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854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doc

《不沉迷网络》教师指导方案及反思

新生路小学李爽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1.主题的意义

计算机与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工作,学习及生活上必不可少的工具。

网瘾严重危害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及家庭的幸福,这一问题的出现以及严重化到底是谁造成的——学生?

家长?

学校?

还是网络本身?

今天,我们的学生一起讨论小学生上网的利与弊,共同探讨“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上网”。

2.学情分析

互联网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产物,是人类科技进步的象征。

互联网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网络并不远,就在你我身边。

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都接触过网络。

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上网成瘾,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小学生上网成瘾而夜不归宿、因犯网瘾而导致犯罪、甚至自残自杀等这类触目惊心的新闻。

二、活动目标

1.认识网络的利弊,特别是网瘾的危害。

2.检视自己上网的时间和内容,了解网瘾的基本症状。

3.建立上网自我保护意识,预防网络上瘾。

三、活动实施过程:

(一)教师准备

查阅有关网络的资料(文字与影像);制订各个阶段的指导方案;及时填写记录表等。

(二)确定“不沉迷网络”的主题

1.在学生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主题。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自己喜欢的主题,自愿组合成为研究小组。

 

(三)小组讨论分工 

1.分男女自愿组合成为一组。

推选出负责的同学担任组长和副组长。

 

2.根据组内同学的兴趣和爱好及特长,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准备组内人员的具体分工。

 

3.为小组命名,制作小组个性化封面。

 

4.讨论确定活动地点和时间。

 

5.根据研究的小课题的内容指导学生聘请指导老师。

(四)调查、收集文字信息资料 

1.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2.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3.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4.整理收集到的资料。

小组里的人将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将图片文字资料分类装订。

一方面为在全班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一种归纳学习的过程。

 

(五)教师指导重点:

 

1.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调查表。

 

2.收集整理资料过程中,要注意归纳分类方法的指导。

 

3.在学生搜集资料之前,一定要做好对研究网络的了解。

 

4.要及时注意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实施建议:

 

1.布置好活动计划,指导学生的各项准备。

 

2.让学生有一个较长时间的搜集活动过程,可以在校内由老师组织。

 

3.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七)辩论课活动过程:

活动一:

网络利弊大讨论

今天我们一起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题目是:

小学生上网好不好?

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双方辩手,坐在我左手的是正方,他们的观点是:

小学生上网好,坐在我右手的是反方,他们的观点是:

小学生上网不好。

首先进入第一环节:

说出你们的论点。

师:

下面进入到自由辩论环节。

师:

最后有请双方辩友做总结陈词。

活动二:

上网情况自查

测测你的“网瘾”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很快回答下面的题目,“是”或“否”,并记住是或否的个数。

活动三:

我诉我心

1.我会轻易把自己及家庭中的真实信息在网上告诉别人吗?

2.我想独自和尚未谋面的网友见面吗?

3.我有没有去过网吧呢?

4.我能控制上网时间(一般每天不要超过1小时)吗?

学生讨论分享:

1.学生分组自查“我诉我心”问题单。

2.各小组汇报,学生交流回答“是”或“否”的理由。

师小结:

网络信息海量,鱼龙混杂。

我们一要有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其受害,二也不要利用网络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记住:

上网可以,可别上瘾!

结束活动:

电脑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用处很大的工具,希望同学们有效的利用电脑,使电脑成为我们的“朋友”,而不是我们的“敌人”。

最后我希望同学们写一篇有关“健康上网,从我做起”计划书,内容请从学习需求出发,想想你希望和准备利用网络来为你做些什么事情。

网络,让世界变得很大很大。

又让世界,变得很小很小,全球若比邻。

网络,让现实可以虚拟。

网络,让人分不清,是虚拟还是现实。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网络是,明智者的天堂,痴迷者的地狱。

四、评价方式  

综合实践课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些空间,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而不是让学生局限在书本里、课堂里、学校里。

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学会和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在政治思想、社会公德意识与世界观、人生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培养。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征及其特殊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观念和方式。

在评价时,应重参与、重过程,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和全面性,评价标准的合理性,以及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性。

因此,我们在构建科学的评价方式时遵循以下原则:

 

1.参与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要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的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即学生是否参与了活动的某些环节,参与是否主动积极。

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应采用学生自评或教师的及时评价等措施,使评价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

