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339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最新完整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④表心情矛盾;

⑤表思维跳跃;

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六种常用写作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抑扬。

七种常见短语类型:

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后补、“的”字短语、介宾短语。

七种主要复句类型:

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

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

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

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

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第二部分:

记叙文

一、常见叙事线索

1.人物线索:

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2.物品线索:

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3.感情线索:

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4.事件线索:

中心事件。

5.时间线索

6.地点变换线索

找线索:

①文章的标题;

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作用:

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二、记叙顺序

1.顺叙:

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时间先后))。

使文章脉络清楚,有头有尾,给人鲜明的印象。

2.倒叙:

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

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

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比如:

回忆往事)

补充、衬托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人物或事件),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三、人物描写方法

1.外貌描写:

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2.语言描写

3.动作猫写:

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

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四、环境描写方法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

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五、记叙文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辨析

1.结合特定语境(即具体的句、段、篇、上下文),分析词语的含义。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

3.注意语气或语调。

4.着眼于词句之间的搭配。

5.着眼于词义范围的大小、轻重程度。

6.注意言外之意(如:

挖掘比喻句中的本体或者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平实的语言表达)。

六、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5.为下文埋下伏笔。

七、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

引出下文)。

3.为下文埋下伏笔。

4.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5.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八、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4.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找文章标题、首尾的抒情议论性句子。

2.综合概括主要段落大意(特别是抒情散文中)。

3.分析时代背景。

4.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十、概括段意

1.摘句法:

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进行适当的删改)。

2.概括法:

例如1记叙:

人+时地十做法+结果。

(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

例如2描写:

景物+特征。

例如:

议论:

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或论据)十从什么角度(方面)十论证了什么观点。

3.合并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的短语组合成句。

第三部分:

说明文

1.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①题目,②首段,③关键词句(比如:

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2.说明方法分类和作用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③打比方:

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④列数字:

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⑤作比较:

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⑥下定义:

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⑦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这些说明方法有何标记?

①下定义:

……是……,这就是……,叫……

有几类(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③举例子: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举例只举一部分)。

④作比较:

而,比……,和……两种东西比。

4.说明顺序

①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②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③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A.先总说后分说:

总—分;

分一总;

总一分一总。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结果。

D.由现象到本质。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体到局部。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性语言的特点:

准确、平实、简明(科学小品:

生动)。

6.说明文分类

①按说明对象分:

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②按语言特点分:

平实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语言生动形象的说明文,多用描写)

第四部分:

议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

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一、论点

1.特点:

①正确;

②鲜明。

2.论点位置:

①标题;

②文章开头;

③结尾;

④中间。

3.总结论点的方法:

①通过总结论据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②总结性的词语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

由此可见;

我认为;

总之……);

③先明确文章论题,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论断性的语句,最后归纳。

注意:

归纳论点的句子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语句。

二、论据

1.事实论据:

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

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2.归纳论据的要点:

人+做法(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摆事实):

具体有力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讲道理):

科学准确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3.比喻论证(讲道理):

形象生动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4.对比论证(讲道理):

鲜明突出地论证论点,具有说服力。

四、分析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眺周幽反弓虽,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

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更鲜明生动地证明某一观点。

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严密、准确。

第五部分:

散文阅读

(一)散文阅读的相关知识

一、各类散文的特点

1.叙事散文:

所记之事一般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

叙事散文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2.写景散文:

抓住景物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绘形状物,大都以空间的转换为顺序,景中融注作者的思想感情。

3.咏物散文:

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借某个事物来表明某种意愿,抒发某种感情。

咏物类散文蕴义含蓄,因而对文中的一字一句都要认真揣摩体会,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

4.哲理散文:

带有人生感悟性质.这类作品从某一点人手,人题较小.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尤为重要,表现上点到为止,不过于直白,留有咀嚼回味的空间.水到渠成地引发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慨叹。

5.写人散文:

写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

它可以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

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

二、散文的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

(1)叙述的方式:

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2)描写种类:

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3)描写技法:

以动衬静、化静为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绘形绘声、绘声绘色等。

(4)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离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等。

2.表现手法常用术语

(1)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其特征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2)衬托:

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

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3)对比:

