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22708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2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docx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

【漫谈中国的重金属污染】

(陈怨蜚)

哪些金属属于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主要有哪些?

重金属所带来的危害有多大?

重金属污染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造成重金属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对于上述诸多问题,从下面三篇文章中都能找到答案。

【40年间700人患怪病“鬼剃头”阴云笼罩山村】

40年间700多人患怪病60余人死亡———都是铊金属污染惹的祸!

40多年前,在我国贵州一个叫回龙村的山村里,开始出现一种奇怪的病症,患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在一个星期内头发全部掉光,这在民间俗称“鬼剃头”。

直到4年前,回龙村在40年间先后有700多人患此病症,60多人不幸死亡。

医学专家曾怀疑是遗传病或者传染病,但都被一一否定,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么奇怪的现象呢?

贵州省回龙村,一种“鬼剃头怪病”笼罩当地40多年。

40多年前,地处贵州省西南州兴仁县的回龙村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病,全村接二连三的有人头发不剪自掉,男女老幼都有,一人脱发,其他成员也先后接着脱发。

更可怕的是,头发脱落往往是一夜间,特别像老百姓传说中的“鬼剃头”。

事发后,卫生防疫部门、科研部门迅速派专家到当地调查探访。

回龙村红旗村民组,是发现“怪病”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这里有的一家人全都有发病现象,具体表现为:

先是四肢疼痛、皮肤发干,一星期后头发开始脱落,严重者双目失明甚至死亡。

59岁的周正中骨瘦如柴,衣衫褴褛。

看起来,他的眼睛和常人没有区别,但实际上世界对他来说只有灰白色,这是因为他的视神经严重受损。

据周正中本人介绍,有一天,他母亲从床上醒来后,看见枕头上放着一顶帽子,一细看竟是人的头发,她一摸头顶,发现自己已成了光头。

没隔多久,周正中的父母和兄弟四人,都出现了周身乏力,头顶只剩下一撮头发,随后,视力开始下降。

如今,双亲和三弟已经死亡,二弟和四弟也几乎失明。

据有关部门统计,1960年该村87人发病;1961年至1962年,200多人发病,有的致死……在该村当了38年的村干部说,40多年来全村1600多人口,有1000多人不同程度发病,回龙村成了疾病笼罩的“鬼剃头”村子。

调查病因,当地发现一种令世界地矿学震惊的稀有元素矿床———“铊”。

张宝贵是中科院贵州地化所研究员。

他在地矿调查中了解到回龙村的怪病,此事引起了他的警觉。

回龙村座落在一个矿山下,一到农闲时刻,当地农民便会上山挖掘汞矿石。

然而,与贵州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同样是铁红颜色的“汞矿石”却很难炼出水银。

“汞不可能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中毒现象。

”张宝贵说,他采集了一些矿物样本带回所里研究。

经过地化所多名同事的科学鉴定,矿物不是汞,而是会让世界地矿学界震惊的分散元素———铊。

专家说,铊是在超导和航空航天领域广泛应用的稀有元素,全世界年产量仅为13吨,而且都是与其他矿物伴生,在回龙村发现铊的矿床,无疑会推翻世界地球化学专家的断言———作为分散元素,世界没有铊矿床。

据专家估计,回龙村这片近2平方公里的矿山里,铊的储量高达500至600吨。

铊为何会“侵犯”村民呢?

1995年至2000年间,地化所的科研人员多次驻扎回龙村,采集当地人的头发、指甲,及农作物、牲畜、水源进行化验,查出标本中,铊的含量严重偏高。

铊元素通过水源进入土壤,再深入动植物体内,最后通过饮食进入人体。

经科研人员调查,回龙村居民发生的铊中毒,是由于当地生长的蔬菜中含有大量的铊,蔬菜中的铊来到自土壤,土壤中的铊则来自灶矾山上的矿渣。

灶矾山中含有以汞矿为主的多种金属矿,自康熙二年(1663年)起,这里就有开采、冶炼汞矿的活动,并断续开采了近70年,开采和冶炼留下的矿渣就随意丢弃在山上。

回龙村位于海拔1300-1400米的高原地带,座落在两侧群山交汇的狭长山谷中。

山谷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两侧的山以灰质页岩为主,有含以汞为主的多种金属矿藏,灶矾山就是其中之一。

专家说,铊是在超导和航空航天领域广泛应用的稀有元素,全世界年产量仅为13吨,而且都是与其他矿物伴生,在回龙村发现铊的矿床,无疑会推翻世界地球化学专家的断言———作为分散元素,世界没有铊矿床。

据专家估计,回龙村这片近2平方公里的矿山里,铊的储量高达500至600吨。

铊为何会“侵犯”村民呢?

