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30938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板书设计Word格式.docx

同是一对夫妇生下的孩子存在着许多差异,有的孩子表现了父亲的特征,又有与母亲相似的性状,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任何生物都不止表现一种性状,后代表现的性状可以是亲本性状的组合。

那么,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亲代的多种多样的性状又是遵循什么规律传给后代的呢?

孟德尔通过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揭示出了遗传的第二个基本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导入课题:

三.师生互动

师:

孟德尔揭示分离定律时所采用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生: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非常正确。

今天我们学习的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揭示仍然经历这一科学研究过程,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用心体会,认真把握。

孟德尔的问题是通过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的。

1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两对)

教师用课件分步显示杂交实验过程并仔细讲解,如何去雄,怎样传粉,正交、反交及F1自交等。

孟德尔是用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来进行实验的?

豌豆种子的粒色:

黄色和绿色;

豌豆种子的粒形:

圆粒和皱粒。

F1代的性状表现是什么?

无论正交和反交,F1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F1自交,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

比例是多少?

与亲代相比有什么不同?

F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

黄色圆粒315粒、黄色皱粒101粒、绿色圆粒108粒、绿色皱粒32粒,其比例接近9﹕3﹕3﹕1。

与亲代相比,F2代不仅出现了两种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即亲本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而且出现了两种与亲本不同的新性状即重组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F2代中两种新性状(重组性状)与亲本性状有什么关系?

刚好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的结果,即黄色可以和圆粒拆开与皱粒组合,绿色可以和皱粒拆开与圆粒组合。

如果就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即黄﹕绿和圆﹕皱分别是多少?

这说明了什么?

粒色:

黄色﹕绿色=(315+101)﹕(108+32)=416﹕140≈3﹕1

粒型:

圆粒﹕皱粒=(315+108)﹕(101+32)=423﹕133≈3﹕1

上述数据说明,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并且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没有影响。

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9﹕3﹕3﹕1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1数量比有什么关系?

从数学角度分析,9﹕3﹕3﹕1是(3﹕1)2的展开式。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是每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结果3﹕1的乘积——(3﹕1)2,即(3黄﹕1绿)(3圆﹕1皱)=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分析的很好。

那么,为什么F1代只有黄色圆粒一种性状?

F2代为什么会出现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两种新性状(重组性状)?

其实质是什么?

这就是孟德尔在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2.对自由组合解释(提出假说)现象的

孟德尔首先假设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不同的遗传因子控制,且这两对遗传因子在传递过程中彼此是独立的。

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认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体细胞中有几对遗传因子?

如果用Y(y)和R(r)来表示粒色和粒形,那么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纯种的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如何表示?

分别有2对遗传因子,黄色圆粒可用YYRR表示,绿色皱粒可用yyrr表示。

(此处边问边画遗传图解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上节课我们还学到遗传因子在配子里是成单存在的,那么上述两个亲本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又是如何表示的?

纯种黄色圆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纯种绿色皱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

两亲本杂交时产生的配子YR和yr结合,所产生F1的遗传因子组成就是YyRr。

F1代体细胞中既有Y,又有y,既有R又有r,为什么F1表现出的是黄色圆粒呢?

因为Y对y具有显性作用,R对r具有显性作用,所以F1表现出来的是Y和R所对应的性状,即黄色圆粒。

根据分离定律,每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同时孟德尔还假设,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既然是自由组合,F1能产生几种配子呢?

Y可以与R或r组合,y可以与R或r组合,即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

孟德尔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每对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且分离和组合是同时进行的。

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就各有四种:

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1﹕1。

受精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那么配子的结合方式有几种?

F2中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的组成形式各有几种?

