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3193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路基路面说明Word格式.docx

自中央分隔带边缘起向两侧路缘带、行车道、硬路肩的横坡为2%,土路肩横坡为3%。

(4)路基加宽设计和开挖方案

以两侧拓宽作为设计的主要思路,尽量减少土地征用和建筑物拆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道路和构造物,以达到节省投资、减小影响的目的。

整体式路基加宽采用两侧加宽方式,将加宽部分与老路基进行拼接,加宽扩建后保持整体式路基。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线性整合接触时路基拼接段应力呈带状分布,导致拼接路基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为避免在老路基边坡上直接填筑新路基时可能出现强度较低的接触面贯通,从而导致新老路基拼接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采取老路基开挖成台阶状的措施,使得新老路基呈锯齿状接触,从而缓解新老路基拼接部位的应力集中现象,调整新老路基拼接部位的应力状态,保证加宽路基与旧路基的良好衔接,使其成为一个较好的整体,避免或减少横向错台和纵向裂缝的发生。

路基加宽方法是:

先将原路基边坡上30cm厚植被土进行清表处理,然后在边坡上挖台阶,台阶从硬路肩与土路肩交界部位处往硬路肩1米处挖起,台阶高度1.0米,台阶宽度1.5米,并设置3%内倾横坡,最下一层台阶的高度与开挖宽度根据图纸要求确定。

老路基开挖步骤为:

根据新路基的填筑速率由下至上逐步进行,为保证老路基的稳定性,开挖一级并碾压后应及时填筑一级,各级台阶应同加宽新路堤一道碾压,其数量计入路基土石方数量表中。

(5)土工合成材料的应用

土工合成材料能有效地与拼接路段的路基土体产生相互摩擦,限制和协调路基土体的变形,均化荷载,减少新老路基的不均匀沉降,提高拼接结合部位路基的抗剪强度,增强拼接结合部位路基的整体性。

高强土工格室使拼宽荷载均匀传递到地基上,以提高加宽部分路基的受力性能和整体性能。

本项目设置高强土工格室,以加强新老路基之间的搭接,减少路基差异沉降。

设计根据填土高度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

当H<4m时,在路床下第一个台阶处和路基底面各通铺一层高强土工格室,当4m≤H<6m时,在基底、第三台阶以及最上面台阶的底部各铺设一层高强土工格室。

当H>6m时,在基底、第三和第四以及最上面台阶的底部各铺设一层高强土工格室。

高强土工格室应张拉均匀并用U形钢钉锚固在台阶及土基中,铺设土工格室的层面应平整,不得有片、块石等坚硬凸出物,在距土工格室10cm以内的路基填料,其最大粒径不得大于8cm。

为提高路床的土基回弹模量和改善路基受力性能,对加宽路基的路床进行处理,处理深度80cm,上路床0~30cm采用8%的石灰土处理,下路床30~80cm采用6%的石灰土处理。

上下路堤填料的CBR值均需满足规范要求。

(6)用地范围

公路用地界以路基边沟外缘宽2米为公路用地界。

(7)路基边坡、护坡道及排水沟

当路肩外边缘与护坡道内侧高差H≤8米时,边坡坡率为1∶1.5;

当H>8米时,8米以内边坡坡率为1∶1.5,大于8米的部分边坡坡率为1∶1.75,变坡点处不设平台。

护坡道宽度均为2.0米,并设置向外3.0%的横坡。

护坡道外设底宽为1.0米,深1.0米的倒梯形边沟,边沟外边缘设置50cm×

50cm的梯形挡水埝,坡率均为1:

1。

护坡道和边沟均采用7.5#浆砌片石防护。

(8)路基填料及压实度

填料主要为亚粘土,路基填料最小CBR值、填料最大粒径及压实度指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否则应采取必要处理措施,满足相关要求后方可使用。

经取样试验,若CBR值不能满足路床、路堤的最低要求,应进行掺灰处理。

路基填料若采用膨胀土,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压实标准,分层压实。

为减少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可相应采取增加碾压机具重量、碾压遍数、改进碾压方式等方法,使路基压实度符合表5-1的要求。

设计采用了25KJ的三边形双轮冲击碾对路基基底冲碾20遍。

每层台阶处冲碾20遍,交接处应充分夯实。

注意:

控制土的稠度,防止形成弹簧土;

冲击碾的轮边与构造物应有1m的安全距离。

桥涵构造物上填土厚度不小于2.5m,不进行冲击碾压。

针对路基填筑中每一米一层采取的冲击碾压施工,应考虑对老路基的扰动,施工时,应分段选取具有代表性路段做为试验段进行试验,通过沉降、位移等观测,确保对老路不造成扰动的情况下,确定施工参数,以指导相应路段的施工。

