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2537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重症医学科常见病中医辨证分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方中熟地、山茱萸、杞子滋阴益肾;

淮山药、茯苓、甘草健脾以助生化之源。

若心阴亏虚而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麦冬可以重用。

若胸闷且痛着,可加当归、丹参、川芎、郁金等以养血通络。

若阴虚阳亢而见头晕目眩,舌麻肢麻,面部烘热者,可酌加制首乌、女贞子、钩藤、生石决、生牡蛎、鳖甲等以滋阴潜阳。

5.气阴两虚

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偏红或有齿印,脉细弱无力,或结代。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加减。

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助生化气血之源;

麦冬、地黄、当归、白芍,滋养阴血;

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

若胸闷胸痛,可加丹参、参三七、益母草、郁金、五灵脂等以活血通络。

若脉结代,为气虚血少,血不养心所致,可合炙甘草汤以益气养心,滋阴复脉。

6.阳气虚衰

胸闷气短,甚则胸痛彻背,心悸,汗出,畏寒,肢冷,腰痠,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

附、桂温壮真阳;

熟地、山茱萸、杞子、杜仲以补益肾精。

若见面色唇甲青紫、大汗出、四肢厥冷,脉沉微欲绝者,乃心阳欲脱之危候,可重用红参(或别直参)、附子,并加用龙骨、牡蛎,以回阳救逆固脱。

若阳损及阴,阴阳两虚者,可再加麦冬、五味子,以温阳滋阴并用。

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促,不能平卧,小便短少,肢体浮肿者,可用真武汤加汉防己、猪苓、车前子,以温阳利水。

 

二.喘证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

严重者每致喘脱。

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过程中。

辨证论治:

实喘

1.风寒袭肺

喘咳气急,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无汗。

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宣肺散寒。

麻黄汤加减。

方中麻黄、桂枝宣肺散寒解表;

杏仁、甘草化痰利气。

若寒痰阻肺,痰气不利可加半夏、橘红、苏子、紫菀、白前等;

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和营卫,宣肺气;

若属支饮复感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可用小青龙汤,发表温里。

2.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黏,伴有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质红,脉浮数(滑)。

宣肺泄热。

麻杏石甘汤加味。

本方重用生石膏之辛寒,合麻黄共奏清里达表,宣肺平喘之效;

可加黄芩、桑白皮、瓜蒌助其清热化痰之功。

若痰多可加葶苈子、射干。

3.痰热郁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有胸中烦热,身热,有汗,渴喜冷饮,面红,咽干,尿赤,大便或秘,苔黄或腻,脉滑数。

清泻痰热。

桑白皮汤加减。

药用桑白皮、黄芩、黄连、栀子清泻肺热;

贝母、杏仁、苏子、半夏降气化痰。

身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

痰多粘稠加海蛤粉;

口渴咽干加天花粉;

喘不得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风化硝;

痰有腥味配鱼腥草、冬瓜子、苡仁、芦根。

4.痰浊阻肺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苔厚腻、色白,脉滑。

  治法:

化痰降气。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方中用半夏、陈皮、茯苓化痰;

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化痰下气平喘。

可加苍术、厚朴等燥湿理脾行气,以助化痰。

5.肺气郁痹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或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开郁降气平喘。

五磨饮子加减。

本方用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壳、白酒等开郁降气平喘,伴有心悸、失眠者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等宁心安神。

并宜劝慰病人心情开朗,配合治疗。

虚喘

1.肺虚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质淡红或舌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补肺益气养阴。

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方中人参、黄芪补肺益气;

麦冬、熟地补阴;

五味子收敛肺气;

紫菀、桑白皮化痰清利肺气。

若寒痰内盛,可加钟乳石、苏子、款冬花温肺化痰定喘,若肺阴虚甚,可加沙参、玉竹、百合等。

2.肾虚

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白或黑润,脉微细或沉弱。

或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补肾纳气。

金贵肾气丸、参蛤散加减。

前方温补肾阳,后方纳气归肾。

若冲气上逆,脐下筑动,气从少腹上奔者加紫石英、磁石、沉香等镇纳之。

肾阴虚可用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以滋阴纳气。

如兼戴阳症加龙骨、牡蛎以潜阳。

善后调理可常服紫河车粉、紫衣胡桃肉。

本证一般以阳气虚者为多见,若阴阳两虚或偏阴虚,应权衡主次治之。

三.心悸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治之。

方中龙齿、琥珀、磁石以镇惊安心;

朱砂、茯神、菖蒲、远志以安神定志,人参补益心气。

若惊悸心胆虚怯可加炙甘草以补益心气,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以养心安神收敛心气。

