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模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模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B卷模拟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由于张丽莉老师舍己救学生,被网友誉为“最美女教师”。
B.各地要将《新华字典》列入2012年新建的农家书屋图书采购。
C.在本届世界杯决赛上,中国队将与美国队争夺冠亚军。
D.作为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沂门目连戏可谓是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夜的南沙群岛万籁俱寂,坚强的海防战士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海疆。
B.中国驻波兰大使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
C.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
“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
D.爸爸为了这个家,整天在外花天酒地,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报答爸爸。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怀疑与学问》,完成题目。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①“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
学则须疑。
”——张载
③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④我们对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①,便要问问:
这是谁说的话?
最先见于何书?
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
著者何以知道?
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②”,也要问问:
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
有什么科学根据?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⑤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否则是盲从,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③”,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④,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⑤;
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尔也说:
“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⑥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注)①三皇、五帝:
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帝王。
②腐草为萤:
腐草化为萤火虫。
语出《礼记·
月令》。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语出《孟子·
尽心下》。
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④《大学章句》: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
朱熹把它独立出来,分章断句,加注释,成《大学章句》一书。
⑤大儒:
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⑥流俗:
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5.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本文的论证过程,将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补充完整,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判断事实和根据要通过事前的思索,即怀疑的精神。
怀疑不仅是①_______,也是②_______。
因此③________。
6.阅读第⑥段,依据上下文,补在横线处的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②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③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A.①④③②
B.③①④②
C.④①③②
D.③②④①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选择恰当的一个作为第五段段末的论据,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真正的经典阅读,是一个需要长期付出辛劳的过程,是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的。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
“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
”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应该沉潜其中,只有反复玩味和推敲,才能领悟其中之意。
以前人喜欢买毛边书,鲁迅就自诩为“毛边党”,这种书印刷装订后不切光,页与页相连,看书的时候,需要用裁纸刀裁开来看。
栽一页看一页,可谓静心读书的法宝。
(材料二)著名学者梁漱溟说:
“简而言之,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
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没有。
因为大多数人的头脑杂乱无章,人云亦云,对于不同的观点意见,他都点头称是,等于没有想法。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做学问,走上现在这条路,只是因为我喜欢提问题。
提得出问题。
然后想要解决它,这大概是做学问的起点吧。
(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自古就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谚语。
近代科学巨匠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真实的和数学的”,并且“均一的流动”“与任何外在的东西无关”,但可以通过物体的运动被感觉到并进行度量。
②人类经历了诸如日晷、漏刻、沙漏、钟摆、石英震荡等等计时方式之后,在20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测量原子稳定能级之间跃迁的方式来计时的方法后,进入了所谓的“原子钟时代”。
③原子钟的计时方式是采用测量一种稳定的原子能级之间的跃迁频率作为计时的方法。
在1967年,国际度量衡大会决定采用原子钟来定义基本时间单位。
到20世纪末,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对原子钟的使用条件进行严格规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使原子钟的精确性有了更大的提高。
这种精确的计时装置使时间的计量更加统一和准确,为科学技术研究、现代生产活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④进入21世纪,科学家不但在原子钟的准确性方面继续努力,还在原子钟的微型化和节能化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新一代原子钟实现了芯片级的跃升,所需能量也大大降低,从而在稳定性和精密性方面再一次得到了极大的优化,并进入到了商业化推广阶段。
⑤当前,原子钟在工作物质方面也开始多样化,不再限于铯元素。
工作模式则分为光学原子钟和量子原子钟等多种不同的模式。
原子钟甚至已经突破了单纯原子的界限,开始朝着原子核和单个离子特性测量的方向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称之为原子钟似乎已不能完全涵盖其内涵,也许称为“粒子钟”更加贴切。
特别重要的进展还在于,如今的原子钟已不仅限于作为一种精确的计时装置得到应用,还成为科学家研究宇宙天体乃至地形地貌等更广泛科学领域的新型探测工具。
⑥我们已经知道时间并非绝对均匀的流逝过程,在不同的引力条件下时间流逝是有一定差异的。
反映到原子钟的运行上,其时间快慢也由于引力场的作用而有所差异。
但一般原子计时装置可能无法觉察到这种微小差异,只有超精密的原子钟才有可能探测到这个差异。
据英国《自然》杂志的报道,科学家也在利用便携式微型精密原子钟来测量山脉的高度,其原理也是基于山峰和谷底引力变化所导致的时间差异。
⑦可以预见,随着原子钟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其为更广阔的科学技术领域,例如宇宙天体、人造卫星、地形地貌、半导体芯片等的研究应用创造新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将普及到更广泛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原子钟可真称得上是“时间魔盒”。
(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12月)
8.请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要求题目包含本文的说明对象。
9.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按照原子钟的工作原理来组织材料的。
B.21世纪的原子钟与20世纪的原子钟相比,其稳定性和精密性得到极大优化。
C.第⑥段中援引英国《自然》的报道,说明了原子钟在科研上的应用原理。
D.牛顿关于时间科学原理,在原子钟上得到了科学的应用于体现。
10.文中原子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请概括每个阶段的技术突破点。
阅读散文《天池绿雪》,回答各题。
天池绿雪
梁衡
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
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
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
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出来的水,成一条河。
因山极高,又峰回极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
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得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梭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
所以河里常是一团白雾、千堆白雪。
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
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
当她一飞动起来时,便要还原成雪的原貌。
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
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时舒舒慢慢的样子。
她急慌慌的把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
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
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
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
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地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
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
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
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
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dà
o),远望则是一海墨绿。
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
首先是她的浓,每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象是绿汁所凝。
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
再就是她的纯。
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
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
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
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
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
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
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及特点
(1)
雪水飞流而下
上了山
(2)
池周围的山上
(3)
12.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天池绿雪”中的“绿”和“雪”分别具体指什么?
