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3316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项目十二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1脑卒中的作业治疗文档格式.docx

4.其他因素栓子如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

代谢病如糖尿病、髙血脂;

药物反应如过敏、中毒影响血液凝固等。

由于脑组织局部出现缺血、缺氧、病灶周围低灌流等供血障碍或受压,病灶中心出现脑细胞水肿、变性、坏死。

当小病灶时出瘢痕机化和不规则小腔隙,病灶范围大时可残留囊腔。

坏死部位局灶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会加重病情。

二、脑卒中的功能障碍特点

脑卒中时由于脑损伤的部位、性质、病变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组成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功能障碍特点

1.运动功能障碍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取决于病变的血管和由此所产生的受损部位。

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

多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瘫痪,同时伴有一侧中枢性面瘫(偏痛)。

肢体失去正常运动功能,表现为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

(1)联合反应(associatedreaction):

指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伴随痉挛出现。

当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

患侧肌肉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縮时,兴奋可波及患侧引起肌肉收缩。

(2)共同运动(synergymovement):

又称联带运动,当偏瘫患者试图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随意运动。

表现为刻板的、原始的运动模式,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

共同运动大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如当患者抬上臂时,会出现肩胛骨上提、后縮,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尺侧偏,指关节屈曲一完全的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的"

手挎篮子"

姿态;

下肢会产生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

脚画圈子"

姿态。

因此,共同运动是形成典型偏瘫姿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2.感觉功能障碍多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觉的减退或消失。

感觉障碍将影响到信息的传入,从而影响到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

3.言语障碍包括交流与读写等能力障碍,常表现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

失语症是由于大脑优势半球(左半球)语言区损伤所致,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能力障碍;

构音障碍是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发音器官肌力减退、协调不良或肌张力改变而引起的语音形成障碍。

4.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失认症和失用症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由于运动、感觉、认知及言语等多种功能障碍并存,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表现为随意运动困难,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生活质量低下。

6.心理与社会影响表现为情绪抑郁、焦虑、悲观失望、动作迟缓及失眠等。

(二)临床常见特殊问题

1.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GHS)又称不整齐肩,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普遍存在。

(1)原因:

肩关节囊、初带本身的松弛、破坏以及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

肩关节周围肌肉(如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同下肌)功能低下、瘫痪、痉挛所致的肩胛骨下旋、内收或后缩等。

(2)临床表现:

肩胛带下降、关节盂向下倾斜、肱骨头向下滑出关节盂,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1横指,X线下可见肱骨头和关节盂之间的间隙增宽、肩关节半脱位。

患者早期无任何不适,部分患者因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会有不舒服或疼痛感,当上肢被抬起或置于桌面上症状可缓解。

2.肩痛(shoulderpain)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肩关节正常运动机制受损,如盂肱关节排列不整齐、肩胛肱骨协调运动丧失;

不正确的搬运、用力上抬患侧上肢以及不恰当的运动,造成肩部损伤、炎症或肩关节粘连;

肩关节半脱位;

肩-手综合征;

肩部肌肉痉挛、挛缩等。

多在脑卒中后1〜2个月出现,初期多为肩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后期可在休息时仍有自发痛,疼痛范围随症状加重而涉及肩、上臂和前臂,影响患者休息及康复训练进程,并会因此而诱发患者产生情绪障碍。

3.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sympatheticdystrophy,RSD)。

可能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

腕关节在屈曲位长时间受压影响静脉淋巴液回流;

过度牵拉腕关节;

患侧手背长时间静脉输液或手受到意外小伤害等因素有关。

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发生率为12.5%〜70%。

患侧突然出现肩痛,运动受限,手水肿伴疼痛,被动屈曲手指尤为剧烈,局部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

重症晚期可出现手及手指挛缩畸形,患手功能将永久丧失。

4.痉挛(spasticity)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受损后的常见特征,脑卒中后3周内约90%患者将会发生痉挛。