桥头及涵洞、通道台后按规范要求填筑级配碎石、砂砾等透水性材料。

桥涵等构造物台背、涵洞通道顶部填方的路基压实度,从填方基底或涵洞顶部至路床均为96%。

对于两结构物之间距离小于100米时,所有填方压实度均要求达到96%。

对于拼接部分的路基填土,除适当提高压实度的标准外,应尽量采用易于压实、抗塑性变形能力较强的填料。

路基填料的CBR值和最大粒径应符合表5-2的要求。

路基压实度指标(重型)

表5-1

填挖类型

路面底面

以下深度

(cm)

压实度(%)

高速公路

被交道二级公路

其它等级公路

填方路基

路床

0~80

≥96

≥95

≥94

上路堤

80~150

≥93

下路堤

>150

≥92

≥90

零填及挖方

0~30

注:

①表列压实度数值系指按《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重型击实试验法求得的最大干密度的压实度。

②土路肩培土的压实度要求≥93%。

路基填料最小强度要求

表5-2

项目分类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料最大粒径(cm)

上路床

8

10

下路床

30~80

5

4

15

3

零填及路堑路床

(二)不良地质及特殊地基处理

原安新路经过多年的运营,路基沉降基本稳定,而拓宽部分的填筑荷载作为附加荷载,对原有地基又会导致新的不稳定,并会对老路路基和路面产生拉应力,甚至引起路面开裂或破坏。

因此地基处理应将减少新老路基的差异沉降作为设计原则。

根据已有地质资料,结合路基高度、路段位置和桥涵结构物的设置情况,按照沉降计算结果并依据已扩建高速公路新老路基搭接沉降差异控制标准经验,确定相应的地基处理范围和方法。

(1)一般路段地基处理

为了防止新老路基不均匀沉降,对于地基较好的一般路段,清表后铺机轧碎石,采用强夯冲击碾压,形成一30cm厚强度较高的持力层。

(2)高填方路段、桥头地基处理

为了减少差异沉降,对于可能发生较大沉降的高填方路段,另为防止桥头跳车现象,减少桥头路基工后沉降,对于桥头路段,采用粉喷桩、CFG桩进行地基处理,桩长由地质钻孔报告计算确定。

施工时如发现实际情况与钻孔资料不符时,应及时与设计单位和有关单位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变更桩长。

粉喷桩要求全桩长复搅,桩身连续性好,不得出现断桩或缩径、夹土层等现象。

(3)低洼地、软弱土地基处理

为了控制工后沉降、保持新老路面的变形协调,采用了粉喷桩和CFG桩的处理方法。

粉喷桩、CFG桩的施工及检测标准参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4)水塘、河沟清淤回填

水塘、河沟清淤后回填,采用碎石回填,其压实度为最下40cm≥87%,其上部分≥90%至原地面平齐。

(5)膨胀土地基处理

考虑到表层膨胀土经大气和生物的长期改造,以及此处填方较高,综合考虑不进行处理。

(6)液化砂土地基处理

项目所在地区为地震烈度8度区,存在可液化砂土层,为了确保路基的稳定性,避免产生滑移失稳破坏,在路基边坡至护坡道外侧5米范围内进行地基处治。

(三)路基防护工程设计

本加宽段项目除分离式立交桥、中桥桥头路基(含锥坡)采用浆砌片石全防护外,路基边坡及护坡道根据沿线的地势、土质情况及受降雨影响的程度大小,采用的防护形式在满足防护路基功能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持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本项目全部为填方路基,对于一般路段,在设计洪水位以下,浆砌片石防护高度为设计洪水位加50cm。

当设计洪水位以上的路基填土高度H<

1.2米时,路基边坡采用植草防护,以防止路面水对边坡的冲刷、美化路容。

当设计洪水位以上的路基填土高度H≥1.2米时,采用浆砌片石拱形防护,通过拱间送水槽排水,在拱形网格中间植草、绿化(附路基边坡防护效果图)。

对于加宽段路基坡脚处于池塘内时,采用填筑式边沟通过,池塘用碎石回填,边沟外侧至池塘底采用7.5号水泥沙浆砌片石封闭防护。

边沟内侧路基边坡保留50cm浆砌片石防护,以防冲刷,其上采用浆砌片石拱形骨架防护,在拱形骨架中间植草、绿化。

新设计的边沟采用7.5号水泥砂浆砌片石防护。

三、路面

(一)设计原则

1、老路面改建结构本着以下的基本原则确定:

(1)尽可能利用原则;

(2)与新路面结构相协调的原则;

(3)尽可能解决老路面的现有技术问题;

根据上述原则,老路原则上铣刨掉上面两层沥青混凝土,共8cm厚,加铺结构同新建路面相应结构层,同时结合路面的不同病害对路面结构进行相应补强。

2、新建路面结构本着以下的基本原则确定:

主要行驶大车和重车,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符合新技术发展方向,要与原路面改建综合考虑,尽量减少可能出现的与原有路面交界处纵向拼接裂缝问题。

(二)老路面改建

根据安新路老路现状,通过对其路面破坏原因进行分析,结合扩建工程的需要,提出了维持原有路面结构形式,充分利用原有路面结构层的强度,根据检测及计算结果,解决原有路面基层强度、路面平整度、抗滑性能不足等病害的方案。

1、老路面病害处理

设计时以老路面各项检测(如弯沉、钻孔取芯、含水量、平整度、抗滑等)指标作为评价老路病害的标准,分别对原路面结构的面层、基层及底基层进行补强。

2、具体病害路段的确定现场进行,病害路段基本处理原则如下:

(1)、原老路超车道

下列情况之一者要铣刨老路罩面、上面层及中面层,并铺筑沥青混凝土面层至调整后的路面标高。

a、老路表面出现坑槽、凹陷、网裂、疲劳裂缝等病害的路段;

b、路面破损严重,100m范围内修补面积超过15%时的路段;

c、路面横向裂缝连续、间距小于15m的路段;

d、路面出现松散麻面,细集料剥离严重的路段。

(2)、原老路行车道

①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要翻修老路原罩面和全部沥青面层:

②基层补强原则:

路面如出现上条

(1)中的四种情况,一般情况下路面基层都会有病害,要求面层铣刨后对基层状况进行现场评定,出现下列情况需挖除重建:

a、基层松散;

b、基层成块状(边长小于2米);

c、横向裂缝连续且间距小于10m的路段。

③底基层原则上不翻修,个别点视需要确定。

3、硬路肩

考虑到老路硬路肩部分加宽后为重车道,所以将其全部挖除,与加宽部分一起新建。

4、设计标高的控制

对于经检测老路结构强度满足要求的路段,根据纵坡需对原路面进行铣刨和加铺,原则如下:

a、当h<2cm的路段,铣刨原路面罩面层,上面层及部分中面层,保证加铺面层厚度在10cm,改铺6cm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SMA-13。

b、当2≤h≤6cm的路段,铣刨原路面罩面层、部分及全部上面层,改铺6cm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SMA-13。

c、当6<h<10cm的路段,铣刨原路面部分及全部罩面层,改铺6cm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SMA-13。

d、当10<h<14cm的路段,原路面不铣刨,改铺6-10cm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SMA-13。

e、当14<h<22cm的路段,原路面不铣刨,改铺8-10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6-8cm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SMA-13。

f、当h>22cm的路段,路面改铺16cm水泥稳定碎石+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6cm改性中粒式沥青混凝土+4cmSMA-13,铣刨厚度控制在路面标高34cm下。

(四)新建路面设计

1、设计依据

交通部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F40-2004)及《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2、设计标准

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计算年限为15年。

3、路面结构组合及厚度计算

(1)结构组合

沥青路面上面层采用SMA(改性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

中面层采用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骨架密实级配,以提高抗车辙性能,下面层采用沥青混凝土AC-25骨架密实级配。

路面基层采用水泥稳定碎石。

路面底基层采用低剂量的水泥稳定碎石。

(2)厚度

主线行车道及路缘带、硬路肩路面结构为4cm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SMA-13)+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骨架密实型级配)+8cm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骨架密实型级配),基层为36cm厚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为20cm厚低剂量水泥稳定碎石,基层顶面设透层,面层间设粘层。

4、新老路面搭接处理

为了尽可能减少新老路的差异沉降对路面的影响,原老路土路肩、硬路肩全部挖除,扩建工程两个货车车道均采用新建路面结构;

此外在新老路面结合部位,设置双向自粘式玻璃纤维格栅,其抗拉强度不小于50kN/m,延伸率不大于3%。

6、桥面沥青混凝土铺装

原桥面4cm沥青混凝土铺装层全部铣刨,统一改铺4cm厚SMA-13。

四、路基、路面排水

路基、路面排水包括路面、中央分隔带、路基边坡坡面和路界范围内地表坡面的表面排水,通过排水沟、桥涵等排水构造物将路界范围内的降水排入天然河沟,以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1、路基排水