用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道理的某种感情。

(4)渲染:

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5)想象:

人们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

(6)联想:

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想到其他有关事物或事理的活动。

3.篇章结构技巧常用术语

(1)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2)卒章显志:

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3)画龙点睛:

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4)过渡照应:

承上启下。

(5)以小见大

(6)托物言志

(7)借景抒情

(8)欲扬先抑

(9)虚实结合

(10)伏笔

(11)照应

(12)悬念

4.语言特点常用术语

(1)浓墨重彩:

描写详尽、细腻。

(2)惟妙惟肖:

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

(3)体物人微:

描写细致人微、刻画细致生动。

(4)行云流水:

语言自然流畅。

(5)言近旨远:

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6)言简意丰:

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7)意在言外:

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8)含蓄蕴藉:

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9)整散结合:

既匀称整齐,又错综变化。

此外,还有清新、平淡、淡雅、华丽、明快、含蓄、蕴藉、委婉、含而不露、简笔勾勒、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等。

5.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1)比喻:

①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②使深奥的、抽象的事理变得浅显易懂;

③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④重要的审美作用,使人产生美感。

(2)排比:

①能增加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②排比句结构整齐匀称,音律铿锵,使语言具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③在议论、说明文中,可以使观点阐发得更严密、更透彻.使条理更清楚;

④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气势或感染力。

(3)借代:

①突出特征,强调重点,使语言形象生动;

②词语错综变化,不重复死板,使语言新鲜活泼;

③使语言含蓄有味;

④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爱憎分明,从而感染读者。

(4)对偶:

①形式整齐,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②借用特殊的形式把相对的两部分内容更凝练、更集中地表现出来,以突出事物的矛盾和有机联系;

③在具体作品中,对偶句往往以整齐的句式与其他句式结合,使语言参差错落,生动活泼。

(5)夸张:

①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者揭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以达到感染读者的目的;

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6)比拟(生动形象):

①运用比拟,能托物言志;

②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③增强讽刺幽默.增强文章的现力;

④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⑤使叙述生动形象;

⑥制造气氛,借以传情达意。

(7)设问(吸引读者):

①引人注意,发人深思.,强调观点,加深印象;

②承上启下,过渡衔接;

③波澜起伏,避免呆滞;

④提掣全篇,带动全文;

⑤用于篇末,余音不绝。

(8)反问:

①加强语气以利论辩;

②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

③引起思考以求共鸣。

6.句段作用

(1)开头段的一般作用:

①总领全文;

②呼应前文;

③引出下文;

④承上启下。

(2)结尾段的一般作用:

①感情升华;

②主题深化;

③言有尽而意无穷。

7.人称运用的作用

(1)第一人称:

显得亲切、自然、真实.适合心理描写。

(2)第二人称:

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可以用于把事物拟人化。

(3)第三人称:

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议论。

8.景物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

(2)谊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展示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的发展。

(5)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读懂散文方法归类

一、理清文章思路

1.找出文章的线索

(1)明确线索的类型:

①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②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③以核心事件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

⑤以地点为线索;

⑥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2)寻找线索的方法:

①看本质,即掌握线索的概念,辨析出确实符合“线索”本质的特点者;

②看标题,很多文童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则包含线索的因素;

③看反复,文章中反复出现的人、事、物以及表现人物情感和时空的重点词或重点句;

④看抒情议论句,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多为画龙点睛的重要语句,往往隐含着线索;

⑤看段落间的内部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记叙文不止一条线索,而是灵活地、巧妙地运用多条线索。

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

2.划分段落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

二、把握文章大意

(1)段意合并法:

把每一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2)要景串联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

把这些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3)问题概括法:

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

读完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考虑:

作者要回答的是哪儿个问题?