从全文看,以此为题有何含义?
1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
请具体分析。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文中画线句中“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
B.第二段以一个问句结尾,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同时引起下文。
C.天池周国山上的树有三个特点:
浓、纯、通体透明。
D.文章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E.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用天池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三、句子默写
15.古诗文默写。
⑴式微式微,胡不归?
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经·
邶风·
式微》)
⑵青青子衿,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衿》)
⑶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风·
蒹葭》)
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⑸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意境相似。
四、诗歌鉴赏
16.学校围绕既定主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
以下是其中一位选手所选诗歌:
伞
艾青
早上,我问伞:
“你喜欢太阳晒
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考虑的不是这些。
我追问它:
“你考虑些什么?
伞说:
“我想的是——
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1978年
比赛间隙,一位观众与评委进行了短暂交流,请补全对话。
观众:
我觉得《伞》与“立身尚志述红心”的主题不相符,会不会扣分?
评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伞》是符合主题的,不应该扣分。
1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重,晓驾炭车辗冰。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这首诗是白居易因“宫市”低价强购货物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用“两鬓苍苍”突出人物的老迈,用“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复杂的工序。
C.加横线的句子采用设问的修辞,一问一答,通过叙写卖炭翁愿望的卑微,巧妙地表现出其生活的贫困。
D.“惜不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描绘出老人炭被夺走,尽管可惜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心理。
(2)展开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波浪线句子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或告文昌右丞①周兴与丘神责通谋。
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
"
囚多不承,当为何法?
”兴曰:
“此甚易耳!
取大瓮④,以炭四周炙⑤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
因起谓兴曰:
“有内状⑥推⑦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释)①文昌右丞:
官名。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
研究事情。
④大瓮:
大坛子。
⑤炙:
烧烤。
⑥内状:
宫内递出的状辞。
⑦推:
追究,检举。
18.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1)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责通谋()
(2)因起谓兴曰()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
20.请写出源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六、综合性学习
21.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赣榆的煎饼,海头的螃蟹,石桥的苹果,这些“藏在深闺人未识”的优质土特产,正通过一根细细的网线,走进北京的菜市场、上海的餐桌、广州的冰箱。
当互联网遇上土特产,对农村而言,因丰收滞销而“谷贱伤衣”的“卖难”正在化解;
对城市而言,因吃不到土特产,“家乡味”的遗憾即将消失。
材料二:
这种“互联网+土特产”的模式,在成功推销农产品的同时,也成了一些不法分子坑蒙拐骗的手段。
一些人正是利用互联网所具有的虚拟性,在产品介绍、图片拍照上弄虚作假,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更透支了农村市场的信用,亟须采取措施进行规范。
(1)阅读上面两期材料,写出你的结论。
(2)赣榆的土特产也将“上线”销售,请你根据给出的上联补写下联,来宣传下面任意一种土特产。
①黑林板栗
②士城狗肉
③宋庄虾酱
上联:
华夏物产丰富网购通四海
下联:
22.综合性学习。
课文中,周亚夫“请以军礼见”,文帝“成礼而去”。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
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
明礼·
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
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
(写出三条即可)
(2)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
现在该你发言了,你将说点什么呢?
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
(100~120字)
七、作文
2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
以“夜空中最亮的星”为题,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目二:
目前,科学家在用人工智能(AI)和X射线解密古代社会。
他们利用巨大的数据库想让“时光机器”拥有地图功能,以帮助历史学家更直观地看到人如何在时空中移动,思想如何在时空中传播。
假如你也拥有这台时光机器,你最想做什么?
请以“
社会”为题,在文中用上“历史学家”“时光机器”“跨越”这三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⑴将文章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如选择题目二,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⑵字数600~800字之间。
⑶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真实校名或师生姓名。
24.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世间万物,都会遇见。
当温暖遇见寒冷,便有了雨;
当春天遇见冬季,便有了岁月;
当天空遇见地面,便有了永恒。
生活中,我们会遇见很多美好:
美好的课堂,美好的老师,美好的友情,美好的……因为遇见这些美好,让我们感受着生活的幸福!
请以“遇见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和套作。
②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4)请认真书写。
参考答案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