路基排水设施的设置,以排除路基、路面范围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保证路基、路面的稳定,防止路面积水影响行车安全为原则。

根据公路等级、沿线地形、地质、气象、桥涵位置等综合考虑,在结合原有排水系统的基础上,合理布置,并有足够的排水能力,同时完善对进出水口的处理,使各项排水设施衔接配合,确保排水通畅,并使养护工作量降至最小。

路基排水设计与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相配合,防止冲毁农田或危害农田水利设施。

本项目路基排水系统设计以不破坏原有自然排水为原则,沿线所经河流、排水沟渠、洼地及灌溉渠道均相应设置了桥梁、涵洞。

路基采用分散排水,与边沟等设施组成完善的排水系统。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为100年一遇。

路基两侧设置排水沟与桥涵贯通,将水引至河沟,或通过桥涵排走。

路基两侧边沟依地势及沟、河分布情况,进行纵坡设计,使路基、路面水通过排水边沟合理排泄,确保路基稳定、安全。

边沟遇通道或分离式立交时,均设置边沟涵,使排水沟里的水顺利通过通道等构造物,避免通道内积水。

为避免排水边沟水漫至农田,毁坏沿线农作物,在边沟外侧设置挡水埝。

依据新设计边沟纵坡的需要,对原地面低于边沟顶标高的路段,需用填土将原地面抬高,反开挖施工边沟。

边沟与可排入边沟水的河流之间设置7.5号浆砌片石边沟急流槽。

对于较长段落均无法通过天然沟渠排水时,设置蒸发池。

蒸发池距边沟20m,通过自然蒸发和下渗排水。

2、路面排水

根据原安新高速公路路面排水情况,结合沿线降雨及土质条件,路面采用分散排水方式:

降落在路面上的水,通过路线纵坡、路拱横坡、经硬化土路肩顺防护边坡汇集到边沟,最终排出路基之外。

3、路面结构内排水

为了排除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内部因路面渗水留存的积水,本次路面设计特按《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018—97)的规定,在一般路段路面边缘设置路面边缘排水设施。

渗入路面结构内部的大气降水主要可沿沥青封层,由路面边部的混凝土护肩下层的无砂混凝土层排出至防护边坡处。

在路床顶面处设置级配碎石排水层以利排出新旧路面结构内的积水,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

五、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本项目为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新老路基差异沉降的减少和消除是保证路基质量的关键,施工中应高度重视原地基的排水、压实工作,特别是低填路段及地形低洼地下水位较高路段,确保土基压实度。

(2)充分压实,特别是衔接部的压实是保证新老路基稳定不开裂的必要手段。

(3)加强施工地质工作,贯彻动态设计原则。

由于勘察手段及勘探数量的局限性,地质资料与实际可能有一定出入,某些零星的不良地质路段的位置及分布范围不够明了,因而施工阶段应加强现场核对和地质状况调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完善设计,做到既安全合理,又经济实用,达到最满意的施工效果。

(4)桥头路基的压实度是影响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的主要因素,因此其压实度自地面起要求达到96%以上,对于桩柱式桥台,在帽梁施工前,桥头填土应完成压实。

1、地基处理路段施工

考虑到安新高速公路加宽的特殊性,施工场地狭窄,对老路基的扰动要尽可能减小,设计理论主要以减少沉降为主要标准而非以提高地基承载力为标准,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

对冲击碾压路段的施工,应选取具有代表性路段做为试验段进行试验确定施工参数,以指导大面积的施工。

粉喷桩施工前需先进行成桩试验,以便掌握施工现场的成桩经验及有关技术参数。

为了保证成桩质量,还应注意: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确定搅拌机和料场的位置,停灰面应高于桩顶设计标高50cm,施工质量检测应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CFG桩的施工,应根据现场地基土的性质、地下水埋深、有无对振动反应敏感的设备等多种因素选择施工工艺。

振动沉管灌注成桩工艺难以穿透厚的硬土层、砂层和卵石层等,可采用长螺旋钻孔灌注成桩工艺,但是要求桩长范围内无地下水,以保证成孔时不塌孔,当地下水位高时,采用长螺旋钻孔、管内泵压混合料成桩的施工工艺,它具有穿透能力强、低噪音、无振动、无泥浆污染、施工效率高及质量容易控制等特点,考虑到安新高速公路加宽的特殊性,施工场地狭窄,对老路基的扰动要尽可能减小,设计理论主要以减少沉降为主要标准而非以提高地基承载力为标准,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采取适当的施工工艺,施工前需先进行成桩试验,以便掌握施工现场的成桩经验及有关技术参数。

