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31824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29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歌唱时间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饿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齐唱,合唱;

乐于参与各种演奏活动,学习课堂乐器的

演奏方法,参与歌曲,乐曲表现。

对于音乐的信息量还不够,再分析歌曲与歌曲的表现设计的能力还略显不足。

教材的

教学重点

用欢快喜悦的声音、热情、奔放的情绪表现歌曲。

理解与掌握歌词和曲谱的,演唱时需要注意声情并茂,二声部要整齐和谐。

用舞蹈参与歌曲的表现,用演奏参与音乐欣赏。

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

认识、了解本地区的传统戏曲的历史发展以及相关剧目和部分优秀演员。

全册教材

编写特点

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了实践与创造,加强了综合与渗透。

教材以“单元主题”的方式呈现,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歌曲7首,音乐活动3个,18首欣赏曲,包含了“聆听欣赏”、“学唱表演”、“编创活动”几个版块。

在每一个单元都设计了符合单元主题的内容,结合歌曲和欣赏曲进行,都为教学提供了一些可参与的方法和手段。

各类型教材的教学要求

分析

歌曲的教学在感受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

关注生活中的音乐,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接触、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结合熟悉的影视片简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知道一些关于不同历史时期,地域,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和乐曲。

改进教学

具体措施

1.提高学生识谱能力。

2.音乐知识在歌曲中的运用。

3.养成良好的常规与音乐素养。

4.了解更多更好的优秀歌曲和乐曲;

鼓动学生参与各类创编活动。

5.加强小乐器的训练,能地理完成简单的旋律。

6.多给学生一些视听结合的机会,都给学生提问思考的时间。

总课时

分配说明

本学期实授课17周,双周三课时,共计25节课,按计划授课。

一、西部风情

教学重点:

1.用热爱家乡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感受《北京喜讯到边寨》苗、彝民族音乐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启发学生用热爱自己家乡那样的情感演唱《拉萨谣》。

2.分辨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的音乐结构。

3.感受《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川江号子的风格。

教材分析:

1.歌曲《拉萨谣》

我国当代作曲家何训田.《拉萨谣》音乐素材很简单,但在音乐中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

歌曲采用了典型的民歌创作手法,音乐委婉、动听,寄托着无限的深情。

歌词是带有藏族特色的衬词“呀拉嗦”,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

然后又回到了第一乐段的上乐句结束。

第三段歌词重复了第一乐段的旋律。

第四段歌词是第二乐段的变化重复,第一小节中的节奏较为舒展,同原第二乐段的旋律既保持了风格的统一又有所变化,最后又重复了第一乐段的上乐句结束。

虽然音乐素材简单又重复多次,但由于民族风格鲜明,并没有使人感到叙叨厌烦,反而特色更加突出,使人难以忘记。

2.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

“喜讯”指粉碎了“四人帮”。

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

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乐曲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由引子和三个乐段构成。

开始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模仿牛角号的号角引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

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乐队以很强的力度奏出热情、奔放的旋律,使人们一下子就置身在万众欢腾的群舞场景之中。

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同第一乐段热烈、奔放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小号在句尾作呼应式的模仿。

当第二遍反复的时候力度渐强,把情绪推向了高潮。

第二部分由一个乐段构成。

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性乐段转为C调之后,双簧管奏出了一个优美的歌唱性的旋律,其中降mi的运用突出了苗族音乐的风格,好像是一位苗族姑娘在翩翩起舞,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这个旋律在C和F两个调性上反复出现,情绪不断高涨。

第三部分由两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第一乐段,在一小节强烈的节奏之后,小号奏出了粗犷、热情的旋律,与后面小提琴奏出的轻快、跳跃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像是小伙子与姑娘的对舞场面。

第二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鼓乐齐鸣,再次奏响第一部分第一乐段的旋律,力度渐强,速度渐快,热烈的情绪达到了顶峰,人们完全沉浸在了狂欢的喜悦之中。