1995年至2000年间,地化所的科研人员多次驻扎回龙村,采集当地人的头发、指甲,及农作物、牲畜、水源进行化验,查出标本中,铊的含量严重偏高。

铊元素通过水源进入土壤,再深入动植物体内,最后通过饮食进入人体。

经科研人员调查,回龙村居民发生的铊中毒,是由于当地生长的蔬菜中含有大量的铊,蔬菜中的铊来到自土壤,土壤中的铊则来自灶矾山上的矿渣。

灶矾山中含有以汞矿为主的多种金属矿,自康熙二年(1663年)起,这里就有开采、冶炼汞矿的活动,并断续开采了近70年,开采和冶炼留下的矿渣就随意丢弃在山上。

回龙村位于海拔1300-1400米的高原地带,座落在两侧群山交汇的狭长山谷中。

山谷南北长约2公里,东西宽约1公里,两侧的山以灰质页岩为主,有含以汞为主的多种金属矿藏,灶矾山就是其中之一。

1958年,在回龙村附近几平方公里的一小块土地上,竟然集中了上千人毁林开荒。

由于掠夺性的砍伐树木和采冶活动,一下子把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避暑胜地,破坏成了荒山秃岭。

由于失去了森林植被这种天然屏障,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不少农民的自留地中铺上了厚厚的一层矿渣砾石,受到了直接污染。

这些被污染的土壤,含铊量比标准量高出了2000倍以上,这些土壤长出的蔬菜中含铊量比标准量高出30-40倍。

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被人为的破坏,铊被暴露于环境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导致人群受污染中毒,这就是人为活动破坏生态环境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一个典型例证。

上世纪50年代,日本海域也出现了最骇人听闻的重金属中毒事件。

中国贵州的铊中毒是由于自然泄漏发生的悲剧,然而日本的汞中毒却是现代文明的必然产物。

1955年,一个村子里的7岁小孩儿发生了怪病,孩子的眼睛看不清东西,走路东倒西歪。

没想到2天后,刚刚4岁半的妹妹也住进了医院,又过了仅1天,他们的邻居也出现了同样症状。

最初,人们怀疑这只是种流行于儿童中的传染病,但很快大人们也开始发病,人们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并确定这是起集体慢性中毒事件。

重金属中毒后都有典型表现,比如汞中毒的人,视野范围会明显缩小。

比如坐在这边看东西,只能看到这一边,走路也很容易走成顺拐。

甲基汞中毒的人,手颤抖得厉害,闭上眼睛,两根手指都对不到一起。

实际上在病发之前,已经有一些特殊迹象出现。

比如,寒鸟飞着飞着突然直着掉进海里死了,海里的乌贼原本跑得很快,很难抓,但那时小孩儿在近海边上很容易就捞起来了。

猫在家里陷入一种疯狂兜圈运动,围着家里的院子拼命转圈。

后来,专家终于找到了中毒的真相———汞污染。

水银中毒哪儿来的?

怎么会这么大面积,整个城市都出现这样的情况?

日本跟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太一样,他们的生产区域喜欢聚集,当时战后第一家新氮肥厂在水域这儿开始建厂,这个水域建厂以前就是一个小渔村,老百姓靠打鱼为生。

建了这个氮肥厂后,别的氮肥厂也在这儿建,整个城市就生产氮肥。

因为在生产氮肥的过程中用汞做催化剂,所以生产完了以后污水里含有汞,汞本身不会被肠道吸收。

但为什么吃鱼会中毒呢?