合理布置施工场地,确定搅拌机和料场的位置;

在桩身混凝土龄期未到之前禁止重型机械局部碾压,并不得填土加载;

冬季施工时,应采取措施避免混合料在初凝前遭到冻结,保证混合料入孔温度大于5℃。

CFG桩的施工质量检测采用抽芯检测和低应变检测相结合的办法。

CFG桩应按照《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要求进行。

2、填方路基施工

应作好原地面临时排水设施的布设,开挖路基两侧临时排水沟,并与永久排水设施相结合,以达到地面没有积水。

排出的雨水不得流入农田、耕地,也不得造成水沟淤积、路基冲刷。

填筑路基前,应先清理原地表的树根、草皮等杂物,基底的压实度(重型)不应小于90%,若原地面有坑(洞)穴、废弃窖洞、水池等,应用碎石土回填、压实。

地面横坡陡于1:

5时,原地面应挖成宽度不小于2.0米的台阶。

应重视新老路基的拼接处理,将原路基边坡、路肩清理干净,按图纸要求认真开挖台阶,铺设高强土工格室。

结合部位的腐殖土、杂物应清理彻底,土路肩、硬路肩部位不适宜做填料的材料应彻底换填,填料应严格控制粒径、含泥量等,避免新老路堤结合部留下一个薄弱的结合面。

边坡开挖面不宜过大,避免开挖面长时间暴露在外,受到雨水直接冲刷而造成新老路堤亏方,新老路堤叠合面减少。

填料不宜过厚,否则压实不到位,引起不均匀沉降,导致新老路面结合部开裂。

填筑速度不宜过快,过快将会使新路基的沉降速率过大,造成原路基失稳或将原路面拉裂。

在原地面清表、隔离栅外移、开挖临时排水沟、原地面清淤回填、地基处理等工序结束后,开始填筑路堤,路基填筑应采用水平分层填筑施工,即按照横断面全宽分成水平层次逐层向上填筑。

如原地面不平,应由最低处分层填起。

压实度按规范要求的压实标准执行,应注意压实机具的选择、压实顺序,保证均匀压实,并定期检查土的含水量。

第一层填筑完毕,按要求反开槽在规定位置埋设沉降标,加强观测,以便提供在填筑过程中新老路基的沉降数据,给新路基填筑提供参考依据。

沉降标设置如下:

(1)沉降观测:

路肩沉降观测桩,采用混凝土小方桩,埋设在老路堤的路肩上,测量该点的竖向位移值。

水平型沉降管,采用直径为7cm的全塑高精度测斜管水平放置于拼宽路堤底部,延伸到新的护坡道,测量拼宽路基横断面方向上各点的竖向位移线。

要求每填筑一层测一次,填到标高后每15~30d观测一次。

(2)稳定监测:

位移边桩,采用混凝土小方桩埋设于新路堤护坡道外侧或拼宽桥头路堤前缘,测量该点的水平位移值。

要求根据观测结果来确定施工的进度,如沉降过快,应相应减缓施工进度,等沉降达到规范要求再进行下一步的路基填筑。

挖除边坡上的包边土,将原路基边坡挖成宽度1.0m,高度1.5m的台阶,并设置3%向内倾斜的坡度,清除台阶范围内的树根、腐殖土、泥块、超粒径填料和其他杂物。

清表时,要根据填筑速度和台阶的开挖高度沿路线方向逐段进行,不可将边坡清表和台阶的开挖一次性完成,一般采取填筑前挖该层的台阶。

台阶的开挖面如土层含水量较大,应对其进行相应处理。

可向原路基内打开孔的钢管,以利于原路基内的水顺钢管排出。

雨季施工时,边坡清表不宜超过台阶面以上50cm,以免雨水过度冲刷,影响老路基的稳定性。

同时要根据路线纵坡大小,沿路线走向在台阶上间隔10~15m挖一条临时横向排水沟,排除台阶内积水。

每段填料碾压完毕,可将上一层的填料堆放在已开挖的边坡处形成反压荷载,以稳定老的路基,同时避免边坡开挖面长时间暴露,受到雨水直接冲刷。

特别在雨季施工时,施工段落不宜太长,还要用防雨布对暴露地段进行大面积遮盖。

路基填筑宽度应比设计宽度超宽50cm,由于场地狭窄不适宜大型施工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