接着圆号又吹响了号角的音调,乐曲进入了尾声。

这次有乐队的烘托,情绪更加热烈,象征着人们满怀胜利的信心去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烈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这是一首具有船工号子风格的歌曲。

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类别,是人们从事劳动时演唱的歌曲,节奏感强,基本上是一个音唱一个词,音乐材料经常重复使用,便于演唱。

《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由一个乐句的衬词和两个乐句构成。

歌词与旋律采用了号子常用的一字一音的词曲结合方法,节奏感很强,唱起来流畅上口。

的节奏型基本上贯穿了全曲,情绪显得高昂有力。

在结束句倒数第二小节中,二分音符之后用了一个四分休止符,声断气连的演唱方法使歌曲显得更加亲切,突出了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内容:

1.学习歌曲《拉萨谣》。

2.了解西藏文化及音乐。

教学目标:

1.表现歌曲音乐的委婉、动听。

2.了解有关西藏的文化知识。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学习歌曲《拉萨谣》。

歌曲中衬词的表现和用法。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你们知道西藏的首都吗?

(拉萨)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部,那里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有最美丽的雪域风情,有勤劳勇敢的藏族同胞,也有风格独特,优美、粗犷的音乐。

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走进美丽而又神秘的西藏吧。

2、听录音范唱,初步了解歌曲。

3、拓展知识

(1)西藏有座世界最高的山是什么山?

它的最高峰是什么峰?

(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

(2)西藏有一座最著名的宫殿是什么宫?

(课本图片:

布达拉宫)

(3)西藏有一种白色的小花,它长在高山上,不畏严寒,象征着藏族人民坚强勇敢的性格。

你知道是什么花吗?

(雪莲花)

(4)西藏有一条江是什么江?

(雅鲁藏布江)

4、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5、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歌曲。

(找出共同点)

6、轻声跟范唱带练习歌词。

7、教师简单教唱典型乐段歌谱。

8、集体跟伴奏带练习歌谱。

9、用竖笛演奏歌曲旋律。

西藏是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藏族人民都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不管走到哪里,永远都不会忘记养育他们的青稞酒和酥油茶,还有阿姐亲切的鼓声。

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藏族歌曲、舞蹈吗?

例:

《多快乐呀多幸福》、《我的家乡日喀则》、舞蹈《洗衣歌》等。

10、教师小结:

本节课了解到的有关西藏的音乐,介绍了西藏的风土人情,使我们对西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西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的音乐更是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她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1.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感受歌曲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了解劳动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

学会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第三课时

一、介绍三峡

师:

在我国万里长江中有一段山水壮丽的大峡谷,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中间分别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

二、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①听音乐范唱带《三峡的孩子爱三峡》,这首歌具有什么样的音乐风格?

②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③同学们跟着录音哼唱两遍歌词。

这是一首具有号子风格的歌曲,号子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劳动时唱的歌。

④教师强调演唱歌曲时要有力,要有节奏感。

⑤歌曲是四四拍,要注意四四拍的强弱规律,第一拍和第三拍上要强一些,一个音一个字,要唱得有力,好像驾驶着小船在波浪中前进。

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演唱歌词。

7跟伴奏带练习歌曲旋律两遍。

1.学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2.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学生能用自豪的感情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并感受川江号子的音乐风格。

学会歌曲

了解三峡及三峡工程

一、展示有关三峡的知识

1、三峡有奇特的风光,水资源丰富,更好的利用三峡的水资源为人民造福。

2、三峡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三峡音乐文化,除《川江号子》外,还有许多音乐作品,你知道那些有关三峡的音乐作品。

3、李白的古诗歌曲《下江陵》,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歌曲《长江之歌》等。

4、自豪地跟伴奏带演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5、多次练习歌词,按教师处理的要求演唱歌曲。

6、教师小结:

三峡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三峡工程表现了我国的繁荣富强,不仅三峡的孩子爱三峡,全国的少年儿童都热爱三峡。

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

1.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能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3.初步了解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感受乐曲各乐段的情绪。

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及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为乐曲命名

教师播放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

学生感受乐曲热烈、欢快的情绪,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

二、分辨乐曲的音乐特点

1、能初步分辨苗族、彝族的音乐特点。

2、热烈欢快的乐曲。

教师播放乐曲第三主题和第四主题。

三、分辨乐曲的结构

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由三部分构成。

逐段欣赏。

1.引子与第一部分。

提问:

你们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

模仿了什么声音?

