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3275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doc

如何叙写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当我们在设计教案和学案时,是否深入地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教学目标来源于什么?

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有何关系?

应该怎样准确地描述?

我们设计的学案设计能否让学生清晰地知晓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于是,我们展开了《课程标准》与文本之间关系的学习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教学目标中包含着学生的学习目标,而学生的学习目标也应该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二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立的。

但是,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最终实现的。

教师在备课时,应该设定教学目标,并以此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制定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胸中有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学习,直至最终实现学习目标。

其实,“教学目标”本身就包含了“教的目标”和“学的目标”,“教的目标”关注的是“输入”,“学的目标”关注的是“输出”,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无论我们关注的是“教的目标”,还是“学的目标”,都是对同一过程基于两个角度的描述,都是对目标达成的一种预设和期望,二者应该是等值的,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是由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者或者执教者制定,面向的是教师和执教者本人,是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服务,主要是指导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出发点是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

“学习目标”是根据学情制定的,面向的是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

“学习目标”的确定可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地评价学习效果,从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科学高效。

二、制定教学(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管是教学目标还是学习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三维目标”的整体化:

在三维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由此可见:

三个维度目标虽各具内涵,但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用“渡河”来说明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我们到河的彼岸去,河的彼岸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到达彼岸),就必须选择过河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和到彼岸去的路程就是过程与方法,如何更快地达成目标(到达彼岸),要借助一定的动力系统,这动力系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可见,“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

它们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事实也是如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我们教师如何将消极变成积极,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可能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自己职业的习惯化。

因此,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

2.目标要具有可检测性、可操作性:

按照四要素“行为主体(学生)--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程度”的要求,对每节课学习目标的准确表述,即用什么具体方式来学,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

可以充分发挥学习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1)行为主体。

根据新课程的有关理念,在编写学习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或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及“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解释……”“能设计……”“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

而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

下面列出了一些常用的认识性目标动词、技能性目标动词及体验性目标动词,可作为教师备课时的参考。

Ⅰ、了解水平:

描述,简述,识别,列出,(举例)说出等;Ⅱ、理解水平:

(举例)说明,解释,阐明,描绘,区分,归纳,概述等;Ⅲ、应用水平:

分析,推导,设计,评价,撰写,解决,验证,证明等。

(3)行为条件。

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

(4)行为程度。

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能准确无误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例如,“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学生能准确地解释细胞分化的特点及实质。

”其中,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是“解释细胞分化的特点及实质”,条件是“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实例”,标准是“准确地”。

3.目标的密度要适中,重点要突出:

授课过程中,受到学生的前知、课程内容、课堂时间的限制,每一节课的设计时不能对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那目标的设定就十分关键。

内容要围绕目标来进行,所以对于每一节课我们要精心设计目标,尽可能让目标简洁,清晰。

课时目标不能太多,容易使学习内容琐碎,会使教学简单化;目标也不能太少,其具体性、操作性、实效性无从谈起。

当然受学科、教学内容制约,一课时的目标一般是不能机械规定几条(以一个“动词+知识”为1条)的,课时目标则在2-3条为好。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除了考虑以上几方面外,还要全面分析学情,由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所以每位教师要了解已有的知识、能力等的储备情况,制定的学习目标必须符合的认知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