学生活动:

自己在本子上画出该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并归纳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由一同学上黑板完成,结果如下:

PYYRR×

yyrr

减数↓分裂减数↓分裂

配子YRyr

受精作用

F1YyRr

减数↓分裂

F1配子YRYryRyr

F2YRYYRRYYRrYyRRYyRr

YrYYRrYYrrYyRrYyrr

yRYyRRYyRryyRRyyRr

yrYyRrYyrryyRryyrr

师生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种规律来:

 

图1-2-1图1-2-2图1-2-3

﹙1﹚.F1配子组合方式16种。

﹙2﹚.F2性状表现4种,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图1-2-1所示:

①黄色圆粒(YR)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上(YYRR、YYRr、YyRR、YyRr),共占9/16;

②黄色皱粒(Yrr)出现于次大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共占3/16;

③绿色圆粒(yyR)出现于小三角形的三个角上(yyRR、yyRr),共占3/16;

④绿色皱粒(yyrr)出现于一个点上(yyrr),共占1/16。

﹙3﹚.F2遗传因子的组成方式9种:

①纯合体(YYRR、YYrr、yyRR、yyrr)位于一条对角线上(如图1-2-2所示),每种各占1/16,共占4/16;

②双杂合体即两对遗传因子的杂合体(YyRr)位于另一条对角线上(如图1-2-2所示);

共占4/16;

③单杂合体即一对遗传因子的杂合体(YYRr、YyRR、Yyrr、yyRr)以纯合体对角线为轴而呈对称分布(如图1-2-3所示),每种各占2/16,共占8/16。

﹙4﹚.9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可作如下规律性的排列(用F2中每对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及比例相乘的方法得出如下结果),每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前的系数即为其比例数,见下表:

1YY(黄)2Yy(黄)1yy(绿)

1RR(圆)

2Rr(圆)1YYRR(黄圆)2YyRR(黄圆)

2YYRr(黄圆)4YyRr(黄圆)1yyRR(绿圆)

2yyRr(绿圆)

1rr(皱)1YYrr(黄皱)2Yyrr(黄皱)1yyrr(绿皱)

四.教师精讲

1.利用分离定律结合数学概率来分析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几个关键性结论。

第一步:

利用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各对相对性状F2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

F1黄色(Yy)圆粒(Rr)

↓↓

F2遗传因子组成YYYyyyRRRrrr

比例1/41/21/41/41/21/4

性状表现黄色绿色圆粒皱粒

比例3/41/43/41/4

第二步:

利用数学概率——乘法原理进行计算。

子代基因型的数量比应该是各对基因型相应比值的乘积;

子代表现型的数量比也应该是各对表现型相应比值的乘积。

我们以F2代中的黄色皱粒为例:

黄色和皱粒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事件,它们单独出现的概率分别是3/4和1/4,在后代中出现了黄色皱粒个体,就表明黄色和皱粒这两个事件,能在同一个体上同时出现,既然是同时出现,那么我们就应用乘法原理,黄色皱粒豌豆的概率为3/4×

1/4=3/16。

依次类推,

黄色圆粒:

3/4×

3/4=9/16

绿色圆粒:

1/4×

3/4=3/16

绿色皱粒:

1/4=1/16

同理,F2中各种遗传因子组成的概率也可用此法计算出来。

这几个结论和前面孟德尔用棋盘法分析所得到的结论完全一致,表明这种数学解法是正确的(这种方法也叫逐对分析法)。

五.评价反馈

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个体杂交,在F2出现的性状中:

(1)双显性性状的个体占总数的;

(2)能够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3)与F1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4)与亲本性状不同的个体占总数的。

2.假定某一个体的遗传因子组成为AaBbCcDdEEFf,此个体能产生配子的类型为()

A.5种B.8种C.16种D.32种

3.若遗传因子组成AaBbCCDDee与AABbCcDDEe交配,在子代中,纯合子的比例是()

A.1/4B.1/8C.1/16D.1/32

4.白色盘状南瓜和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为白色盘状南瓜,若F2中纯合白色球状南瓜有1000个,从理论上计算,F2中杂合黄色盘状南瓜的数目是()

A.1000个B.2000个C.3000个D.4000个

参考答案:

1.

