吨=3000千克.因为1000千克是1吨,8000千克里有8个1000千克,所以8000千克是8吨.
(3)练习质疑
①3吨=()千克5000千克=()吨
②一只大象体重6吨,是()千克.
四、巩固与反思.
1、日常生活中计量哪些东西的重量用吨作单位?
写出几种来.
2、2吨=()千克 5千克=()克
7000千克=()吨 9000克=()千克
3、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5000千克,是多少吨?
五、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6—9自主练习,复习、巩固吨的相关知识
1、使学生加深对质量单位吨的认识,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
能准确感知物体的大体质量
通过,填写适当的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等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
同时,通过情境问题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克、千克、吨这几个质量单位。
1、资料交流。
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质量以“吨”作单位?
(增强质量单位与生活的联系性)
2、感悟生活中的“吨”,教师补充资料
二、巩固提高
1、我问你答。
你能把我说的单位快速转化为“千克”吗(考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熟练程度)
3吨=()千克2000克=()千克6000克=()千克50吨=()千克
※最后一个略有难度,可以给学生一点讨论时间
2、排排队(从大到小排)
1)3千克3吨3克
2)2千克2500克2吨1500千克25000克
※你发现了什么?
4、自主练习P7—6(同位讨论解决方案)
1)可以把4吨转化为4000千克,在把6个600千克连加
2)可以用600千克×
6=3600千克,3600千克〈4吨
5、自主练习P7—7
猎豹体重80()鲸鱼体重34()袋鼠体重30()
每小时跑100()每小时游30()每小时跑50()
(此题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同位合作完成降低难度)
200kg
300kg
400kg
50kg
你能搭配出1t吗?
有几种方案?
调查一下小组同学的体重,想一想大约多少同学合起来体重是1吨?
第五课时:
我学会了吗和综合练习
对吨、千克和克进一步的理解
1、进一步理解吨、千克、克的含义,能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换算;
2、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重量单位;
3、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运用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解决情境问题
1课时
通过一个崭新的情境图,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的克、千克、吨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助指导,也由此检测出学生学生中的不足加以强化。
教学过程:
一.引导复习
1、这两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一看到吨,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千克呢?
克呢?
3、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吨、千克和克。
(请学生来当一当小老师:
讲一讲有关吨、千克、克的知识。
)
(1)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2)一吨,相当于10头100千克的猪;
相当于2头500千克的牛;
相当于40个25千克的学生……
(3)一吨很重,只有计量较重的物品或大宗物品时才用吨作单位。
一千克……
1克……
4. 解决问题
铅球
篮球
乒乓球
杠铃
4
650
50
学生分小组讨论它们大约有多重,该用哪个重量单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看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讲解。
二、情境导入
1、师:
学习了这么多的和质量有关的知识,让我们到超市走一走,看看谁是超市大赢家。
2、出示情境图,指导看图
1)多少根香蕉大约1千克?
为什么?
(引导学生以黄瓜为参照物“6根黄瓜大约重1千克”)
2)一棵白菜大约有多重?
(学生可结合生活实际,只要合理就正确)
3)你喜欢的小食品有多重?
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4)一个西瓜大约重5千克,10个、20个、30个呢?
多少个就是1吨了?
(考察学生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以及吨的组成)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集体交流解决)
三、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
回家完成这样的表格:
1千克中大约有多少这样的水果?
物品
苹果
橘子
西红柿
黄瓜
数量
第二单元风筝厂见闻---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课题教学内容:
信息窗1、口算除法与估算
信息窗2、笔算除法
信息窗3、除法的验算
信息窗4、综合练习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除法计,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的除法的口算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3、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发展估算意识。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除法的意义。
2、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整十数的除法口算
3、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的除法。
4、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学习验算的方法。
7、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风筝厂的见闻为大的学习背景,使学生学习用一位数除多位数的方法,内容包括口算除法、估算、笔算除法、验算四部分。
本册教材中的除法,每个例题都有配有不同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并在学习中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和方法。
单元教学建议: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探索计算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
3、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课时数:
11课时
1、信息窗1-------2课时
2、信息窗2-------3课时
3、信息窗3-------2课时
4、信息窗4-------3课时
5、我学会了吗---1课时
青岛版教材P11――P13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结合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整百、整十数的除法的口算方法
活动一:
结合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情境图]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抽生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活动二:
解决问题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鹰风筝?
”这个问题,你认为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
谁愿意起来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燕风筝?
”
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尝试计算,小组交流各自的算法。
我们再来解决“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鹤风筝?
这里教师教授估算的方法。
我们再来解决:
“平均每天要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这里教师总结估算的方法。
你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其它的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活动三:
练一练
1、一练第一题:
在学生理解除法法算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并计算,并鼓励学生规律,然后全班交流。
2、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并总结规律与特点。
3、第3题: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并说说估算的方法。
活动四:
数学游戏
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数字卡片,全班同学抢答,也可以在小组内进行。
教材p13_14
1、巩固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巩固估算的方法,培养估算的意识。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流程:
练习5——10题。
教材P15――P16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学习用竖式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方法
我们先来看“64米红布一共能做多少只鹰风筝?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1、口算
2、估算
3、竖式
教师小结竖式的计算方法
补充练习:
96÷
384÷
466÷
3
1、练一练1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2、练一练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3、练一练3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提供的条件,独立解答。
然后在小组、班级里进行讨论交流。
4、练一练4题:
学生立做,然后全班交流规律。
数学街接教材P16――P17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3、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位数除二、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先来看“72个线轮能装多少盒?
学生可能出现下列几种方法
估算:
72≈60,60÷
6=10,72÷
6的商比10大一些。
口算:
60÷
6=10,12÷
6=2,10+2=12
笔算:
列竖式
教师讲授列竖式的方法
我们再来看“438根竹条能做多少只风筝?
我们再来看:
“86米布能做多少只孔雀风筝?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生小组讨论并交流]
师:
1、练习1题:
学生根据要求独立做,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2题:
学生自己看表,弄懂题意后独立做,全班交流。
3、练习3、4题,学生独立做,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第五课时
教材p18
1、巩固一位数除两位数、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解决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能力。
1、练习第5题,学生独立做,然后说一说计算方法。
2、6题,学生独立做,交流是怎么做的。
3、7、8题,学生独立完成。
第六课时
教材P19――P20
1、探索并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
除法的验算方法
我们先来看“平均每小时裁19只风筝面,对吗?
三热闹的民俗节
一、
1、在具体的情境,结合大量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对称轴。
2、在探索活动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初步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材解读
对称是自然界中较普遍的现象,在学生周围的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物体有许许多多,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
本单元是学习对称知识的起始单元,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充分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感知对称现象。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本单元的编写特点: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象。
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三、单元教学建议
1、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以现实生活的素材来初步学习对称知识。
2、突出实践,加强操作。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到实践活动,进一步体验对称现象,了解其特性。
3、评价时,注重考察学生对对称特点的理解,对于画出给定图形的另一半,不要提出过高要求。
4、本单元课时数:
2课时
课题:
民俗节见闻
课本28---30页
1、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感知对称现象。
2、在大量具体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与同伴互动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意识。
你参加过民俗语节活动吗?
民俗节活动都有什么?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