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24730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各省月考试题三新精选5中国古代宋元时期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C.西安、洛阳、开封、安阳、北京D.安阳、洛阳、开封、西安、北京

7.(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

这里的三元指C

A.秀才、举人、进士B.状元、榜眼、探花

C.解元、会元、状元D.乡试、会试、殿试

8.(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北宋大臣文彦博在与皇帝对答中曾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明显地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之一是D

A.皇权高度加强B.以官僚体系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

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结合D.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结合

9.(福建省福州三中2009届高三一次月考)北宋时,“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蓟,凯歌而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及矣”。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D

A.渴望收回幽云地区B.崇武抑文

C.委派文官主持军务D.重文轻武

10.(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二次统测)宋太祖曾说“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C

A.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B.设枢密使,管理军事

C.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D.设通判,监督知州

(三)第三节: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1.王安石上谏宋神宗:

“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由此实行了A

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

2.司马光在《司马温公集》这样写道:

“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致忠直疏远,谗侫辐辏,败坏XX,以至于此。

”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主要是B

A.变法的措施超越了时代,不合实际B.王安石为人处事不当,用人不适

C.王安石过于自信,高傲自大D.急于求成,损害了百姓利益

3.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D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4.北宋时期一首诗写道:

“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

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主要称赞王安石变法中的B

A.青苗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募役法

5.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经济“黄金时代”的北宋时期,政府为管理市场设立的机构是B

A.邸店B.市易务C.转运使D.十三行

6.(辽宁省抚顺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一次月考)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

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

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这表明北宋政府B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7.(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11世纪中叶,王安石主持变法。

从可操作性角度看,王安石下列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

B

A.募役法B.方田均税法C.农田水利法D.青苗法

(四)第四节:

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1.据《辽史•刑法志》载:

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制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

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A

A.实行蕃汉分治政策B.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2.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B

A.北宋实现局部统一后B.澶渊之盟后C.东京保卫战后D.宋金和议后

3.山海关某段长城的残垣断壁旁边有一座石庙,导游说这是宋代人为纪念秦朝孟姜女在这里哭倒长城而建,残垣断壁就是哭倒的长城的遗迹。

下列有关石庙真伪的议论最有说服力的是C

A.不大可能,因为孟姜女的故事是虚构的,石庙不可能为一个子虚乌有的人物而建

B.完全可能,不管孟姜女是否真有其人,关键是有哭倒的长城的遗迹的确存在

C.不大可能,因为秦长城根本不过山海关,山海关在宋代为契丹占据

D.完全可能,因为宋代的长城通过山海关,人们就认为孟姜女是在这里哭倒长城的

4.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我国多民族政权并立。

其中宋、辽、西夏并立的因素不包括D

A.辽、西夏通过学习唐宋政治、经济制度促进了自身发展,增强了国力

B.辽、西夏乘中原内乱之机扩大了地盘,发展成为疆域较大、人口较多的国家

C.北宋政府推行妥协退让政策

D.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始终尖锐对立,矛盾无法缓和

5.(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二次摸底)《宋史》中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此材料反映出的主要信息是B

A.少数民族政权威胁北宋的统治B.北宋中期形成“积贫”局面

C.北宋政治腐败D.北宋中期形成“积弱”局面

6.(河南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北宋时期与之并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疆域为“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甘肃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这个少数民族政权是A

A.西夏B.辽C.金D.吐蕃

7.(江西师大附中2009届上期期中)“至于太宗,兼制中国(指幽云地区),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北面治官帐、部族,属国之政;

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以下选项能够说明此项措施采取的主要原因是D

A.契丹与汉族矛盾尖锐B.契丹贵族与汉族官僚勾结

C.中原先进文化的要求D.辖区内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五)第五节:

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

1.一位士人经历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以下哪一场事件?

