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3582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25 大小:123.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1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中国现代文学考研笔记与习题选Word文件下载.docx

1.“诗界革命”

⑴先行者黄遵宪(1848-1905)

诗集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将自己的诗命名为“新派诗”。

梁启超:

“近世诗人能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者,当推黄公度。

⑵“诗界革命”的提出

“新学之诗”:

主要是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提倡并创作。

梁启超1899年《夏威夷游记》首次标示“诗界革命”。

2.“文界革命”

梁启超“新文体”:

由古文向白话文学过渡的一个中介

3.“小说界革命”

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

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

欲新宗教,必新小说;

欲新政治,必新小说;

欲新风俗,必新小说;

欲新学艺,必新小说;

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4.戏剧观念变革

陈独秀:

戏剧可以更直观地发挥教化世俗的作用

南社陈去病、柳亚子:

中国最早的戏剧杂志《二十世纪大舞台》

5.文学语言的变革:

白话文运动的先导

黄遵宪、裘廷梁、陈荣衮、梁启超

6.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初萌

⑴王国维(1877-1927)

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

红楼梦>

评论》借助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论述《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引进了西方美学中的悲剧、喜剧观念,尤其批判了中国传统的大团圆模式,认为《红楼梦》的价值在于打破了这种模式,“尤背于吾国人之精神”。

《宋元戏曲考》对元杂剧备为推崇,体现了不拘于雅正传统的文学见识。

《人间词话》以“境界”为核心术语和概念,构建起一整套诗学体系,自成系统,成一家之言,一反传统的片言只语的评点式批评,具有现代文学批评的特征。

⑵周氏兄弟:

周树人、周作人

周树人《摩罗诗力说》介绍拜伦、雪莱、裴多菲等摩罗诗人。

四、文学创作实绩

1.诗歌

⑴“诗界革命”中人

以黄遵宪最为突出。

康有为(1858-1927)诗多为政治抒情之作,戊戌政变后,十五年内“游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被梁启超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的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⑵革命诗潮

章炳麟《狱中赠邹容》:

“英雄一入狱,天地亦悲秋。

临命须掺手,乾坤只两头。

汪精卫在狱中的《口占》: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高旭:

“娶妻当娶苏菲亚,嫁夫当嫁马志尼。

⑶南社“操南音不忘本”

“革命和尚”苏曼殊;

黄人,别号摩西

2.戏剧

改良旧剧和演出新剧,演出新派剧最著名的是李叔同等的春柳社。

3.散文

⑴报章文体与域外游记

报章文体:

王韬、郑观应、谭嗣同

域外游记:

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康有为《欧洲十一国游记》,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欧游心影录》

⑵“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康有为《上清帝第一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新民说》、《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⑶革命派散文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别号太炎,师从俞樾。

乃学者之文,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

章士钊(1881-1973):

“逻辑文”

4.小说

⑴“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

政治小说

梁启超1898年12月在《清议报》专辟“政治小说”专栏,连载日本的政治小说;

《新小说》创刊后连载其《新中国未来记》。

陈天华《狮子吼》、《黄绣球》

⑵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这类小说与《儒林外史》一类“婉而多讽”的讽刺小说相比,显得“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李宝嘉(字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字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珠花式”结构)

⑶科幻小说

荒江钓叟《月球新殖民地小说》、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谭》、碧荷馆主人《新纪元》

⑷翻译小说

林纾;

周氏兄弟《域外小说集》

⑸民初鸳鸯蝴蝶派小说

以言情小说为主,包括抒写闲适品位、描摹社会风俗人情以及旧派武侠(还珠楼主《蜀山奇侠传》、《燕子李三》,王度庐《卧虎藏龙》,等)、侦探小说等等。

鸳蝴派的创作和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文学,早期有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后期主要是张恨水。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而五四文学革命又恰恰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1.新文化运动

⑴思想渊源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就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⑵历史条件

①辛亥革命宣告封建帝制结束,为中国社会转型创造了基本条件。

②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新兴社会力量的增长,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

