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29659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3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杨氏太极拳Word文件下载.docx

腰身使动四肢

换位逢转必沉

体用效果突出

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套路

二十四式拳谱

杨式四十式拳谱

练习

太极拳中架

太极拳提腿架

太极拳大架

太极拳快架

太极撩挎八卦掌

太极四路炮捶

太极拳小架

杨式太极拳所需兵器

太极剑

太极刀

太极十三枪

要领与准则

总论

太极拳说十要

虚灵顶劲

含胸拔背

松腰

分虚实

沉肩坠肘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相连不断

动中求静

传人杨振基

简介

少年苦学

光大太极

重要事件

拳不自秘

高风亮节

展开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史

杨露禅偷师陈家沟

  

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

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

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家中做工。

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

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

久而久之,竟有所得。

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赴京授拳

  杨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

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

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

发扬光大

杨少侯

杨露禅艺成时,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

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

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

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

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

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

其特点是:

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

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

杨澄甫

传子杨班侯,杨健侯(1839年-1917年),后其技由其孙杨少侯、杨澄甫(1883年-1936年)传承。

  杨澄甫以大架为本,最后定型为当今流行的“杨家太极大架”。

杨家内部仍然有大、中、小和长拳的传授,但是拳架招式是以杨澄甫定型的大架为主。

而且这四个架势并不是四套拳,只是一套拳的四种打法。

编辑本段太极拳创始人之争

张三丰

  此说根据民国初年许禹生的说法,许氏推断数百年前事,未提任何根据,远不及以俗民志方式,进行科研考证的唐豪、顾留馨二位专家可信。

陈卜

  陈氏一族本不是河南人,而是从山西移居到河南的。

陈式第十八世陈绩甫在他著的《陈式太极拳入门总解》的序中说:

陈式一族是在明洪武七年(1374)由山西洪同县大槐树村,在族长陈卜率领下,移居到河南温县常阳村的,后来,家族繁衍,遂把此地改名为“陈家沟”。

陈家沟也称为陈沟,移居后即以陈卜为第一代。

杨氏太极拳真传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

“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

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

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遂被平。

从此之后,来学拳者日多,在村中设“武学社”,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

  对陈卜创太极拳说,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

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发扬中华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

李说:

“我虽原籍河北省,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的居民。

据先祖们说,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武术大会,颇为盛大。

另外,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连名称都大多相同。

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

”另外,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

在1936年山西洪同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樊一魁编)的这本书中,技法和名称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

  唐豪关于陈家太极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

他认为陈家太极拳是陈家沟九世陈王廷研究了戚继光《纪效新书·

拳经捷要篇》中收录的拳法三十二势图解以后,又吸收了道家的《黄庭经》一书中的呼吸法而创编的。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杨式太极拳发源地

  河北永年广府。

古城文化

  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

  古城广府古称曲梁,自西汉起,历代为郡、府、州、县治所。

隋唐以前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

隋末唐初,夏王窦建德曾在此建都。

古城内外历史文物及遗存众多,有广府古城、弘济桥、杨露禅和

武禹襄故居、毛遂墓、藏兵洞等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20余处。

  古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河北省三大洼淀之一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古城墙四周是长约5公里的护城河。

永年洼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且水质优良,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被人们赞誉为北国的“鱼米之乡”。

  太极城这里是杨、武式太极拳的发源地,诞生了杨露禅和武禹襄两大门派太极拳创始人,并衍生出孙式和吴式太极拳两大门派,自1991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联谊会,大力弘扬了太极文化。

2005年,永年县被命名为“中国太极拳之乡”、“中国太极拳研究中心”。

[1]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

风格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

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

  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

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

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

立身中正安舒

  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

  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

“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

  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练功时身法要

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

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

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

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

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拳架开展大方

  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

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

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

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

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

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

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

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

“松!

松!