A.唐朝安史之乱B.北宋亡于女真

C.清军人关,取得政权D.八国联军侵华

2.陆游在《诉衷情》中写道: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此词反映了当时尖锐的民族矛盾。

当时与汉民族矛盾尖锐的少数民族是B

A.匈奴B.女真

C.契丹D.党项

3.林升《题临安邸》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C

A.南宋与金对峙局面确立B.金朝始终不能灭亡南宋

C.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D.南宋时期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4.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云:

“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C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宋金联盟友好交往

C.金军兵临东京D.金兵进攻临安

5.“山东、磊名等路(路:

指地方行政单位)猛安谋克户之民,不亲稼穑,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

”此材料蕴含的正确信息是C

①契丹人进入了中原地区②开始采用封建剥削方式

③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反映了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山西省大同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有“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

这里的“匈奴”是指D

A.匈奴统治者B.契丹统治者C.党项统治者D.女真统治者

(六)第六节: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藏文史籍记载:

“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三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吐蕃的大喇嘛,忽必烈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会于八思巴。

”这段史料表明D

①忽必烈注意利用宗教加强统治②八思巴是元朝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

③当时吐蕃人把西藏看作元朝的一个行省④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指出,蒙古帝国使得许多区域性文明发生了迅速相互接触。

这种接触产生的积极作用是B

A.实现了中国大一统B.新民族回族开始形成

C.创制了行省制度D.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3.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B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

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则是行政机构

C.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

后者则为加强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D.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

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4.忽必烈即汗位后,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一再鼓动他“奋扬乾坤,应即革命”。

“革命”的含义是C

A.军民异籍,胡汉分治B.全其帮落,顺其土俗

C.设官分职,立政安民D.强干弱支,守内虚外

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了元朝B.元朝在山西设行省管辖

C.蒙藏两族共同信仰藏传佛教D.元初设立太史局记载国家史事

6.(安徽蚌埠二中2008届10月月考)元史载: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这里的“内”是指A

A.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B.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7.(福建省福州八中2009届高三二次质检)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B

①行省制②州郡县制③郡县制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B.③②④①C.③④②①D.②④①③

8.(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期中考试)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王朝,吸取前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地方管理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后来历代沿用。

这个王朝和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D

A.汉朝分封诸侯建立王国B.宋朝大力削弱地方权力

C.元朝设立中书省D.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9.(河南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古诗云: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作者抨击的这种现象,最终导致C

A.靖难之役B.澶渊之盟C.南宋灭亡D.清军入关

10.(山西省大同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有星的天旋转着,有草皮的地翻转着…全部的百姓反了,不卧自己的被儿里,互相攻打。

”此诗句反映的是蒙古高原哪一时期的状况A

A.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前B.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后

C.元朝灭亡前D.忽必烈统一全国后

(七)第七节:

辽、宋、夏、金、元经济的发展与对外经济交流(未列入考纲)

(八)第八节: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1.位于北京西南的卢沟桥,它修建于B

A.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

2.“……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

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

”这段记载最有可能出自C

A.《齐民要术》B.《四民月令》C.《梦溪笔谈》D.《农政全书》

2007年12月21日,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号”终于重见天日。

作为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南海一号”上保存的6至8万件文物让世人充满期待。

据此回答3—4题。

3.对“南海一号”的发掘和研究,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

“南海一号”反映我国古代哪一时期的历史活动B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4.“南海一号”发掘出的文物及沉船本身蕴涵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D

①再现当时瓷都的繁华②再现时人的日常生活③再现当时高超的造船技术

④船中瓷器大部分是白瓷⑤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A.①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5.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最能说明D

A.指南针用于风水观测B.广州出现了专职气候观测师

C.北宋时就发明了指南针D.航海使用多种观测技术

6.元代郭守敬编订《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其揭示的是D

A.《授时历》名称的由来B.《授时历》名称的含义

C.《授时历》是最先进的历法D.《授时历》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

7.“清明前,种花棉,清明后,种毛豆”、“清明毛峰,谷雨茶”,下列关于这些谚语的说法正确的是C

①清明、谷雨是二十四节气里的两个节气②二十四节气是北宋沈括制订的

③这些说法没有任何科学性可言④这是我国古代农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A.①②④B.②③C.①④D.②③④

8.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C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9.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D

A.战乱频繁,民不聊生B.土地兼并,社会矛盾尖锐

C.政治黑暗,宦官专权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

1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文学体裁出现主要是因为A

A.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B.科举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C.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民族融合的加强

D.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果

11.2007年12月22日,倍受世人关注的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在广东阳江海域被打捞出水,船上8万多件瓷器大部分保存完好。

对此次水下考古活动初步认识正确的是B

①此船可能使用过罗盘针导航②这可能是海外贸易的商船

③此船沉没可能是被金兵所为④宋朝的造船技术水平不高

A.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④D.②④

12.今年4月1日,奥运圣火离开北京,开始“祥云”的全球传递之旅,其境外线路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的。