若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系痰热内扰,胃失和降,心神不安之故,可用黄连温胆汤以清痰热,痰热清则心自安宁。

方中亦可加入枣仁、远志等以安神养心。

2.心血不足

心悸头晕,面色不华,倦怠无力,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以归脾汤加减。

方中以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

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以资生血之源;

酸枣仁、茯神、远志安神定志;

再辅木香行气,使之补血不滞。

3.阴虚火旺

心悸不宁,心烦少寐,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用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为治。

若阴虚而火不旺者,可用天王补心丹加减。

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养阴清热;

当归、丹参补血养心;

人参补益心气;

朱砂、茯苓、远志、枣仁、柏子仁安养心神;

五味子收敛心气之耗散;

桔梗引药上行,以通心气。

4.心阳不振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而数。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方中桂枝、甘草温补心阳;

龙骨、牡蛎安神定悸。

可加人参、附子以温阳益气。

5.水凌心肺

心悸眩晕,胸脘痞满,形寒肢冷,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渴不欲饮,恶心吐涎,舌苔白滑,脉象弦滑。

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加减。

方中茯苓淡渗利水;

桂枝、甘草通阳化气;

白术健脾祛湿。

如水饮上逆,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之品以和胃降逆。

6.心血瘀阻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加减。

方中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

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气通脉;

生地、当归养血活血。

可加入桂枝、甘草以通阳气;

龙骨、牡蛎以镇心神,诸药合用,使心络通畅,则悸痛自止。

四.腹痛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凡外邪侵袭、劳倦内伤、饮食积滞、痰瘀内停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腹痛。

1.寒邪内阻

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冷更甚,口和不渴,小便清利,大便自可或溏薄,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温中散寒。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为主方。

方中高良姜、干姜、紫苏温中散寒,乌药、香附、陈皮理气止痛。

2.温热壅滞

腹痛拒按,胸闷不舒,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泄热通腑。

大承气汤加减。

方用大黄苦寒泄热,攻下燥屎,芒硝咸寒润燥,软坚破结;

佐以厚朴、枳实破气导滞。

如燥结不甚而湿热重者,可去芒硝加黄芩、山栀等;

如腹痛引及两胁者,可加柴胡、郁金。

3.中虚脏寒

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

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质苔白,脉象沉细。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小建中汤为主方。

方用桂枝配饴糖,生姜配大枣,温中补虚。

芍药配甘草,和里缓急。

如见神倦少气,或大便虽软而艰难者,为气虚无力,可加黄芪以补气。

4.饮食积滞

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泄,泄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消食导滞。

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加减。

后方用大黄、枳实、神曲以消食导滞;

黄芩、黄连、泽泻以清热化湿;

白术、茯苓以健运脾胃。

如兼有蛔虫,以致腹痛时作时止者;

可参照“虫证”篇进行治疗。

5.气滞血瘀

以气滞为主者,证见脘腹胀闷或痛,攻窜不定,痛引少腹,得嗳气或矢气则胀痛酌减,遇恼怒则加剧,脉弦,苔薄;

以瘀血为主者,则痛势较剧,痛处不定,舌质青紫,脉弦或涩。

以气滞为主者,宜疏肝理气;

以血瘀为主者,宜活血化瘀。

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活血化瘀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前者方中柴胡、香附、陈皮、枳壳疏肝解郁以止痛;

芍药、甘草和里缓急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以止痛。

后者方中当归、川芎、赤芍以养营活血;

生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以化瘀止痛;

肉桂、干姜、小茴香以温经止痛。

五.黄疸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的主要特征。

西医根据黄疸发生的机理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三类,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以及消化系统肿瘤等疾病。

(一)阳黄

1.热重于湿

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口渴。

或见心中懊恼,腹部胀满,口干而苦,恶心欲吐,小便短少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

清热利湿,佐以泄下。

茵陈蒿汤加味。

方中茵陈为清热利湿、除黄之要药,用量宜偏重;

栀子、大黄清热泻下。

并可酌加茯苓、猪苓、滑石等渗湿之品,使湿热之邪从二便而去。

如胁痛较甚,可加柴胡、郁金、川楝子等疏肝理气之品之品。

如恶心欲吐,可加橘皮、竹茹。

如心中懊恼,可加黄连,龙胆草。

对苦寒药的应用,要随时注意热的程度和变化,如苦寒太过或日久失治,可转为湿重于热或寒湿偏胜,甚至成为阴黄。

2,湿重于热

身目皆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前方以茵陈为主药,配以五苓散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