③新型的知识者群体成为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④现代文学市场的形成,现代稿费制度的规范化,为职业作家的出现提供了经济保证。

⑤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思想统治比较松动、相对比较自由的一段时期。

⑶发展概况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1916年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①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

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说孝》)等。

周作人: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②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陈独秀“以欧化为是”,胡适“输入学理”,蔡元培“兼容并包”

由于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全盘吸收,而对传统文化以批判为主,也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但新文化运动一开始处于受压制的状况,要冲破罗网,不能不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黑格尔称为历史发展的“理性的狡计”);

况且这样的全面开放,为多种文化的比较选择提供了宽阔的余地,又是不可或缺的。

2.文学革命

⑴“文学革命”口号的提出

①胡适的“改良八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騂(xing),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1917年1月,《新青年》上发表了留美学生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他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度,认为中国文学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着手,这就是“改良八事”,又称“八不主义”。

②陈独秀的“革命三义”

⑵发展概况

①钱玄同、刘半农沿着胡适导向的语言形式革命的思维路线,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具体意见。

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和刘半农“双簧信”;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②相对而言,周作人与李大钊则是沿着陈独秀导向的思想内容革命的思路来展开自己的论说。

周作人《思想革命》、《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⑶成就及影响

①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促成了国民话语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②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人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④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二、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

实践性、系统性、选择性

1、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⑴在文学革命的酝酿过程和发动初期,发难者就直接从外国文学运动中得到过启示。

胡适与意象派(Imagism,庞德);

陈独秀与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

胡、陈与文学历史进化论

⑵关于建设新文学,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主要也是借鉴外国文艺运动和创作。

陈独秀、沈雁冰等主张趋向写实;

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

李大钊对新文学所作的历史唯物论初步解释

2.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和移植

⑴文学翻译

⑵文学移植

①思想引进

②创作运用

三、新文学社团与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

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周作人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言》,把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会刊。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2、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留学的学生。

他们先后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月刊》《洪流》等十余种刊物。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推崇文学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比较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作品大都侧重自我表现,带浓厚的抒情色彩,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往往成为他们表达内心矛盾和对现实反抗情绪的主要形式。

后期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发生分化,增加了一些新成员,如李初梨、彭康、冯乃超、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等。

3、新月社于1923年底在北京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陈源(西滢)、徐志摩、闻一多、粱实秋、余上沅、丁西林、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凌叔华等人(后期增加陈梦家、林徽因、方令孺等),原是一个文化社交团体,成员大多数曾是旅英美留学生。

其内部产生新月诗派,以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刊物。

1927年南移,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

新月社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文艺观上持唯美主义立场。

前期新月派提倡新诗的格律化,因此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在诗歌创作上卓有建树的这一派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人。

4、其他社团

⑴民众戏剧社

1921年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欧阳予倩、沈雁冰、熊佛西、汪仲贤等,提倡“爱美剧”(Amateur),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最早从事戏剧运动的团体,出版了刊物《戏剧》。

⑵湖畔诗社

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主要成员有冯雪峰、应修人、汪静芝、潘漠华,这四人1922年3月出版诗合集《湖畔》,曾被朱自清称为“专心致志做情诗”的人,

⑶弥洒社

1923年3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是胡山源、赵祖康与钱江春,出版《弥洒》月刊,奉行“两无两不主义”。

⑷语丝社

成立于1924年11月,办有《语丝》周刊,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废名)、俞平伯,等等,创造出所谓“语丝体”。

⑸狂飙社

由高长虹、向培良等组织,1924年11月在北京《国风日报》上出版《狂飙》周刊,并编印过《狂飚丛刊》。

哲学思想上深受尼采的影响,美学上则比较倾向于西方现代的表现主义。

⑹未名社

1925年9月成立于北京,由鲁迅发起和支持,主要成员有高长虹、尚钺、韦素园、李霁野、曹靖华、台静农等作家和翻译家,出版有《莽原》半月刊、《未名》半月刊以及未名丛刊、乌合丛刊、未名新集三种丛书。