这主要是因为纯汞爬到海里以后,在近海的海底有很多微生物,微生物能把汞转化成甲基汞的一种有机物,随着海浪一翻腾,汞就上来了,上来以后先是海藻,浮游生物把甲基汞摄取到自己体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最后就进入了人类的食物链。

中国农大食品安全与营养系何计国副教授分析说,日常生活中,这4个重金属是很常见的,主要是铅、砷、汞、铬。

重金属不管在人体还是在环境中的代谢都很慢。

比如,这种生物把重金属吃进了体内,基本上还在体内待着时,另一个生物就把它吃掉了,这样就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内,就像一条鱼,它一生中肯定不只吃一条鱼,吃的越多,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越来越高。

这在学术界被叫做“生物放大作用”,随着食物链从低级向高级进展过程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越来越大。

专家建议,在现代工业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铅、汞等五颜六色的重金属,正以各种人们想象不到的方式潜入我们的餐桌,严重损伤身体健康。

老百姓可以通过饮食调整来驱铅。

就是用高钙低磷膳食和低钙高磷膳食交替的食用。

通俗地说,就是在饮食里多点钙,比如多喝牛奶少吃肉类,然后再反过来吃高磷的低钙,就是这半个月多喝牛奶少吃肉,下半个月多吃肉少喝牛奶。

其它重金属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它们的性质比较接近,和钙都有竞争。

专家还建议大家,尽量别吃特大特老的鱼,多食用吃草鱼,少食用吃肉鱼。

相关链接二:

【中国正在经受重金属污染之痛】(本文来源:

科学新闻作者:

孙滔) 

研究显示,中国地表水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为汞,其次是镉、铬和铅,其他重金属如镍、铊、铍、铜在中国各类地表水、饮用水体中的超标现象也很严重。

相比河流,土壤重金属污染会更加严重一些,土壤污染更复杂,检测手段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科学新闻11月7日报道,今年,仅仅“最沉重的河流”湘江就发生两起重金属污染事件。

6月15日,湖南娄底双峰县某公司违法转移含铬废渣引起铬污染事件;7月3日,浏阳爆发某化工厂引起的恶性镉污染事件。

在陕西,8月,凤翔县发现大量儿童血铅含量严重超标,经确认,祸首即附近的陕西东岭冶炼公司的铅排放。

研究显示,中国地表水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为汞,其次是镉、铬和铅,其他重金属如镍、铊、铍、铜在中国各类地表水、饮用水体中的超标现象也很严重。

如贵州和四川的汞矿开发已对乌江下游的生态与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洪渡河已遭到严重的汞污;太湖沉积物中铜的污染级别高于其他污染金属;作为吉林市、长春市饮用水源地的松花江,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入河沉积物重金属中汞的污染有加重趋势,生物体内重金属汞呈明显富集[1]。

长江流域,沿长江河口五个工业点的调查发现,石洞口由于附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铜、锌和铅的浓度最高。

有人认为,湘江重金属污染,是以环境换经济的粗放式发展的一个典型标本。

2005年,湘江流域的工业总产值占据了湖南全省工业总产值的81%;2008年的湖南亦跨入了“万亿GDP俱乐部”,有色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1000亿元大关[2]。

娄底双峰铬污染事件和浏阳恶性镉污染事件正昭示了这一点。

究其原因,有色金属冶炼工业是造成湘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湖南正是“有色金属之乡”。

湖南有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品产量居全国前3位,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和冶炼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因该行业高耗水、高排污使得这些企业大多依水而建。

湖南省污水中汞、镉、铬、铅这几种重金属的排放量位居全国首位,在湖南省各大水系中,又以湘江的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

湘江底泥中重金属镉、汞、锌超标,部分排污口附近超标上百倍。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不仅带来水体的重金属污染,还包括土壤。

据统计,目前中国重金属污染土壤面积至少有2000万公顷,而且往往是城郊和污灌区的土壤同时遭受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

矿物加工和冶炼、电镀、塑料、电池、化工等行业是排放重金属的主要工业源,这些排放物以“三废”形式使得某些工厂企业周围的土壤锌、铅含量甚至高达3000毫克/千克。

而城市交通运输中汽车尾气排放、轮胎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元素亦影响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成为城市重金属土壤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来源。

另外一方面,电子垃圾的污染危害越来越明显。

电子垃圾如电脑的成分主要有铅、汞、铬、锅、镍等几十种金属,但是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主要是一些小规模、家庭作坊式的私营企业,采用简单的手工拆卸、露天焚烧或直接酸洗等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