(1)9/16

(2)1/4(3)7/16(4)3/8或5/8

2.解析:

此个体共考虑了六对遗传因子,先考虑每对遗传因子产生的配子种类,然后根据乘法原理,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种类就是每对遗传因子产生的配子种类的乘积,即2×

2=32。

答案:

D

3.解析:

如果一个个体是纯合子,那么它的每一对遗传因子都必须纯合。

本题采用逐对分析法。

首先逐对分析每一对遗传因子产生纯合子的概率:

AA×

Aa→1AA﹕1Aa,产生纯合子的几率是1/2;

Bb×

Bb→1BB﹕2Bb﹕1bb,产生纯合子的几率是1/2;

CC×

Cc→1CC﹕1Cc,产生纯合子的几率是1/2;

DD×

DD→DD,产生纯合子的几率为1;

ee×

Ee→1Ee﹕1ee,产生纯合子的几率是1/2。

再将这些几率相乘,即得出子代纯合子的几率为:

1/2×

1/2=1/16。

C

4.解析:

根据题意,白色盘状×

黄色球状→白色盘状,说明白色和盘状均为显性,分别用A、B表示其遗传因子。

黄色与球状的遗传因子分别a、b表示,列出遗传图解

PAABB×

aabb

F1AaBb

F2

F2中的组合数16,表现型4种,遗传因子组成9种。

其中纯合白色盘状南瓜(AABB)占1/4×

1/4=1/16,共有1000个。

而杂合黄色盘状南瓜(aaBb)占1/4×

1/2=1/8=2/16,其数量应该是2×

1000=2000个。

B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对实验现象的解释,重点掌握子二代(F2)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了自由组合;

此外还应该对子二代(F2)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应用。

七.布置作业

P12:

基础题2P12:

拓展题

八.课后拓展

尝试用当地某种生物(如豌豆、玉米、番茄、果蝇、豚鼠等)做有性杂交实验,分析该生物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情况并写成小论文。

【板书设计】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遗传实验

P黄色圆粒×

绿色皱粒

F1黄色圆粒

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比例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PYYRR×

F2代中结合方式16种,遗传因子组合形式9种,性状表现4种,比例为9﹕3﹕3﹕1。

第2课时

1.教师收集有关孟德尔生平的资料素材,并制作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询、收集有关孟德尔进行遗传学研究的资料;

(1)孟德尔是如何验证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

(2)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3)思考“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中的5个问题。

(4)什么是基因型、表现型?

两者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等位基因?

孟德尔用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其F1代只有一种性状表现,F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其比例是9﹕3﹕3﹕1,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种现象的?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进行了自由组合。

孟德尔解释的关键是什么?

F1产生了四种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

要确定这种解释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

测交法。

3.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验证)

什么是测交?

用F1与双隐性类型杂交,即用F1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

测交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

按照孟德尔提出的假说,F1能产生YR、Yr、yR、yr四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而隐性纯合子只能产生yr一种配子,请大家推测一下后代有几种遗传因子组成及性状表现?

其比例是多少?

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仿照分离定律的测交验证模式,写出测交及其实验结果的遗传图解:

杂种子一代(F1)隐性纯合子

测交YyRr×

配子YRYryRyryr

测交后代YyRrYyrryyRryyrr

黄圆黄皱绿圆绿皱

比例1﹕1﹕1﹕1

上述遗传图解是根据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结果,其后代有四种性状表现,且比例为1﹕1﹕1﹕1。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则说明理论是正确的;

如果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不相符,则说明这种理论推导是错误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件显示孟德尔所做的测交实验结果,请同学仔细分析,能得出什么结论?

性状表现

项目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

实际子粒数F1作母本31272626

F1作父本24222526

不同性状的数量比1﹕1﹕1﹕1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实验结果完全符合他的设想,说明他的理论推导是正确的,即F1在形成配子时,产生了四种配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是自由组合的。

好。

现在请同学们归纳出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主要内容。

4.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这一遗传规律又称为孟德尔第二定律。

我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那么这两条定律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呢?