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情绪情感、参与程度、投入程度等表现。

 

3.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本身由3个部分组成,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又包含各自的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等要求。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该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原则。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

 

六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几个学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研究后,已经建立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

作为老师,我给每个小组进行的评价的依据是:

观察每个小组在活动中的表现,结合每个小组的自评,审查他们的过程性资料,然后给予优、良、中的等级评价。

《不沉迷网络》反思:

今天我上的课是六年级综合实践课《不沉迷网络》。

这是一节关于网络教育的课。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可以说网络对于现代学生来说不再陌生。

然而仍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正确上网、科学上网,善用网络资源。

所以,给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上完了课,反过来对预设和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思考,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启发。

这堂课,我认为比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展现真实、有效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学生能说真话,流露真情的课堂。

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既真实又充满情感的灵动呢?

我在一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师生之间娓娓平等交流,让学生愿说

都说高年级的课不好上,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大了,有心理话不说,有自己的想法不交流,更有甚者会揣摩老师的心思——你要什么我讲什么。

说真心话,没门。

我在讲课前就遇到过这样的事:

当我问询到学生最长上网有多久时,孩子们都说2个小时。

有的还说过从不上网。

(事实上我课前了解到很多孩子爱上网,而且很多孩子都有上网6小时以上的经历)还有的孩子听到别的孩子在讲网游的经历时,在一旁不停的说“完了,你上当了!

”很明显,孩子们就这个话题是敏感的,他们不想说真话。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法,才发现问题主要在自己身上,自己与学生的交流高高在上,所问的问题太有指向性。

正是因为这样,学生的防范意识就不由自主的加强了。

调整状态之后,就网络的话题,我从自己谈起,娓娓与学生交谈,所问的问题也是在和学生的平等交流中,慢慢深化开来的。

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想法,学生逐步消除了对我的防范意识,也很自然的和我进行探讨和交流了。

说到上网的原因,孩子们还说了很多心里话呢!

2.课前做了很多充足的准备,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前,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经历的、看到的或听到的,调查关于沉溺网络造成的危害的事。

而且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我指导学生从身体、心理、性格等不同方面进行调查。

由于是亲自参与了调查,好多同学还是自己有过类似的体验,所以课堂上有话可说,回忆起来还是感受很真切。

通过交流,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还真不少,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总结出了经验。

在他们收集的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面前,他们震撼了,心灵受到了触动。

所以,接下来想想减少或避免网络陷阱的方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对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的。

这样的课堂是朴实的,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3.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得动情、入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

因此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地参与意识,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强化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

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收集的事例只是泛泛的,让孩子有个大致的影响,可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不够。

于是,我选择了一个事例作为一个点,从而进行人物心理的分析,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

情感的共鸣让他们不得不去思考:

怎样才能健康、安全的上网?

4.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的辩论去认识网络的利弊。

学生人人参与,明白了网络的利弊,认识到上网不单单是聊天、游戏那么简单。

实践学习中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使学生们为自己立下了许多文明上网公约:

正确利用网络的有用资源,不登陆黄色网站……

二、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在课的开始,学生兴奋地交流着网络生活给他们提供的方便时,此时突然话题一转,时间不知不觉地上得长了后,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受呢?

这是学生的亲身感受,他们有很多话说:

如,头晕呀、眼睛发胀,手发麻呀等等。

老师这就开始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是长时间上网给我们生活造成的伤害。

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到的沉溺网络造成的其他方面伤害。

在众多事例面前,学生有所触动时,我又补充了事例。

这几个环节的安排落实得扎实,所以学生们惊愕了,他们的情感受到了震荡,心灵被震撼了。

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危害呢?

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并主动探究避免伤害的好方法。

三、最后谈谈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改进之处综观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意图,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1.是课堂的调控有些不尽如人意。

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好,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和归类。

2.是课程资源的选择。

面对许多的资源,不能够都用,要有目的地选择对达成本堂课教学目标有利的内容,有时要学会“忍痛割爱”,把一些看似很典型但与这节课关系不大的材料删选除,突出重点,展示亮点。

3.有些事例挖得很深,但是不能就事论事,还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就这个事,谈自己。

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是停在表面,而是真正的对学生的生活有所指导。

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前后我深深的感到:

综合实践课要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的德育课程内容,能反映并指导学生生活的现实,才是最有效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