好像表现了什么情景?

(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第一部分,热烈、欢快的旋律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欢腾的场景之中。

好像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2、师生共同演唱A段主旋律。

3.第二部分。

和旋律A有什么不同?

好像在表现什么样的情景?

(同第一部分的音乐形成对比,是优美抒情的一段旋律,好像是一位姑娘的独舞或是大家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4、学生随教师演唱第二部分的旋律。

(背唱C段旋律)

5.第三部分和尾声。

第三部分的音乐粗犷、热烈,把情绪推向了高潮。

6.完整地欣赏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完成作业并轻声跟唱)

四、学生表达感想

今天我们欣赏了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

或是你记住了哪一段旋律,唱一唱。

二、古诗新唱

1.能用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梅花》,并知道梅花不畏严寒在风雪中竞相开放的特性,象征着坚强不屈的性格。

2.能用较长的气息和纯净的声音演唱合唱《静夜思》,表现怀念故乡的情感。

1.初步了解唐代诗人李白和宋代的诗人王安石。

2.欣赏《读唐诗》,感受歌曲亲切的情感,了解歌曲中唱到的古诗。

3.能积极参与“古诗朗诵演唱会”的表演,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熟悉的古诗。

教材分析:

1.《梅花》

王安石是宋代的著名诗人。

与一般描写梅花的诗不同的是它不仅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而且还表现了梅花幽香扑鼻,洁白如雪柔美的一面。

大意是:

在寒冷的冬天,别的花都凋谢了,只有在院墙边上的几枝梅花,冒着寒冷独自绽开。

远远的看去一片雪白,难道是下起了雪?

忽然闻到了淡淡的清香,原来是一片严寒中开放的白色的梅花。

歌曲为两段体,大调式。

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二乐段的节奏和旋律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把情绪推向了高潮,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坚强性格。

接着的第二乐句旋律逐渐下行,情绪逐渐平稳,结束在主音上。

第二乐段又反复了一遍,更加突出了梅花坚强的性格。

2.《静夜思》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之一。

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

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乡的愁绪。

在演唱时,要注意运用较长的气息,才能使歌声平稳,特别要注意唱满四分音符的时值。

3.《读唐诗》

第一乐段有四个乐句,音乐显得较为活泼。

第二乐段也是由四个乐句构成,开始的节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个六度的大跳和重音的运用把情绪推向了高潮。

连续附点音符的运用使音乐有了一种推动感,强调了激动的情绪。

高潮过后,又转回平稳,重复了第一乐段第三和第四乐句的旋律,好像高潮过后的思索,细心地聆听祖先的诉说。

歌曲《读唐诗》中的歌词非常有特点,使我们联想到许多著名的古诗:

床前的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窗外的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

高飞的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浮水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咏鹅》;

枫桥的钟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雨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巴山的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公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边塞的战士──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异乡的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不仅能感受到《读唐诗》歌曲的魅力,还可以了解更多的古诗。