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

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

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

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

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

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

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

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

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

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

“活”是说动作不呆滞。

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

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

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琵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琵琶”的开始。

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琵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

“命意源头在腰隙”。

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

杨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

“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

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

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

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

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

“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集中反映了杨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

上海杨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

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

“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

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

“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

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

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编辑本段杨式太极拳谱及与推广

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体委早在1956年与1959年前后以杨澄甫拳架为蓝本,编写了“24式简化太极拳”、“88式太极拳”。

自推广以来,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为了适应当前国内外太极拳发展的需要,又特汇编了四氏太极拳竞赛套路(杨、陈、吴、孙),其动作均要求按传统练法编排,它对今后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蓬勃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套路

  传统拳套有三路:

大架、长拳、中架、及小架(亦称用架和快架)。

杨澄甫虽然只公开传授大架,但曾传一路“太极长拳”与陈微明。

此拳单招与大架极为相像,但一些招名有别,亦多出一些大架所无之招式。

杨家支派王兰亭王府皇家太极拳的太极拳架,为杨氏太极六十四式老架。

杨家支派“府内派”的太极拳架(不包括小九天等套路)有大架、老架、和小架。

其中老架可能出自杨家中架。

杨氏太极拳还有打手(今人多称“推手”),大履,散手,太极功等流传于世。

大架本是杨家太极拳门之入门基本拳架。

杨澄甫简化后之大架更比原本的大架和其他拳架都要柔和简,故很适合作为健身运动。

为了配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一些人把杨澄甫大架再次简化,编成更短的拳架流传下来。

8式、16式、24式、40式竞赛及48式等拳架都因此而被广泛流传。

二十四式拳谱:

  1、起式

(一)左脚分开半步

(二)两手慢慢前平举与肩同高(三)屈腿下蹲两手下落按到腹前

  2、左右野马分鬃

(一)①转腰抱手收脚两手上下合抱②转身上步③弓步分手指尖与眼同高

(二)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上手高与肩平下手与腹平③转腰上步向前迈出一步④弓步分手前手心斜向上与肩平后手按在胯侧手心向下(三)①转腰撇脚②抱手收脚③转腰上步脚跟轻轻落地④弓步分手眼睛注视前手的指尖

  3、白鹤亮翅

(一)向前抱手后脚跟半步脚掌落地

(二)重心后移坐腿转腰分手(三)转向前方虚步亮掌前脚脚掌虚点地面

  4、左右搂膝拗步

(一)①右手前摆②两手交叉抡摆腰向右转前脚收回手摆向侧后方③上步屈臂收手到肩上④弓步搂手推掌

(二)①轻轻地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眼看后手与头同高③上步曲臂收手到肩上耳旁④弓步搂推指尖与眼同高推到中间轴线上(三)①转腰撇脚②摆手收脚③上步屈臂④弓步搂推

  5、手挥琵琶

(一)后脚跟近半步

(二)重心后移两手交错交换(三)虚步合手两手成侧立掌

  6、左右倒卷肱

(一)①撤手转腰翻掌②提脚退步屈臂收手③坐腿虚步推掌

(二)①撤手转腰翻掌②屈臂转腰提脚退步③坐腿虚步推掌(三)(四)动作同

(一)

(二)

  7、左揽雀尾

(一)转腰分手

(二)抱手收脚支撑困难时可脚尖点地(三)转腰向前上步脚跟先落地(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边去翻转手心相对(六)坐腿转腰后捋两手摆到身体侧后方(七)转身搭手仍转向正前方右手心贴在腕关节内侧(八)弓步前挤两手两臂撑圆(九)坐腿引手(十)弓步前按腕与肩高

  8、右揽雀尾

(一)转身扣脚分手

(二)坐腿抱球收脚(三)转身上步(四)弓步棚手(五)转腰摆臂两手送到前方翻转相对(六)坐腿转腰向下向后捋(七)转腰两手合在胸前正向前方(八)弓步前挤(九)分手坐腿后引手也叫后棚(十)弓步向前推按

