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3018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导学案.do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设计

设计者:

余艳

设计时间

执教时间

教学内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设想: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贯穿了学生们整个中学时代。

希望学生在七年级学习《春望》的基础上,能对他有更深入的理解,尤其是他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以及“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

希望在不断的品读中感染学生,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味。

2.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人“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3.深入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重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想象意境。

学习难点:

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主问题导学设计:

你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哪些情感?

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时

第1课时

教师导学预设

学生主体活动

个性修改

一、创景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对联(PPT一“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这幅对联是为历史上一位伟大诗人所题写的,大家读一读,看对联中所写的诗人是谁呢?

(生答)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板书)

2.解题: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1.学生结合“野老”“诗史”“草堂”等词语来理解杜甫。

2.说说自己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二、小组互学

同学们,通过预学,你们对课文一定有了很多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在组内交流交流,对不懂的地方相互相帮一帮。

开始吧——

1.小组交流互学。

2.对组内汇报展示的内容重点讨论、演练。

三、交流探究

(一)初读感知

1.看来同学们预学还是比较扎实。

这首诗怎样读出它的韵味和情感呢?

哪一组的代表先来读一读?

(朗读指导:

第一步:

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第二步:

指导读出诗句的节奏;第三步:

读出自己对诗歌体会到的情感。

2.大家把诗歌读得这样流畅,并读出了作者的情感。

那么请大家说一说:

在这首诗中,诗人主要写了什么,他想表达的是什么?

3.诗歌可以分为几个小节?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

并试着提炼成四字小标题。

(怒风洒茅群童盗茅

漏雨难眠渴望广厦)

(二)诗歌赏析

1.同学们,通过大家刚才的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诗人的生活,(课件出示:

在那个秋风怒号的夜晚,诗人经历了“怒风洒茅”“群童盗茅”“漏雨难眠”这一个个不幸遭遇,你从诗人描写的这些情形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心情?

他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用自己的话描述你的理解。

点拨预设:

预设一:

品味“怒风洒茅”——急

1.你从诗人经历的“怒风洒茅”的遭遇中,你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哪个组来说说你们的理解?

——

2.你们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吗?

(急)

3.你们从诗歌的哪些描写中感受诗人的“急”。

提示:

联系已学过的《春望》理解。

4.是啊,诗人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怎么不让诗人焦急万分呢?

你们能把作者的这种焦灼万分心情读出来吗?

过渡:

诗人除了秋夜遭受暴风的袭击,还遭遇了“群童盗茅”,你们从中又感受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我们来听听组理解。

预设二:

品味“群童盗茅”——叹

1.请用一个字对这幅画面中作者的心情进行概括。

2.作者在“叹”什么?

(自叹的内容:

一是自己的苦;二是周围人的苦;三是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3.链接材料二:

安史之乱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其中,安指安禄山.史指安禄山的部将史思明.安史之乱起于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结束于763年(唐代宗宝应元年)前后近八年之久.当时整个中原血流成河,民不聊生。

师过渡:

所以,杜甫不仅为自己叹息,更为和他一样流离失所、受苦受难的天下百姓叹息,那么,当时的杜甫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预设三:

品味“漏雨难眠”——悲

(1)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诗人当时的处境。

(2)对于这样的处境,你们能用一个字对当时诗人的生活进行概括吗?

(悲)

预设四:

品味“渴望广厦”——忧

(1)同学们,我们刚刚通过几个小组的展示,从这三幅画面中看到了杜甫生活的悲苦,但是,在这种情境下,他是不是只想着自己摆脱困苦的日子呢?

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同学们读得很仔细,找出了诗人对自我与对他人的差异。

那些天下寒士,也都是与他同病相怜的受苦受难的人。

诗人不只是写自我的苦难,而是如别林斯基所言——链接材料三

师小结:

这五句诗中,诗人已不再单纯的描写“吾庐独破”的痛苦,而是在借自身痛苦折射“天下寒士”的痛苦,以此呈现社会、时代的苦难;此外,诗人还于大声疾呼中,投射了他自己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

(板书“忧”)这就叫“推己及人”——由自己的苦况推及“天下寒士”,突显悲悯情怀、理想胸襟,以及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这就是“诗圣”的情怀,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这五句诗。

交流活动一:

展示朗读。

(朗读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

2、尽量读出自己所体会到的情感,读出语气的起伏变化。

2.其他小组评价。

3.全班齐读。

交流活动二:

交流诗歌大意。

说说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在一个秋夜茅屋被秋风吹破后想到了和他一样的人,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感情。

交流活动三:

梳理诗歌的内容。

1.说说诗歌可分几个小节?

谈自己对每一节的初步印象,整体画面。

2.根据诗句试着提炼成四字短。

学生自学后,小组长组织交流,根据交流,选择一个情景重点讨论,再派代表展示。

交流活动四:

倾听八月风声——感诗人心中之。

1.学生抓住“号”“卷”“洒”等字体会秋风之声,秋风之力,秋风之猛。

2.想象当时的画面。

3.尽量读出所理解的诗人心中的那份“急”。

交流活动五:

聆听诗人心声——品味诗人之。

1.说说概括为“叹”这个字的原因。

2.交流作者“叹”的内容。

3.结合《春望》及背景知识理解杜甫博大的胸怀。

品读诗人生活——感受诗人生活之。

1.用一个字概括。

2.结合具体的诗句来想象当时的画面。

品读诗人情怀——品味诗人情怀之。

1.学生齐读最后五句。

2.结合具体句子品析。

3.指名读

链接材料三:

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的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俄别林斯基

四、总结拓展。

1.总结梳理:

同学们,诗人在这首诗中生动形象的描写了在一个秋风怒号的夜晚所遇不幸时的所见所感,让我们认识了生逢乱世、困顿落魄却依然忧国忧民的杜甫。

全诗采用先叙事,后抒情的手法,由上到下,由己及人,层次多么清晰。

2.对话拓展:

啊!

往事越千年,古圣先贤们一直没有停止赞颂杜甫、学习杜甫,甚至追随杜甫。

(1)现在,请大家听听历代先贤们对他的赞颂——链接材料四:

(2)同学们,假如你能穿越时光隧道,回到唐朝,你最想对杜甫说一句什么呢?

3、练笔升华

提示:

请自选诗歌中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再把有这个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1.指名读链接材料四。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生命在于付出,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

——巴金

2.学生自由说。

3.奇思妙想,拓展练笔

(出示)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或导演),打算编(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请你先自选一个情节(或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然后把这个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现实)怒风洒茅急拟人

群童盗茅叹比喻

(理想)漏雨难眠悲夸张

渴望广厦忧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