严重的痉挛给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也成为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dysphagia)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约有29%〜60.4%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可造成患者水和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

(-)运动功能评定

偏靡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随意运动丧失或部分丧失在急性期呈弛缓性瘫痪,随意运动可完全丧失。

痉挛期虽有随意运动,但往往不完全。

2.痉挛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特征表现,常于卒中后1〜3周内出现,并逐渐加剧达到高峰,随着病程发展而逐步消退。

若痉挛严重且持续存在,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小,可引起关节挛缩畸形加重功能障碍。

3.异常运动模式脑卒中后伴随意运动恢复出现原始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影响动作的准确、协调及效率。

目前偏瘫运动功能的评价方法:

常用的有Bobath、Brunnstrom.Fugl-Meyer,上田敏法等。

Fugl-Meyer等人在Bmnnstrom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更细致和全面的运动分级,测试运动和能力的50个不同方面,包括肌力、反射和协调性,评分0〜100分,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测试可反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但较费时,临床中多使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法。

其他方法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偏瘫的恢复机制而制订。

Bmnnstrom法是评定脑卒中患者运动模式和功能的最常用方法,虽分级粗略,但省时,而且分级与功能恢复的进展有关。

其他常用有关运动功能的评定:

肌力及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步态分析和平衡功能评定等。

(二)认知及知觉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各种注意力和记忆力检査、简易精神状态评定、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等;

知觉功能评定包括单侧忽略评定、左右失定向失认评定、结构失用评定、手指失认评定等。

(三)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常用Barthel指数评定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工作能力评定包括功能性能力评估、工作分析及工作模拟评估等。

(四)生活质量评定

生活质量(qualityoflife,QOL)评定分为主观取向、客观取向及疾病相关Q0L3种,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WHO-QOL100和SF-36等。

(五)其他评定

包括失语症评定、心理评定等,请参阅《康复评定技术》及本书相关章节。

四、脑卒中的作业治疗

(一)治疗目标

釆用各种作业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治失用和误用综合征,减后遗症。

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手段及使用辅助工具或生活环境改造等,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精神心理再适应、能进行实用性交流等能力,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

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很高,但大量临床资料证实,患者只要早期系统地接受康复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命、缩短住院日期、重新步行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治疗原则

1.早期介入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在药物治疗同时康复措施应及早介入。

预防性康复措施的早期介入,可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程度,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循序渐进康复治疗是个持续的过程,作业治疗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住院期间、出院后门诊期间、回到家庭及社区各个时期),既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又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量力而行,治疗时间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加大,辅助逐渐减少,患者主动参与逐渐增多。

3.持之以恒脑卒中偏瘫侧上肢及手的功能恢复较下肢相对滞后,作业治疗从发病开始早期介入,直至患者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4.团体协作康复医生带领康复小组各成员(PT、0T、ST、康复护士等),针对患者功能障碍作出全面评估,达成共识,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小组各成员、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各个时期的康复治疗。

5.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了解作业治疗的过程及目的。

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康复治疗全过程,这是实施有效康复治疗的保证。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发病后1〜3周,相当于Bmnnstrom分期I〜ii期,患者从偏雍肢体无自主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有弱的屈肌和伸肌共同运动。

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并发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或血脂)等基础上,当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目标:

使患者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准备。

(1)良姿位的摆放:

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是偏瘫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极其重要措施,是脑卒中康复的第一步,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偏痛患者典型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

脑卒中患者床上的良姿位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具体的体位摆放方法详见本书第三章),应鼓励患者多使用患侧卧位。

(2)体位转换:

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

一种体位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出现痉挛模式,如仰卧位易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易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易强化患侧伸肌优势。

应每1〜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使肢体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但要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为前提。

(3)肢体被动运动:

为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应每天进行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外旋,腕和手指伸展,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伸,踝背屈、足外翻等。

活动顺序可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动作柔和缓慢,每天2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6遍。