后方用黄芩、木通等之苦寒清热化湿及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

本证迁延日久,或用药过于苦寒,可转为阴黄,则按阴黄施治。

(二)急黄

发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高热烦渴,胁痛腹满,神昏谵语,或见衄血、便血,或给付出现瘀斑,舌质红降,苔黄而燥,脉弦滑数或细数。

治法:

清热解毒,凉营开窍。

方药:

犀角散加味。

方中犀角、黄连、升麻、栀子清热凉营解毒;

茵陈清热退黄。

并可加生地、丹皮、玄参、石斛等药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力。

如神昏谵语可配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凉开透窍。

如衄血、便血或肌肤瘀斑重者,可加地榆炭、柏叶炭等凉血止血之品。

如小便短小不利,或出现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车前草、大腹皮等清热利尿之品。

(三)阴黄

身目俱黄,黄色晦暗,或如烟熏,纳少脘闷,或见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腻,脉濡缓或沉迟。

健脾和胃,温化寒湿。

茵陈术附汤加味。

方中茵陈、附子并用,以温化寒湿退黄。

白术、干姜、甘草健脾温中。

并可加郁金、川朴、茯苓、泽泻等行气利湿之品。

六.中风

中风又名卒中。

因本病起病急骤、症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行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

本病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种疾病。

(一)中经络

1.络脉空虚,风邪入中

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

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

苔薄白,脉浮数。

祛风、养血、通络。

大秦艽汤加减。

方中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解表祛风;

地黄、当归、川芎、赤芍养血行血,即取“血行风自灭”之意;

白术、茯苓健脾祛湿;

无内热者可去生石膏、黄芩,加白附子、全蝎祛风痰、通经络。

若有风热表证者,可去羌活、防风、当归等辛温之品,加桑叶、菊花、薄荷以疏风清热。

若呃逆痰盛、苔腻脉滑,可去地黄,加半夏、南星、橘红、茯苓以祛痰燥湿。

若手足麻木、肌肤不仁加指迷茯苓丸以通利经络。

年老体衰者,加黄芪以益气扶正。

2.肝肾阴虚,风阳上扰

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喎斜,舌强语褰,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舌质红或苔腻,脉弦滑或弦细。

滋阴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加减。

方中白芍、玄参、天冬滋阴柔肝熄风;

龙骨、牡蛎、龟板、代赭石镇肝潜阳;

重用牛膝引血下行;

心中烦热者,加栀子、黄芩以清热除烦,头痛较重者,加羚羊角、石决明、夏枯草以清熄风阳。

失眠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

(二)中脏腑

1.闭证: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醒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由于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之不同,故闭证又有阳闭、阴闭之分。

①阳闭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清肝熄风,辛凉开窍。

先灌服局方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透窍;

并用羚羊角汤加减以清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中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配菊花、夏枯草、蝉衣,使火降风熄,则气血下归;

龟板、白芍、石决明育阴潜阳;

丹皮、生地凉血清热。

如有抽搐,可加全蝎、蜈蚣、僵蚕。

痰多者,可加竹沥、天竺黄、胆南星。

如痰多昏睡者可加郁金、菖蒲以增强豁痰透窍之力。

②阴闭

除上述闭证的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

豁痰熄风,辛温开窍。

急用苏合香丸温开水化开灌服,(或用鼻饲法)以温开透窍,并用涤痰汤煎服。

方中以半夏、橘红、茯苓、竹茹燥湿化痰;

菖蒲、胆南星开窍豁痰;

枳实降气以利风痰下行。

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2.脱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益气回阳,救阴固脱。

立即用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

方中以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附子回阳救逆。

如汗多不止者,可加黄芪、龙骨、牡蛎、山茱萸以敛汗固脱。

3.后遗症

中风经过救治,神志清醒后,多留有后遗症,如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眼斜等。

要抓紧时机,积极治疗。

同时配合针灸、推拿按摩等综合疗法,并适当活动锻炼,以提高疗效。

①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半身不遂,肢软无力,伴有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

补气活血,通经活络。

补阳还五汤加味。

该方重用黄芪补气,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地龙养血活血化瘀。

加全蝎、乌梢蛇、川牛膝、桑枝、地鳖虫、川断等以增强通经活络之力。

如小便失禁者,可加桑螵蛸、山萸肉、肉桂、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收涩之品。

如下肢瘫软无力甚者,加桑寄生、鹿筋等补肾壮筋之品。

如上肢偏废者,可加桂枝以通络。

如患侧手足肿甚者,可加茯苓、泽泻、苡仁、防己等淡渗利湿。

如兼见语言不利者,加郁金、菖蒲、远志以祛痰利窍;

兼口眼斜者,加白附子、全蝎、僵蚕等以祛风通络;

