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3274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doc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一、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问题

历史学作为一门修身和认知社会的学科,是一种长期的、含蓄的、意识导向型的学科,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人们思想境界和认识社会现实进行科学决策,但是这需要一个较长的形成过程,不像数理化等工具学科在提高人的技能方面,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我国社会在人才的选拔考试中,绝大多数不考查被选拔者的历史水平,这在客观上强化了“读史无用论”。

 在历史教改存中也还存有种种误区。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仍然是“人才”,而首先不是“人”,考分和升学自然成为学校的首要目标,考试成绩成为衡量教学效果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尺度。

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如果不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历史教育的这种应试性很难改变。

二、何谓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这两个字早在甲骨文、金文中就出现了。

《说文》:

“文,错画也。

”王筠注:

“错者,交错也。

错而画之,乃成文也。

”“匕,变也,从倒人。

”甲骨文(化),从人一正一倒,有倒人为正,二人相顺不背之意。

即变正相顺,含有教化的意思。

文化构成一词,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化”是指与“武力”相对的文治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1)源远流长。

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相比,“第一就时间绵延上讲,中国是由一个人自始至终老在作长距离的跑,而欧洲是由多人接力跑。

第二,就空间来说,欧洲文化,起自希腊、雅典,由这个文化中心,向四周发散。

后来希腊衰微,罗马代兴,文化中心便由希腊搬到罗马,由罗马再向四周发散。

……所以西方文化,常有由一个中心向各方发散的形态,而且这些文化中心,又常是由这一处传到那一处。

这种情景,连带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常有文化中断的现象。

”(钱穆《国史新论》“中国传统之演进”)

(2)博大精深。

比如学术上有先秦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考据学等,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尤其是儒、墨、道、法四家具有世界影响。

诗歌创作上,周代就有了《诗经》,后来有了《楚辞》,以后有两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递相继承,不断创新。

小说方面,六朝志怪、唐人传奇、宋元话本,明清出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聊斋志异》等。

戏曲方面,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还魂》、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等。

尤其是关汉卿一生写了杂剧63种,比写过36个剧本被称为世界大戏剧家的莎士比亚还要早300年。

绘画方面有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代阎立本《步辇图》、吴道子《送子天王图》、韩滉《五牛图》、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稀世珍品。

雕塑方面有云冈、龙门、敦煌等石窟雕刻。

有秦始皇兵马俑。

书法方面,有东晋“书圣”王羲之、唐初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草圣”张旭、创立颜体的颜真卿、柳体的柳公权。

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首创“瘦金体”,元代赵孟頫、清代傅山等。

(3)影响深远。

早在周代,商朝王族箕子率领5000族人避居朝鲜,随同带去诗书礼乐、百工技艺。

随后在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一条通往西域的商路,我国的丝绸、生铁炼铸技术以及农产品、手工业品,便沿着这条商路源源不断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地。

之后,四大发明也通过阿拉伯人逐渐传到欧洲,对欧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我国特产瓷器、茶叶、草药等不断输往南洋、南亚和非洲国家。

日本与中国交往,始于东汉初,大规模输入文化在公元四至五世纪。

日本的文字则是在东汉中国文字输入后,被日本仿效和利用的。

唐代日本先后派120多名留学生和学问僧来我国,全面学习中国文化,回去传播使用。

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等也受我国古代文化影响很深。

迄今在世界各国大都市中建立的“唐人街”仍能反映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 以经典诵读为先导。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

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

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

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

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

课后让学生调查一下,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目前我们还保留了哪些节日?

在各种洋节进入我国后,传统节日是否受到影响?

学生自己家里过哪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有哪些习俗?

(3)增强学校特色。

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

比如课外活动课可以开设学写毛笔字,学画国画等。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

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

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如新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

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5)着力提高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丛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历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扩大实际见闻。

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知识竞赛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

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

“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

“八荣八耻”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

当今社会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

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务之急。

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林.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4.

[2]占素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3]刘根文. 中学历史教学渗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孟长玲.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03:

37-38.

[5]汪霞萍. 传统文化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D].苏州大学,2011.

[6]逯成武. 高中传统文化史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7]李爱真,曲爱香.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教育[J]. 神州,2011,26:

180.

[8]陈志刚. 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 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01:

46-51.

[9]张洪潮. 西学东渐下的自我观照——梁启超的传统文化观浅析[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3,02:

36-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