  9、单鞭

(一)坐腿转身扣脚左云

(二)坐腿转腰向右云(三)翻掌勾手收脚勾尖向下左手掌心向内(四)转身上步(五)弓腿翻掌推掌

  10、云手

(一)坐腿转腰左手下落向右云摆画弧勾手分开

(二)转腰向左移动重心两手交叉向左画狐摆动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三)向右转两手交叉向右摆动到右侧翻掌出脚开步(四)转腰向左云到左侧后翻掌收脚并步(五)转腰右云翻掌出脚开步(六)转腰左云翻掌收脚并步并步相距20厘米

  11、单鞭

(一)转腰右云

(二)翻掌勾手提起左脚跟(三)转身出脚上步(四)弓步翻掌前推

  12、高探马

(一)跟步翻掌两手心向上

(二)坐腿屈臂收手(三)虚步推掌左手收到腹前

  13、右蹬脚

(一)穿掌活步脚尖脚跟向左侧移动

(二)落脚弓腿分手(三)抱手收脚(四)蹬脚分手方向右前方30度

  14、双风贯耳

(一)收脚并手两手翻转向上

(二)落脚收手握拳(三)弓步贯拳弓腿和贯拳的方向右前方30度

  15、转身左蹬脚

(一)坐腿转身分手扣脚眼看左手

(二)抱手收脚重心后坐(三)分手蹬脚方向左前方30度

  16、左下势独立

(一)收脚摆手提勾

(二)出脚落手(三)仆步穿掌(四)弓腿挑手(五)独立挑掌膝关节和肘关节上下相对小腿自然下垂脚尖脚面展平

  17、右下势独立

(一)落脚转身摆手提勾

(二)右腿向右侧伸出右手微下沉(三)仆步右穿掌掌指向右侧虎口向上掌心向前(四)弓腿挑掌起身前脚尖外撇后脚尖内扣重心前移后手勾尖转向上(五)独立挑掌左手左腿一起向前上方提起手是侧立掌脚尖斜向下右手按在体侧

  18、左右穿梭

(一)①向前落脚脚跟着地脚尖外撇②抱手收脚③向右前方上步脚跟落地两手分开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右前方30度右手举架在头的前上方

(二)①撇脚落手转腰②抱手收脚③上步挫手④弓步架推掌方向左前方30度

  19、海底针

(一)跟半步落在中线上

(二)坐腿转腰提掌成侧掌提到肩上耳旁左手落到腹前(三)左脚前移半步成虚步右掌向前下插掌上体略向前倾

  20、扇通臂

(一)上体立直提手收脚

(二)上步翻掌(三)弓步推掌

  21、转身搬拦捶

(一)转身扣脚摆手

(二)坐腿握拳右拳停在腹前拳心向下(三)摆脚搬拳搬到身前拳心向上左掌按在体侧(四)转身收脚摆手收拳(五)上步拦掌拳收到腰间(六)弓步打拳拳心向左拳眼向上

  22、如封似闭

(一)穿手翻掌翻转向上

(二)坐腿收引(三)弓步前按

  23、十字手

(一)转身扣脚

(二)弓步分手(三)交叉搭手(四)收脚合抱

  24、收式

(一)翻掌分手

(二)垂臂落手(三)并步还原

杨式四十式拳谱:

  01、起势

  02、揽雀尾

  03、单鞭

  04、提手上势

  05、白鹤亮翅

  06、搂膝拗步

  07、手挥琵琶

  08、搬拦捶

  09、如封似闭

  10.斜飞势

  11.肘底捶

  12、倒卷肱

  13.左右穿梭

  14.左右野马分鬃

  15.云手

  16.单鞭

  17.高探马

  18.右蹬腿

  19.双风掼耳

  20.左分脚

  21.转身右蹬脚

  22.海底针

  23.扇通背

  24.白蛇吐信

  25.右拍脚

  26.左右伏虎势

  27.右下势

  28.金鸡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