佛教也是通过丝绸之路传人我国,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B

①白马寺是东汉政府在都城建造的佛教寺院

②南朝的葛洪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神仙体系

③宋代的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④东晋的顾恺之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

A.①②③B.①③C.③④D.①③④

13.北宋王安石变法与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反映的共同之处在于D

A.对朝廷的不满B.对新法的认识

C.对边患的忧虑D.对时事的忧患

14.《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

“石脂水燃之极明……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酒泉赖以获济”。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述:

“延(延安)境内有石油,……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依据材料可知当时石油的主要用途是A

A.照明和战争B.照明和储存

C.战争和商业D.为酒泉的发展

15.马克思曾评论道: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这一结论最能说明D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世界B.中国古代科技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C.欧洲的进步依赖于中国古代科技D.特殊条件下科技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

16.西方人讲上帝,中国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

A.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膨胀B.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

C.宗教信仰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7.(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09届高三摸底考试)下列文物按产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是B

①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金刚经》②《清明上河图》③司母戊鼎④马王堆墓出土素纱褝衣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③①②④D.④③①②

18.(广东省中山一中2009届高三第一次统测)右图中的三人从右至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尼、孔子。

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

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此图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不可能同时出现

C.儒、释、道三家主张各异,冲突激烈

D.主要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19.(安徽省安庆高士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早期佛教根本教义为“四谛”。

苦谛说人生来痛苦,集谛指苦因在人有欲望,灭谛告诫人们消除痛苦,道谛是灭欲的修行方法。

中国古代将“灭谛”揉进儒学的主张是D

A.爱有差等B.人之初,性本善C.天不变,道亦不变D.存天理,灭人欲

20.(辽宁省抚顺一中2009届高三一模)“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这是歌曲《青花瓷》里的歌词。

请问歌曲里面唱颂的物品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D

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

21.(河南省实验中学2009届高三二次月考)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制和选材原则的是C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入其中

22.如果某人要编写一部中日关系史,以下内容可供采信的是B

A.汉武帝赐日本使者“汉委奴国王”金印给其国君

B.汉武帝时期朝廷史官根据太初历的时间记载倭人奉贡朝贺的史实

C.隋唐时日本各级学校教授儒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D.唐朝时高僧鉴真从扬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日本

23.(山西省大同一中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陆游的诗,其中的“王师”是指B

A.北宋军队B.南宋军队C.党项军队D.契丹军队

24.(浙江省杭州地区七校2009届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A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二.非选择题:

1.(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课本“宋金对峙图”(图略)

(1)指出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是在哪一年?

当时在位的南宋君主是谁?

“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怎样划分。

(8分)

材料二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

“昔秦兴土石之功,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

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

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也。

——(摘自《清圣祖实录•康熙帝》

(2)据材料指出秦朝和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的目的各是什么?

(4分)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

(4分)

(3)今天我们对长城价值的认识与康熙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

(1)1141年;

宋高宗(赵构);

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秦朝:

为了抵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南下骚扰;

(2分)明朝:

中期国力衰落,为抵御蒙古骑兵南下。

(2分)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

(2分)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1分)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的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1分)

(3)康熙主要从政治,军事角度来认识长城;

(1分)今天我们主要从历史文化角度认识长城,认为长城是中华民族团结,顽强抗争精神的象征(中华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3分)

2.(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

我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

——《中外历史新编》

材料二为什么像伽俐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是印度人呢?

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

……为什么在15世纪以前的中国一直比欧洲先进,对自然界的知识比欧洲人多,能够更有效的把这些知识应用于造福人类呢?

……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

——王国忠《李约瑟与中国》

(1)请列举中国古代四大发明(4分)

(2)归纳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主要特征并分别举例说明。

(至少两例)(6分)

(3)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成果突出,但却未在中国引起“哥白尼式”的天文学革命,把中国带入近代社会,结合你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0分)

(1)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4分)

(2)注重观测和记录,如春秋时期,有了最早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3分)测量仪器精密,如元朝郭守敬创制了简仪和高表。

(3分)

(3)原因:

政治上,中国,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4分)经济上,中国,自然经济分散落后,古代科技建立在手工业生产的基础上;

(2分)思想上,中国,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

(2发)教育上,教育落后,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儒学强调君权神授,缺乏研究自然的传统;

(2分)

3.(安徽蚌埠二中2008届10月月考)(14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