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31553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Word文档格式.docx

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对礼乐文明有所了解。

礼是“修、齐、治、平”的大经大法

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首先,天人关系属于礼。

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

我们读《礼记·

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要求人们爱惜森林资源,保护幼小动物。

那时的人口比今天少得多,资源比今天丰富得多,但儒家已经意识到人与宇宙万物必须共存共荣的道理,这是何等的胸怀与卓识!

其次,国家典制属于礼。

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礼是经邦治国的大经大法,无礼则无从措手,成为社会贤达的共识,有关的论述触目皆是,如《左传》引君子云: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孔颖达疏云:

“国家非礼不治,社稷得礼乃安,故礼所以经理国

家、安定社稷。

以礼教民则亲戚和睦,以礼守位则泽及子孙。

”子大叔说:

“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

”荀子说:

“国无礼则不正。

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将礼譬之为治国的衡、绳墨、尺寸,乃是规范一切的标准。

治国理念的实现也必须通过礼。

再好的治国理想、理念,只有通过礼仪,才能层层推进,逐步变成现实,这个道理《礼记》上说得非常清楚: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这段话的意思是,道德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没有礼就无法成就。

教育民众,端正风俗,没有礼就不能完备。

纷争辨讼,没有礼就不能判别是非。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是伦理的基础,没有礼就无法确定。

班朝治军,居官执法,没有礼就没有威严的气象。

祭神敬祖等,没有礼就无法诚敬庄严。

一言以蔽之,没有礼就做不好任何事情。

礼治法治在“交锋”中决出主次

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两者孰优孰劣,在先秦就有论辩。

我们先来看看法家的理论。

战国时期的法家,前期的代表人物是商鞅、申不害、慎到,后期是韩非。

商鞅重法,主张法律公开,严格依法行政,“法不阿贵,一断于法”,不管是卿相、将军,还是庶人,只要不听王命、违反国家禁令者,一律“罪死不赦”,主张“刑九而赏一”,多用刑,慎用赏。

申不害强调“术”,就是君王驾驭臣民的权术,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使他们努力工作,不敢偷奸耍滑;

同时要寡言少语,给人以高深莫测、无从捉摸之感,这样就可以掌控局面。

慎到也主张“事断于法”,官吏守法,人民为法所役使。

同时,他又提出了“势”的观念。

他说,尧如果是无权无势的普通人,那他连邻居也使唤不动;

他南面而称王了,才得以号令天下。

因此,地位和权力特别重要,君王务必要很好利用这个“势”。

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其理论基础是人性好利。

他说:

种地很辛苦,为什么还有人种?

那是因为想致富。

打仗很危险,但还有人愿意去,那是想立功。

造车的人希望人人富贵,那样就有钱去买他的车。

卖棺材的人希望天天死人,那样他才有生意。

他又说,臣下用效死力的方法与国君做交易,国君则陈列各种爵禄与臣下做交易,彼此之间哪有什么君臣如父子关系?

都是在权衡这场交易是否合算。

所以,君主要善于用“利”来调动臣民的积极性,使他们服服帖帖地成

篇二:

古代“礼”文化

古代的“礼”文化

在封建时代,礼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巩固等级制度,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礼既是中国古代法律的渊源之一,也是古代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

“人而不仁,如礼何?

”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

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

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古代的“礼”文化“

(二)

“礼”的含义比较丰富,其跨度和差异也比较大。

“礼”的含义,按枟辞海枠中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本来的含义是敬神,后引申为表示敬意的统称。

如敬礼、礼貌。

(2)泛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贵族的等级制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

(3)为表示敬意或表示隆重而举行的仪式。

如典礼、婚礼、丧礼。

(4)指礼物。

如送礼、礼品、礼单。

随着历史的发展,“礼”的内涵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在许多场合它已成为“礼貌”、“礼节”、“礼宾”、“礼仪”等的代名词。

因此,礼是表示敬意的通称,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自己行

为以示他人的准则。

礼属于道德的范畴,是社会公德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用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的总和。

礼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着人们的道德观念,确定着人们交往的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以礼相待,互尊、互爱、互谅,并成为自觉的行动,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儒家对礼的阐述与观点,礼文化(三)

儒家认为理想的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达到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境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的理想社会秩序便可维持了,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

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便将如周内史过所说的:

“礼不行则上下昏”,而儒家所鼓吹的理想社会和伦常便无法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因此儒家极端重视礼在治理国家上的作用,提出礼治的口号。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从这些话里可以充分看出礼与政治的密切关

系,国之治乱系于礼之兴废。

所以荀子说: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显而易见,放弃礼和礼治,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封建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

《礼记》中对礼的诠释,古代“礼”文化(四)

礼既是富于差别性、因人而异的行为规范,所以“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左传·

庄公十八年》)。

每个人必须按照他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去选择相当于其身份的礼,符合这条件的为有礼,否则就是非礼。

在家族中,父子、夫妇、兄弟之礼各不相同。

夜晚为父母安放枕席,早晨向父母问安,出门必面告,回来必面告,不住在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不坐在席的中央,不走正中的道路,不立在门的中央,不蓄私财,是人子之礼。

只有通过不同的礼,才能确定家族内和社会上各种人的身份和行为,使人人各尽其本分。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

曲礼上》),便是此意。

《礼记》说“以之居处有礼故长幼辨也,以之闺门之内有礼故三族和也,以之朝廷有礼故官爵序也,以之田猎有礼故戎事闲也,以之军旅有礼故武功成也。

是故宫室得其度……鬼神得其飨,丧纪得其哀,辨说得其党,官得其体,政事得

其施”,可见其范围之广,“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篇三:

简析中国礼仪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

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

作为曾经经历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

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

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

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

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

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

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

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

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用膳礼仪

俗话说:

“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

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

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

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

让我一一道来。

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

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

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

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

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

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

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

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

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的禁忌;

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

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

这样看来,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

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

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

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

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

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形”常常都敷衍了事。

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

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

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

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

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

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

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

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

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

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

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

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

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

主人(东道),客人了。

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

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

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

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

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

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

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

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

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

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

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

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

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

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

《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

看似孝心,实则残忍。

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

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

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

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

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

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

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

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

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

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

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

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

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

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

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

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

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

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

比如: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

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

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

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

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

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

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

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

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

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

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

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

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

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

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

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

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

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

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

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

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它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

对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会分析传统礼仪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礼仪里面有的不全是精华,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么将它们化为你的优势所在。

另外,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继承发扬好的一面,正如“历史是不能忘怀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不能丢,丢了就没了根,树就不能茂盛地茁壮地生长了,因此始终记住:

华夏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底蕴不能丢。

让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