学唱歌曲《梅花》。

1.能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2.了解有关梅花诗歌、古诗、知识等。

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了解有关梅花诗歌、古诗、知识等。

(一)介绍梅花

1.教师介绍梅花,让学生了解梅花的形状、色彩、香味等感性的认识。

2.学生讨论对梅花的了解。

如梅花的种类、生长的习性,象征的意义等。

3.教师介绍王安石的诗《梅花》。

(二)学唱歌曲《梅花》

1.播放录音,学生听范唱歌曲两遍。

2.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3.轻声跟伴唱学习歌词。

4.自己学唱旋律,教师简单教唱,学生以小组形式,视唱。

5.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梅花》。

全体学生跟伴奏带演唱歌词,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及时辅导。

6、全体学生跟伴奏带演唱歌谱,教师根据学生的演唱及时辅导。

(三)创编《春晓》

1.视唱曲谱,连成歌曲《春晓》。

2.教师讲解,个别指导创编。

3.学生集体视唱歌谱和歌词。

(四)互相交流有关梅花的知识

1.教师介绍梅花的艺术作品。

如古琴曲《梅花三弄》,毛泽东的诗词歌曲《卜算子·

咏梅》,陆游的诗《咏梅》等。

2.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梅花的知识。

(诗歌、古诗,歌曲等)

3.学生下课后制作一本有关梅花的小册子(必须要有一首音乐作品)。

学唱歌曲《静夜思》。

1.能用思乡的情感演唱歌曲。

2.能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

学会歌曲《静夜思》

能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手势,并能为歌曲指挥。

(一)启发思乡的情感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家乡在哪里?

在家乡还有什么亲人?

学生回答。

许多艺术家都留下了思念家乡的艺术作品,如音乐家马思聪创作的《思乡曲》,台湾诗人余光中写的《乡愁》。

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诵《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也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学生朗诵《静夜思》。

作曲家把这首诗谱成了歌曲,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

学生聆听歌曲。

(二)视唱歌曲

1.歌曲是有旋律的诗,更能表达思乡的情感。

现在,我们再听一遍,听一听,有哪些音乐的要素构成了这种思乡的情感?

(音乐的速度较慢,节奏比较舒展,演唱的声音很柔和,力度较弱等。

2.跟录音范唱视唱歌词。

3.学生自己视唱歌词。

4.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注意用连贯的、较长的气息,要唱得平稳,特别是要唱满全音符的时值。

还要注意第二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更好地表达思乡的情绪。

在演唱倚音的时候,要注意用弱的声音演唱,不要太突出倚音。

5.学生按老师的要求演唱歌曲。

6.第三乐句的开始同第二乐句结束的音有什么不同?

你感觉有什么作用?

如果不用八度,用小于八度的音试试有什么感觉?

(这是八度的大跳,好像表现思乡的情感更加强烈。

7.这个感觉非常正确,在演唱时要唱准八度的音程,另外力度要稍强一些,突出那种思乡的情感。

学生演唱。

8.集体跟范唱带练习歌曲旋律。

9.集体跟伴奏带练习歌词。

(三)学习四四拍的指挥图式

1.四四拍的歌曲,在指挥手势上同四二拍有很大的区别,教师示范。

2.学生学习指挥手势。

3.学生边唱歌曲,边做指挥手势。

4.请一位同学来指挥大家演唱歌曲。

全体学生在同学指挥下演唱歌曲。

5.教师小结

1.欣赏歌曲《读唐诗》。

2.欣赏歌曲《江雪》。

1.复习学过的古诗朗诵和古诗歌曲。

2.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一)欣赏歌曲《读唐诗》

1.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曲《读唐诗》,听一听歌中都唱到了哪些古诗?

学生集体背诵,歌曲中出现的古诗:

“床前的月光”──《静夜思》(李白)

“窗外的雪”──《夜雪》(白居易)

“高飞的白鹭”──《绝句》(杜甫)

“浮水的鹅”──《咏鹅》(骆宾王)

“枫桥的钟声”──《枫桥夜泊》(张继)

“巴山的雨”──《夜雨寄北》(李商隐)

“边塞的战士”──《出塞》(王昌龄)

“异乡的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跟录音范唱练习一遍歌曲。

(二)欣赏歌曲《江雪》。

1、播放歌曲《江雪》,学生欣赏。

2、学生跟范唱轻声演唱歌曲。

(三)你还会唱那些古诗歌曲。

学生分小组演唱。

三、美丽的草原

初步认知“草原音调”(主要指蒙古族的);