教师用课件显示下列表格,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的相对性状一对两对(或多对)

涉及的遗传因子

(或等位基因)一对两对(或多对)

F1配子的种类及比比值2种

比值相等4种(2n种)

比值相等

F2基因型及比值

3种

1﹕2﹕19种(3n种)

(1﹕2﹕1)n

F2表现型及比值2种

显﹕隐=3﹕14种(2n种)

9﹕3﹕3﹕1(3﹕1)n

F1测交后代基因型、表现型种类及比值2种

1﹕14种(2n种)

1﹕1﹕1﹕1(1﹕1)n

遗传实质F1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或

等位基因)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F1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或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联系两个遗传定律都发生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且同时起作用。

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列表中的答案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显示。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进行了长达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总结出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但是,在孟德尔之前,有许多科学家,持续了近百年的植物杂交实验,都没有取得大的进展。

那么孟德尔为什么能成功呢?

他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呢?

他的成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这部分内容我们将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请大家结合课本P11中“思考与讨论”中的几个问题,快速阅读老师提供的有关孟德尔生平的资料素材(也可结合自己课前查询的资料),然后分组进行讨论。

(教师分发材料)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每个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学习;

2.推选一名

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讨论的结果;

3.推选一名交流代表发言,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4.每位同学在讨论时都要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帮助本组代表准备好发言提纲。

讨论的问题:

1.用豌豆作实验材料有哪些优点?

这说明实验材料的选择在科学研究中起怎样的作用?

2.如果孟德尔对相对性状遗传的研究,不是从一对到多对,他能发现遗传规律吗?

为什么?

3.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他能不能作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4.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环环相扣,十分严谨。

他为什么还要设计测交实验进行验证呢?

5.除了创造性地运用科学方法以外,你认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还有哪些?

讨论完毕后,由每个小组的交流代表汇报本小组讨论的情况,其他小组的同学给其做堂上评价,教师作好组织引导工作,掌握交流情况,最后由教师总结出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及对我们的启示。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课件显示重新发现孟德尔定律的三位科学家的有关工作。

孟德尔定律是在哪一年发表的?

1866年。

这一重大成果在当时有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呢?

没有。

为什么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并自由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最后由教师总结出原因:

第一.孟德尔采用了假说—演绎法(即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来进行科学研究,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没有得到其他科学家的认同;

第二.孟德尔首次将数学方法引入生物学研究中,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是超越前人的创新,是当时许多科学家无法理解和接受的。

所以孟德尔定律一直沉寂了30多年,直到1900年,三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定律,才渐渐地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遗传学由此开始发展起来。

1909年,丹麦生物生物学家约翰逊给“遗传因子”重新起名为“基因”,并且提出了表现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什么是表现型和基因型?

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表现型:

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两者关系: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表现性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很好。

那么表现型相同的个体,基因型相同吗?

请举例说明。

不一定相同,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有DD、Dd两种。

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相同吗?

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可能有多种,教师可结合水毛茛或藏抱春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告诉学生,基因型相同的个体,表现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最后,教师给学生讲清楚等位基因、相同基因的概念:

等位基因: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C�%Y4*8D!

8D基因,如D和d;

相同基因:

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相同基因,如D和D,d和d。

1.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第二.在对生物的性状进行分析时,孟德尔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

在弄清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后,再研究两对、三对,甚至是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

这种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也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三.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第三个原因。

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做出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因为通过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

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合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的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

第四.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第四个原因。

此外,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以及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也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相互关系

在遗传学上,把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叫做表现型;

把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做基因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个体的表现型。

例如,含有显性基因D(基因型DD、Dd)的豌豆,表现为高茎;

只含有隐性基因d(基因型dd)的豌豆,表现为矮茎。

可见,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如玉米,基因型为A的玉米在有光条件下,是绿色,但是在遮光条件下,却表现为白化苗。

这表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型。

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1.下列杂交组合属于测交的是()

A.eeffgg×

EeFfGgB.EeFfGg×

eeFfGgC.eeffGg×

EeFfGgD.EeFfGg×

EeFfG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