(4)床上活动

1)上肢自助被动运动:

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的上举运动。

2)翻身:

辅助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

方法参考第三章。

3)桥式运动:

训练腰背肌群和臀大肌,为站立做准备。

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脚踏在床上,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一段时间(5〜10秒)后再慢慢放下,称为双桥运动。

训练时,训练者可帮助固定下肢并叩击刺激患侧臀大肌收縮。

在患者如能较容易地完成双桥运动时,可让其将健侧下肢抬离床面伸展,单用患肢屈曲支撑于床面上抬臀,称为单桥运动。

2.恢复期发病后3〜4周,相当于Bmnnstrom分期n〜iii期,患者从偏痛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能主动活动偏瘫肢体,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病情稳定即进入恢复期。

此期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

除预防常见并发症外,应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痛侧肢体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程度,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如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及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1)床上与床边活动:

翻身也是最初进行的重要运动之一,根据患者情况从辅助翻身起坐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

仰卧位翻身起坐训练详见第三章。

(2)坐位活动训练:

包括坐位平衡及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坐位平衡训练要循序渐进,从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能做躯干向各方向摆动活动的"

自动态"

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

他动态"

的三级平衡。

1)坐位静态平衡训练:

患者独立下床边或椅子上静坐位,髋、膝和踝关节均屈曲90°

足踏地或踏在支持台上,双足分开与肩等宽,双手放在膝上。

应注意协助患者调整躯干和头保持居中位。

2)坐位动态平衡训练:

通过重心(左、右、前、后)转移进行坐位躯干运动控制能力训练。

3)患侧上肢负重训练:

患者将双上肢伸直、外旋位放于体侧,用手掌支撑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固定患肘关节保持伸直位,让其将身体缓慢向两侧交替倾斜,使身体重心分别移到两侧上肢进行负重训练。

(3)坐位站起训练:

患者直坐,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向前方,治疗师站在患者对面,指导患者躯干前倾使重心落在双下肢,治疗师用双膝分别抵住患膝两侧,用双手抓住患者腰带或扶持臀两侧,帮助患者抬臀、伸髋、伸膝、挺直躯干站起,及时调整患者重心使两腿同等负重。

训练中,应注意防止仅用健腿支撑站起的不正确方法。

当患者能够完成由坐位向站位的转换后,应进行由站位向坐位的训练,注意纠正患者坐下时为减少下肢承重或因下肢控制能力差而出现的"

跌落"

样下坐现象。

(4)转移训练:

包括床与轮椅之间、轮椅与座椅之间、轮椅与坐便器之间、轮椅与浴盆之间的转移。

训练时要注意:

患者必须有足够的体力与支撑力;

转移时轮椅与床、椅等之间不能有空隙;

上下轮椅时要先固定轮椅。

详见第三章。

(5)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或平行杠间站立、徒手站立。

患者在床边进行扶持站立,待患者能够站立后,逐渐放开对患者扶持,嘱其腰背挺直保持静态站位;

让患者用健手或交叉的双手伸向不同方向触及目标物,保持自动态站位平衡;

外力推拉下让患者自动调节并保持被动态站位平衡。

应注意纠正患者低头、屈髋现象,保持两腿同等负重用力各达身体1/2体重。

(6)步行前训练

1)患腿站立负重训练:

患腿站在体重秤上,健腿站在与体重秤同高度踏板上,让患者重心尽量移向患侧,使患腿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维持一定时间。

2)患腿负重原地迈步练习:

当患腿负重能够达到体重的2/3以上时,可将重心充分移到患腿上,让健腿进行前后迈步训练。

初期训练,应在平行杠中进行,可让患者手扶平行杠,增加安全性和稳定性。

(7)步行训练:

由于出现髋、膝关节的控制和踝关节背屈能力差,应针对性加强髋、膝关节的屈伸控制和踝关节背屈的训练。

可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

注意步行早期容易出现膝过伸或膝突然屈曲(膝打软)、行走时患侧骨盆上提的"