“一个实地劳作、不尚叫嚣的小团体”。

⑺浅草-沉钟社

1922年初在上海成立浅草社,办有《浅草》季刊,1925年10月在北京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浅草社主要成员有陈翔鹤、冯至、陈炜谟,组成沉钟社后又加上杨晦、林如稷、蔡仪,艺术倾向上比较接近创造社,于1934年解散。

“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⑻南国社

田汉领导创立,1927年正式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还有陈白尘、洪深等,1928年创办《南国月刊》。

新文学最早注重演出实践的戏剧文学团体。

四、20年代文学论争

1、与林纾的论争

1919年3月,刘师培、黄侃等创办《国故》月刊,组成国故派(国粹派)。

林纾“拼我残年极力卫道”,写了《论古文白话之消长》、《致蔡鹤卿太史书》,指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覆孔孟、铲伦常”。

蔡元培《答林琴南书》予以驳斥,并宣称:

“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林纾在上海《新申报》抛出了两篇含沙射影诅咒文学革命领袖的文言小说《荆生》《妖梦》。

新文化阵营进行了反击,李大钊、鲁迅等人都发表文章谴责所谓“国粹家”的历史倒退行为。

2、与“学衡派”的论争

以1922年9月在东南大学创刊的大型学术杂志《学衡》而得名。

主要成员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白璧德Babit)的影响。

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批判新文化运动的理性偏激和平民主义。

梅光迪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有《论新文化运动》,胡先骕有《评<

尝试集>

》。

新文学阵营的反驳:

罗家伦《驳胡先骕的中国文学改良论》,鲁迅《估学衡》。

3、与“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在《甲寅》发表《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提倡“废弃白话”、“读经救国”等。

新文化阵营全力反击,写了许多批判“甲寅派”的文章。

4、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

胡适的转变(个人身世、西学背景)。

支持徐志摩、陈源等创办《现代评论》,标榜自由主义,艺术上的唯美倾向,脱离了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平民意识,脱离革命,开始边缘化,精英化。

五、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本一点是导致了文学观念的嬗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文学价值观

新文学作家摒弃了封建旧文学的游戏观和消遣观,确立了文艺是研究人生问题的利器的观念。

⑵文学作用观

新文学作家突破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封建正统观念,确立了个人本位主义的文学作用观。

⑶文艺审美理想

新文学突破了旧文学最高的审美理想与范式,即中和之美,而确立了以崇高、悲凉为特征的现代审美理想(西式审美理想:

朗吉努斯《论崇高》)。

2、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

⑴理性精神的张扬

⑵感伤的精神标记

⑶个性化的追求

⑷创作的多样化探索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之鲁迅篇

一、鲁迅生平思想与创作道路

1、鲁迅生平主要依据许寿裳文

⑴早年岁月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初字豫山),7岁从叔祖周玉田启蒙,诵《鉴略》,12岁师事寿镜吾(怀鉴)。

外祖母家为安桥头鲁姓。

13岁时,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周伯宜抱重病,家道中落。

⑵青年求学

“走异路,逃异地”:

江南水师学堂、矿务铁路学堂、东京弘文学院、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东京弃医从文。

⑶辛亥革命时期

参加光复绍兴、文言试作小说《怀旧》、任职教育部(在京居补树书屋)

其间整理编校有:

《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等

⑷五四文学革命时期

1918年创作发表《狂人日记》,文学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1923年9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印成,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卷印成。

(世界语是波兰眼科医生拉·

鲁·

柴门霍夫博士L.L.Zamenhof1887年在印欧语系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后人根据柴门霍夫公布这种语言方案时所用笔名“DoktoroEsperanto”(意为“希望者博士”)称这种语言为“Esperanto”。

20世纪初,当世界语刚传入中国时,有人曾把它音译为“爱斯不难读”语,也有叫“万国新语”。

1924年6月《中国小说史略》下卷印成。

1925年11月第一本杂文集《热风》印成。

1926年8月底被迫离京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文科教授,9月《彷徨》印成,12月因不满于学校,辞职。