搜集蒙古族各方面材料。

在读谱、欣赏教学中进一步了解蒙古族歌曲的风格特点。

1.歌曲《天堂》

这是由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创作的一首充满蒙古族民歌风格的男声独唱歌曲(类似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其主题来自大家熟知的东蒙民歌《牧歌》。

如:

”与“

”“

与“”其联系都是较为密切的。

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描绘了草原美丽的景色,曲调比较平稳悠长,大多在中低音区进行,每句的结尾音都拖得很长,呈现出典型的蒙古族长调歌曲的特点;

歌词采用排比句,简洁、形象。

第二乐段表现了主人公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高亢激情,曲调在较高的音区中进行,加上腾格尔以独特的、粗犷的声音演唱,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全曲为五声羽调式,个别出现“7”的地方是调式交替所致,如:

”实际为“

”等。

2.电子琴独奏《牧民的一天》

这首乐曲描绘了草原牧民一天中劳动、生活的情景,同时也表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乐曲利用电子琴音色多变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牧民们不同的生活、劳动场景。

全曲由五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引子,描绘了草原清晨的景色,草原苏醒了,牧民们渐渐进入角色,牛、羊、马开始欢叫,音乐清新而优美。

第二部分是全曲主题的第一次呈现,表现了牧民们愉快的放牧,音乐主题如下:

第三部分表现了草原上万马奔腾的景象,牧民们扬鞭催马,向远处的草原驰骋而去。

音乐急速而欢腾,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第四部分表现了牧民们欢快的舞蹈,乐曲主题再现。

第五部分为尾声,表现了夕阳西沉,炊烟袅袅,牧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踏上归途,音乐主题节奏逐步放宽,力度渐弱,直至消失在夜幕之中。

3.歌曲《美丽的夏牧场》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歌中唱的夏牧场在天山山麓之南,恰布河横穿其间,那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牧民以哈萨克族为多,因此歌中赞美为“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

哈萨克族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民族,其民歌《美丽的姑娘》《都达尔和玛利亚》《嘎俄丽泰》《我的花儿》等早已广为流传,并为人民群众所熟知和喜爱。

哈萨克族的民歌以大调和自然小调为主,例如哈萨克民歌《云雀呀云雀》中就有十分典型的自然小调的旋律:

将《美丽的夏牧场》的旋律与之对比,就清楚地看出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歌曲为一段体,运用民歌旋律发展中最简朴的手法,将第1、2乐句多次反复构成全曲。

歌曲的音域不宽只有六度,加上旋律多次反复,很适合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唱,同时也适合于读谱练习,因此教唱这首歌曲时可先学歌谱,后学歌词。

1.欣赏歌曲《天堂》。

2.读谱练习《草原上》

1.欣赏歌曲《天堂》,初步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

2.较为顺利地进行视谱演唱《草原上》。

3.引导、教育学生热爱草原、关注草原、爱护草原。

感受草原音乐的风格和草原人民质朴、执著的性格。

学生自己练习读谱《草原上》

1.导入

这个单元的名称是《美丽的草原》,草原非常美丽,但这不仅是自然风光的美,更有流动着的美,那就是草原人民放牧、歌舞的情景,更有如云的羊群和充满活力的马群,有的草原还有大批的牛群,有一句诗叫“风吹草低见牛羊”,十分形象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色。

今天我欣赏一首有自己演唱并作词、作曲的歌曲《天堂》。

2.欣赏男声独唱《天堂》

(1)初听

(2)请学生讨论,说一说听后的感受(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议论,要求能听出这首歌具有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3)复听歌曲,学生随音乐轻声跟唱。

(4)朗读课本上分析歌曲两部分的特点。

第一部分:

优美、深情,表现了对家乡的赞美。

第二部分:

高亢、充满激情,表现了对家乡的无比热爱。

(5)根据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