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标题追溯法:

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内容借助法:

借助文章的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三、理解标题的内涵

(1)从标点与主题的关系人手:

有的标题直接揭示主题,标题即主题;

有的标题引导读者对主题进行深思。

(2)善于抓点题句:

用点题句去印证标题含义,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分析标题的修辞:

从理解标题的修辞方法入手.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4)分析标题字词:

从理解标题的关健词的含义、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或作用。

四、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

(1)外貌描写,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某几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的性格,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3)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4)行动描写,即通过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5)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描写时要用表示表情、神态的词语。

(6)从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7)从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手分析人物形象。

(8)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体察人物性格特点。

(9)从作者的评价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五、把握散文中的事物形象

(1)抓住描写事物的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方面的语句,明了事物的外在特征。

(2)分析描写事物时所采用的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方法,把握事物的内在深愈。

六、归纳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情感

(1)从关键性词语(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心理描写、品质特征的词)入手。

(2)从文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入手。

(3)从人物描写等语句入手。

(4)从景物描写入手。

(5)从关键的标点符号(省略号、引号、问号等)入手。

第六部分:

小说

一、小说三要素:

人物、情节、环境。

1.开端:

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2.发展:

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3.高潮:

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4.结局:

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

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

1.记叙:

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代、陈述。

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

的理解。

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2.说明:

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这张桌子是方的。

3.议论:

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①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

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

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

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②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③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4.描写: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5.抒情:

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表达作者某种强烈的主观感情。

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①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②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及性格。

2.抓住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分析人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初中语文的学习方法

一、课堂学习习惯

(1)课前将课本、练习本、文具盒及其他学习材料准备好,左边的放在左上角,右边的放在右上角。

静坐齐诵或齐背古诗文,等候教师上课。

(2)学会正确地使用铅笔、圆珠笔或钢笔,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注意用笔卫生。

(3)课堂上认真接受教师指导,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4)积极踊跃发言,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说话完整,口齿清楚,声音洪亮,仪态端庄。

(5)有疑难问题时,及时举手发言。

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并能阐明自己的观点。

(6)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在听取别人讲话时眼睛要看着对方,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对别人的发言作内心评价,并时时配合以点头、微笑等表情,让讲话人自始至终都感觉到你在专心听他讲话。

不讥笑别人的错误。

认真听取别人讲话的习惯

(7)善于合作学习,在进行分组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时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8)学习各科知识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解决问题。

(9)学会记课堂笔记,按时完成课堂作业,书写认真、工整。

二、课前预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程,每天晚上和上课前,都要将要学习的课程做简要预习,了解课程的知识、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预习时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通过查字典、查资料等方法寻找答案,也可以向同学、家长问询,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标记,以便在课堂上有重点地学习。

(3)预习时要学会用笔在书上做不同的标记,如:

重点的内容在文字下面标“△”有疑问的地方在文字下面画“_”,并在字边写上“?

”等,以便在课堂学习时多留心。

(4)预习时要精力集中,培养自己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三、写的习惯

(1)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足安、臂开”,一手执笔,一手按住本子。

(2)做到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不在作业本上乱涂乱画,养成写字垫纸的好习惯。

不随便撕作业纸,保持纸面整洁。

不用修正液、修正带。

(3)做作业时专心,不边玩边写,不边吃边写,书写时先想好再下笔。

(4)书写要注意保护好视力,要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膛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5)写完作业必须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四、读的习惯

(1)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要有所思、有所记,有所用。

做好读书笔记。

(2)培养广泛阅读的的兴趣和习惯。

(3)要学习多种阅读方法,如精读时将重点内容圈出来,疑点标出来,有选择地记诵某些内容,略读时一目十行等。

(4)应用多种工具辅助阅读,如看电视、听录音、上网等。

(5)自己订阅的报刊应及时阅读。

每天课外阅读时间累计不少于1小时,每周背诵古诗文不少于6首。

五、学习技巧

(1)温故知新。

学习过的知识很容易遗忘。

温故,是巩固已学到知识的一种好办法;

同时,由于“温故”对原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就会有新的收获、新的见解。

(2)举一反三。

只会背诵、记忆一些文章,那是不能做别人的老师的,学习应该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熟读精思。

要下功夫熟读一些文章,要熟读到这些文章仿佛是自己写出来的一样;

在此基础上还要精思,在没有疑问的地方找出问题,然后逐一地解决这些问题,达到一个新的境界。

(4)循序渐进。

杂乱无章地读书毫无收获,要真正学到知识,那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次序逐步地学习。

(5)劳逸结合。

在规定的时间内应该学习正课,课外休息时也要有相应的'

作业;

上正课时要认真学习,休息时应轻松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化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