截至1926年,除小说外,散文、杂文结集出版的还有《坟》、《朝华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1927年1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四一二”政变后,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辞职;

8月开始编纂《唐宋传奇集》。

⑸最后十年(定居上海)

1927年10月抵上海,同月《野草》印成,12月《唐宋传奇集》上册出版。

1928年2月《唐宋传奇集》下册印成,11月《而已集》印成。

1930年11月修正《中国小说史略》。

1932年4月编1928及1929年短评,名曰《三闲集》,编1930-1931年杂文,名曰《二心集》,10月排比《两地书》。

1933年3月《鲁迅自选集》出版,10月短评集《伪自由书》印成。

1934年5月《南腔北调集》印成,8月《准风月谈》出版。

1935年2月开始译果戈里《死魂灵》,11月续写《故事新编》。

1936年1月《故事新编》出版,2月开始续译《死魂灵》第二部,6月《花边文学》印成,10月19日晨五时二十五分逝世。

鲁迅遗嘱全文:

我只想到过写遗嘱,以为我倘曾贵为宫保,富有千万,儿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写好遗嘱了,现在却谁也不提起。

但是,我也留下一张罢。

当时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其中有的是:

不要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一文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

——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虫。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此外自然还有,现在忘记了。

只还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

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

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

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跑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

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2、鲁迅思想与创作历程

早年受传统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熏陶。

在南京接受“西学”教育,开始接触新学,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东渡日本后,开始了对于“理想人性”和“中国国民性”等20世纪民族文化前沿问题的思考。

思想上继进化论之后,又接受了唯意志论哲学(尼采权力意志)和无政府主义的影响。

起初鲁迅倾向于民族主义和科学救国,1903年以文言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又以文言作《中国地质略论》。

在仙台确立了以改造“国民性”、“首在立人”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思想,终于1906年弃医从文,立志以文艺唤醒国民,改造国民精神人格。

至1908年,先后发表《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文言论文,大力介绍西方的科学、文艺、思想和哲学,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个性主义独立人格,以及“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创造,以期重塑国民人格,再造民族文化,改变民族命运。

但同时社会的毫无反应又使他感到启蒙道路的艰难和先驱者的孤独与寂寞,发表《破恶声论》(未完)后就停止了早期启蒙主义写作,转而与周作人译介东欧被压迫民族及俄国文学,关注与本民族情形相似的世界其他民族的反抗与斗争。

辛亥革命后,重新考察中国历史,思索中国的命运和前途,成为他思想的一个重要准备期。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站在了思想启蒙者前列,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遵命文学)。

20年代初,五四新文化阵营发生了分化,陷入苦闷彷徨,创作《彷徨》和《野草》。

《彷徨》着重于审视中国现代知识者,《野草》诗化地表现作者的矛盾心态。

南下后,尤其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后残酷的政治斗争引起了鲁迅思想上的剧烈震动,进化论的思路因而“轰毁”。

鲁迅的最后十年,在紧张的社会文化氛围和专职杂文写作中度过,进行文化和社会批判(毕生16本杂文集:

《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故事新编》为人们重新认识历史和理解历史人物提供了一个现代视角。

张梦阳:

鲁迅是本民族最高境界的精神反思者,是专门致力于民族精神反思的伟大思想家,他最大的贡献就是推动了20世纪中国的精神解放。

我们重提鲁迅直面现实的精神,就是要发扬他那种民族忧患意识、自强意识。

鲁迅曾说: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泽东语),我们民族要全面实现现代化,鲁迅将是不可淡忘的一面精神旗帜,这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二、《狂人日记》

1、《狂人日记》创作简介

“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吴虞《吃人与礼教》:

礼教吃人;

鲁迅:

“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中并存着两种描写:

一是狂人的心理感受和直接的情绪反应,二是狂人的理智的思考和分析。

2.《狂人日记》中的立人思想

“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

三、《阿Q正传》

阿Q名字释义

阿Quei贵?

桂?

侯外庐:

Q即Que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