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四川省成都邛崃市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小时候老觉得时间过得慢,迫不及待地想长大。
C.这鬼天气,真是说变就变,刚才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瓢泼大雨就淅淅沥沥地下起来了。
D.他说话总是咄咄逼人,叫我们很难接受。
【详解】A.争先恐后:
抢着向前,唯恐落后。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迫不及待:
急迫得不能等待。
形容心情急切。
C.淅淅沥沥:
指小雨落下的声音。
与“瓢泼大雨”语义矛盾,使用不当;
D.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
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B.考试失败,王静伤心极了,她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她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C.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人类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
来自人类本身,一是来自大自然。
D.升学考试时,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题,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详解】A.“防止”和“不再”形成矛盾,可删去“不”;
B.“分享”和“苦恼”搭配不当,可把“分享”改为“分担”;
D.“无时无刻”后的“都”应改为“不”;
二、(每小题3分,共12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B.下车引之(拉)
C.门外戏(嬉戏)D.尊君在不(古代对父亲的一种尊称)
6.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B.尊君在不
C.相委而去D.元方入门不顾
7.对下列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意思是:
陈太丘与友人期待出行。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意思是:
过了中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达。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意思是:
到了中午(你)还没来,就已经是失信了。
D.“友人惭,下车引之”意思是:
友人很惭愧,下车去牵元方。
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扬小元方明理有善言,也肯定了友人知错能改的正确态度。
B.元方父子二人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以诚信为本的观念。
C.通过友人的行为,让我们知道了知错就改。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正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D.文章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答案】5.D6.B7.A8.C
【分析】
【5题详解】
D.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故选D。
6题详解】
B.尊君在不:
“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
故选B。
【7题详解】
A.“陈太丘与友期行”意思是: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
期:
约定。
故选A。
【8题详解】
C.“正面教材”理解有误,友人是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信用的重要性。
【点睛】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
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
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
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
”朋友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君子啊!
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
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
”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第Ⅱ卷(其他类型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写出下面诗文的上句或下句。
(任选两句默写;
若三句全写,依前两句判分。
)
①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②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_________________,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峨眉山月歌》)
(2)从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和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两诗中任选一首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海日生残夜
(2).闻道龙标过五溪(3).峨眉山月半轮秋(4).《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诗词在背诵时不仅要注重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填写名句漏填和错填均不得分,一些易错字可结合词义去背诵。
此题中需注意“残、溪、峨眉、傍、烽、芦管”的书写。
四、(共10分)
现代文阅读
门卫老宋
①搬来新居快三年了,两个门卫中,其中的一个门卫换的和走马灯一样勤,三天两头都是新面孔,只有老宋,始终没有挪窝。
②其实,叫他老宋,是对他的尊称,老宋并不老,因为他所从事工作的缘故,总会让人把他同“看门老头”画上等号。
③因为小区的另一栋28层的高楼还在建设中,物业公司为节约开支,只安排两个门卫守着我们这个名称为“滨江豪园”的小区。
一早或一晚,我上下班经过门岗,总能看到身着蓝色保安服的老宋,很负责任地守卫在自己的岗位上。
有时,他也会拿着一个红色的探照灯,来回在各个楼道巡视。
④今年开春的一个深夜,小区顶层18楼的几户人家招了贼。
第二天,整个小区像炸了锅,围着老宋说落个不停,有的人嘴上没德,还恶言恶语地骂起人来。
老宋蜷缩在厚厚的人群里,低着头,面有难色,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不争辩也不解释,任由失盗户指责。
其实,话又说过来,“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即使是我们入住的是公安局的家属楼,贼要是成心想偷了,也一定能得逞。
⑤又过了几天,从门岗经过,我依然热情地和老宋打着招呼,老宋应和着,可看他的面容,明显地有很多歉意,好像一个没有考及格的孩子。
老宋叫住我,善意地提醒说我家门口的鞋子可以拿到屋里去,怕被坏人拿走。
那两双鞋子,都是先生不想穿的皮鞋,我是有意放到防盗门边,做个假象来防贼的。
⑥又聊起几天前小区失盗的事情,我提醒老宋说:
“当晚,又不是你值班,他们不分青红皂白,把你猛批一大餐,你怎么不解释一句。
”老宋局促地搓着那双干枯的手,声音低低地说:
“不管是谁当班,都是我们门卫没做好,‘财物连心儿连心’,现在公安局又没有破案,那几户人家更难过,他们说几句难听的,发泄一下,心里也舒服些。
”
⑦家里窗户的两个插销坏了,我到建材市场找维修工,维修的小师傅一听我入住的小区,笑着说,他老爸就是在我们小区当保安,真是缘分,我说你是小宋吧,他笑着应允着,我有意端详着小宋,清秀,干练而和善,就是老宋年轻时的翻版。
⑧从小宋嘴里,我知道老宋年轻时在厦门当过海军;
知道了老宋转业分配到外地工作,为了生病的老父亲,甘心回家务农;
知道了妻子死后,26岁的老宋既当爹又当妈,把年幼的一儿一女养大成人……一下子,我心疼起来,三十多年里,夜比年长,这个男人,这个家,这串苦日子,是怎么走过来的,他把寂寞,痛苦,悲伤都藏在了哪里……
⑨小宋的五金店开的很大,生意也出奇地好。
妻子贤惠,孩子聪慧,小宋是幸福的。
他无奈地说:
“自打懂事后,就一直想让老爸享享清福,想再给老爸找个伴,让他把原来的苦日子补回来,可我老爸总是顾及这顾及那,怕我和姐姐受委屈,怕一家人生分了,一直也没有再找老伴。
”当说起老爸现在的工作,小宋说:
“现在,我和我姐生意都搞的不错,我老爸也快六十了,都不想让他再去外面守门,可他非要去。
他说有点事情做,日子好过些。
⑩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按部就班地过着我的小日子,回味着老宋的故事,觉得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10.文末说“回味着老宋的故事,觉得生活中没有过不去的沟沟坎坎。
”请你说说文中的老宋遭遇了哪些坎坎坷坷?