如肢体麻木着,加陈皮、半夏、茯苓、胆南星以理气燥湿而祛风痰;

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等润肠通便。

2.肝阳上亢,脉络瘀阻

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舌红绛,苔薄黄,脉弦硬有力。

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镇肝熄风汤或天麻钩藤饮加减。

②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

风痰上阻,经络失和,故舌强语蹇,肢体麻木,脉弦滑。

之意祛风除痰,宜窍通络。

方用解语丹。

方中天麻、全蝎、胆南星、白附子等以平肝熄风祛痰;

远志、菖蒲、木香等以宣窍行气通络;

羌活祛风。

2.肾虚精亏:

肾虚精气不能上承,故音喑失语,心悸气短、腰膝酸软,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薄白,脉弦细。

滋阴补肾利窍。

地黄饮子。

③口眼喎斜:

证候:

口眼喎斜,或伴口角抽搐,患侧眉低眼垂,表情淡漠,甚至咀嚼不利,口角流涎,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

祛风除痰通格。

主方:

牵正散

七.肺热:

肺部脓疡形成的一种病症。

临床以发热、咳嗽、胸痛、咯痰量多,气味腥臭,或脓血相兼为主要症状。

西医学中的肺脓疡、化脓性肺炎、肺坏疽,及支气管扩张感染化脓等疾病的临床表现与本病及为相似。

(1)初期

  证候:

恶寒发热,咳嗽胸痛,痰少而粘,呼吸不利、口干咽燥,舌苔薄黄,脉浮滑而数。

疏散风热、清肺化痰。

  主方:

银翘散。

银花、连翘、芦根、竹叶疏风清热;

桔梗、甘草、牛蒡子宣肺气、化痰止咳,荆芥、豆豉、薄荷解表,适宜表证轻者。

(2)成痈期

寒战壮热汗出,胸闷作痛、转侧不安,咳嗽气急,甚则喘满,咳吐脓痰,气味腥臭,口燥咽干,烦躁不安,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清热解毒、化瘀消痈。

千金苇茎汤。

药以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化浊行瘀散结,甘草、芦根清肺解毒消痈,黄芩、黄连、山栀清火泄热。

(3)溃脓期

咳吐脓血,或咯痰状如米粥,量多腥臭,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平卧,面赤身热,烦渴喜饮,舌红绛苔黄腻,脉滑数。

排脓化瘀、清热解毒。

桔梗汤、千金苇茎汤。

桔梗为排脓之主药,用量宜大,苡仁、贝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

银花、甘草清热解毒,白芨凉血止血。

(4)恢复期

身热渐退、咳嗽减轻,脓痰日少渐转清稀,或见胸胁隐痛、气短乏力、自汗盗汗,低热或潮热,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数无力。

润肺化痰、益气养阴。

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

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肺,太子参、黄芪益气生肌,贝母、冬瓜子清肺化痰,阿胶、白芨养阴止血,桔梗、甘草清热解毒排脓。

八、咯血:

血由肺内而来,经气道咳嗽而出,或痰中带有血丝,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咯血。

1、燥热伤肺

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说。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

桑杏汤

方中以桑叶、栀子、淡豆豉清宣肺热;

沙参、梨皮养阴清热;

杏仁、贝母润肺化痰止咳。

2、肝火犯肺

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清肝泄肺,凉血止血

泻白散

以桑白皮、地骨皮清泻肺热;

海蛤壳、甘草清肺化痰;

青黛清肝凉血。

3、阴虚肺热

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

百合固金汤

本方以百合、麦冬、玄参、生地、熟地滋阴清热,养肺生津;

当归、白芍柔润养血;

贝母、甘草肃肺化痰。

九、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

1、胃热壅盛

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或大便色黑,舌红,苔黄腻,脉细滑。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由黄芩、黄连、大黄组成,具有苦寒泻火作用。

十灰散凉血止血,兼能化瘀,止血而无凝滞留瘀之痹。

2、肝火犯胃

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

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暗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虚弱。

健脾益气,摄血。

归脾汤

十、便血:

凡血从肛门排出体外,无论在大便前、大便后下血,或单纯下血,或与粪便混杂而下,均称为便血。

1、肠道湿热

便血鲜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

苔黄腻,脉濡数。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

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

地榆散以地榆、茜草凉血止血;

栀子、黄芩、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茯苓淡渗利湿。

槐角丸以槐角、地榆凉血止血;

黄芩清热燥湿;

防风、枳壳、当归疏风利气活血。

两方相比较,地榆散清热化湿热之力较强,而槐角丸则兼能补气活血,可酌情选用。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