画圈"

步态、足掌"

蹬地"

或足外缘落地等现象,纠正步行时的异常步态。

站立相时,重点训练患腿的负重能力、平衡反应能力;

摆动相时,重点训练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协调能力。

1)扶持下步行:

扶持者位于患侧,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托住患肩以支持肩胛带向上,另一手握住患者手使之保持伸肘、伸腕抗痉挛状态。

应注意不能用力牵拉患上肢或将患上肢搭放在扶持者肩上的扶持方式,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或肩关节半脱位。

2)平行杠内和持杖步行:

对老年人和独立行走恢复差的患者,可先在平行杠内练习向前、向后、转身、侧方的行走,或使用手杖步行训练。

在平行杠内练习行走时,让患者健手握平行杠,治疗师站在患侧,指导患者健手前移一患足一健足。

3)上、下楼梯训练:

上楼梯先上健腿,后上患腿;

下楼梯先下患腿,后下健腿。

需要扶持时,上楼梯时,扶持者在患者后方(比患者低一层阶梯)抓握其腰带给予扶持和保护;

下楼梯时,扶持者在患者前方(比患者低一层阶梯)抓握其腰带给予扶持和保护。

(8)功能性运动训练

1)恢复早、中期的上肢功能训练:

重点抑制因共同运动与联合反应等构成的异常运动模式,诱发上肢,特别是手的分离运动。

如斜面砂磨板,在一倾斜平面内模仿打磨木板的动作,有助于肩、肘的分离运动及肌肉力量的恢复;

将前臂置于圆柱体上向前滚动圆柱体,增加了肩关节的控制难度,有利于肩肘的分离运动;

Bobath握手状态下在桌面上进行推球运动,有助于改善重心转移、坐位平衡能力;

在地面上单手推动巴氏球,以促进随意运动的恢复;

木钉盘活动,将木钉盘内的木钉逐一移到其他容器内,再从其他容器内取出木钉,逐一插到木钉盘上,有助于手的抓握能力的恢复,若将活动姿势设计为立位或木钉盘放置于与肩同高的位置,还有助于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立位平衡能力;

在桌面上堆积木也有助于消除共同运动及上肢综合功能的恢复;

用患手固定桌面上的尺子,健手用笔画线,以训练双手协调的能力。

2)恢复后期的上肢功能训练:

重点应改善手的精细操作功能、提高运动速度。

如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拿在手中并将其前后或上下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活性;

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有助于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物体抓握的能力。

文字书写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改善和恢复患者书写功能障碍,可先指导患者用粗彩笔在白纸上单纯地画一些直线条,然后逐步画一些有规律的曲线,当患者腕关节控制力及手的运动功能增强后,再进行书写汉字的练习。

对手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

3)恢复早、中期的ADL训练:

包括进食动作训练、穿脱衣服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及支具、矫形器的使用等。

进食动作训练:

包括吞咽动作训练和摄食动作训练。

应在患者具备了保持平稳坐姿、良好的口腔功能、上肢分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

训练使用各种餐具的能力,如持勺、用筷、端碗等。

必要时使用自助餐具或加用辅助装置,如带盖和吸管的水杯、餐具固定板、改制的筷子、在匙柄上加一尼龙搭扣圈使手掌或前臂套入、或使用匙柄加长、加粗便于握持的勺子、防滑垫等。

穿脱衣服训练:

穿脱上衣时,先穿患侧袖,先脱健侧袖;

穿脱裤子时,先穿患侧裤腿,先脱健侧裤腿。

为了便于穿脱衣服,可将衣服进行改制:

用拉链或尼龙搭扣代替纽扣、用松紧带代替腰带、用尼龙搭扣代替鞋带或改穿船型鞋等。

必要时使用自助具,如用带长柄的钩子拉拉链或上提裤子,系扣器、穿袜穿鞋器等。

个人卫生训练:

先训练洗漱动作(洗脸、洗手、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剪指甲等),再训练如厕动作等。

如把毛巾套到水龙头上,然后用健手单手拧毛巾,可克服洗脸拧毛巾的困难;

用改装后的指甲刀剪指甲;

将牙刷柄加粗;

用吸盘将小刷子固定在洗手池健手一侧,便于清洗健手等。

如厕时,应指导患者顺利完成从轮椅到坐便器的转移、穿脱裤子、便后卫生及冲洗动作。

为方便患者独立完成如厕动作,要对卫生间环境和设施进行必要调整和改造,若使用坐便器,则在需要的部位安装纵向或横向扶手,选用离身体较近、规格较大、无须用较大力量即可控制的马桶扳手,必要时在床旁使用便携式便器。

4)恢复后期的ADL训练:

包括家务活动训练、入浴动作训练、高级技能活动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家务活动训练:

包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晒衣服、烹调、洗涮餐具、购物、经济管理、电器使用、抚育幼儿、信件处理等。

入浴动作训练:

对浴室环境、洗浴用具进行调整和改制,能有效提高患者入浴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如将普通的浴球或海绵球固定在一个长手柄上,以帮助患者清洁后背;

用线穿一块肥皂挂在颈部,有助于患者把肥皂擦在洗澡巾或健手上;

将毛巾的一侧安装一个套环,套在患侧手腕处,便于洗后背时在肩的后部上下拉动毛巾;

淋浴喷头不固定在墙上,浴盆边安装扶手等。

高级技能活动训练:

如计算机操作等。

模拟性活动为患者进行实用性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9)认知及知觉功能训练:

详见本书第四章。

3.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之后,功能恢复缓慢或停滞不前,患者不同程度地留有各种后遗症,如偏瘫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患侧手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关节挛缩畸形、偏瘫步态等。

对后遗症期患者继续进行提高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之外,应将治疗重点放在整体日常生活活动水平的改善上,通过使用"

代偿技术"

、环境改造和职业训练,尽可能改善患者生活的周围环境条件以适应患者的需求,争取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

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

更加重视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康复,努力进行职业康复,使患者重返家庭、社会或工作岗位。

(1)维持性作业训练:

每日进行上肢主动或健肢带动下的各关节活动;

适当延长步行距离、扩大活动空间和上、下楼梯训练;

卧床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定期翻身、肢体被动活动,以减少压疮发生和关节挛缩程度加重。

(2)辅助器具和矫形器:

指导患者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可用支具将上肢屈曲痉挛严重者固定于伸展位;

使用踝足支具矫正足下垂、足内翻并辅助其行走;

无法步行者,可选择适合个人操作的轮椅,并学会正确操作轮椅用以代步;

行走困难的年老患者,指导使用手杖、拐杖、步行器,辅助支撑体重,保证行走安全;

对于无法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根据所需可使用穿衣类、饮食类、洗澡类、书写类等不同辅助装置,以增加患者生活的独立性和树立患者的自信心。

(3)环境改造:

为方便后遗症期的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对家庭中的某些结构设施进行改造是很重要的。

如去除门槛,增加通道的宽度,将蹲式便器改为坐式便器,将床降至40cm左右高度,增加必要的室内扶手,降低浴盆高度,洗手池的安装方法及形状要适合轮椅的进入等。

同时,应教育家属学会如何保证患者安全,教会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技术帮助患者家庭中训练。

(4)职业训练或指导:

对功能恢复较好、又有工作意愿的患者,应根据其原有技能、现在的身心状况以及未来工作的条件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

对患者提出就业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有关技能、认知、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5)长期卧床者的护理:

有10%〜20%的患者最终不得不长期卧床,特别是高龄、体弱和病情严重者。

对此类患者应长期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患者的家属及陪护者做好康复护理工作。

家庭护理不仅费用低、效果好,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在心理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