11.文章8、9两段写小宋的话,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2.赏析句子。
【答案】10.
(1)小区的几户人家遭了贼,老宋遭到指责。
(2)妻子死后,老宋辛勤抚育一双儿女。
(3)年老后,老宋仍不辍劳作,为子女减轻负担。
(大体意思对即可)
11.插叙或侧面描写。
借小宋之口,补充交代老宋以往坎坷的经历即不辍劳作的品格,从侧面衬托老宋善良、勤劳的品质。
12.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老宋的尴尬处境,表现了他善良、憨厚的品质。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老宋的描述,将他所遇到的不顺情况用简洁的语句加以概括即可。
文章写了老宋遭遇的坎坷有:
第④段叙写今年开春的一个深夜,小区的几户人家遭了贼,门卫老宋遭到指责却不争辩也不解释,任由失盗户指责;
第⑧段叙写的老宋妻子去世后,独自辛苦地抚育一双儿女;
第⑨段叙写的年老宋年老后,不愿休息,去外面做门卫,为子女减轻负担。
据此概括作答。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或写作手法的理解。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往往有补充故事情节;
表现人物情感;
丰富人物形象;
对事件解释说明。
结构上,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上下勾连,使文章浑然一体等。
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
文章第8、9段插入了小宋的话,就是插入对老宋妻子死后,老宋辛勤抚育一双儿女的介绍,对主要情节起补充作用。
同时,通过小宋讲述的事情,我们从侧面了解了老宋的善良、勤劳品质。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
人物描写方法:
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
作用:
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
语句“老宋蜷缩在厚厚的人群里,低着头,面有难色,像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不争辩也不解释,任由失盗户指责”,运用“蜷缩”“低”等动词,并用“面有难色”写其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宋被人们指责的却不争辩,表现了他善良、憨厚的品质。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五、作文(60分)
13.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缕阳光,曾经照亮过我们心中阴暗的角落;
生活中,总有一缕阳光,曾经融化过我们心中的那份冰凉。
一个热切的眼神、一张真诚的笑脸、一双在我们跌倒时伸出的双手……,阳光,正以她五颜六色的色彩,绚烂着我们的记忆。
请以“难忘那一缕阳光”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范文
难忘那一缕阳光
父亲如一缕阳光,我,正在沐浴着那温暖的阳光。
——题记
“唉……”握着一份侥幸几个的卷子,缓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阳光穿透树叶,正好落在分数栏的位置。
我的心,沉下来了.终于走到了家门口,我不由得发出一阵苦笑。
“嘭嘭--”此时的我正无力地拍打着课桌。
历史,我的软肋。
那些地名日期在我的脑海里就如同一盘散沙。
再看看外面,已经开始下雨,正符我的心情--迷茫和徘徊。
天渐渐晴了,可我仍在复习,复习历史。
因为其他的学科成绩都很优异,但惟独历史,让我堕入了万丈深渊。
况且,下一次的测试也已经近在眼前,只能多下功夫了。
这时,爸爸走进来和我聊天,我静静等待着他来询问我
成绩。
可爸爸似乎看出了什么,只说让我陪着他去阳台上走走。
阳台上,空气很是清新,天边也挂上了一道弯弯的彩虹。
阳台上种植的花儿都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爸爸指着那朵开得最艳的那朵花儿,说:
“孩子,你看!
她美吗?
”我毫不犹豫地说:
“是的,她很美。
”爸爸又说:
“你再仔细看看。
”我走过去,突然发现,那饱满的花瓣下,也有已经枯萎了的花瓣。
“啊!
”我不经意间叫出了声.我终于明白了爸爸的良苦用心。
爸爸轻轻抚摸着我的头,说:
“孩子,哪朵花是十全十美的呢?
但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不也一样绚丽多彩吗?
你何必在历史上下太大的功夫而抛开你最喜欢的语文呢?
”我看着那朵花,心中的难过已是荡然无存。
我知道,我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是,我可以做到更优秀.
爸爸看着我豁然开朗的样子,笑着说:
“如果你想提高历史成绩,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但其他学科也不要落下!
”我点点头,回了房间。
我又重新返回阳台,将那盆花搬进屋,放在窗户边.我知道花儿和我一样都不是十全十美,但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提升自己。
每当拿起那张刚刚及格的历史试卷,想到爸爸的话,就会感到有一缕阳光,射进了我的心房。
父亲的三句话,指引我走出失望的明灯,更是我心中的阳光,使我感到无比的温暖。
难忘那一缕阳光,它的名字叫父爱。
【详解】该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难度不大,学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容易打开思路。
写作方向可大可小,可以从身边事写起,也可跨越时空,使用一些夸张或者联想手法,写一些离我们生活较远的事件。
题目中的“阳光”一词,应该选用它的比喻义:
让人温暖的人和事,而不宜写它的原义,写作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难忘那一缕阳光,应该是写一个人,或者一种情感,应该是充满正能量的人或者情感。
B卷(共50分)
一、诗歌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注释:
雪:
指梨花。
14.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歌还用了哪些词来描绘梨花?
写“柳深青”有什么目的?
15.看着雪白的梨花,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惆怅”的心情?
(请用原诗回答),这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4.淡白、清明,是为了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15.“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
【14题详解】
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作者在写“梨花”时,除了第3句用“一株雪”来设喻外,还运用“梨花淡白”直接对花的色彩进行描写;
运用“清明”一词还描绘成型的梨花所形成的清澈明朗的境界。
写“柳深青”运用的是衬托的写法,把梨花与柳叶的色彩对比,更加衬托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15题详解】
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诗句“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写梨花已盛开,柳叶已深青。
柳絮纷飞之景,说明时至暮春,盛极而衰,春天已一去不返,含有伤春的惆怅之情。
最后一句“人生看得几清明”写如此盛景,人生难得看过几回,由梨花盛开感到人生的短促,由此感到无限感慨与惆怅。
二、(12分)
阅读下面这则文言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孟轲母
邹孟轲母,号盂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
“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
孟母又曰:
”复徒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
“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①贾人:
商人。
②眩卖:
叫卖。
③俎(zǔ)豆:
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④渐化:
逐渐濡染。
16.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乃去,舍市傍(离开)B.真可以居吾子矣(房屋)
C.及孟子长(等到,至)D.卒成大儒之名(终于,最终)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复徒舍学宫之旁。
(2)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18.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
【答案】16.B17.
(1)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2)(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很)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18.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16题详解】
B.真可以居吾子矣(居住)。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
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复:
再一次。
学宫:
学堂。
渐化: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
文中写孟母“其舍近墓”“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复徒舍学宫之旁”,可概括为“孟母三迁”。
【点睛】参考译文:
(鲁国)邹邑人孟轲的母亲,人称孟母。
(当初)她的家靠近(一片)墓地。
(因此)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类的事,特爱(学)造墓埋坟。
孟母(见了)说到:
“这里不该是我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带着孟子)离开了这里,迁住在了(一个)集市的旁边,孟子(又)学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
孟母又说:
“这里(也)不是我应该带着孩子住的地方啊!
”(于是)再次把家迁到了一个公学学校的旁边。
(这时)小孟子所学玩的,才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仪礼方面的学问)了。
孟母说:
“(这里才)真正是可以让我(带着)儿子居住的地方啊!
”于是,把家安在了这里。
等孟子长大成人,(便很顺利地)学(精)了《易》、《书》、《诗》、(礼》、《乐》、《春秋》等六艺,最终成就了儒家大师的大名。
(后来的)君子贤人都说孟母善于利用(环境)渐染教化(孩子)。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19.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______在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收集图书,二是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二十四孝图》;
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_________》,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长辈馈赠和_______。
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阿长、_________和范爱农。
【答案】
(1).百草园
(2).《山海经》(3).长妈妈(4).藤野先生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积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记叙了鲁迅小时候最喜欢玩耍的地点是百草园。
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
从《阿长与<山海经>》中,可知鲁迅喜欢收集图书,阿长买给他的书是《山海经》。
《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及他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二)(18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
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
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
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
“妈妈,我有大名的。
别叫我小名好吗?
”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
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
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
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喊道:
“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
“淼儿,小心点!
“咦!
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
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
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
“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
”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
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
“对不起!
高翔。
”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
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
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他们:
“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
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
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
“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20.本文贯穿全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中“惊愕”一词表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22.在家里,每当听到妈妈喊“我”小名时,“我”有什么感觉?
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23.在“车站送别”部分,作者运用_______描写、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
24.妈妈该不该喊“我”的小名?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0.我的小名“淼儿”。
21.表现了妈妈对自己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感到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